03.03 如何评价巴基斯坦的国父阿里真纳?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本文四千四百字,名字可以叫做《阿里·真纳和他的孩子巴基斯坦》。我将以时间为轴线,分析各个时间段阿里·真纳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转变!

穆罕默德·阿里·真纳是巴基斯坦的国父、国家的缔造者、巴基斯坦自治领首任总督、“穆盟”(全印穆斯林联盟)终身主席。

以上这一长串头衔,足以说明巴基斯坦建国期间,阿里·真纳的巨大作用和崇高威望。

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阿里·真纳就不能可能有巴基斯坦这个国家,同时南亚次大陆的政治格局将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巴基斯坦的国父阿里·真纳曾是印度国大党的党员,瑙罗吉、圣雄甘地的重要助手,长期秉持印度教徒应和穆斯林和睦相处的思想,坚决反对巴基斯坦独立建国的政治人物。

究竟是什么,让阿里·真纳的思想发生了180°的巨大转变,又是怎样的困顿,才使他用一种不顾一切的方式,建立了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今天,我们以时间为轴线来描述一下,阿里·真纳成长的历程,以及他各个不同时期思想的变化。

1、阿里·真纳人生的第一个阶段,英国求学和成为印度国大党党员。

1876年12月25日,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出生于卡拉奇一个杂货店店主的家里,他的父亲很开明,阿里·真纳6岁时把他送进教会学校学习,当他发现儿子天资聪慧后,又在一个卡拉奇的英国经纪人的帮助下,将16岁的真纳送入了英国伦敦林肯律师学院继续深造。

年轻的阿里·真纳爆发出惊人能量,不到两年时间便通过学院的考试,成为伦敦林肯律师学院建院几百年来最年轻的律师。

随后,阿里· 真纳正式成为一名在册的英国律师,在英国期间他结识的印度政治活动家,印度国大党的奠基人之一达达拜·瑙罗吉。

在英国做律师期间的阿里·真纳

瑙罗吉是印度历史上一个开创性的人物,他是第一位以印度人的身份在英国本土当选下议院议员的人。

他首先提出了所谓“财富外流”的理论,明确指出“英国殖民统治者从印度榨取大量财富而没有任何补偿,是造成印度贫困的根本原因”。这一理论,也成为之后国大党争取印度独立的政策基石。

1896年,年轻的阿里· 真纳追随瑙罗吉回到了印度,加入了印度国民大会党,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三年后,他在穆斯林选民的拥戴下,成为印度立法议会议员。

需要注意一点,阿里·真纳虽然是为穆斯林,但他不是从始至终都不是种族主义者,也不是一个教派为先的笃信之徒。

在他成为国大党成员期间,阿里·真纳没有表现出任何伊斯兰教的色彩,他奋斗的诉求是为全体印度人民争取权利和自由,

国大党青年骨干时期的阿里·真纳

2、阿里·真纳人生的第二个阶段,与国大党渐行渐远。

1913年,阿里·真纳加入了印度第一个以信仰划分族群的政党——全印穆斯林联盟(简称“穆盟”)。

但此时的穆盟和国大党尚不是死对头,两党之间是合作关系,他们共同的对手是英国人。换句话说,两党共同追求的是所有印度人的权力和地位。

1917年,瑙罗吉在孟买逝世,圣雄甘地从南非回国继续领导国大党。从这时开始,阿里·真纳逐渐与国大党渐行渐远。

这两个风格迥异的领袖要是能合作一起,那真是活久见了!

很多人都将两位领袖的分离理解为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因为圣雄甘地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印度教徒,而深受英式教育影响的阿里·真纳思想更世俗化。

因此,甘地主张通过印度教式的“坚忍、非暴力不合作” 的方式获得印度自主权,而真纳坚持采用宪法斗争的方式获得独立,当然这和他英国律师的经历不无关系。

但其实从二人的性格上说,两位领袖都不是甘居人下的人物,“一山难容二虎”几乎是必然出现的局面。

终其一生,即便是在国大党任职期间,阿里·真纳对甘地的称呼都是“甘地先生”而不是“圣雄”。

由此可见,他在当时的印度是少数不狂热跟随甘地的人士之一,而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都曾将甘地作为偶像。

