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周嵐,博士,研究員級高級規劃師,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

於春,碩士,高級規劃師,江蘇省城市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本文在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重點任務《江蘇省城鄉空間特色戰略規劃》基礎上完成,該項目是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江蘇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江蘇省城鎮化和城鄉規劃研究中心以及江蘇省城市發展研究所多單位的合作成果。

摘要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要求“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美麗城鎮,不能千城一面、萬樓一貌”。推動城鄉特色發展,需要理論研究和制度支撐,也需要因地制宜的實踐創新。圍繞城鄉空間特色發展,近年來江蘇進行了系列探索,致力通過城市規劃、建築和園林“三位一體”的聯動推進,保護和彰顯城市和區域的空間特色。在此基礎上,以編制《江蘇省城鄉空間特色戰略規劃》為抓手,以保護鄉愁、顯山露水、營造特色、凸顯地域文化、建設美好人居為目標,將省域人居環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系統規劃,從大地景觀的角度,整合山水、田園、人居等綜合要素。在多維度分析省域本底特色和資源分佈的基礎上,結合未來城鎮化發展佈局要求,明確了省域特色風貌塑造的分區指引,構建了省域重點特色空間體系,同時提出,規劃建設當代城鄉魅力特色示範區,引導地方創新實踐,展現詩情畫意人居新空間的現實模樣,塑造江蘇大地景觀和人居環境詩意共融的美麗圖景,以此帶動省域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

人居環境;特色;省域空間;江蘇

1、議題的提出:全球特色危機下的特色探尋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地域景觀特色,是民族文化和集體記憶的空間載體。土耳其著名詩人希克梅特說得好,“人的一生有兩樣東西不會忘記,那就是母親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這種對家鄉故土的記憶伴隨著人的一生,是人類情感深處的心靈歸屬所在。對此,吳良鏞院士指出,“特色是生活的反映,特色有地域的分野,特色是歷史的構成,特色是文化的積澱,特色有民族的凝結,特色是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典型事物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現,因此它能引起人們不同的感受,心靈上的共鳴,感情上的陶醉”(吳良鏞,2002)。

但是在全球化進程中,伴隨著資本的全球流動,信息、價值觀、建築材料、承包商、設計師同樣在全球流動傳播,城市與建築的地域特色遭受到來自標準化、工業化商品生產的巨大挑戰,城市面貌和建築文化的趨同幾乎成為全球化的伴生物,“特色危機”(Identity Crisis)已成為一個全球具有普遍意義的命題。正因如此,早在1987年,亞洲建築師協會的馬尼拉會議即以“特色危機”為主題展開深入討論。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3屆大會更專門通過《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以對抗全球化下的文化特色趨同現象。

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也未能置身事外,快速城鎮化進程中的“千城一面”,廣為學界和社會詬病,最後上升為國家的關注。2013年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要求“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美麗城鎮,不能千城一面、萬樓一貌”。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更進一步明確:要“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中心目標”,“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城市建設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以自然為美,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要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築風格等‘基因’”。

2、探尋的發現:江蘇從城市到區域、省域的努力

  • 2.1 人居願景:可持續人居家園“HOME”的目標

江蘇,一塊富饒、美麗、宜居、令人嚮往的土地。南宋時就有“蘇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數千年的文化積澱、秀美的自然山水、深厚的地域文化,為江蘇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傳承優良的人居文化傳統、塑造具有時代特徵的魅力特色空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8年,聯合國人居署第四屆世界城市論壇在江蘇南京召開。在大會上,江蘇明確提出了建設21世紀可持續人居家園“HOME”的目標願景。“HOME”既是英文的家園,也是社會和諧(Harmony)、經濟繁榮(Opulence)、文化多元(Multi-culture)、生態友好(Eco-environment)首字母的組合。這一願景,既傳承了江蘇文化傳統中的人居價值觀,也融合了生態文明時代的新內涵,體現了當代江蘇建設美好家園的人居理想(圖1)。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圖1 | 可持續人居家園“HOME”

