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考研害怕院校歧視?擇校畏首畏尾?來,認真看完找我領大紅包!

考研害怕院校歧視?擇校畏首畏尾?來,認真看完找我領大紅包!

每年到考研複試的時候,都會目睹一些初試高分考生落榜和低分考生逆襲。人們總會很容易將這樣的反轉簡單地歸因為院校歧視。那麼院校歧視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名校歧視的是什麼呢?剛開始準備的2020考研er不要氣餒,所謂的歧視絕不是放棄自己的理由。

首先明確一個問題,院校歧視最大的主體是誰?給定設定的主體是名校,但是如果我們轉身看向似乎是被歧視的考生,會忽然覺得這個群體才是院校歧視的最大擁躉。如果你更認可自己學校的本科培養,為什麼不直接去工作?如果你更認可本校的研究生培養,為什麼不報考本校?當大家將目光都投向那些排名靠前的高校,沒人看到蹲在牆角默默流淚的普通院校。

有限的招生名額,龐大的報考考生人數。每所名校都會思考如何用盡可能小的成本篩選出最優秀的學生。於是這些年保研比例逐漸增加,一些出身名校,且本科期間始終成績優秀的學生不必再和千軍萬馬競爭,早早拿到了升學的資格。

無論是對高校還是這些優秀的學生,都是時間成本的巨大節約。不過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那些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農民起義發動者如今在官方的史學教材裡還是一副政治正確的面孔。我們怎麼可以因為一個人高考的分數就剝奪掉他選擇去更好學校升學的權力呢?無論是出於維護社會穩定還是提高招生的多樣性,留出一部分招生名額放在統考中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

研究生考試更為人熟知的初試。考察外語,數學,政治和專業課,每門課都設有相應的單科線。

政治家當然不會放過這樣一個向有進取心的年輕人兜售政治觀點的好機會。不過這門考試對於院校招生和研究生的求學有何助益呢?其實也不是一無是處,至少也反應出一定的記憶水平,努力程度和幹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所需要的耐心和自控。

英語自然很重要,同行交流必備基礎技能,不然怎麼了解研究領域的已有知識和進展以及分享自己的共享。經濟學類及理工科的專業還需要考數學,邏輯思維和數理思維自然是這些從事這些專業研究的基礎技能。

專業課考察的是該專業本科生對於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自命題的學校很多是不提供參考書目的。在這些學校的很多本科課程中,並不存在教科書,最多隻有參考書和工具書。

老師上課的內容往往圍繞一個領域,結合公認的傳統研究成果,新近進展以及自己的研究體驗。前者可能包含同一領域多個流派的多本代表教材,後者就涉及到很多研究論文了。

除了sale mind,一些課程還需要學生的主導,設計課題,用老師教授的或是自己查到的方法去驗證或探新。但是初試的考試形式決定了院校只能側重於考察一個人對專業知識概念的記憶和理解,而且有限的篇幅裡也只能側重考察那些最核心的知識點。利用該校本科生部分必修課的參考書或是課件,跨校考生只要夠努力往往也能夠在初試專業課上取得不錯的成績。

名校想要的卻並不是一個只會考試的學生。在幾個主流的高校排名中,科研都佔據了一個很重要的比重。科研得有人和資源,排名高才能吸引到更好的人才和更多的資源。有限的教育資源競爭中,高校間的馬太效應更明顯。985和211的名號雖然去除了,分蛋糕者的心中卻永遠都會存在著類似的標準。大的制度不改變,高校就不會放棄對科研指標的盲目追求。高校官員的考評,教師的晉升都與此息息相關。老師們最想要的是有科研潛質的學生。

拋開科研指標評價標準的膚淺不談,做科研最需要的素質是什麼呢?我的導師告訴我,讀博最重要的是兩點:“motivate yourself and learn sth new by yourself (Pan.)”。

