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特評丨從“誕生”到“我就是”,流水的演員是否迴歸了初心?

文 │半生瓜略苦

改名之舉,足見《我就是演員》的野心。

導師陣容換下了宋丹丹、劉燁, “章娘娘”依然穩坐C位,徐崢和吳秀波的加盟,為《我就是演員》帶來新鮮養分的同時不吝乾貨,全新導師組合搭配陳凱歌、許鞍華、賈樟柯等大導演助陣,高規格可見一斑。

三期節目下來,爭議與演技同在,吃瓜與精粹並行。

特评丨从“诞生”到“我就是”,流水的演员是否回归了初心?

劇本選擇的破與立

回顧《演員的誕生》可以知道,它在嘉賓編排上有“套路”可循,每期上場的三組嘉賓,既有流量掛,如曾舜晞、歐陽娜娜、鄭爽、任嘉倫等,也有青年實力派,如黃璐、餘少群、凌瀟肅、藍盈瑩等,更有戲骨級演員,劉敏濤、姜宏波……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小鮮肉、小鮮花這邊“車禍”不斷,資深實力派則負責飆演技。

當然,節目組也誕生了像黃聖依、袁立這樣的“戲精”,但這並不妨礙《演員的誕生》開啟表演類綜藝的先河,直戳流量明星演技不足的痛點,引發大眾對於演技的探討,同時也敦促大眾監督演技,迴歸“表演”的初心,在當下浮躁的影視環境裡,本就彌足珍貴。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演員的演技很重要,但拿到的劇本更重要。這檔綜藝裡的每個舞臺段落,都應該把它當作一個“獨立的事件小品”來看,不能只看作電視劇或者電影裡抽出的一段,況且很多段落對於原作的改變,是顛覆性的。

特评丨从“诞生”到“我就是”,流水的演员是否回归了初心?

每位上場嘉賓從拿到劇本那一刻開始,這一出好戲便拉開了帷幕,圍繞劇本的戰役,從第一季到現在,從未停過。

上一季,宋丹丹把《我愛我家》的情景劇改成歌唱彙報節目;黃璐擅自改劇本臺詞惹哭劉芸;劉燁對戰翟天臨、舒暢,無論是《西遊降魔篇》還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劇本都改動較大。

這一季中,也出現了孫茜執意改劇本,張小斐著急到崩潰大哭的戲碼,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在劇本類型的選擇上,上一季尤為青睞改編經典電影片段,比如《我的父親母親》《親愛的》《繡春刀》《西遊降魔傳》《十面埋伏》《最愛》《手機》……其次是古裝題材,比如《蒼穹之昴》《大楚後宮》《德齡與慈禧》《後宮廢妃》《蒼穹之昴》……最後是近代傳奇、都市愛情、劇情倫理類,如《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像霧像雨又像風》……

特评丨从“诞生”到“我就是”,流水的演员是否回归了初心?

《我就是演員》播出三期以來,依然偏愛電影,如《臥虎藏龍》《1942》《七月與安生》《催眠大師》《半生緣》《盲山》等等,宮鬥題材目前只有一出《後宮》。

這一季在題材類型的多元化上有待進一步延伸,但原創劇本上卻取得了突破,《軍師聯盟之七步詩》《豔紅》等表演段落,都引起了熱議。

特评丨从“诞生”到“我就是”,流水的演员是否回归了初心?

表演:情感VS技巧?

相比劇本選擇,觀眾更關注演員的表演和演技的對決。

前三期節目都出現了爭議性強的片段,第一期徐嬌與胡先煦表演的《臥虎藏龍》,兩位演員的表演稍顯稚嫩,起承轉合略突兀,但也並非是沒有演技的面癱臉,進步指日可待。

左小青與任素汐的《1942》,可以說是實力派的巔峰對決,她們全情投入將觀眾帶入了兩位悲情母親的角色,任素汐毫不拖拉的強烈情感賦予了角色立體感,也激發了左小青和小演員的發揮,這對組合在化學反應上“雙贏”。

特评丨从“诞生”到“我就是”,流水的演员是否回归了初心?