1920年,真纳退出国大党,并警告甘地说:“他的手段(非暴力不合作)不但会造成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的分歧,而且会在这两群人内造成分裂”。

但甘地不为所动,因为他的背后有多达三亿的,印度新一代民族主义支持者。

3、阿里·真纳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对穆盟政策失望,离开印度回英国,继续从事律师职业。

阿里·真纳之所以离开印度,一方面是因为他与甘地不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对穆盟的政策也很失望。

虽然1924年,阿里·真纳当选“穆盟”主席,但面对印度复杂的宗教纷争,尤其是西孟加拉地区多次爆发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互相仇杀的局面。

阿里·真纳不断呼吁两教教众间的合作,他在向穆斯林的呼吁书中写道:“难道我们不能埋葬我们的分歧,组成联合阵线吗?那样,印度教的朋友将会更尊重我们,觉得我们更有资格和他们并肩站在一起!”

在成为“穆盟”主席后,他也对党内同志呼吁:“外国统治印度,并且继续维持统治,主要因为印度人民尤其是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不能团结一致,缺乏相互信任。我可以说,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团结之日,就是印度实现自治领责任政府之时。”

但可惜,他所坚持的“印度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是一个民族,应该生活在一个印度”的理念,得不到党内的支持。

中年的阿里·真纳

当时,印度次大陆上弥漫着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穆盟内部大多数人都主张建立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国家,不和众多印度教徒生活在一起。

为此,他和穆盟的另一个重要领袖伊克巴尔多次爆发激烈争论,并直言不讳的抨击他:“你这是在分裂印度!”

我们需要注意一点,阿里·真纳是是什叶派穆斯林,在南亚次大陆的教派体系里属于少数派,他又是什叶派里的七伊玛目派,是少数派什叶派里的少数派。

但和大多数少数派领袖不同,阿里·真纳追求一个完整的印度独立。这种观点至少在1932年以前,参加伦敦讨论印度问题的圆桌会议上一直如此。

阿里·真纳(右坐者)和利雅卡特·阿里·汗(左坐戴眼镜者)分别被任命为巴基斯坦第一任总督和总理,两人都被认为是现代巴基斯坦的创始人。

4、阿里·真纳人生的第四个阶段,回到印度为巴基斯坦独立建国奔走呼号。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1934年底,“穆盟”领导人伊克巴尔病入膏肓,“穆盟”需要一个新的领导核心。

伊克巴尔对追随者说:“去伦敦请阿里·真纳回来,虽然他不同意我的理念,但他是唯一一个能够实现这一理想的人!”

后来的巴基斯坦第一任总理利雅卡特·阿里·汗亲自去伦敦邀请阿里·真纳并对他说:“人民需要你,只有你才能挽救穆盟,使它获得新生!”

回到印度的阿里·真纳同伊克巴尔进行了多次长谈,虽然伊克巴尔反复劝说,但未见得阿里·真纳接受了他的观点。

可紧接着发生的一件事,让阿里·真纳认识到,他心中的“两教和睦”只是镜花水月,永远是个梦想。

1935年,英国国王批准印度政府法,印度有11省开始享有自治权。接着印度进行了大选,国大党获得多数选票,但国大党领导人坚持一党组织内阁,拒绝与“穆盟”合作。

在这种情况下,真纳感到必须建立独立的伊斯兰国家。

从此之后,阿里·真纳从一个坚定的民族和睦主义者,转变成一个坚定的穆斯林独立主义者,开始毫不妥协的执行,由伊克巴尔首次提出的“两个民族”道路。

伊克巴尔的“两个民族”理论,其实就是巴基斯坦建国诉求的基础。这个理论认为,“印度斯坦上生活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一个是印度教,一个是穆斯林。”

这两个民族不能生活在一起,必须要分开。分开的方式是穆斯林人口占大多数的地区,要分出去独立成为一个或几个穆斯林国家。

熟悉印度次大陆历史的朋友会发现,英国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的“印巴分治”方案,几乎就是这个方案的翻版。

而这正是阿里·真纳和其领导的“穆盟”奋斗的结果。

“大巴基斯坦”的宣传海报

既然,“穆盟”不是阿里·真纳创建的,“两个民族”的理论也不是阿里·真纳提出的,为什么所有人都公认他是巴基斯坦的国父呢?

