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殲11D現在怎麼樣了?

沒人疼的我1


殲11D是我國在殲11B的基礎上進行的深度改型,是目前殲11系列中綜合實力最強的一款空優戰機!第一次被曝光是在2015年,但是直到現在都沒有服役,去年下半年被爆出在高原進行測試,現在又杳無音信了。殲11D是殲11空優系列的最終改型,很多軍迷稱他為中國版“蘇35”,並拿來和蘇35比較。目前看來性能上應該是不如蘇35的,甚至很可能借助蘇35進行進一步升級改造!

圖:殲11D戰鬥機,圖中可見其機首的雷達罩和其他蘇霍伊飛機不同,採用了與殲10C類似形狀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目前,殲11D沒有任何的詳細資料披露,但是從這款戰機的雷達罩外形判斷,與殲10C的雷達罩是一樣傾斜式的,基本可以判定採用的國產新一代有源相控陣雷達,殲11平臺比殲10大,自然雷達就會更大,探測距離更遠,目標識別能力更強。而且在飛行員座艙前部左側有一套光電紅外複合系統(IRST),這套系統已經成為了三代半戰機的標配,主要目的就是用來探測隱身戰機。可以預料殲11D的電子系統綜合化和自動化水平更高,雷達與IRST系統結合互補優劣,空戰水平應該會更高。這款戰機具有探測距離遠,分辨率高,可靠性高,抗電子干擾能力強等有點,極大的提高了戰場態勢感知能力,這恐怕是殲11D升級改造的重點!

動力系統方面,殲11D沒有任何改進,還是採用殲11B一樣的WS-10A發動機,全加力推力達132千牛,而具有矢量推力的WS-10B已經成熟了,加上在購買的蘇35戰機中體會到矢量發動機帶來的優勢,如果殲11D沒有下馬,後續換裝具有矢量噴口的WS-10B應該是板上釘釘的事,這將給予殲11D更強勁的機動性能!

圖:殲11D試飛的1號機

另外,殲11D除了應用了一些殲10B/C的先進技術以外,應該還應用了一些殲20隱身戰機的成果,比如使用3D打印技術製造的零部件,可以讓結構強度更高,結構重量減低。如果能達到機身整體重量降低而強度有所增加,將空重降低至15噸左右,這樣就能像蘇35一樣攜帶更多的燃油空間了,少帶燃油機動性增加,多帶燃油航程增加,這就是極大的進步了!

武器系統方面,殲11D採用了新一代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新型電子系統,自然可以匹配我國目前最先進的武器系統,PL-10、PL-12、PL-15等第四代空空導彈是沒有問題的,加上航程上的增加,這款戰機可以像蘇35一樣,為轟6編隊執行遠程護航。甚至他還可以攜帶多型對地、對海攻擊武器,包括各型反艦導彈、激光制導炸彈,衛星制導炸彈等,能執行各種作戰任務,是一款不折不扣的三代半戰機!

圖:近處為殲11D,遠處為殲16,這是此前兩款戰鬥機正在接受高原測試

可以預料殲11D在各個方面都比殲11B強一些。當然,以上只是簡單的推測,殲11D具體情況如何還得有更多的信息披露,曾經在2017年傳出殲11D已經下馬,但是在蘇35購買回國後,殲11D又被發現飛上了高原進行高原測試,但現在又有很長時間杳無音信了,最終會不會發展一款中國版的蘇35,還得繼續等待了。


狼煙火燎


不看好,將殲-16技術改進應用到殲-11上而已,並未涉及蘇-27系列最需要改進的領域,飛控和結構。

個人殲-11D不過是112廠在蘇-35進入中國前試圖證明自己罷了,但是在殲-20一騎絕塵,蘇-35正式進入中國,而殲-11B又開始復產的話,殲-11D可以說是前途暗淡,不過不排除將殲-11D的部分成果直接應用到後續復產的殲-11B身上。參加朱日和軍演的殲-20

按照講法,殲-11D的升級內容主要有三點

  • 一,安裝了全新的電子設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前視紅外系統、全向紅外/紫外告警系統、新的電子對抗系統和電子系統架構,這套系統的技術檔次不亞於典型第四代戰鬥機,這是目前三代半戰鬥機的共同特點。

