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连平:中美贸易摩擦没有乐观的理由,但绝不应该悲观

连平:中美贸易摩擦没有乐观的理由,但绝不应该悲观

【编者按】由第一财经|陆家嘴承办的“2018陆家嘴全球投融资峰会”本周三在上海举行,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发表题为“从中央会议透视中国宏观经济趋势”主题演讲。

连平指出,7月31日政治局的会议使得政策的重心从原来的偏紧向偏松的方向调整,但政策向偏松方向调整并不意味着“大水漫灌”和“大幅宽松”。关于中美贸易摩擦,连平则表示:“中美贸易摩擦没有乐观的理由,但绝不应该悲观。”(以下为连平演讲内容摘编)

连平:中美贸易摩擦没有乐观的理由,但绝不应该悲观

政策会继续朝偏松方向调整,但要把握好度

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是对于当前整个经济运行和宏观趋势来说及其重要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作了很重要的判断,对于这次判断的表述在最近很多年来是很少见的:“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稳”是大家很熟悉的词,但是“变”却是不太多见的,强调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提出一系列相应的政策要求,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尤其是所谓“六个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中,当前存在的补短板问题,是一种类型,第二种类型是针对未来有挑战、前瞻性进行布局的方面。“六个稳”中两种类型都有。

政策的要求使得我们当前的政策重心发生了非常重要的转变,如 2016年是产能过剩,2017年强调去杠杆、强监管。

连平:中美贸易摩擦没有乐观的理由,但绝不应该悲观

如果说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政策是向偏紧方向调整的话,那么此次政治局会议显现的是政策重心向偏松方向调整。但我觉得政策向偏松方向调整并不意味着会“大水漫灌”和“大幅宽松”,无论从过去的经验还是现有的能力看,尤其从曾经出台过的政策带来的负面效应来看,应该说,都不可能实施相关政策。政策向偏松方向调整是常见的,尤其是宏观政策趋势往往是逆周期。

目前相关政策已开始调整,我认为要关注接下来的经济运行,尤其是外部环境进一步的变化,政策还会继续朝偏松方向调整,关键要看这个度怎么把握好。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陡升

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有四个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新兴经济体发展受挫和中东地缘政治问题。

连平:中美贸易摩擦没有乐观的理由,但绝不应该悲观

其中,最大压力的还是来自美国。中美贸易摩擦,特朗普的动机很清楚,一是削减美国逆差,二是抑制中国高新技术发展。这方面,不仅是在发生在产业领域,还会在研究领域、开发领域、教育领域等都会推出一些相关政策。美国还是希望能够遏制住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另外,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贸易摩擦视角看,而是应该扩展到整个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

连平:中美贸易摩擦没有乐观的理由,但绝不应该悲观

贸易摩擦持续进行下去

影响会扩散到就业和企业盈利

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影响,我们做了一些测算,总体来看大家普遍认为500亿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进入到2000亿甚至覆盖到整个4000亿、5000亿,全部加征影响就很大,尤其是政策落地以后产生的连锁负面效应交织在一起就可能对中国经济带来难以想象的压力。

全球经济也因此会受到影响,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会波及到所有跟两个国家相关的产业链,尤其是与中国产业链有非常密切联系的国家,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说实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不可想象的。

连平:中美贸易摩擦没有乐观的理由,但绝不应该悲观

目前,贸易摩擦对于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显现。

第一,市场的影响。这主要是市场预期和偏好的变化。比如现在普遍感受到风险偏好越来越趋于谨慎,市场信心越来越不足。我们经常听到很多声音,总体两个字——“谨慎”,谨慎背后是“担忧”,这是对市场的影响,股市还有一些其他相关领域,已经有所显现。

第二,行业的影响。十大行业(机械设备、航空航天、信息及通信技术、纺织品、金属制品、家具、服装、玩具、汽车、塑料)影响可能在未来会显现,前十大行业影响较大,如果2000亿以上加征关税推进,未来十大行业的影响会比较清晰的显现出来,这个影响产生的程度超过对GDP的压力,GDP的影响是一定程度的,对行业的影响会比GDP的影响更为深远。

此外,我们还会遇到低端的大宗产品供给不足、高科技和教育断供风险的影响。

中国必须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反击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不能抱有任何幻想,必须给予反击,目的是减少损失。我们的反击应当遵循“有理、有利、有节”原则,积极研究符合国际惯例的反威慑、反报复经济制度,高举自由贸易大旗,与欧盟等经济体相呼应,形成国际性的贸易自由化氛围。要守住三条底线:不以人民币大幅升值为代价,不以完全贸易平衡为目标,不主动扩展至非贸易领域。

第一,不以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为代价,中国现有的条件跟当年的日本完全不同。

第二,不以完全以贸易平衡为目标。美国所谓的加征关税是希望完全削减贸易不平衡,其实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来讲,贸易不可能完全平衡。