  • 2.2 城市實踐:規劃、建築、園林三位一體的聯動塑造

城市空間和其中的建築、風景園林,既是城市特色和文化精神的外在體現,也是人居環境品質內涵的重要表達,因此吳良鏞院士提出以城市規劃、建築、園林為核心不斷髮展人居環境科學。按照這一思想,近年來江蘇通過城市規劃、建築、園林三個一級學科的聯動研究,並從影響城市空間品質的三個關鍵方面——空間特色、建築文化和風景園林藝術入手,三位一體聯動推進實踐(圖2),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鼓勵創新和提升,旨在彰顯城市空間特色、創造時代建築精品、營建宜人景觀環境。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圖2 | 江蘇“三位一體”聯動塑造城市空間特色

在鼓勵建築和園林傳承、發展和創新的同時,江蘇率先全面推進城市空間特色體系規劃編制(圖3),從設區市開始,並逐步推廣至所有縣以上城市。要求各地通過城市空間特色體系規劃的編制,找準城市特色定位,明確特色發展方向,系統挖掘、梳理、整合和彰顯城市各類自然、歷史和當代建造特色景觀資源,把它們“找出來、保下來、連起來、亮出來”;並以綠道、藍道、慢行步道、特色街道串聯、整合空間資源點和特色意圖區,通過精心規劃設計、整體藝術創造“織起來”,形成具有獨特魅力的城市特色空間體系;通過人性化的城市設計,優化空間環境,豐富文化功能,形成集中展示空間特色和文化魅力的公共空間網絡體系,作為破解“千城一面、萬樓一貌”的關鍵載體。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圖3 | 南京主城特色空間規劃

資源來源:南京市規劃局,南京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南京城市空間特色規劃[R].2011.

  • 2.3 區域實踐:區域綠道風景路的規劃和實踐

在推動城市空間特色體系規劃實施的基礎上,推動空間特色彰顯和塑造的規劃實踐向區域延伸。近年來先後組織編制了環太湖、大運河、故黃河、沿長江等區域綠道風景路規劃,在更大的尺度上搭建江蘇重要特色空間的規劃保護框架,並致力推動實施。

2011年會同浙江省聯合編制了全國第一個跨省域的綠道風景路規劃——環太湖生態綠廊和風景路規劃(圖4)。規劃構建了縱深的環湖生態溼地廊道,助推太湖水環境改善,以環湖綠道、親水步道、慢行自行車道串聯沿線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同時構建“一環多射”的區域綠道風景路體系,進一步聯繫周邊197個自然景觀和849個人文景觀。2012年江蘇、浙江兩省政府聯合舉辦“環太湖生態綠廊和風景路規劃實施啟動儀式”,通過推動跨省合作,聯動修復生態基底,提升環境質量,完善遊憩和配套設施,在促進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傳承江南水鄉文化、推動地區發展轉型。今天環太湖國際馬拉松賽、自行車賽已成為廣受市民、健身者、體育愛好者和遊客喜愛的運動和文化品牌。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圖4 | 環太湖風景路規劃

資源來源: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環太湖地區風景路規劃,2011.

  • 2.4 省域實踐:江蘇省城鄉空間特色戰略規劃

2016年10月,《江蘇省委省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下發,其中,“致力打造發展充滿活力、環境美麗宜居、文化富有特色、社會和諧文明的現代化城市”的人居願景,已經成為全省未來發展的共識目標。為推動目標的實現,江蘇在總結城市實踐和區域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創新,以編制《江蘇省城鄉空間特色戰略規劃》為抓手,將省域作為一個整體空間進行系統規劃。從大地景觀的角度,整合山水、田園、人居等綜合要素,以保護鄉愁、顯山露水、營造特色、凸顯地域文化、建設美好人居為目標,在對全省城鄉空間特色基因分析的基礎上,明確了基於不同本底特色的省域特色風貌塑造的分區指引;在對全省重要特色資源分佈詳細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省域重點特色空間體系,旨在通過有序的保護和管控,進一步強化並塑造江蘇大地景觀和人居環境詩意共融的美麗圖景(圖5)。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圖5 | 宏觀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要素