  • 二,增加了鋁鋰合金、複合材料的使用比例,應用部分殲-16成果,在機翼下增加一對重載掛架,修改翼尖發射架,使其能夠適應國產新型空空導彈。

  • 三,採用國產“太行”發動機。

也就是說,殲-11D比起殲-11B/BS,並沒有真正切入蘇-27系列所真正迫切需要升級改造的核心項目,那就是飛控和結構強化。

殲-11B完全是逆向蘇-27SK的模擬電傳飛控,通過逆向分析其輸出信號來製造,連同其飛控中對的一些問題和缺陷進行限制屏蔽都照搬不誤。然後到殲-11BS戰鬥/教練型號的時候,膽子放大了,使用自己弄的數字電傳,結果出了一連串飛控事故。這方面央視新聞都報道過多次了,近點 點印象深刻的去年殲-15墜毀,飛行員跳傘後開傘高度過低重傷後最終犧牲,事故原因,又是飛控故障。繼續慢慢改,是可以,但要花多少時間才能達到現在蘇-35SK的程度?蘇霍伊對蘇-35飛控的改進,不僅克服了其最初的超音速陷阱的弊端,還可以取消背部減速板,還可以跟全向TVC矢量結合可以做出各種過失速機動,這方面增強的戰鬥力可不止一點點。

至於結構,蘇-27SK當初在蘇聯時期是按照2500小時的使用壽命進行設計的,現在完全不夠用,我們在1994年前購買的48架蘇-27SK都已經退役完了。掌握原始設計資料數據的蘇霍伊公司,差不多以推到重來的做法,對蘇-27機體結構先後進行兩輪強化,實現了5000+5000的壽命指標(5000小時使用壽命,翻修後可以再用5000小時),人家光靜力試驗就前前後後做了快30年。但112廠,呵呵,文件曝光的“改動原始設計要慎之又慎”成為國內軍迷的經典語句。蘇霍伊對於蘇-27平臺的靜力試驗可以說是最努力的地方,對各型號蘇-27系列戰機前後做了將近30年,掌握的數據量不是其他隨便可以比的。

而現在空軍寧可選擇重新生產老舊但是成熟的殲-11B就很說明態度問題,個人覺得還是蘇霍伊原廠合作,拿蘇-35的機體結構和飛控,進行國產化改造才是正途。

殲11d是我國在引進的蘇27基礎上深度大改的一款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型戰鬥機!按照最新的戰鬥機劃代應該屬於3.5代戰鬥機!

其作戰性能相較於我國早期從俄羅斯進口的蘇27sk提高了3倍!相對於蘇27殲11D做了大幅度的改進發動機上由原版的俄製al31換成了我國自主研發的太行b發動機,其推力由al31的120kn提高了145kn,隨著推力的提高戰鬥機性能也成倍提高!不光是推力,在可靠性油耗上都有巨大的提升!在雷達由蘇27落後的倒卡雷達換成了國產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其對多目標探測跟蹤打擊和探測距離相對於倒卡雷達有了質的體高!中國的電子信息技術水平遠超俄羅斯!

在座艙上我們的11實現了全玻璃化!信息化,相較於老式蘇27!哪怕是蘇35我們也領先很多!總得來說11D再國際三代半戰鬥機裡處於領先水平!相較於蘇35,機體結構和發動機我們不如!在雷達和信息化水平我們是要超過蘇35的!所以綜合來看11d基本上是僅次於5代機的存在

你好,感謝你對國防工業的關心。

J11-D 型戰機是在J11戰機基礎上的深度改進型,採用更加新型的機載電子設備與探測雷達。是一種與蘇35同代的3.5代戰機。

宏觀來說,J11D儘管先進,仍是一種過渡機型。在未來戰爭體系中,J10/11家族與蘇27/30/35等機型,都是作為與殲20戰機形成高低搭配的作用。即由J20摧毀敵方遠程警戒雷達、指揮中心,對敵方進行致盲後,J11家族與蘇27家族對敵方集群進行持續轟炸,起到維護制空權的作用。如果說殲20是針,那J11D的作用就是把針扎出來的洞撕開撕大。

