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搬!退!留!东莞乡村振兴的谷涌样本

搬!退!留!东莞乡村振兴的谷涌样本

■谷涌社区沿河路滨江亲水带升级改造项目 记者 袁健斌 摄

一个设施陈旧、不能满足发展条件的建筑到底拆不拆,是摆在庾敬钦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也是社区居民讨论的热门话题。

拆了,可以改善环境;不拆,能有物业收入。

作为万江街道谷涌社区党工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庾敬钦最终决定推动该建筑物的搬迁,将原有地块打造为入口广场,增加绿化面积,以生态环境改善为契机,打造优质招商平台。

正是在这样的思维下,谷涌社区推动了300多亩土地的统筹,计划打造一个国际时尚设计小镇,让村庄找得到水韵魅力,让产业找得到平台,让乡愁找得到归属。

3月18日,东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召开,谷涌社区成为现场唯一来自基层村(社区)的发言代表。该社区凭借什么做法脱颖而出?近日,记者来到谷涌社区,探访其思考与行动,以期为全市500多个村(社区)提供启示与经验。

陈旧物业,搬还是不搬?

把派出所原址改造成公园,意味着将减少社区物业收入,很多居民开始并不理解

从谷涌桥头进入社区,经过连片住宅区,就会先后抵达谷涌幼儿园、谷涌小学。每当上下学人流密集时期,原有狭窄道路不能满足居民出行需求,也常常出现人车争道而行的问题。在万江土生土长的黄阿姨,就因出行不便的问题而备受困扰。

“这样的状况很快就会改变。”黄阿姨告诉记者,在市、街道的资金支持下,该路段正在开展滨江景观休闲带建设,道路也将拓宽。“道路修好之后,骑单车出行也会方便很多。”对于项目建设,黄阿姨满怀期待。

日前,当记者抵达谷涌社区沿河一带时,施工队伍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沿河路滨江亲水带的升级改造工程。沿路的一个个桩基拔地而起,用来支撑向河边外延的步道。不久的将来,这条狭窄的道路将会增设滨水栈道,还将增设路边景观绿化带,提升居民出行体验。

实际上,对于沿河路滨江亲水带升级改造项目,居民中也不乏质疑与不理解的声音。其中,谷涌桥一侧的派出所改造较具争议。“按照规划,在沿河路滨江亲水带升级改造项目中,该派出所原址将被拆除,并打造成入口广场。”谷涌社区宣传委员透露,除了增加绿化面积,公园还会增设休息廊架及坐凳,配合阳光草坪,建设舒适的交流空间。

“把派出所原址改造成公园,意味着物业收入的减少,很多居民并不理解。”庾敬钦解释道,派出所原址旁是社区出入口,由于出入口狭窄,居民出行不便,加上派出所原址建筑设施陈旧,已经不能满足派出所发展的硬件需求。在综合考虑之下,提出搬迁派出所,并配合沿河路滨江亲水带升级改造项目建设,拓宽社区出入口并新建公园。面对居民的质疑,谷涌社区干部与居民面对面沟通,完成了协调解释工作。

沿河路滨江亲水带升级改造项目只是美丽幸福村居连片建设的其中一部分。据介绍,连片改造项目还包括浪漫花海观光园、都市农业园、滘联路升级、社区内环境整治等项目。

届时,根据居住区依东江而建的先天环境,滨江景观休闲带、浪漫花海项目的建成,将会进一步凸现谷涌社区的水韵魅力。“这样便民惠民的项目,大家都很欢迎。”70多岁的庾万带着孙女在河边散步,期待着这个社区即将发生的新变化。

搬!退!留!东莞乡村振兴的谷涌样本

■谷涌社区航拍图 谷涌供图

落后产能,退还是不退?

通过召开居民大会、驻点联系群众专题走访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宣传最新的产业发展形势、政策,争取群众对打造产业平台的认可和支持

谷涌社区位于万江西部,与中堂、望牛墩毗邻,水陆交通便利,107国道穿境而过。凭借着便利的交通条件,布匹、钢材等专业市场在谷涌社区集聚发展,一度给社区带来可观的物业租赁收入。

“随着产业格局的调整,传统的旧厂房和专业市场遇到了瓶颈,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问题逐渐凸显。”庾敬钦透露,以该社区的布料市场个体户为例,由于经营环境脏乱差、消防设施落后,生产过程缺乏技术含量,布匹市场发展至今,已逐渐成为低端产业。

“在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提高物业产值。”庾敬钦表示,针对社区物业普遍老旧,现有产业低端、高耗能等问题,社区按照集约发展、特色发展的思路,把“全力打造优质产业平台”作为当前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手段。

凝聚共识,借鉴经验——这是谷涌社区迈出的第一步。庾敬钦告诉记者,社区组织“两委”干部前往顺德紫南村等地参观,开展宣教活动,在“两委”凝聚起打造优质产业平台的意识。同时,通过召开居民大会、驻点联系群众专题走访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宣传最新的产业发展形势、政策,争取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庾敬钦介绍,谷涌社区积极推进“三旧”改造,主要包括社区自行工改工、与企业合作、原有物业升级改造以及与周边社区合作连片改造等方式。目前,该社区纳入“三旧”改造范围报批的共有300多亩。