这是因为,当阿里·真纳第二次回到印度领导“穆盟”开始奋斗时,“穆盟”在印度根本不是一个重要的政党。

在当时,即便是在穆斯林聚居区,“穆盟”获得的选票都不超过5%,这其实也是国大党不把“穆盟”当回事儿的原因之一。

广大生活在印度次大陆的穆斯林,大多数都将选票投给了国大党。其原因在于,这些底层的穆斯林脑子中并没有种族区别的概念,长期生活在一起的民众,已经习惯了“印度人”这个身份定位。

虽然两教教徒差别如此之大,并经常爆发血腥的斗殴,但大多数底层穆斯林,依旧认为自己是一个“印度人”。

如何给这些数量众多的底层穆斯林进行“身份启蒙”,让他们萌生“身份差别化”的概念,是巴基斯坦建国的基础,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阿里·真纳开始全印各地奔走演讲,反复向民众灌输,“你们是穆斯林!你们不是印度人!”

同时,面对各种印度教党派的示好,阿里·真纳选择了“绝不妥协”的态度,要么100%按照我的条件谈,否则就没有谈判。

因为,他心里很清楚穆斯林是弱势群体。自从1857年莫卧儿帝国崩溃后,在印度次大陆上的穆斯林,从统治阶层变成被统治阶层,之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依靠的主要是印度教徒。

如果他在这时候,哪怕流露出一点要退后的迹象,那下面必然是一步一步的不断后退。

因此,他摆出了一种强硬到极点的“绝不妥协”态度,告诉对手、告诉党内同志、也告诉所有底层的穆斯林,我争取的是一块独立的,属于全体穆斯林的生存空间,至于它叫什么并不重要。

真纳在穆盟组织的大会上演讲

1940年,“穆盟”在拉合尔召开年会,通过了著名的《拉合尔宣言》。这标志着谋求建立独立穆斯林生存空间的诉求,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有意思的是在《拉合尔宣言》中,穆盟表示要建立一个或几个独立的伊斯兰国家,他们用的是复数。

这说明一个问题,即便到了这个时候,领导全印穆斯林独立运动的穆盟依旧不能确定,到底能不能将分居各地的印度穆斯林捏合成一个国家。

造成这一局面的是印度穆斯林之间复杂的教派、地方豪门和部族势力关系,谁都不知道,在这种乱麻一样的政治、宗教关系影响下,大家究竟能不能走到一起。

《拉合尔宣言》代表的是穆斯林从印度出走的诉求,至于走出去以后如何,到时候再说。

所以,《拉合尔宣言》是一个统一战线式的宣言,非常像当年国大党和穆盟的联合,共同对付英国人。而这次穆盟换了一个对手,变成了整合印度国内所有穆斯林势力,一起对付代表印度的国大党。

当英国最后一任驻印总督路易斯·蒙巴顿,1947年3月22日抵达新德里时。

圣雄甘地和阿里·真纳已经水火不容,甘地强烈反对分离思想,提倡实现统一印度,而真纳毫不妥协的要求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离。

身为英国王室成员的路易斯·蒙巴顿,根本无心促进印巴融合。反正英国人离开已经是种必然,以后的印度斯坦究竟是阳光明媚,还是洪水滔天都和他没关系了。另外,从某种程度上说,分裂的印度次大陆对英国未尝不是件好事。

1947年4月,国大党和穆盟的最终谈判最终破裂,蒙巴顿开始向国大党施压。在国大党同意分治的前提下,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出台。

蒙巴顿命令毫无经验的伦敦律师西里尔·雷德克里夫,在印度斯坦地图上草率的划分了两国边境,这就是著名的“雷德克里夫线”。

西部的旁遮普地区,被分为旁遮普省和旁遮普邦,东边的孟加拉地区,则被分为东巴基斯坦和西孟加拉邦,分属巴基斯坦和印度两国。

1947年6月3日,蒙巴顿在全印广播电台发表讲话,宣读了《蒙巴顿方案》的内容,从此印、巴、分别成为了独立的国家。

虽然草率分割两国的《蒙巴顿方案》,给两国新兴的国家都造成了巨大的痛苦,第一次印巴战争四个月后即告爆发,但至少阿里·真纳的建国梦想实现了,印度次大陆上的广大穆斯林有了属于自己的国家。