《江蘇省城鄉空間特色戰略規劃》的目標並不止於塑造特色風貌的審美考量,還旨在推動省域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協同發展(圖6)。從生態角度,規劃推動美麗城鄉建設與全省生態網架構建、生產方式轉型的同步塑造,把特色空間作為生態文明時代“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的重點打造載體,在保護自然本底、推動生態修復的同時,通過特色小城鎮、美麗鄉村的建設、以及公共服務的配套完善,使青山、綠水、大自然能夠和諧地融入百姓的生產生活;從文化角度,城鄉特色空間是承載地域發展變遷和文化記憶的載體,是滿足當代人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傳承和發揚地域精神、營造當代文化高地的精品空間;從社會角度,特色鮮明的美好家園有助於增加居民的地域認同感和家園自豪感,是推動居民提升審美情趣和文明素質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護鄉愁、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空間載體;從經濟角度,文化特色的塑造和宜居環境的創造,是吸引創新型經濟和人才的重要手段,規劃將特色空間作為推動創意經濟、綠色產業、鄉村旅遊等融合發展的載體,作為提升和激發經濟活力、推動城鄉轉型的策源地區重點打造。因此,規劃以人居環境的特色塑造和特色發展為切入點,旨在推動“美好環境與和諧社會共同締造”人居理想的逐步實現。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圖6 | 地域空間特色的價值和內涵

3、省域特色的多維認知:江蘇省域尺度的特色認知和資源分析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地域特色的形成發乎自然山水本底、見於地域歷史人文,是在特定的地域環境中、在歷史的長河中累積而成。因此城鄉特色的塑造,必須基於對這塊土地的深沉情感和對特色本底的深刻理解。

  • 3.1 自然本色 —— 平原水鄉、四季景色

江蘇地處中國東部沿海的中部,地勢低平,總體地貌呈現為“一山二水七分田”,其平原和水域面積的佔比均居全國各省首位,具有“江河湖海匯聚”的典型平原水鄉特色。長江和淮河自西向東穿越江蘇境內,黃河也曾改道經過江蘇,京杭大運河則縱貫江蘇南北約690公里。江蘇的海岸線有近1000公里,境內有河道2900餘條,湖泊近300個,中國5大淡水湖中,江蘇佔有太湖和洪澤湖2個(圖7)。江蘇的山,海拔不高卻鍾靈毓秀,主要有老山山脈、寧鎮山脈、茅山山脈、宜溧山脈、雲臺山脈等,多分佈在北部、西南與他省的交接地帶。這些蜿蜒起伏的低山丘陵,往往同時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兼具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價值。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圖7 | 江蘇自然地理分區示意

按照自然地理的地表形態和地貌特徵,江蘇可分為7個自然地理分區,從南向北分別是:太湖水網平原區、寧鎮揚丘陵崗地區、長江衝擊平原區、裡下河低窪平原區、蘇北濱海平原區、淮宿黃泛平原區和徐海丘陵平原區(圖8)。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圖8 | 江蘇自然山水資源分佈示意

江蘇四季分明,冬冷夏熱,處於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區。氣候的多樣性給江蘇帶來了魚米之鄉的稻麥桑蠶、菱藕茶竹、魚蟹荷香的豐饒物產和動植物的多樣性,也因此形成了了豐富的季相變化和四時景緻,引來了歷代無數文人墨客 “傷春悲秋”、“杏花春雨”、“梅雨煮酒”等的吟詠抒懷,在這塊秀美的土地上留下了眾多諸如“煙花三月下揚州”、“春來江水綠如藍”、“月落烏啼霜滿天”等賞景抒情和寄託鄉思的詩詞歌賦。

