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詩人寫詩是先有句,還是先考慮韻角呢?

依蒙小詩


除了有題目要求,寫詩肯定不優先考慮韻腳。

詩是有感而發,抒情言志的韻文。韻腳重不重要?重要。

但是以什麼押韻並不重要。

近體詩(格律詩)要求以平聲結尾,詞牌固定格式下對韻腳有平仄要求。其他情況下,想怎麼來就怎麼來,何況就算是平聲做韻腳,也有那麼多聲部、那麼多字可以選。

所以,寫詩定韻不重要,合韻才重要。

也就是說,肯定是先有了想法,得了佳句,充沛的感情要噴薄而出,覺得這時候不吟詩一首有點對不自己,句子脫口而出,再來看後面跟上的句子如何押韻。

因為佳句出來之後,如果是想寫格律詩的話,就會遇到首句定韻或者首句不定韻的問題。舉例子吧,假如你想到的是“白日依山盡”,“仄仄平平仄”,那麼就是第二句定韻了,“黃河入海流”,“流”字作為韻腳,再接後面兩句的時候,就要考慮到合韻了。所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樓”、“流”押韻。完美。

另一種情況,假如第一句是“圓魄上寒空”,“仄仄仄平平”,首句平收了,那麼整詩的韻就定了,“空”,後面第二句,第四句就都得押上,所以:“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同”、“風”、“空”押韻。還有一些情況是首句押韻可以押鄰韻,也就是說首句的韻腳發音可以有那麼一點點偏差,但是也不能跑太遠。

總的說來,寫詩首先不考慮平仄韻腳問題。都是有感而發,那麼詩意肯定是最重要的。詩意則跟詩人的文化水平和平時大量閱讀、學習有關,看到眼前的景色,能夠自動在腦海中形成平仄起伏、用詞表意,優美動聽的句子,然後再看平仄、定韻腳,寫成之後再檢查是否出律,修改。與人一起探討交流,一首好的格律詩才有可能面世。

詩心是非常重要的。

網上不是有個笑話麼?一段很美的景色,配上一首打油詩:

看這風景美如畫,本想吟詩贈天下。

奈何本人沒文化,只能臥槽浪好大。

人家可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你卻只得一句“臥槽”!人家可以“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你還是隻得一句“臥槽”!

比起那些沒有平仄、不守韻腳的詩,這才是最悲哀的。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肯定是觸景生情有了靈感才能夠先記下妙句,最好是一氣呵成,然後再字斟句酌仔細推敲,然後再按照所需意境決定用什麼韻最恰當。

詩有韻,就如同屋有柱子;柱不穩,則屋必傾。韻不穩,則詩必劣。

詩用韻有規則是必須知道的:

  1)湊韻:就是說所押韻字,與全句意思不相貫串,而勉強湊合上一個韻字。

  2)落韻:也就是俗稱的出韻。

  3)重韻: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中重複出現,哪怕是一字兩義而並押之,也算重韻。

  4)倒韻:也就是說將二字顛倒以就合韻腳而押韻。

  5)啞韻:作詩當選擇聲音響亮的韻押之,自然音調高超。若用啞韻則非但詩句不挺,也會使全詩因之萎弱。

  6)僻韻:又名險韻,指那些僻字。

  7)同義韻:用同義字重複押韻,如花葩、芳香、憂愁等,分別意義相同,一詩並押未免重複可厭。

  8)同字義異韻:同一個字,往往有多義,不可勉強借義押韻。


紫燕雅然582


問題:詩人寫詩是先有句,還是先考慮韻角呢?


前言

首先要說的是,不是韻角是韻腳,韻腳是韻文(詩、詞、歌、賦等)句末押韻的字。

詩人寫詩是先有句,還是先考慮韻腳呢?都有可能。 限韻詩對於詩的押韻是有要求的,不限韻的詩就無所謂。

一、限韻詩

1、詩會時的限韻

我們讀紅樓夢時,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 蘅蕪苑夜擬菊花題》這一章,寶玉黛玉他們作詩時要求押十三元韻部:

迎春笑道:“就是門字韻,‘十三元’了。頭一個韻定要這‘門’字。”說著,又要了韻牌匣子過來,抽出“十三元”一屜,又命那小丫頭隨手拿四塊。那丫頭便拿了“盆”“魂”“痕”“昏”四塊來。寶玉道:“這‘盆’‘門’兩個字不大好作呢!”

