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讓戲曲紮根廣袤的中原大地——河南省戲曲進鄉村工作紀實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親家母,你坐下,咱們說說知心話……”10月15日,夜幕降臨,在新鄭市中華路與新華路交叉口立交橋旁的遊園內,一曲《朝陽溝》經典選段,讓居民王愛蘭聽得入了迷。“我每天都會來這兒,有時候還唱上幾段。”王愛蘭說。

這是我省開展“戲曲進鄉村”活動的一個場景。自去年該活動啟動以來,我省堅持送惠民的戲曲、播文化的種子,探索出一條“送”“種”結合、“育”“融”並重的戲曲進鄉村之路,讓戲曲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煥發出新時代的奪目光彩,也顯著增強了農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百姓“點單”精準“送戲”

去年,中宣部、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戲曲進鄉村的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在全國範圍實現戲曲進鄉村制度化、常態化、普及化。

早在2008年,我省便組織實施了“舞臺藝術送農民”活動,並連續多年將其列入惠民“十項重點民生工程”,努力解決農民看戲難問題。

《關於戲曲進鄉村的實施方案》印發後,我省把“戲曲進鄉村”擺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政府買單、院團演出、群眾受益的運行模式,把戲曲進鄉村列為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各級財政每年投入資金近1億元支持戲曲演出和創作,按照省、市、縣三級院團每場演出2萬元、1萬元、6000元的標準進行政府採購。

但是,送戲曲進鄉村,怎樣確保送下去的戲群眾喜歡?為此,我省在精準配送上下功夫。按照“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原則,通過線下問卷調查、線上依託“百姓文化雲”數字公共文化服務平臺“點單”相結合的方式,精準滿足農民群眾的戲曲文化需求。

在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看來,目前,老戲老演、老演老戲、老是老觀眾,也是戲曲進鄉村面臨的問題。要吸引年輕人的關注,有必要對戲曲劇目進行創新,送進鄉村的戲應該多一些反映鄉村現實生活的新戲。

“送、種、育”結合群眾當舞臺主角

要讓戲曲在農村紮下根,最好的辦法是讓群眾“自娛自樂”。近年來,我省通過開展戲迷擂臺賽、戲曲知識問答、戲曲徵文等活動,讓群眾走上戲曲的“星光大道”當主角、秀才藝,營造了唱戲愛戲的良好氛圍。

在育苗培優上下功夫,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讓小娃娃從小聽戲、懂戲、愛戲,實現了每個學生每年都能免費欣賞到一場優秀戲曲演出的目標。同時,積極組織開展“百家院團進百縣、千名名家進千鄉、萬名演員進萬村”結對幫扶活動,為農村培育了眾多熱愛戲曲的文藝人才。

此外,全省還有5萬多支群眾自發組織的戲曲班社活躍在廣大農村,基本實現了縣有團、鄉有社、村有隊,天天鑼鼓響、村村有活動、家家有戲迷、人人會唱曲的生動局面。

講好戲曲故事助力鄉村振興

推進戲曲進鄉村不僅讓群眾受益,也反哺了演出院團。各級院團從群眾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尋找故事,創作了反映脫貧攻堅、環境保護的《重渡溝》《堯山情》等“接地氣”“有生氣”的戲曲作品70多個。許多院團的演職人員認為,戲曲進鄉村讓戲曲回了“家”,讓他們找到了“根”,讓文藝創作傳了“神”。

但在送戲過程中,他們也曾遇到一些無奈。河南小皇后豫劇團王紅麗說,有的村子路很窄,舞臺車進不了村,本想著把戲送到群眾家門口,但最後只能把舞臺放在村外。戲曲進鄉村必須有平臺、有場地。

為此,我省堅持以“進”促建,大力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2016年以來,按照“七個一”標準,籌集資金1.78億元建成貧困地區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範工程663個,使全省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達到40187個,建成率79.57%,為戲曲進鄉村搭建了很好的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