这个名叫“巴基斯坦”的新生儿,是他父亲希望的哪个模样吗?提倡“种族区隔”的阿里·真纳是一位种族主义者吗?命运多舛的巴基斯坦在存在意义上又有哪些悖论呢?我们下一篇仔细说!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全文大约1500字,结尾处三张配图)

穆罕默德·阿里·真纳(;1876年12月25日- 1948年9月11日),律师,政治家,巴基斯坦国创始人。真纳从1913年到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独立,一直担任全印度穆斯林联盟的领导人,然后担任巴基斯坦的第一位总督,直到他去世。

他在巴基斯坦被尊为Quaid-i-Azam(“伟大领袖”)和Baba-i-Qaum(“国父”)。他的生日后来成了是巴基斯坦的法定假日。

真纳出生于卡拉奇,曾经在伦敦的林肯酒店接受过律师培训。回到英属印度后,他进入孟买高等法院(Bombay High Court)学习,并对国家政治产生了兴趣,最终走上了律师职业。

真纳在20世纪头20年的印度国会中声名鹊起。在他政治生涯的早期,真纳提倡印度教和穆斯林的团结,帮助国会和全印度穆斯林联盟在1916年达成了勒克瑙协议(Lucknow Pact)。

从此,真纳成了全印度自治联盟的主要领导人,并提出了一项14点的宪法改革计划,以保障穆斯林的政治权利。然而,1920年真纳辞去了印度国会议员的职务。

1940年,真纳开始萌发印度次大陆的穆斯林应该有自己的国家的思想。那一年,真纳领导的穆斯林联盟通过了拉合尔决议,要求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

二战期间,联盟赢得了穆斯林保留的大部分席位。最终,因为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无法达成一项权力分享方案,最终,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了两个国家。

作为巴基斯坦第一任总督,真纳致力于建立这个新国家的政府和政策,并帮助从印度独立出来的新国家独立后移民到巴基斯坦的数百万穆斯林。

真纳于1948年9月去世,享年71岁,当时巴基斯坦刚刚脱离英国独立一年多。他在巴基斯坦留下了深刻而受人尊敬的遗产。世界上无数的街道、道路和地方都以真纳命名。

巴基斯坦的几所大学和公共建筑都以真纳的名字命名。据他的传记作者斯坦利·沃尔伯特说,他仍然是巴基斯坦最伟大的领导人。

真纳的家庭是古吉拉特伊斯梅尔人的背景,真纳生前遵循什叶派的教义;不过晚年的真纳皈依了逊尼派。真纳出身富商家庭,父亲是商人。

真纳父母都是古吉拉特邦人,七个孩子们也会说库奇语和英语。真纳的母语古吉拉特语和乌尔都语都怎么不流利,而他的英语却很流利。

1892年,腓特烈·李·克罗夫特爵士(Sir Frederick Leigh Croft)为年轻的真纳提供了一份伦敦学徒的工作。尽管母亲反对,但是真纳还是接受了这个职位。

真纳来到伦敦后不久就放弃了从商的学徒生涯,转而学习法律,后来这位志存高远的大律师加入了林肯律师事务所。

西方世界不仅在真纳的政治生活中启发了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个人喜好,尤其是在穿着方面。真纳放弃了当地的服装,改穿西式服装,在他的一生中,他在公共场合的穿着总是无可挑剔。

真纳的遗产是巴基斯坦这个国家。换句话说,真纳就是美国的华盛顿;真纳就是印度的甘地。

卡拉奇的国际机场被称为“真纳国际机场”,是巴基斯坦最繁忙的机场。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最大街道之一,以真纳的名字命名;伊朗德黑兰也有一条“真纳”高速公路。

伊朗在政府在1976年发行过真纳诞生百年纪念的邮票。在芝加哥,德文大街的一部分被命名为“真纳之路”。在纽约布鲁克林的科尼岛大道上,也有一条纽约也被命名为“真纳之路”,以纪念巴基斯坦国的创始人。