就J11D來說,J11/10,蘇27都是大家族,保有量大,而且更加先進的J16已經出現,所以J11D沒有必要大規模量產。

希望能幫助到你~

應該說空軍原來對殲11D還是寄予厚望的,但是沈飛研製進度的嚴重滯後,讓空軍失去了耐心!在殲20試裝備後的出乎意料的表現,讓空軍下決心加快裝備進度,哪怕是還不完整的殲20!明顯這並不符合我國一貫的謹慎作風!尤其在見識蘇35的表現,毅然決定引進,也明顯帶有應急色彩!而且沈飛目前的殲11D完全無法達到!問題應該還是出在結構和飛控上,雷達電子設備現在都不是問題了!根源就是還沒有完全吃透蘇27!從不完整的殲20加速部署到明確承諾放棄仿製的蘇35的引進可以看出現在已經徹底放棄了殲11D!而且現在明確了殲20搭配殲16,輔以蘇35和殲10C,殲11D也已經失去了最佳的裝備窗口!需要大量生產的殲16和彈射型殲15或者加上新一代艦載機會是沈飛的主要問題!殲11D的唯一意義也許就是相關成果下放到以後殲11AB的改進延壽上了!

目前殲11D公開的信息很少,除了網絡上幾張模糊的照片外,並沒有太多的資料。我界普遍認為,殲11D是利用殲16D成熟悉技術改進生產的殲11系列最新的型號。按照正常發展趨勢,殲11D採用了最新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如果技術不出大問題的話,理論上比殲10C裝備的雷達要更強大。另外還有新型的前視紅外系統、全向紅外/紫外告警系統、新的電子對抗系統和電子系統架構,當然這些系統的技術水平不亞於典型第四代戰鬥機,按照我國的目前科研實力看,應該在蘇35戰機之上。多方資料顯示,殲11D戰機相比於殲11B系列,大量增加了鋁鋰合金、複合材料的使用比例,應用部分殲-16成果,在機翼下增加一對重載掛架,修改翼尖發射架,使其能夠適應國產新型空空導彈。通過電子系統和部分硬件的升級可以看到殲11D的理論作戰能力比殲11B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與俄羅斯最新的蘇35相比,殲11D在內部結構上面的改動並不是太大。眾所周知,蘇35是俄羅斯生產蘇27戰機30年後推出的產品,其採用了推力矢量噴口的發動機,全新的機體結構,這兩點,殲11D目前的水平與之相比相差甚遠。另外隨著殲20的成熟,這種第三代半的空優戰鬥機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

據稱停產很久的殲11B已經恢復生產,可以肯定這些殲11B會採用殲11D上的一些成熟研究成果。未來到底殲11D會不會繼續發展,筆者對此不樂觀。有那個錢,再加點買殲20不是更好。

關於殲-11D,此前曾傳出消息是我國殲-11系列最新的空優型制空戰機,是沈飛在殲-11基礎上改進的中國版本“蘇-35”,殲-11D裝備了殲-16上的主動電子掃描相控陣列雷達,加上優化了結構,總之整體上性能更加優異。但筆者對於這種說法持懷疑態度。首先我國目前需不需要殲-11D,以我國空軍目前的配置,高端的四代機是殲-20,第二位的就是殲-16。如果真的有殲-11D,那麼無疑殲-11D將和殲-16一樣,組成我國戰機的第二梯隊。但是問題是我國目前需要殲-11D和殲-16這樣兩個哼哈二將做第二梯隊嗎?在筆者看來,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大量裝備殲-11D完全就是一種浪費。

對於目前換裝壓力巨大的中國空軍來說,目前殲轟-7、蘇-30以及早期的殲-11等大批戰機需要換裝,而“攻防兼備”的要求使得新裝備的戰機必須具備既能制空又能對地的能力,所以單純的制空型戰機必然是被淘汰的機型。所以殲-11D這種只強調製空能力的戰機是不會大量列裝的。

在沒有看到殲-11D的真身之前,我們無法給殲-11D一個完整的定義,但是顯然空軍方面對於綜合作戰能力的殲-16更加看好。這是和空軍未來一段時間的作戰任務決定的,當然我們會希望殲-11D也具有這樣的作戰能力,但是對於單座型的殲-11D來說,很顯然不能指望一個飛行員即駕駛戰機空戰,又駕駛戰機對地攻擊。這是不可能同時做到的,所以殲-11D無論性能多好,再好也好不過殲-20。顯然,這對於空軍來說研發殲-11D的意義就不是很大了。這樣分析看,研發殲-11D也就失去意義了,談殲-11D的性能也就毫無必要了。

