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弄清楚“陰陽、五行學說”,學中醫才能事半功倍!( 建議細讀)

大家好,我是中醫老劉

祖國醫學中講的病理變化,常結合著外在周圍環境,不是孤立的,講治療也是講整體,不是局部的。這說明了人在宇宙間是與天地息息相通的,天地四時起了變化,人體也起了變化。

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就是運用陰陽的原理來解釋人體的生理現象,從而確定治療的法則,所以《黃帝內經》上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其意為:陰陽不僅是天地之大道理,也是萬物發展的必由規律,一切事物的變化和生滅都是依它為依據,所以治病也要本著它。

弄清楚“陰陽、五行學說”,學中醫才能事半功倍!( 建議細讀)

凡是一切活動的、在外的、向上的、發熱的、雄性的都屬於“陽”。凡是靜止的、在內的、在下的、寒冷的、雌性的都屬於“陰”。陰陽是相對的兩個方面,也是兩個相反的屬性,但是它不能單獨存在,若是單獨存在則“孤陽不生,獨陰不長”,宇宙的萬物就不存在了。人體的陰陽也是要互相協調、互相制約、互相作用,才能使身體健康,能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對外因疾病才能有抵抗力。

這一切陰陽都是互相協調、時刻不停地循著一定的規律而化生萬物的,若是天地陰陽不調而混亂了,則產生不正常的六淫之氣(風、寒、暑、溼、燥、火),人們就要生病,這就是外因病。人體由於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引起陰陽不調,也要生病,這就是內因病。若是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性是熱證,陰性是寒證。寒上加寒則可以出現熱象,熱上加熱則可以出現寒象,所以有真寒、假熱和真熱、假寒之分。在小兒科因幼兒大腦發育尚未健全,內因疾病比較少;因身體柔弱,抵抗力較弱,外因病比較多;同時熱證比較多,寒證比較少。

五行理論

五行

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代表五臟的代名詞(見表),而五行的生克則是說明五臟的相互關係和制約。相生(順行)則五臟內部保持均衡,身體也能健康。相剋(逆行)則他髒受克不能保持均衡則發生病症(如木旺則土被克就有消化不良和發熱的症狀)。在治療時就可以掌握它的生克規律,而定出消補的方法。

弄清楚“陰陽、五行學說”,學中醫才能事半功倍!( 建議細讀)

五色

“五色”是因為內在的因素和外來的刺激,產生了不同的顏色顯示在面部。如健康人在暴怒之下則面色青;大喜則面色紅潤;羞愧的時候則面紅耳赤,並有熱的感覺;驚恐之後,面色蒼白。病人面部也因各髒病變而顯出不同的顏色,醫生可以觀察病人面部不同的顏色來判斷病出哪髒、是吉是兇。

弄清楚“陰陽、五行學說”,學中醫才能事半功倍!( 建議細讀)

五味

“五味”是說明了什麼味先入哪髒(如甘入土),同時也說明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哪髒病了則不宜過多食什麼味(如肝臟病不宜多食酸)。

弄清楚“陰陽、五行學說”,學中醫才能事半功倍!( 建議細讀)

四季

“四季”就是指在什麼季節裡,哪一髒稍旺(如春季木旺),同時也說明了在哪一季節裡要注意哪髒的偏勝和在哪一季節裡多發生什麼病。但脾土則是在四季裡都很暖和平靜,尤其在長夏是把它配到當令的季節。因此,四季裡都可以發生有餘和不足的病。在治療上脾一般不可以清,因脾屬土,萬物土中生,土不足則影響他髒。

好了,今天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