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改革開放40年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綜述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受多次自然災害大考。自然災害的防、抗、救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精準、高效、權威的氣象預報預警是綜合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

風雨兼程四十載,氣象防災減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取得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我國已基本建成由氣象災害防禦監測預報預警、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佈、氣象災害風險防範、氣象災害防禦管理和氣象災害防禦法律法規等構成的中國特色氣象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城市、鄉村、海洋和重點區域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不斷提高,重大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和人員傷亡明顯降低,全社會抵禦氣象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有效提升,氣象為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安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理念先行:以人民為中心築牢第一道防線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氣象災害佔各類自然災害的70%以上。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各類自然災害交織發生、影響疊加,更加劇了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複雜性與艱鉅性。

1980年,颱風“喬伊”登陸廣東,百年來罕見的嚴重風暴潮猛烈襲擊瓊海;1998年,長江流域、嫩江流域發生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8年,我國南方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低溫雨雪冰凍災害;2018年10月,西藏自治區江達縣發生山體滑坡,金沙江斷流並形成堰塞湖,部分村莊和工地被淹……在災害面前,能否精準判斷天氣變化趨勢及其致災影響,關係到防災減災救災工作能否“防在未發之前、抗在第一時間、救在關鍵環節”。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佈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這是一個基本國情。”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唐山考察時強調。也正是在這次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重要論述。處於災害防治鏈第一環的氣象工作,被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工作報告連續五年對氣象工作作出明確部署,從“做好氣象工作,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到“加強應急管理,提高公共安全和防災救災減災能力”,從“健全監測預警應急機制,提高氣象服務水平”到“持之以恆抓好安全生產,加強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地震、氣象、測繪、地質等工作”。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等,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戰略指引作用;國家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強調“兩個堅持、三個轉變”,將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上升到國家治理理念的新高度。

長期以來,氣象部門把防災減災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發展理念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防災減災效益顯著提高。

據統計,氣象災害經濟損失佔GDP的比例從20世紀80年代的3%至6%,下降到2012年至2017年的0.38%至1.02%;2017年公眾氣象服務覆蓋面超過90%;氣象服務滿意度達89.1分,創歷史新高。

適應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要求,中國氣象局從2017年起組織開展氣象綜合防災減災專項設計,推進政策環境和體制機制戰略研究,出臺《中國氣象局關於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意見》,提出新時代氣象防災減災建設“五大體系”“六個作用”“七大行動計劃”,全面構建新時代氣象防災減災救災體系。

機制完善:應急更有力、聯動更高效

在世紀之交1998年,我國取得抵禦長江特大洪水勝利;2003年成功抗擊“非典”……國家對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和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愈發重視,氣象災害防禦機制建設得到廣泛關注及大力支持。

2007年,國辦49號文件和全國氣象防災減災大會形成重大成果,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自此,在氣象災害防禦中,氣象部門不再唱“獨角戲”。從政府到相關部門,再到社會上的每一個個體,按照自身責任擔當,凝聚成一股強大力量,構築起了上下聯動、部門聯合、區域聯防的防禦模式。與此相應,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發佈、防災減災科普組成的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初步形成。

那麼,氣象災害應急響應部門聯動機制如何規範?如何明確全社會在災前評估與防禦、災後應對與恢復等各方面的權利與義務?

2000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正式實施,標誌著氣象防災減災步入制度化和法治化發展階段。

在氣象部門的積極推動下,2009年,《國家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印發實施;2010年,《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出臺。2016年,國家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健全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工作機制。

截至2017年底,全國有2090個縣市制定氣象災害防禦規劃,2.8萬個鄉鎮將氣象災害防禦納入政府綜合防災減災體系,15.47萬個村屯制定氣象災害應急行動計劃,5.73萬個重點單位或村屯通過氣象災害應急準備評估,氣象災害防禦基本實現防禦規劃到縣、組織機構到鄉、應急預案到村、預警信息到戶、災害防禦責任到人。

2015年5月,國家預警信息發佈中心正式成立;6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系統運行管理辦法(試行)》。自此,我國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機制逐漸建立,“第一時間、權威發佈”的國家、省、地、縣四級一體化預警信息發佈平臺基本建成,已為應急管理、外交、交通運輸、農業農村、文化旅遊、公安、民政、自然資源、水利、衛生健康等16個行業領域的76類預警信息提供實時業務化的信息發佈服務,推進了國家預警發佈系統多部門、多災種信息彙集與部門共享應用。

