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70歲退休“廳官”回鄉種柑橘 惠及5萬鄉親

原標題:70歲退休“廳官”回鄉種柑橘 “果農”範敬超:我的偶像是褚時健

70岁退休“厅官”回乡种柑橘 惠及5万乡亲

範敬超在果園裡

篳路藍縷創業路

A

他的困境

最難的時候,5萬塊錢都籌不出,找鄉親幫忙貸款,可鄉親們最怕揹債,沒人出頭。最終一個朋友出手,才解了燃眉之急

B

他的模式

大園區、小農場。“合作社建園,業主經營,統一服務,聯合營銷”,實行管理多方統一和產品聯合銷售的方式

C

他的偶像

修紅旗渠的楊貴,植樹造林的楊善洲,還有跟我一樣做果園的褚時健,都是我的好榜樣

再過十幾天,範敬超就滿71歲了。這個退休廳官、現在的樂山市人大代表,種柑橘將滿12年,他給自己的評價是“有了階段性的成果”。階段性成果很是厚重:整理打造高標準橘園5.1萬畝,價值超3億元,投產1萬畝,2018年產值1億多元,旗下有136批次承包業主、惠及5萬鄉親……而他自己更看重的是——摸索了一條丘陵地區農業現代化的路徑。

範敬超精神頭好,每天步行十公里左右是尋常事,他要在橘園裡“到處走,到處看”。關於未來,他有清晰地規劃,近期的目標是到2020年,建起12萬畝高品質橘園。

不解 “同事、家人都不贊成我的做法,特別是老伴”

範敬超出生、成長都在井研縣,對鄉土、鄉親有割捨不掉的感情。從政40年,當過縣委書記,經略一方,後調任省上,一直也沒離開水利、農田。2007年年初,他謝絕了組織上安排的崗位,回到故土,準備在井研縣做橘園、創業。

“我的同事、家人都不贊成我的做法,特別是老伴,黨政工作40年裡,家人都是聚少離多,她希望我退休後能夠安安穩穩地享天倫。在他人看來,我有房有車有待遇,啥都不缺,不曉得為啥子要折騰著搞創業。”範敬超說,他想回老家種橘子,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深思熟慮幾十年的結果。“我是黨和人民培養了幾十年的幹部,而且多年從事農業領域,國內除了臺灣省,我都去考察過農業上的試點、先進做法,省內除了甘孜州的個別縣,基本上我都走了個遍。這些見聞積累下來,我對搞好農業還是有些心得。”

更讓範敬超充滿探索欲和挑戰感的,是他想在丘陵地區找出一條發展現代農業的路子。範敬超說,整個四川省,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丘陵地區,人均耕地面積不到一畝,且地下資源貧乏,缺水問題嚴重,由此導致的土地拋荒、農村空心問題日趨嚴重。“就拿我們井研縣來說,十年九旱都是保守說法,在我看來是十年十旱。蘇軾都在詩詞裡說過我們這兒地薄幹旱,可我見過以色列的農業,說實話,他們的條件才是真正惡劣,沒有人工設施,他們的一些地方可能連一株草都活不了,可人家硬是做出了全球最發達的現代農業。”

創業 建成果園超過5萬畝,投產果園1萬畝

帶著深思熟慮幾十年的創業理念,範敬超回到了生他養他的井研縣,流轉來土地,從500多株柑橘樹做起,開始了他的創業路,他給自己的橘園取名叫“橘夢園”。

創業談何容易?範敬超講,他最難的時候,5萬塊錢都籌不出,找鄉親幫忙貸款,可鄉親們最怕揹債,沒人出頭。最終一個朋友出手,才解了燃眉之急。為了創業,他賣了在成都的房子,父母過世後,也賣了父母在樂山的房子,全部的資金和心血,都投入到種橘子上。

“定力我還是有的。”範敬超自我評價道,依靠自己的學習,科學種植,他的橘園三年後迎來豐收,每畝地產出上萬元。這打動了鄉親,他開始大規模流轉土地,重心放在整備土地、建設橘園上來。“我看過很多地方的果園,一些區域的規模很大,但是建園、管理、技術、經營都是以戶、社為單位,這樣很難形成真正的規模經營,也難以保證品質。”為解決上述問題,範敬超創建了一個新的模式:大園區、小農場。這種“合作社建園,業主經營,統一服務,聯合營銷”的模式,實行管理多方統一和產品聯合銷售方式。

至今,範敬超帶頭創立的合作社已累計流轉土地5.1萬畝,分佈在8個鄉鎮43個村,建成果園超過5萬畝,近3萬畝果園已發包給136個批次的業主,投產果園1萬畝。

果農感激

沒有範老就沒有我們現在這一切

1963年出生的曾德權是範敬超的同鄉、晚輩。如今承包著200畝的果園。此前,他一直都在外地做生意,“雖然能賺到錢,但背井離鄉,不踏實。我的老母親已經80多了,我也不能經常在她身邊盡孝。”而現在,他從範敬超團隊流轉了果園,年收入超過200萬元,還能在家孝敬母親、照顧兒孫。“這都是沾了範老的光,沒有他回來創業,就沒的我們現在這一切。”說這些話時,曾德權緊緊地握著範敬超的手,對老人家的感情溢於言表。

“我們這兒的地瘦,俗話說紅苕不倒藤,就是連紅薯秧子都長不高。以前村民們都想方設法出去闖,以在外鄉安家置業為榮,只有清明節的時候回來,燒完紙還要拿把彎刀開路,才能砍掉灌木雜草,走到路上。如今很多人都返鄉了,一些不常回來的人回村,會迷路,路網全變了,周邊的丘陵山地也都變樣了……”說起家鄉的變化,曾德權滿臉榮光。

未來規劃

2020年要實現建成果園12萬畝

範敬超的另一個身份是樂山市人大代表。在用產業扶持鄉親的同時,他還主動幫扶了6戶貧困戶,幫他們增加收入。2016年,經過謀劃思考,範敬超在人代會期間提出建設“百里產業環線”,在長約100裡的區域建設果園,向中國西部雜柑之鄉邁步。“我的建議受到了肯定,現在已經在實踐之中。”

對於過去12年的創業,範敬超覺得最有價值的就是找到了一條丘陵地區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可以通過大規模建園、建設施打好基礎,用大園區、小農場的模式帶動社會資金、本地農戶參與,多方獲利。”

在範敬超的規劃裡,2020年要實現建成果園12萬畝,“十四五”期間,樂山丘陵地區要建設現代果園40萬畝……範敬超說,作為一名退休幹部,修紅旗渠的楊貴、植樹造林的楊善洲、創業不息的褚時健都是他的榜樣,“前兩年我還去褚時健那兒考察了一週,學了不少東西。”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李秀明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