由這場表演引發的關於“情感與技巧”之爭更是發人深省,吳秀波那句“願上蒼有好生之德,願戲劇有悲天憫人之心”說得極為動情,一語擊中觀眾的軟肋。他認為,“感受和技巧必須同時存在。”

而徐崢則表示,“有能力本身就是一種技術,覺得演員要掌握這樣的技巧,否則根本談不上投入了。”

事實上,表演確實分多種體系,但現在影視劇中,普遍採用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表現+體驗”的手法,“情感+技巧”融會貫通。

第二期節目中,《半生緣》是“會演戲”的張鈞甯和基本功不足的張馨予的較量,結果一目瞭然。

塗松巖與齊溪的《歲月神偷》,是一場高水平的過招,最好看的表演莫過於這種棋逢對手的狀態,這也是許多演員十分在意“對手”的原因所在。

特评丨从“诞生”到“我就是”,流水的演员是否回归了初心?

最新一期的爭議來自楊蓉。不黑不吹,她的第一場宮廷戲是與“眉莊”、“純妃”對戲,楊蓉的臺詞、動作儀態、表情處理都是三人裡最差的,給人一種穿著古裝晃來晃去的小太妹既視感,後宮的陰謀算計、妃子的盛氣凌人,全然未見蹤影。

隨後的即興發揮,她在三個人中的表演也很“平”,所以,楊蓉的順利晉級讓不少觀眾大跌眼鏡。

特评丨从“诞生”到“我就是”,流水的演员是否回归了初心?

值得一提的,是金世佳與宋軼的表演。同樣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演技較量

,宋軼全程把控節奏,穩定發揮,金世佳爆發力極強,兩人的表演引發了導師關於“表演真假”的辯論。

其實,表演如果一味強調真實,是不行的。而如若只有技術,假哭假笑假打假鬧,也是不行的。必須是兩者結合,把生活的真實和藝術的美感結合起來。

整體表現喜憂參半

舞臺作品的內容是經過藝術化處理的,而藝術源自生活又高於生活,是生活的提煉和濃縮。

“好的表演就像呼吸一樣自然,好的演員永遠躲在角色背後。”這是徐崢在《我就是演員》上說的第一句話,這季節目專注表演,不“撕逼”,堪稱清流。

上一季節目裡導師之間充滿爭論,章子怡扔劉燁鞋子是爭執,但更像是劇本的刻意編排。而這一季的爭論,不再是刻意營造的衝突,而是非常認真的關於表演的爭論。

吳秀波、章子怡、徐崢不會被彼此的氣場所壓倒,這樣認真而又專業的舞臺切磋,確實迴歸了初心。

參演嘉賓任素汐直言,“我希望有更多的知名度,更多被好劇本選擇的機會。”徐崢感慨,“好演員的春天就要來了。”

特评丨从“诞生”到“我就是”,流水的演员是否回归了初心?

這一季請到的大導演,目前上場的有陳凱歌、許鞍華,賈樟柯,各有千秋。他們從細節出發,對症下藥,授人以漁,讓演員真正演好戲。

例如,陳凱歌指導徐嬌、胡先煦時,他從整體出發抓到了細微的關鍵點,進而突破,教會兩位青年演員思考問題的能力。會調教演員的導演,可遇不可求。

這檔節目正在迎來它風華正茂、如火如荼的黃金時代。但一些細枝末節也暴露了它存在的問題。

比如關於導師,章子怡是一個好演員沒錯,她在業界的地位無法撼動,但在點評環節,她對於自己的觀點太過自信。要知道,她的實力並不代表她對別人演技所有的評判都是正確的。

“章老師”總能在各個環節順理成章聊起“我當年如何如何……”,藉此教育後輩,並對觀眾進行一番先進性再教育,如此反覆舉自己的例子會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甚至提出“作秀”質疑。

特评丨从“诞生”到“我就是”,流水的演员是否回归了初心?

不過話又說回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親身實踐難道不比紙上談兵好嗎?關鍵是要把握好尺度。

另外,網絡上也有諸多關於劉天池老師的討論,沒有她,很多演技青澀的小演員都無法在這個舞臺“誕生”。但她的方法是否適用於每一個來參加表演的嘉賓呢?未必。

特评丨从“诞生”到“我就是”,流水的演员是否回归了初心?特评丨从“诞生”到“我就是”,流水的演员是否回归了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