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全社會應急聯動機制不斷完善。在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決策中,氣象部門的參與度、地位和作用顯著提升。

2016年,面對強颱風“莫蘭蒂”,氣象部門及時啟動應急響應,與國家防總、國土等部門,以及福建、廣東等地方政府齊心協力共同應對,在臺風到來前,所有出海作業漁船全部回港避風,緊急轉移危險地帶人員4萬餘人。

中國氣象局牽頭建立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絡員會議制度,在28個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氣象災害防禦部際聯動機制日益規範,全國31個省級氣象部門與政府各部門形成有效的氣象災害信息共享機制,氣象災害信息雙向共享部門達到508個;氣象與應急管理、文化和旅遊、交通、衛生、水利、生態環境等部門建立了聯合預警、信息共享與交換、共同發佈的機制。

災害防範綢繆於未雨之時。進入新世紀,我國更加註重氣象災害的風險防範,促進傳統災害性天氣預報逐步向基於影響的氣象風險預警延伸,氣象災害管理工作的重點由應急防禦、災後救助和恢復為主,向災前風險防範轉變。

目前,氣象部門完成全國所有區縣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全國三分之二以上中小河流、山洪完成風險區劃編制;建立完善基於大數據的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系統,開展了基於精細化預報和致災臨界閾值的氣象風險預警服務業務。

能力提升:用更準的預報預警打響“發令槍”

2007年淮河流域發生僅次於1954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時,80多萬群眾緊急轉移,無一人傷亡。從中央氣象臺到地方氣象臺,加密觀測、加密預報,精準的氣象預報為防汛取得勝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4年8月,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在兩個小時內出現17次泥石流,準確及時的氣象預報敲響了生命預警的第一聲,1521名農戶提前被轉移,成功避險。

從汛期水庫洩洪必須參考的雨量預報,到颱風登陸前人員轉移的決策依據,再到災後救援中對天氣影響的考慮……縱觀“測、報、防、抗、救、援、建”的綜合防災減災鏈,改革開放以來,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作為“第一道防線”“發令槍”,先導作用越來越凸顯。

經過40年探索,我國氣象災害監測 “盲區”基本消除,全球氣象災害監測覆蓋面更加完善。我國建成 “海-陸-空-天”四位一體的氣象災害監測基礎站網,以及沙塵暴、環境氣象災害、雷電災害、強風等一批專業氣象災害監測站網,發展了衛星監測、探空觀測、地面探空、海島氣象站、船舶自動站、海洋氣象浮標站等多種氣象災害觀測手段,形成了包括35項監測指標的多尺度極端事件監測指標體系。

在災害預報方面,從1982年提出“重點發展數值預報,儘快實現客觀定量”的天氣預報現代化技術路線至今,我國已經建立完整的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體系,發展了精細到鄉鎮的氣象預報系統和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報系統;颱風24小時和48小時路徑預報、暴雨預報、沙塵暴數值預報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災害性天氣落區短期預報時效達到72小時。

曾幾何時,預警信息難以突破“最後一公里”,偏遠地區百姓常無法及時獲知,這是我國防災減災中的薄弱環節之一。改革開放初期,氣象信息傳播以傳統電話、傳真、廣播和人工傳遞的手段等為主,傳播時效慢、傳播範圍小。

進入21世紀後,氣象災害預警發佈不斷規範,針對颱風、暴雨、乾旱、高溫、寒潮等14類重大災害性天氣,建立完善的預警發佈制度。氣象部門與相關部門聯合發佈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重汙染天氣預報和空氣質量預報、山洪災害氣象預警、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預報等預報預警信息。

基於突發事件預警發佈系統建設,各地預警信息“綠色通道”打通,如今,公眾預警信息覆蓋率已提升至85.8%。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佈已集成廣播、電視、網站、手機短信、微博、微信、電子顯示屏等多種手段,氣象災害預警發佈時效縮短到5分鐘至8分鐘。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站在改革開放的新起點上,號角吹響、征程再啟!為了守好“第一道防線”,氣象防災減災事業將繼續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