例如探春作的《詠白海棠》限門盆魂痕昏  

斜陽寒草帶重門,苔翠盈鋪雨後盆。  
玉是精神難比潔,雪為肌骨易銷魂。  
芳心一點嬌無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謂縞仙能羽化,多情伴我詠黃昏。  


2、唱和詩的次韻或用韻、依韻等

古人唱和,原本不限韻,唐朝元稹白居易以後開始流行次韻。到了宋朝特別盛行次韻作詩或填詞,例如下面這兩首,韻腳完全一樣。

《感興五首之一》[宋] 歐陽修

奉祠嚴秘館,攝事罄精誠。歲晏悲木落,天寒聞鶴鳴。念昔丘壑趣,豈知朝市情。弱齡嬰仕宦,壯節慕功名。多病慚厚祿,早衰嘆餘生。未知犬馬報,安得遂歸耕。

《依韻奉和永叔感興五首之一》[宋] 梅堯臣

泉上有君子,齋祠達主誠。向來霖雨暴,觸處蛟鼉鳴。既祈致日出,杲杲紓民情。天子遣以報,固匪媚取名。因成感興章,庶用語平生。蹈道欠已熟,情田不須耕。

3、科舉考試的限韻詩

科舉中,常常限題限韻,例如唐代“試律詩” ,貞元十五年己卯(799)博學宏詞科試《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明確標明“題中用韻,六十字成”。

獨孤申叔《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曰:

“精盧慚夜景,天宇滅埃氛。幽磬此時擊,餘音幾處聞。隨風樹杪去,支策月中分。斷絕如殘漏,悽清不隔雲。羈人方罷夢,獨雁忽迷群。響盡河漢落,千山空糾紛。”

氛、聞、分、雲、群、紛:文韻,文獨用。

呂溫《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曰:“

月中禪室掩,幽徑淨昬氛。思入空門妙,聲從覺路聞。泠泠流眾壑,杳杳出重雲。天籟疑難辨,霜鍾詎可分。偶來依法界,便欲謝人群。竟夕聽真響,荷花積露文。”

氛、聞、雲、分、群、文:文韻,文獨用。

二、不限韻的詩

除了以上這些有特殊要求的詩,一般詩人作詩用韻是非常自由的,不過,有時候為了符合詩意,也會考慮用什麼樣的韻,

1、四聲(平上去入)韻

例如用平聲韻還是仄聲韻?仄聲中用入聲好還是去聲好或者用上聲?

不僅僅詩如此,填詞也一樣,即使同一個詞牌,也有不同的變體,例如柳永滿江紅用入聲韻,姜夔滿江紅用平聲韻

2、用什麼韻部

詩韻有寬韻、中韻、窄韻、險韻四類,如果用險韻作詩,因為韻部中的字非常少,對於作者要求就比較高。

所以選擇韻部時要量力而為。

其次,根據不同的立意或者情感,也要注意韻部的選擇。

結束語

作近體詩,要求一韻到底,對韻的要求比較高,作詩的時候要注意韻的選擇。不過只要不限韻,隨時可以調整。甚至因一字不妥而換全詩的韻部。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詩,有感而發,遵詩律出;達己滿意止。此自詠詩,消遣也。倘詩大家,有一詠出好詩,如李白;有苦詠出好詩,如賈島。詩,娛樂也,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樵夫馬卒,平民百姓任可為,有修飾有不修飾。白居易以詠詩一生娛之,名滿中外。時富人搜求之,以金馬銀鞍換之。此名家。倘刻意為之,有不成詩者。詩,當音樂美,可譜曲唱;意美,形象飛動萬千。世間美麗詩在。古今中外,無論何體詩,人讀之口留餘香者好詩乎!勿刻意為,真情實感為。如和詩,不由己,有先有句,有先有韻角。詩,亦非神不可攀,亦非不勞可獲,愛生活,愛詠唱,自有好詩。即好詩,人愛好不同,取亦異。有愛白詩者,有愛杜詩者,褒貶高低,不能概論。吾於詩外行,於詩偶胡謅。謝謝!

詩亦有竅,引宋朝愛國大詩人陸游句:

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

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

怪奇亦間出,如石漱湍瀨。

數仞李杜牆,常恨欠領會。

元白才倚門,溫李真自鄶。

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味。

詩為六藝一,豈用資狡獪?