殲11d性能不輸蘇35,最大的理由是,有說法稱24架蘇35是中國最後向俄羅斯購買的戰機,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只有24架的蘇35顯然無法一直滿足中國空軍使用,那麼蘇35的作戰定位總得有一款戰機來彌補,那麼最大可能就是殲11D,而殲11d的性能也必然能夠代替蘇35。

殲11D只所以沒有進行批量生產,是因為它仍然是一個過渡機型,在中國仍為解決發動機問題前不可能大批量生產,殲11D是我們對蘇35的替代及超越,而殲16是戰鬥轟炸機與殲11D用途不同,殲11系列是雙發重型空戰,突破戰鬥機,殲10系列是單發空中格鬥輕型戰鬥機,前者相當於美國F15系列,後者為F16系列,四代隱形機的發展是主流,3.5戰機只是輔助,不會裝備過多

中國飛機只能跟著走,但也能跟好。如殲6,永勝於米格19。如今殲11,能夠遠超蘇27。可就薦在一個問題,換代產品。蘇35性能這麼好,但不是換代,說明中國逆習不夠!殲20能補上一課,也得看後期發展。從這一點看中國飛機跟美俄比還差30年屬實!

戰鬥機最重要的是雷達和導彈,殲11d的雷達和導彈不會超越殲16,所以,殲11d還有何用。蘇35的雷達和導彈不如殲16,按網上說,殲16雷達探測為二百公里外,又有能打一百五十公里外的霹靂15導彈,那蘇35能整過殲16嗎?


球尢之路


殲-11D是殲-11最新改型,它或換裝了數字電傳模擬操縱系統,雷達罩塗裝方式也有所不同,搭載了新型有源相控雷達。翼尖掛架也從殲-11B的梯形改進為一字形。最新的照片顯示同一機場停放了5架殲-11D,這也打破了殲-11D下馬的傳言。而隨著殲-20的強勢登場,更顯得殲-11D像是過渡戰機。

提到殲-11D,不得不談談蘇-27SK,其SUV-27機載火控系統囊括了SEI-31顯示系統、RLPK-27機載雷達綜合瞄準系統、Shchel-3UM頭盔瞄準具、OEPS-27E機載光電瞄準系統和SEI-27數據鏈系統。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航電系統已經嚴重製約了蘇-27SK最大的短板,僅相當於美國1970年代水平。而且機載電腦運算速度慢,雷達系統重近1噸,這也嚴重拖累了蘇-27SK。

圖、某機場中停放了5架殲-11D

我國花大力氣引進了蘇27,並在2003年首飛了首代國產殲-11B,目前也已成長為我空軍的中堅力量。最重要的是殲-11B搭載了國產綜合火控系統,不僅可以為飛行員提供更多目標信息,還讓它具備了多機協同的多目標攻擊能力。然而殲-11B的發展也頗具坎坷。

目前國際主流的“三代半”戰機大多升級為機載主動相控陣雷達(AESA),所以AESA也成為殲-11D升級的重頭戲。從殲-11D曝光的照片我們能看到其搭載了FWS-10,也就是擁有全權限數字式發動機控制,可以實現“飛火推”一體化功能。而殲-11D蒙皮顏色也顯示其複合材料的增多,這能為機身顯著減重,增加整機的靈活機動性。雖然殲-20在最近幾年強勢崛起,但是還不能大批量列裝部隊,這就需要我們的“三代半”戰機站好最後一班崗。


航空之家


殲-11D是沈飛對殲-11B單座型戰鬥機的進一步發展型,主要改進在於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加強機身結構,增加機翼內側一對大掛架。殲-11D基本相當於殲-16的雙座型,兩者可能具有相同的雷達和航電系統。

殲-11D在2015年首飛後遲遲沒有投入量產,在進度上嚴重落後於同期的殲-16,最近一次露面時2016年間-11D和殲-16原型機在高原機場展開測試。

目前同期展開高原測試的殲-20和殲-16都已順利服役,與殲-16同源的殲-11D遲遲沒有動靜,推測其背後原因可能有:

1、優先保證殲-16服役,推遲殲-11D生產。與單座的殲-11D相比,雙座的殲-16更加適應多用途任務尤其是空面任務,是我國空軍加速向攻防兼備邁進的急需裝備。

2、我國訂購的24架蘇-35SK開始交付,填補了空軍在四代半單座防空戰鬥機的空白,使殲-11D的投產也不那麼急迫,可以根據蘇-35SK的操作經驗進一步完善殲-11D的設計。

3、殲-11D被完全取消,其原型機徹底被轉作航電驗證機,為日後殲-11B的週期壽命升級鋪路。


DS軍美


殲11D可能只會當作技術驗證和技術儲備,不會再大批量生產了。在說原因前先讓我吹吹牛逼。我國空軍最好的飛機是殲20這毋庸置疑,但有兩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第一殲20目前還不是完整體,最明顯的短板就是發動機,一直在等渦扇15,這也是殲20沒有開始走量的最大原因,等到渦扇15成功裝機一切匹配合適了,新雷達和飛控系統升級了,才是殲20真正實現天空霸主的時候!個人覺得,終極版的殲20絕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戰鬥機!

第二殲20很貴,非常貴,可以參照F22,一款戰鬥機只生產了187架,這完全不符合美國的作風,美軍說F22是因為沒對手沒必要生產那麼多,其實還不是因為太貴了……F35之所以價格可以控制在一億美金,主要盟友分攤了很多研究經費,又有那麼多預訂單,價格自然能夠控制。還有一個原因,F35和F22根本不是一個檔次,可以參考鷹與隼的定位!所以塔尖的殲20註定不會像殲六殲七那樣成百上千的造!最多不會超過400架。

好了,扯了那麼多蛋,我想說的是我軍包括世界主流大空軍一定會有相當數量的先進的三代或三代半戰機來填補二代機不得不退役出現的空缺;而且除了奪取制空權,壓制地面放空這種事需要先進的四代機,其他扔個炸彈,打個地面海上目標,打個車隊,護個航這些活還是需要想對經濟的三代機幹!那麼自然就需要一種先進的三代機來撐起這個諾大的擔子!

我們空軍誰最適合,明確告訴你殲16!那麼殲10C為什麼存在?舉個例子,你家裡有臺V8的大路虎,你會不會每天買菜都開它?這時候就發現家裡如果有個大眾高爾夫買個菜,接個孩子上下學就方便多了,那麼殲10就是這個高爾夫!如果真的和對方過兩招,經過升級的殲10C也不虛誰!

終於到重點,殲11D為啥不要了?因為蘇35來了!我相信中國的軍工逆向研製和升級絕對不會很差,那麼無論是航電、雷達、武器殲11D應該不會比蘇35差太多,但是蘇35最大的亮點是發動機,沒有了117S,殲11D不會比殲10C強多少,而且還貴!這些錢可以多買幾架殲10C,所以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

2030年以前,中國的天空肯定是以殲16,殲10C,殲11B,少量蘇35為主力,渦扇15版的殲20為核心,然後帶著一大群無人機的狀態!至於殲11D,僅僅是個過客,說真的,我希望沈飛通過對蘇27家族的學習,能夠設計生產一款將來代替殲20的真·六代機!

最後願祖國的天空永遠和平!








楊康42436103


殲11D在近年來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了,難得題主還記得這一款戰機,不過目前的中國空軍確實對殲11D需求並不很大,作為一款由蘇27仿製而來的單純的空優戰鬥機,它的性能並不能滿足目前的需要了,目前的中國空軍已經在盡全力研發和裝備殲20戰鬥機。

圖為殲11D

殲11D在2015年亮相的時候,它作為一架空優三代機是相當不錯的,不過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殲11D項目在之後就銷聲匿跡不知所蹤,很多軍迷都在奇怪,蘇27這樣優秀而且傳奇的一代神機的中國改進版為什麼不能出現在中國空軍中。

而且,如果中國空軍能在殲20尚未全面完成的今天能夠擁有一定數量的殲11,可能也就不需要向俄羅斯購買蘇30mk了。

事實上,中國軍方對未來的使用相當重視,不僅會關注目前飛機的實用性,還會將未來這種飛機的發展空間考慮在內。殲11D出現的實在是太晚了,即使是在它出現的2015年,殲20的項目已經完成大半了,而且蘇27仿製改進版殲11對於擁有大量殲10的中國空軍,去發展殲11性價比實在是太低了,去購買蘇30mk系列渡過殲20沒完成之前的空軍空檔即可。