“围绕谷涌社区布匹业集聚的特点,‘三旧’改造也将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庾敬钦勾勒了“三旧”改造的蓝图——依托原有的布料交易市场,谷涌社区的“三旧”改造将以未来创业设计、皮具贸易及整体产业设计发展为重点,引进优质企业对原有商户进行品质提升,同时以新的产业形态,吸引广州、深圳等周边城市较为高端的创业或产业公司进驻谷涌。

谷涌社区宣传委员透露,社区正与项目投资方洽谈合作,由投资方主要负责资金投资、项目运营和项目实施,社区方负责租赁和物业的管理及服务,共建一个高档次的产业小镇。目前,“三旧”改造工程处于审批阶段,并将按程序推进。

传统文化,留还是不留?

挖掘弘扬本土乡村人文气息,需要加强乡村文化硬件、软件建设,既要留得住乡愁,又要闻得到乡味

谷涌文化建设由来已久,30年前已经有划龙艇、春节游园、抓水鸭、文娱曲艺社等活动。目前社区已建有篮球场4个,公园文化广场4个,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已建成3个。这些文化设施分布于住宅区、居民集中生活区,既方便了群众的日常需求,也能让社区的有限公共空间得以利用和美化。

在3月14日召开的东莞市基层文化百村示范工程启动仪式上,谷涌被授予“基层文化百村示范工程”示范村(社区),谷涌获此荣誉的原因,离不开多年来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但最关键的是谷涌厚植的文化底蕴与基因,而这种细水长流的传承,造就了“庾氏文化”特色品牌。

沿着谷涌沿河路一直走,“庾氏宗祠”“耕乐祖祠”“耕读祖祠”一字排开,这里承载着庾氏一族的悠久历史,也因此,2014年这里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谷涌还修建了村史馆,以“庾氏文化”为主导内容陈列图文,展现谷涌的人文特色、历史变迁和社区文化生活。

在庾敬钦看来,挖掘弘扬本土乡村人文气息,需要加强乡村文化硬件、软件建设,增强创新意识,开拓新渠道,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生态,既要留得住乡愁,又要闻得到乡味。

近日,记者走进谷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这里正在实施一场“庾家味道”社区妇女互助增能计划。说起“庾家味道”,了解谷涌的人都知道庾家粽,如今庾家粽也成为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动负责人庾明辉说,活动旨在通过挖掘和完善丰富“庾家文化”内涵,通过普及传统糕点制作技艺,整理和编制“庾家味道”手册,使“庾家味道”文化得到传承,增强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截至目前,110多名本地妇女参加了该活动,在她们的带动下,今年端午节,将重现谷涌家家户户做粽子庆节日的场景。

多年来,谷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娱生活;制定乡规民约,弘扬“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传统美德,开展“敬老月”“曲艺文化节”“龙舟节”等活动;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在社区边角地增加多元文化元素如专题展板、特色指示牌灯等。每逢重大的喜庆节日,还开展多形式的服务活动,进一步活跃社区文化氛围,丰富居民文化服务需求。

庾敬钦说,谷涌社区在巩固现有的文化建设基础上,将深入挖掘“醒狮”“曲艺”“庾氏氏族”“龙舟”等传统文化。目前,已与万江“联圣堂”醒狮团达成协议,今年5月该醒狮团将入驻谷涌教授社区少儿醒狮文化。

专家声音

东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何清: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村民配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记者:长期以来,东莞农村环境问题比较突出,这无疑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大短板,跟省内先进城市相比,东莞的村庄规划都不尽如人意,针对这些问题,今后可如何改善?

何清:以往东莞“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发展模式,在激发市、镇、村、组各级组织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后遗症。比如,城市规划杂乱无序,问题比较严重。谷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一是规划要上升到市级政府,布规合一,统筹规划。二是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提升城市规划执行力,加大对分散零碎土地的整合力度,促使集体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发展。

记者:高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政策执行与村民之间的契合度问题,让村民以最大的限度享受到政策的实惠。基于这些,在化解矛盾上要注意什么?

何清:与其他城市相比,东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需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村民配合的协同推进机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践中,需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不管是以征地拆迁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更新,还是土地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三权分立的农业用地流转,都要积极发挥市场的机制作用,统筹兼顾政府、市场、村民三者利益,让村民最大限度享受到政策的实惠。

记者:村(社区)在实施产业兴旺方面,要抓住哪些重点?通过什么方式或者途径延续、传承乡村优秀文化?

何清:就东莞而言,产业兴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盘活集体建设用地,由低端出租向高端出租转型。二是创新发展模式,由单一出租向自主经营、资本经营、集资入股等多元化经营方式转变。三是建立集种植、加工、仓储、物流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特别需要补充一点,就是大力发展休闲都市农业,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营、品牌化营销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而优秀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一方面,东莞要吸收外来先进优秀的文化;另一方面要传承本土特有的优秀文化。接下来,要重点围绕家风建设、先进文化阵地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传统民俗乡贤文化等内容,推动东莞乡村振兴留住乡愁、更有乡韵。

(记者 赖婉莹 袁健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