  • 3.2 文化本底 —— 南秀北雄、多元融合

江蘇位於中國地理版圖的南北過渡帶,長江橫跨東西,運河縱貫南北,中國兩條最重要的水運航道在此交匯,使得江蘇成為南方與北方文化、地域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匯聚與交融的地區。從政治版圖的角度,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中,每當中原遭遇外族入侵,江蘇尤其是蘇南地區,憑藉著長江天塹的自然阻隔,總是扮演著中華文明守護者的角色,魏晉南北朝時的六朝建康、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南宋時期的江南皆是如此。在近代化進程中,江蘇也是中國被迫最早接受西方文化和現代工業文明的地區所在。也正因著歷史上多次的文化交融,今天的江蘇形成了南秀北雄、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色,由此成為當代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名鎮保存最多的地區(圖9)。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圖9 | 不同歷史時期江蘇代表性城鎮及其全國影響

從亞文化分區特徵看,在綿延的歷史長河中,楚漢文化、吳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等源流在此交匯,江蘇不斷吸收、融合、發展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徽州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精髓,逐漸形成了兼容幷蓄、和而不同、各具特色的5個亞文化分區(圖10)。其中:蘇錫常環太湖文化圈是吳文化的發源地,圈內的城鄉聚落佈局注重與自然山水相融相生,建築體量輕盈秀美,尺度宜人,形成了“粉牆黛瓦人家”的空間意象;寧鎮沿江文化圈內的南京和鎮江歷史上都是扼控南北的戰略重地,都曾為都城所在,其傳統宮殿式建築佈局和形制體現出大氣恢弘的都城風範,民居建築則兼具南方的秀美靈動和北方的硬朗大氣;蘇中運河文化圈的淮安、揚州、泰州三市均因運河而興、因鹽而盛,擁有不勝枚舉的精巧庭園、藏書樓、讀書閣等,鑄就了消費型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蘇魯黃河文化圈呈現出剛勁雄渾的楚風漢韻文化特徵,傳統建築風格硬朗,審美偏重古風,質樸率真,與江南建築風格迥異;沿海文化圈成陸晚,城鎮移民多,故而文化上呈現出多元雜呈、開放包容的典型特徵,建築風格豐富多元。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圖10 | 江蘇五大亞文化分區示意

圖片來源: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江蘇建築文化特質及提升策略研究[R].2011

  • 3.3 發展格局 —— 緊湊城鎮、開敞區域

在農耕文明富庶之地基礎上,江蘇抓住了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城鎮化的機遇發展迅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省份,成為長三角世界級城鎮群的重要組成。今天的江蘇以佔全國1% 的土地,承載了全國約6%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0%的GDP和超過10%的財政收入。

作為中國人口密集、經濟密集、城鎮密集的地區所在,江蘇致力探索高密度地區的城鎮化可持續發展道路。2016年國務院批准的《江蘇省域城鎮體系規劃(2015-2030)》(圖11)在落實 “一帶一路”、沿海、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江蘇省情、生態基底、資源環境能力、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推進需要,明確了“緊湊城鎮、開敞區域”的空間戰略,要求“城鎮沿江、沿海、沿東隴海城鎮軸集聚,以保護區域生態開放空間”,旨在通過大疏大密的城鎮佈局,引導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城鄉空間格局。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圖11 | 江蘇省域城鎮體系規劃空間結構圖

圖片來源: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江蘇省城鎮體系規劃(2015—2030)

  • 3.4 資源分佈 —— 重要特色資源梳理

如果說自然和文化特色本底決定了城鄉特色塑造的傳統基因、城鎮化發展的佈局要求決定了城鄉特色塑造的未來格局,那麼江蘇重要空間特色資源的分佈狀況,則決定著省域重點特色空間體系的構建。