真纳赢得了印度民族主义政治家的钦佩,如拉尔·克里希纳·威纳尼(Lal Krishna Advani),不过他的评论在印度人民党(BJP)当中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巴基斯坦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这样评价真纳:

很少有个人能够改变历史。很少有人修改世界版图,很少有人能够创造了一个单一民族国家。不过 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完成了这三件事。

(图一为真纳标准像,图二是青年时期,图三是他的陵墓)





闲看秋风999


阿里·真纳是一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即使被尊为巴基斯坦的“国父”,又被视为“分裂印度母亲”的始作俑者。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建立巴基斯坦这个穆斯林国家的真纳,以前也为印度的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


接受自由主义思想教育的穆斯林

阿里·真纳全名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出身于一个穆斯林家庭,父母钱都信仰伊斯兰教。真纳在年轻时去英国留学,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感染,在回到印度的时候已经是一副英国人的派头了。他不但无视伊斯兰教义喝酒、吃猪肉,而且也不去清真寺,所以他反对当时全印穆斯林联盟的教派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质就是要求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必须按照双重标准区别对待。

资料图| 年轻时期的真纳


团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使者

为了团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真纳像很多接受过英国教育的精英一样加入了印度国大党。真纳因为自己的民族主义立场受到了很多人的追随,他成了印度人民心中“团结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使者”。在1930年的时候,全印穆斯林联盟的领袖伊克巴尔在会议上提出建立联邦制下单独的穆斯林国家的主张,但是真纳没有在大会上提到这一点。在1933年,在剑桥学习的拉赫马特等三名穆斯林学生再次提出了建立独立于印度之外的“巴基斯坦(P代表旁遮普,A代表西北边境省,K代表克什米尔,S代表信德,TAN来自俾路支斯坦)”的主张,而真纳只是斥责“这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美梦”。

资料图| 真纳在会议上斥责提出建立巴基斯坦的提议者


真纳态度的转变

但是在1940年,真纳却提出了“两个民族理论”,他强调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两个民族,认为印度的民主体制已经不能适应这两个民族的发展。而这一理论的实质就是把印度划分为两个民族分开治理的国家,让穆斯林建立起一个独立的国家。真纳甚至在这一年的演讲上发誓:“世界上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巴基斯坦的建立”。

态度转变的原因

真纳从一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转变为“分裂印度母亲的始作俑者”,与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的甘地分不开。甘地与真纳同属于国大党,也是非常好的朋友,但是当甘地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之后,真纳认为甘地是一个印度教复兴主义者。因为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哲学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印度教的教义,而且甘地认为伊斯兰教只是印度教的分支,是改宗了的印度教教徒。再到后来,国大党通过了将《母亲万福》作为国歌的决议,这首歌里面含有明显的反穆斯林内容,从此,印度斯坦成了印度教徒的国家。

资料图| 发起“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甘地


巴基斯坦的建立

在二战之后,英国霸主地位衰落,对殖民地的控制能力减弱,印度次大陆的独立运动高涨,迫于这一压力,英国不得不放弃对印度的殖民。而如何解决当时印度的民族主义矛盾成了一个难题。后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印巴分治”,简述起来就是穆斯林多的地区归为巴基斯坦,印度教徒多的地区归为印度,这也就有了后来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建立,现在的克什米尔争端也是从这时候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资料图|印巴分治时期的宣传海报



然而在巴基斯坦建国一年多后,真纳就因病去世了,这个病在最后两年急剧恶化,没有治疗的可能了。曾经有印度人感慨,如果让英国在多殖民两年,就不会有现在的印巴问题了。蒙巴顿在真纳去世之后也遗憾的说:“如果早知道真纳患有不治之症,那么我一定会想方设法拖到真纳去世后再放弃对印度的殖民。”

资料图| 巴基斯坦的纸币


真纳虽然让巴基斯坦从印度分裂出去,但也不能单纯的批判他为历史的罪人。他曾经也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但是由于复杂的政治、宗教环境,他才与印度渐行渐远,也成了后来的“巴基斯坦之父”。无论认为他是巴基斯坦的英雄还是印度的罪人,他都能称得上是历史的巨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