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劍南詩稿》卷七十八)

詩外,詩內,意於詩內。精於詩,其詩於中國文學史上不朽。


李廷明5


詩與對,一般都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

故先有詩(文),後考慮韻。

以現代漢語語法論,有名詞,動詞,形容詞。

有主語,謂語,賓語,狀語。等等。

有平,上,去,入,四聲。

平有陰平,陽平。聲有平,仄。等等。

那麼,律詩,絕句,對聯等等,

它們的內容,字數,形狀,聲調,韻律等,

都必須相互工整對仗。

故形,聲,義,律,都得講究匹配。

律詩中還要求有:

一,三,五不拘,

二,四,六要緊。

就是說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在內容,字數,

形狀,聲調,韻律等各方面,都要分別與第一

句第三句第五句匹配。

如: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又如:呵氣成雲冬忙種,

揮汗如雨夏搶收。

村夫愚鈍,難以盡言。權當班門弄斧而已。


含遠山473


結合我自己的創作經驗來說幾句:

一、妙手偶得之

在生活工作中,或出外遊玩時,如果有什麼事和景物觸動了心情,靈感突來,可能頭腦中就冒出了一句有些趣味的句子。在這時候,我就會用手機將觸發靈感的景物拍下來,及在圖片上將句子寫下來保存在手機中。這也就是生活素材的先積累 (即先有隻言片語)


二、素材歸類及整理,組成自己的素材金庫

當素材積累到一定數量時,我會將其分門類別:哪些是單純寫景的,哪些是評論,哪些是景中含情的,哪些是喜憂哀愁怒的(即感情句)…,文章情感均來源於生活,所以要做到有素材,就必須多出門去體現不同的生活,感受不同的景物和人事,才會有自己獨到的感悟。



三、加工組合詩詞篇章

有了上面的積累,當需要寫詩時 或某件事/某個景物再次觸發到自己心靈,突然想寫點詩詞表達心情感受時,就會從自己的素材金庫中提取相關的素材,經組合、加工、打磨成詩詞。如不能組合成篇的,請當作殘句留到金庫中以備後用。

歷史上好多首詩也只有殘句的,如: 毛澤東的: 自信人生兩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宋·潘大臨的: 滿城風雨近重陽;宋·王安石的: 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唐·李益的: 閒庭草色能留馬,當路楊花不避人…這也說明了詩詞是先積句,最後才成篇的。


四、關於寫詩詞我個人的幾點建議

①先集字成句,然後積句成篇。

②詩以內容意境為主,以平仄格律為輔,不必太過看重格律,就是不合平仄也沒有關係,以朗朗上口就行。

③先立題,再挑取相關的素材句組合。詩詞的意境為主要(即景物與作者的思想感情渾然一體)。王國維《人間詞話》首句就是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詩也是如此。

④詩還是要押韻的,可用平水韻,也可用中華新韻,視個人喜好。我個人寫詩詞都是用平水韻的。

⑤至於格律如何調整,各位可前去下載: 詩詞吾愛APP,詩詞門戶APP在自己手機上,這2款軟件都非常好用。將你的詩詞輸入APP上,然後檢測是否合韻合平仄。 這2款軟件還提供詞語給你挑選,非常方便,如下圖所示:




最後祝愛好寫詩詞的朋友都能寫出好的詩詞,流傳人間。歡迎各位朋友前來留言探討,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再提供我寫的幾句殘句,有興趣的朋友可試補寫:

A、一片丹青誰畫出? 東風吹得花滿樹。

B、臨池垂柳對鏡妝,倩影初著鵝黃衫。

C、驅虜爭鹿,可憐蒼生淚無數。(減字木蘭花·孫中山故居懷古 中的一句詞,這2句要押仄韻)。


步雲御風


再論平仄

平仄在詩詞中肯定會限制了一些恰當其用的好字、好字組的選擇使用,這樣就必然會影響詩詞的意境美的發揮。由此可見,平仄的設計,與寫詩詞無益,它既不增加詩詞朗讀時的美感,還嚴重影響詩詞的順利寫作和意境美的選字選詞發揮。寫詩作詞要講究平仄,這完全是一種無厘頭的庸人設計,是不科學的,應無視它,摒棄它。句尾押韻,一般應遵守,因為它確實可以增加朗誦的韻律感,但當在影響到好字詞的選擇從而影響了詩的意境美時,也可以勇敢地無視它,摒棄它。總之,在字、字組的決擇取捨時,意境美是根本,押韻、對仗是其次,而平仄則有害無益,不必理睬它(它只是古代設計者的多此一舉,毫無意義),只要讀出來順口,不是錯誤的句子即可。因為平仄,有些人把人的名字也去用平仄分析,得出可不可以犯平仄忌的結論,真是可笑。我們中國人說話,從來也沒有人要先想好平仄,然後再去說話的。

