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老师.好》:当下教育的王道,这招最好用

《老师.好》:当下教育的王道,这招最好用


1.

看一部电影,能让我们有种刻骨铭心的感动,这样的影片就值得去看,《老师.好》就是如此。那段经年的青春,忆起时,总会猝不及防的让人热泪盈眶。

当于谦饰演的苗宛秋老师,第一天出现在南宿一中高一的课堂上,第一个动作就把学生们逗笑了。

他在黑板上写下刚劲的三个字:苗宛秋。学生们哄然大笑:这娘娘气儿的名字,准是个面瓜。然而,他们大错特错!

一转身,苗老师立马杀个回马枪:没收学生贩卖的小物件,没收女生的口红,没收武侠小说和斧头,告诉烫头的女生回去把头发捋直了,没有多余的话,一律到前面罚站反省。第一天便来了个下马威。学生们心里憋着气呢。

80年代,自行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他们开始折腾老师的自行车,拆零件,把自行车吊挂在旗杆上,以此泄愤。

可是,在慢慢接触中,他们发现苗老师才是最该尊重的人。虽然对他们学习近乎严苛,但他们心服口服。

班上一学生得了脑瘤,他帮助募捐,在自家也不宽裕的情况下,偷捐了一个月的工资。为了拉回混入“黑社会”的男生,他孤身夜闯酒会。为了让条件不好的学生能考上好院校,他免费帮忙补习。

可是,这样的竭尽所能,却被别有用心的同行告了黑状,最后虽然没有被罢免,却让他在后半生充满愧疚和心痛。

安静是班里品学兼优的学生,本来有希望考上北大。却因来看停职在家的自己,发生了意外。

他为了给安静赢得更多的复习时间,把自行车交给她。可谁知她竟然骑车偷偷去了县里,找到县长为苗老师申诉。在回来的路上发生车祸,落下终生残疾。真是世事难料。

过去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真诚的。少的是争端,多的是理解。老师的呕心沥血,改变着学生们的命运:能成才的实现了理想;小混混们,大都变成了有志青年。老师的好,学生们记进了心里。

导演张栾说:“拍摄《老师.好》的初衷,就是见到了如今很多失败的师生关系情景,所以想谈谈记忆中的老师形象。”

《老师.好》:当下教育的王道,这招最好用

2.

91年我家先生刚中专毕业,血气方刚。来到学校,便接手一个初三最差的毕业班。学生们多是流里流气,抽烟的,说打就砸的。这样的班级就是个烫手的山芋,哪个老师接,都够喝一壶的。可是,先生却以硬制硬,制服了他们。

学生们大都有一个弱点,叫欺软怕硬。他们见新来的班主任大不了他们几岁,似乎不太好惹。所以,先生上数学课时,都不敢轻举妄动。

可是,一节历史课上,女老师被气回办公室:“高老师,你这班我没法教,打扑克的打扑克,睡觉的睡觉,没几个学习的。”

先生随即来到教室,统统把他们拎到到前面罚站,他倒是雷厉风行。可是,几个“霸王”却怀恨在心。

次日,先生的课上,正在写板书,耳听下面有动静。猛回头,只见“霸主”男生手里紧握一根板凳腿,直冲过来。

说时迟,那时快,先生迅速用一只手抓住板凳腿,另一只手拽住男生领口,脚下一记扫堂腿勾起,男生一个趔趄,被先生拽住,就势拉到办公室。然后,又找来了他的父亲。

这位父亲近乎哀求:“老师,孩子这样,都怪我没管好,您多操操心,怎么打骂都行,只要不学坏就成。”朴实的话,道出了家长对老师的信任,也窥视出那个年代风气的纯良。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王”被制服了,班里再无人敢起刺儿。

多年后,师生聚会,男生念念不忘先生的恩情:“老师,没有您当年的教悔,哪有我现在的好生活啊。”是啊,很多时候,那些曾自暴自弃的学生,被老师强行拉回正路的,会一直念着老师的好。那些“不好”会随着时间的沉淀而变得越发温暖。

那些岁月,老师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感情,至真至纯,涌出的都是怀念和感动。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理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孩子被家长过度关心,惯成任性。

然而,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永远会客观存在。如果再延用过去的老式教育,显然已不合时宜。只有“深入人心”才能把矛盾解决好。

《老师.好》:当下教育的王道,这招最好用

3.