按照自然地景、城鄉聚落、遺址遺蹟、人文活動、傳統產業等5個分類(圖12),對省域重點特色資源的分佈和集聚情況展開分析,並參考公眾對江蘇特色認知的大數據分析,形成對江蘇城鄉空間特色的重點資源和分佈格局的綜合研判(圖13,14)。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圖12 | 省域重點特色資源分析類型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圖13 | 省域重點特色資源彙總分析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圖14 | 基於網絡大數據的特色資源公眾認知評價

4、特色塑造的省域表達:江蘇省域空間特色體系塑造

  • 4.1 面上引導 —— 省域特色風貌塑造的分區指引

對江蘇城鄉空間特色的深度分析表明:所謂“江蘇特色”不是一個抽象的均質概念,而是有著豐富多元的表達,其豐富的自然和文化本底特徵、非均衡的資源佈局基礎,以及差異化的發展格局要求等,決定了不能也無法用一種秩序、一種規範、一種文化來對其引導、約束和管控。因此需要綜合考量江蘇地域特色的自然地理分區、亞文化分區和未來城鎮化發展格局的不同要求,通過更加精細的分區引導塑造,使得江蘇空間特色的表達更加精準、豐富、立體,同時兼顧傳統文化根基和未來發展要求。

綜合上述因素,規劃將江蘇城鄉空間特色按照8個不同的風貌分區進行塑造引導(圖15,表1)。其中以“開敞區域”為特徵的4個風貌區分別是:以太湖為代表性景觀的江南水鄉田園景觀風貌區,以宜溧金丘陵山區為代表性景觀的江南丘陵田園景觀風貌區,以裡下河水鄉溼地為代表性景觀的裡下河水鄉田園景觀風貌區,以洪澤湖和黃淮平原為代表性景觀的黃淮平原田園景觀風貌區;以“緊湊城鎮”為特徵的4個風貌區分別是:長江下游沿江平原和現代都市景觀交織的沿江平原都市景觀風貌區,丘陵地形、大江風貌和現代都市景觀交織的沿江丘陵城市景觀風貌區,濱海灘塗溼地和現代城市景觀交織的濱海生態城市景觀風貌區,以及低山丘陵和沿歐亞大陸橋城鎮景觀交織的徐海丘陵城市景觀風貌區。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圖15 | 江蘇空間特色風貌分區圖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表1 | 江蘇省域特色風貌分區及引導策略要點

  • 4.2 重點管控 —— 省域重點特色空間的保護管控

基於對江蘇特色的總體認知,以及對省域重點特色資源格局分佈的分析、公眾認知等,從落實生態保護紅線要求、推動城鄉特色發展、有序引導山水人文資源保護的綜合角度,規劃提出構建“8廊12片”的省域重點特色空間體系(圖16),以確保最具江蘇特色價值意義的地區可以通過強化的保護和管控實現永續發展。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圖16 | 江蘇省域重點特色空間體系結構

根據重點特色資源的不同類型和空間分佈特徵,劃定的12個重點特色風貌片分別代表了蘇南、蘇中、蘇北最具典型意義的江蘇大地特色景觀,既構成江蘇重要的生態基底,也是人們認知江蘇、吟誦江蘇、熱愛江蘇的重要空間載體。對於重點特色風貌片的規劃要求包括生態環境保育、景觀風貌塑造、文化特色彰顯、公共服務配套和特色產業發展等5個方面的綜合管控要求(圖17)。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圖17 | 重點特色風貌片規劃管控要點

重點特色景觀廊道是省域重點特色空間體系的串聯骨架,聯繫著12個省域重點特色風貌片。從彰顯國家級幹線廊道的江蘇特色與風采、串聯省域景觀資源密集地區、帶動省域綠色發展等方面綜合考量,規劃形成8條“沿江、沿河、沿海、沿重要交通走廊”的省域特色景觀廊道。對特色景觀廊道的規劃要求包括:聯繫特色空間、形成整體網絡效應;構建貫通綠道,多種交通方式聯繫;彰顯多元文化、豐富特色文化內涵;完善配套服務、改善特色空間認知;帶動綠色產業、提高協同發展水平(圖18)。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圖18 | 重點特色景觀廊道規劃管控要點