寫文章也一樣,現代有教學設計上的錯誤。現在語文教學,不是教人多認字,多讀書籍典籍,反而是天天教人如何用主謂賓分析句子,如何去分析人家的文章,結果讀了十幾年的小學中學,連本國的數千個漢字也認不全,更談不上寫出好文章,豈不可悲,那是在教人學文化、學語言嗎?那種方法教老外還可以。字義,好在可以查字典,但以後總靠查字典,那十幾年的書不是白讀了嗎?動不動就需要去查字典,那也不方便呀。寧要中國學生學6000個英語單詞,卻沒要求學生學全自己的6000漢字,導致看古文章時很多字看不懂,不知音,不知義,豈不可悲!?


萬里雲220500985


先有句意,再步韻角。作詩賦詞,意象為先,格律從後。詩詞草成之後,再細加斟酌,打磨圓潤。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作詩不能因韻妨意。

我輩看歷史典故,知唐人過去進行時,可資借鑑:唐代賈島與韓愈的故事:“推敲”:

賈島赴京趕考失意,有感而發,寫出了“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一日黃昏道中,又寫出一首五言詩:《題李凝幽居》:

閒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詩中的“推”,似乎不妥,而用“敲”字,似乎又打破了幽靜的意境……賈島苦思冥想。心無旁騖,精力過於集中,撞上國子監教授韓愈的馬頭。隨從呵斥,韓愈下馬安撫,問其何故如此專心致志。賈島知是當朝大學者,作揖請教。

韓愈一番思考,告訴年輕人:“鳥宿池邊樹,說明已是夜間,夜間的門必然是關著的,推關著的門,不合情理,還是用“敲”妥切。”賈島說出“敲”的弊端。韓愈笑道:“月下寧靜,敲門聲,似乎打破了夜的寧靜,其實這聲音反襯夜的幽靜。所以此詩用“敲”最合適。”

於是這首詩歌,去“推”為“敲”,確定為“僧敲月下門”,成就了一首千古名詩。一字之師,也成就了一段師徒佳話——學者虛心請教,師者傳道解惑。






先有主旨,再定韻腳,然後成句,最後檢查調整平仄。

詩貴真情實感,切忌無病呻吟。韻腳須與思想感情相適應。例如,悲傷憂愁的情感,宜用低沉壓抑,開口度較小的韻腳,如“i ”、“u ”、“ ǖ”、“iu ”、“ui ”等韻尾或韻母;喜慶歡樂的情感,宜用高昂響亮,開口度較大的韻腳,如“a ”、“o ”、“e ”、“an ”、“ang ”、“uo ”、““ua ”、“en ”、“eng ”等韻尾或韻母,而不是相反。

我是“詩聯創作審美”,歡迎關注點擊我的頭像,進入主頁,在詩聯創作審美常識乾貨分享文章評論區探討交流哈![握手]


碧水青松隨筆


無論說話做事還是寫文章,都是意在先。寫詩同樣意在筆先。

《尚書.堯典》中說得好:“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精闢地分析了詩的產生,歌的特點,詩與歌的關係……

詩是用來表達人們的意願、感情、思想、抱負、志向的藝術性的語言;歌是拖長聲調詠唱詩的藝術。永通“詠”,曼聲。長吟、歌唱;聲音高低依從拖長聲調而為;律為古代審定樂音高低的標準。

寫詩是一種藝術創作。寫詩要依從寫詩的藝術規律,我手寫我心,有感而發,精雕細琢,反覆修改,才能寫出思想美、藝術美、形式美、韻角美的詩,才能成為朗朗上口,寓意深刻,扣人心絃,經久不衰的詩,才能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中外流傳的詩……

詩為韻角定基調,韻角圍繞詩服務。主次關係,盡人皆知。

因此,我認為寫詩是先立意,再有句,後考慮韻角,順理成章,精心修改,才有好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