第三,不要主动扩展至非贸易领域,这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金融领域,毕竟今天为止全球体系还是美元体系,有至少两个最基础的设施,第一美国商业银行的体系,所有全球的美元账户都开在美国的商业银行。第二,像SWFIT等交易的系统,全部由美国掌控,在未来需要特别的谨慎。因此我既不赞同通过美国国债、也不赞同通过货币贬值进行应对,这些都不是合适的做法。

中美贸易摩擦没有乐观的理由,但绝不应该悲观

现在市场上偏悲观的、担忧的还是比较多的,中美贸易摩擦没有任何可以乐观的理由,毕竟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高于美国对我们的依赖程度,尤其是我们有很多需求,比如我们现在从美国进口的1000多亿美元产品中有许多高技术产品美国还不希望到中国来,你再征收高关税不太切合实际。产品结构方面,美国和中国的需求也完全不同,所以我们说这种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确实需要高度关注

但我们也绝不应该悲观,我们必须正视中国应对贸易战的能力和基础,中国现在的消费市场规模基本上跟美国差不多了,中国近十四亿人口,人均GDP近10000美元,拥有最大的汽车市场,对外国投资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这么大的市场,美国完全放弃?欧洲、日本等其他国家一起把中国排除在外?

完全不可能!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要推行完全排他性的举措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尤其是中国这么大的市场。

中国对外的投资数据,从流量看,2017年排在第二位的、从存量看排在第七和第八位,未来空间比较大。我们的贸易结构可以进行调整,原来在市场上处在中低结构的产品,未来可以进行调整和转型进入到其他更好的领域发展。

从区域来说,现在中俄之间贸易已经达到800多亿美元,这不是小数字。这种经济体,未来多几个就可以减缓美国市场的压力。

微观角度看,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还是会受到不小的压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中间也有调整空间,比如成本调整,企业自己也可以经过内部的流程降本增效,汇率的变动对我们的企业也带来了一些积极效应。

从国家角度来说,降低企业的税收,降低资金的成本,也都在逐步的推进。减税方面,政府今年提出了“八千亿减税的单子”,之后不断加码,未来一段时间,政府在减税方面一定会持续向前推进

最近,还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动向。一些美国企业认为,出口到美国的产品是不可替代的,还是愿意继续进口,加征25%的关税完全由中方承担生意也很难做。所以,不少企业正在跟中国企业谈判,加征关税以后共同承担压力。

连平:中美贸易摩擦没有乐观的理由,但绝不应该悲观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在全球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是越来越高的,最高的时候达到14%,这是全球最高的。

人民币汇率从2004年以后发生明显的变化,十年当中升了26%。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看到,中国出口在全球市场的占比还是继续攀升,并没有因为升值而有不利影响。这说明中国的出口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现在到了一个新的状态,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在全球出口中占这么高的比重?比重越高,受到的冲击比较大,还不如比重相对降低一点,比如像美国现在占10%左右,更多的靠自己的内需,压力就相对小一些。目前的出口占比逐步回落,是10%好还是8和9好,谁也说不清。个人认为降到10%以内暂时看不到,中国出口能力比较强,灵活性比较强。

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过于悲观,关键在于我们的政策的应对要得当,需要谨慎加以应对。

2018年中国经济仍将维持较强韧性

出口确实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是预计年初以来欧洲经济复苏势头将有所减弱;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负面影响可能增大;

汇率影响在四季度以后可能会显现出来。从4月中旬到现在,前一个阶段,持续较快贬值,最高幅度达到15%,毫无疑问对半年以后的出口会带来推动;

从历史数据看房地产投资非常快,制造业的投资2016年达到低点的时候只有2.1%,现在回升到8.8%,幅度比较明显。制造业状况不断改善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一些行业起到了作用,还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长速度比较快,比重虽然不高但在扩大,制造业的投资状况总体是可以的;

消费在下半年也可能出现小幅度的回升,现在许多政策朝着这个方向的努力。比如下调和取消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对整车和零部件进口关税大幅调降,通过扩大进口把消费端留在国内。另外,个税改革稳步推进,降低个人税收负担将对消费起到积极作用;

物价也会相对比较平稳,现在市场说中国经济有可能出现滞胀,我们认为滞的可能性大于胀的可能性;

经济增长的速度可能会继续有所放缓,但是今年掉到6.5%以下几乎没有,全年在6.7%左右。中国经济在6.7%-7%左右的增速平台已经保持了三年时间,显示中国经济较强的韧性,预计这种韧性仍将在2018年维持。

这些年说中国经济要转型,事实上转型的动力是不够的,改革在很多方面遇到一些困难,推动有许多难度,但是现在外部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我认为倒是推动转型和推动改革的一个契机,我们怎么来把握好危机中间的机会、怎么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提升未来经济发展的质。这可能是当前最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