圖為蘇27

就在今年年初,殲20項目已經幾乎完成,殲20的列裝似乎僅僅是短時間內的問題了。在這種情況下,殲11暴露出來的功能單一的缺點被放大了。而且,殲20作為中國的五代機,其性能已經是超越殲11不少了。同樣作為空優戰鬥機,代差是相當可怕的,因此殲11可以說是沒有必要發展的項目了。


區域拒止


前幾年,一款擁有全新設計的機頭雷達整流罩的殲11與殲16現身在西藏的某一個高原機場上。但是這麼久以來,殲16已經成軍,裝備了3個航空兵旅,數量恐怕早已經超過了100架。根據中國空軍戰鬥機命名條例,這款殲11代號是殲11D。殲11D怎麼還是算是蘇27家族中第一個修改雷達整流罩外形的戰鬥機,為什麼就這麼渺無音訊?

圖為殲11D原型機

非也。殲11B此前在殲11D出現的那段時間短暫地停產,但是現在已經復產。按照解放軍的慣例,每一批新生產的戰鬥機都會或多或少地升級一下航電系統或者其他方面的設備。最新的一批殲11B很有可能採用的是殲11D的部分技術,這早已經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圖為中國空軍殲11B

而且殲11D很有可能處於秘密試飛的狀態。畢竟一款經過了多處修改的戰鬥機是不可能這麼輕易地轉為技術儲備的,尤其是採用了大面積的複合材料作為機身蒙皮,換用ASEA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某些全新設備的殲11D,只要一服役就必定會被當成掌中寶這般對待。

圖為中國空軍蘇35

目前還有一個可能。殲11D可能在等待發動機。這款發動機就是優先裝備殲20的WS15,也就是說,殲11D可能完全是按照蘇35來對殲11家族升級的。裝備了117S矢量發動機的蘇35除了隱身性以外,各項性能都強於F35。相信殲11D如果真的在等待WS15矢量發動機,在進入量產階段之後也不會比蘇35落後到哪裡去。畢竟,重型雙發多用途戰鬥機才是中國空軍的真愛。


雙馬尾班長


殲-11D軍用戰鬥機到底靠不靠譜?

本來軍迷們發現殲-11D出現在高原以後以為殲-11D很快就能服役,但是隨著殲-20的進度越來越順利且蘇-35開始交付。那麼疑問就來了,殲-11D的研發原型是蘇聯的蘇-27戰鬥機,在目前俄羅斯的搭配中,蘇-27的作戰任務已經被蘇-30和蘇-57的蘇35接替。相應的,中國也可以用更加先進的殲-16,殲-20和從俄羅斯進口的蘇-35替代殲-11D,那殲11D的研製需求到底在哪裡?

第一,目前的殲-11B應對各國大改,魔改的三代半戰機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殲-11D在高原亮相的也許只是個驗證殲-11B改進可能性的驗證機,未來不一定會進行量產,更多的以此為基礎升級殲-11B戰鬥機,中國目前先進三代戰機的數量還是略有不足,對殲-11B升級加裝主動相控陣雷達和增加超視距空戰能力,以此用來過渡殲-16和殲-20未大量服役前的空擋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第二:中國空軍目前仍然上百架2代戰鬥機進行更換,全部由殲-20和產量還未完全起來的殲-16代替就是美國也很難做到的。雖然我國目前軍費增長較快,但是還沒有富裕到可以全部換裝四代戰機的能力。未來殲-20,殲16,和殲-11的搭配也會是個不錯的選擇,殲-11D未來發展定然不會一帆風順,但是我們仍然希望他能和中國其他戰機一道守護共和國的天空。

殲-11D戰鬥機是中國的戰鬥機,在2015年4月29日首飛成功,編號為“D1101”。J-11D換裝了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等電子系統,機體經過優化,空中作戰能力則會有大幅提升。


浩漢防務論壇


殲20第一個滿裝旅成軍,所以制空的殲11D基本涼涼。畢竟有了吉普還要啥摩托。


17118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