来看朋友文华老师,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让人拍手称快。

在一节文华老师的课上。一男生拿了一女生的书,女生不满,两人爆发扔书大战。女生气愤的把一本本书扔向男生的书桌,而男生更不示弱,把一叠书怒甩到地上,两人大战势头不减。

这时,如果老师处理不当,准会引起更大的冲突。因为两同学都在气头儿上。一般老师的正常处理,就是赶紧喝住双方,对两人一通批评。

可是,问题来了。这样处理,矛盾的根源根本没有得到解决,两人还会找其它时间争吵,使矛盾更加激化。还可能对老师因解决不公而心生怨怒,造成连锁矛盾,使事情更复杂化。实属治标不治本。

而文华老师的做法让人点赞。她使用心理战术,用行动直接灭“火气”,把矛盾用爱消融掉:

她迅速抱住男生的头,低声说:“请你让一下好不好?老师谢谢你,她现在失去了理智,如果你们俩互扔下去,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后果。”男生点点头,心顺了。

可是,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只见一个男生说:“老师,你对他那么好。”老师诧异:“你是说,老师拥抱了他?”“是的。”文华老师欣慰地笑着说:“老师也可以拥抱你啊。”然后,给了一个大大的拥抱,男生开心的笑了。

随即,文华老师突然微笑着说:“这里还有一位同学需要拥抱。”她又给了女生一个拥抱。女生破涕为笑。就这样,一场大战被老师的爱心拥抱消融了。不但把矛盾消化在初始,还避免因处理不当引家长不满。

一个爱的动作,胜过万千言语。特别是对高中生来说,这种来自老师的拥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老师给予的是母爱般的温暖,会让他们对这份珍贵的爱,理解更深,触碰内心的柔软度更强,甚至再大的冲突,也会因爱而化解。

然而,老师与学生之间造成的很多矛盾,往往是因为老师在言语和行动上处理不当,超出孩子心理承受的能力,而导致发生恶果。这类事比比皆是。

比如:湖南鲍老师被学生刺杀案。就是因为让学生们看完电影写观后感,而这名姓罗的学生提出不想写,鲍老师简单一句:“不想写就转班” ,没想到,竟发生了悲剧。根源在于老师没有深入了解情况,操之过急。

而事实是,他们还处在很多人生道理还不懂的阶段。所以,讲究方法,“因材施教”才是解决矛盾的根本。

4.

教育学者熊丙奇说:“师德很重要,师生在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要提高师德水准,关键在于构建能保护老师和学生平等权利的制度,不偏袒教师,也不纵容学生,这才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缓解师生冲突。”

事事都是相辅相成的。父母也要警醒,不能只要求老师去管理,家长更要正确引导。只有家里家外协同作战,才能更好的把孩子教育好。

孩子终究要独立,如果没有一点抗挫能力,将来走入社会必会吃亏或无法生存。放权让老师严管孩子,经年以后你会发现,是最正确的事。

但老师管孩子,更要懂得批评的艺术和用爱去“说话”。就像网友“丁胖”说:我们中学的时候,迟到会被老师罚唱歌,并且要唱《义勇军进行曲》,老师说这样能体现爱国精神。还有就像文华老师用行动感化。

一位著名的学者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所以,我们看到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最重要的是老师要从“爱”出发,以理服人。批评的语言,也要考虑是否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范围。更不能过分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像剧中的苗老师一样,以身作则。

做为学生更应该铭记,教师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希望你们有出息,走入社会有独挡风雨的能力。最后想向尊敬的老师们说,用“爱”来解决问题,才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