  • 4.3 兩點打造 —— 當代魅力特色空間的城鄉聯動塑造

本次《江蘇省城鄉空間特色戰略規劃》不僅旨在構建全省的特色風貌格局和重點特色空間體系,還旨在引導地方創新實踐,規劃建設當代城鄉魅力特色空間(圖19)。規劃以特色片區、特色小城鎮、美麗鄉村建設和特色景觀資源聯動發展為切入點,在城鄉之間打破城鄉邊界優選空間完整度、資源集中度、要素複合度高以及景觀可塑性強的48處地區(圖20),整合山水、文化、地景、人居、田園、產業等綜合要素,通過規劃引導、建設示範、精心培育、聯動塑造,形成展現詩情畫意的人居新空間和百姓宜居宜業宜遊的美好家園。通過“自上而下”示範引導和“自下而上”培育塑造,逐步放大省級魅力特色空間的示範效應。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圖19 | 魅力特色空間規劃原則和實施要求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圖20 | 首批遴選的48處江蘇省級魅力特色示範區

為有序推動省級魅力特色示範區建設,規劃提出起步階段應從物質環境改善、城鄉環境面貌塑造、公共服務改善入手,中期階段要通過塑造地理標識品牌、豐富衍生產品品牌來提高認知度,後期階段致力推動形成生態資源、綠色產業、個性文化、公共服務、人居環境相互支持、融合發展的良性運轉生態系統,成為帶動當地傳統經典產業和創新經濟、休閒旅遊、健康養老、綠色產品等新型業態發展的空間載體,成為推動“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文化傳承、品質提升、產業轉型”一體化建設的創新動力,成為美麗中國當代規劃建設實踐的江蘇生動範例(圖21)。

省域尺度的人居環境特色塑造——江蘇案例

▲ 圖21 | 魅力特色示範區塑造路線圖

5、結語

省域尺度的城鄉空間特色戰略規劃是城市設計向區域尺度的拓展,是新型城鎮化時期中國特色的景觀建築學、大地景觀建築學在中國的創新實踐。江蘇案例的探索旨在保護自然山水、推動生態修復、傳承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時,聯動規劃建設當代美麗城鄉,為人民群眾建設更加美麗宜居、更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人居環境,體現城鄉間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既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地域表達,也是生態文明時代的中國城鎮化轉型升級的當代體現,是“中國夢”不可或缺的詩意人居篇章。

參考文獻

[1] 吳良鏞. 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1.

[2] 吳良鏞.城市特色美的探求[R].政協南京市委員會“先進文化與現代化”論壇,2002.

[3] 周嵐,等. 江蘇城市文化的空間表達——空間特色•建築品質•園林藝術[M]. 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2011.

[4] 周嵐.江蘇城市化轉型期空間議題和提升策略[J].建築學報, 2012(1):94-97.

[5]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江蘇省城鄉空間特色戰略規劃[R].2016.

[6]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江蘇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研究院.江蘇省區域景觀特色塑造規劃[R].2016.

[7]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江蘇省城鎮化和城鄉規劃研究中心,等.江蘇省域空間特色發展研究[R].2016.

[8] 葉兆言.江蘇讀本[M].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9.

[9]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Z].2005.

[10]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全球環境展望4:旨在發展的環境[M].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11]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6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報告:衡量生態投入與人類發展[Z].2016-12-8.

[12] 中國城市規劃網.人居三新城市議程(New Urban Agenda)草案[EB/OL]. 2016-10-13.http://www.planning.org.cn/news/view?id=5270.

——————————————————

《人類居住》雜誌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5832387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