一個在初試當中取得高分的學生具備這樣的素質嗎?以我自己的感受為例,初試是一個內容明確,外在動機明確的考試。

考試的範圍我知道,考試的內容也是有相對正確的參考答案。考上是提升學歷從而有助於就業的最佳方法。但是科研卻有有巨大的時間不確定性和結果不確定性。在研究開始的時候,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做完,也不知道研究的結果是否會研究預期一致。考試和科研相比,前者像是日光下的短程賽跑,後者卻是黑暗中的長途越野。複試的存在就是為了讓老師和學校從前者的佼佼者中挑選出更符合後者要求的學生。

人們口中的院校歧視一般指的是複試中對於本科非名校的學生的歧視。具體體現在本科985的學生在複試中的通過率更高。這其實和兩類學校的本科培養方案有關係。

我自己本科是一個普通一本院校,老師上課主要是念PPT,內容也基本在參考書上全部能找到,偶爾有作業也是教材附錄中的習題。雖然專業是以實證研究為基礎的經濟學。但是本科期間沒做過科學研究,院裡的老師基本上上完課就不見了,自己也沒受過什麼學術訓練,不怎麼做研究,拿到全日制博士學位的老師都不多。

個別學術水平高點的老師研究生都帶不過來哪裡還管得了每年好幾百的本科生。因為就業特別好,我本科的學院雖然有博士學位的老師不到30人,但是本科生數量都快3000了......

很多名校的本科生在二年級或是三年級的時候就可以進實驗組了,從聽老師或學長學姐報告進展和文獻,到自己做出畢業論文。很多課程也會有一定的學術訓練,無論是以小組或是個人為單位的。當然也會有學渣,但是至少在人均資源上要富足得多。

我的研究生舍友就好幾次和我說起,很羨慕這個學校本科生,學術訓練太好了。現在所在院系一年本科生70左右,教師29人,全部博士畢業於國內外著名大學。單就一個師生比例就可以看出排名100+的大學和TOP15高校在教學資源上的差距有多大。

與其說院校歧視是名校對來自普通院校學生的歧視,不如說是對這些院校本科培養的方案及資源匱乏的歧視。如果這個院校某個專業的本科培養足夠好,其他學校不可能因為這個學校的排名比較低而去歧視一個從這樣學院走出來的學生。一個例證是我本科學校個別比較強勢的專業每年都可以保送個別優秀的本科生去到很好的學校,甚至是相關專業TOP5的高校。

沒有學校會歧視一個努力的學生,歧視的是片面追求應試的努力方向。前幾天我很驚訝的發現高中起就在國外求學的導師,居然都知道某某大學是考研學校......我係的老師說過“如果這個同學夠優秀,從哪來的根本不重要。只有在表現不夠好的時候,才需要去看看他的背景”。

很多在複試中表現不佳的高分考生會覺得自己被黑了,並歸因於院校歧視。這當然是安慰自己的好辦法,但殘酷的真相可能是別人比你更適合做科研。與這點相比,初試差的那點分數真的不重要。更何況本科學校好也並不意味著過了初試一定能過。以我所在院系為例,每年統考招生10人左右,20人左右進複試。四年中有三年刷了本校的學生,其中兩個甚至是本系的本科生。

說了這麼多,難道普通學校的本科生就應該斷了考名校研究生的念想麼?當然不是!如果你真的喜歡,並且認為這樣一個機會對自己非常重要。那就勇敢去嘗試。

除了搞定初試的選拔,拿到複試的入場券。更多地是要去思考目標院校看重的素質和技能,並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即使自己本科的學校提供不了太多的資源,但是如果你足夠用心是可以在網絡中找到對你有用的信息的(譬如這篇寡淡無味的文章)。

最後再吐槽一點,其實沒考上也不一定是壞事,考上後才發現自己不適合或是不喜歡才是更大的痛苦。參見上交大某博士寫的(不是讀博的料,別上博士這條船)。日子是自己的,不要以為拿到個所謂名校的光環就能改變什麼。你看學校這麼多熙熙攘攘的人,沒有幾個是追求光環而來的,而是具備了相應的技能和素質,自然而然地聚到了一起。

更多的考研諮詢可以加v公眾號:研途河北

也會有更多福利和最新的考研資料免費發放給大家~~~~記者找我來領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