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重庆人喜欢称“老师”、北京人喜欢称“爷、天津人喜欢称“姐姐”?

在重庆,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因为这里的人特别喜欢称“老师”。

这句话,稍显夸张,但也的确是我在重庆生活的一点感受。

老师这个词,或许是今天被提及最高频的词语,不过,比起今天的单日高频叫法,比起马老师的霸屏,重庆这座城市显得更为牛X,硬是把一年里的365天,天天都过成了教师节。

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老师,日常交流是这样的:

老师,你晓得公交车站在哪儿不?


老师,有零钱没得,借我哈!


老师,请问解放碑啷个走?


老师,你办的证好啰,来拿哈嘛!


老师,你点的小面要2两还是3两也。

……

不懂行的外地人总是惊讶地发现,来趟重庆抬头见到个老师,擦肩又遇见个老师,转角还是老师……

这座全国无以复加的8D魔幻城市,在称谓的文化统一上,竟也是全国一绝,让这座城市显得可爱得要紧。

01

特别礼遇

去年8月,我来到重庆办事,先是遇到路人、饭店员工叫我老师,一时没觉得诧异,但后来去税务局办事,也被工作人员叫为老师。

一时间,我才惊异到,难道全重庆都是以老师为相互间的称谓吗?

经问询重庆朋友,还真真儿就是这样,在这里,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分尊卑,每个人都被称作老师。

后来与重庆结缘甚多,更加感受到了,在这座城市里,老师无处不在,出门无论迎面碰见谁,你都会被称为老师,以至于让我有极为深刻的两点感受。

一则像重庆这般统一称谓的城市可谓少见,曾经在媒体供职时,南南北北走过诸多城市,也遇到过各式各样的称谓,但很少有如此统一化的叫法,感受颇深。

二则或许正因为称谓的一统江山,以至于你去政府机构部门办事,也被称呼为“老师”。这一点,也正如本文标题所言,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

而中国恰恰是很多地方颇显冷漠,试想一下,你在很多城市与各级部门打交道时,大多职员会对你会有太多的尊称吗?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反正我没有。很多时候,很多工作人员直接省掉称谓,哪怕连“你”这个称谓都去掉,直接问“办什么事?”

简短的几个字,加上各机构部门天然的冷冰冰的面庞,让你在大热天里也会感到一丝寒意入侵,以至于不敢多问,不敢多答,只想尽快办完事调头走人,而且再也不想来第二回。

相比之下,在重庆却感到一丝暖意,也许,外地的机构部门职员们,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为好,干脆直接省掉,但在重庆则不一样,老师的称呼就如这里爬坡上坎一样,已经习以为常了,哪怕是在政府部门里,如此,竟无形之中形成一种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让人感到一丝温暖。

02

重庆师经

至于重庆关于老师的称呼是如何兴盛起来的,众说纷纭。

有人说,重庆尊师重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因此要尊奉老师。

也有说是蒋介石曾经将重庆作为陪都时兴起的,毕竟蒋委员长也被称为蒋校长嘛。这种说法显然不靠谱,毕竟蒋介石似乎没有那么大的流量加持,另外也不是那时候开始流行的。

当然,还有更不靠谱的说法,即老师不是老师,而是老湿,因为重庆太湿热,出门就老湿。这样的说法多为调侃之语,一笑而过即可。

不过,具体重庆为何兴盛起老师的叫法,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谜,就连重庆的文史专家以及一些大学的教授、礼仪专家也不能完全解释。

有文史专家介绍,重庆人之间的称呼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变化:

1949年之前,受到西方文化影响,重庆一些地位高的人都会互称先生;到了1950年,学习苏联老大哥,开始互相称呼同志;60年代的时候,还流行过互称“兄弟伙”;而老师的称谓,则是2000年之后才被广泛使用的,而具体从何而来,如何快速广泛传播,则很难精准解释。

只能说,这是大众文化的胜利,就如广场舞一般,自带传播魔力,而老师这个称谓,在重庆或许具体独特的吸引力而被传播开。

目前,被媒体引用更多的解释是,重庆一直以来是一座工业城市,拥有为数众多的工人阶级,再加上城市大体量带来的进城人员。这些劳动人民走在大街上要问个路、借个火的时候,都认为好像对方比较渊博高深,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一种很适合的称谓,这也符合传统文化里的谦卑级别原则。

而助推因素是新世纪、重百服务员使用的“椒盐普通话”,在与市场接轨过程中,统称顾客为老师,加上椒盐普通话的特殊发音,更让老师成为重庆人难忘的乡音。

如今,老师这个比“喂”礼貌,比“同志”好听,比“师傅”文雅,比“先生”和“女士”随和的称呼已然普及全重庆。

03

称呼各异

其实,除了重庆之外,其他诸多城市也都有各自比较流行的称谓。

比如山东的济南,河南的郑州等地方,其实也比较喜欢称呼老师,只不过在当地多叫“老师儿”的音调,而老师和“老师儿”实际上意义不一样,老师就是老师,老师儿则多是老师傅的意思。

山东如此,更多的说法源于山东是孔孟之乡,老师颇受尊重而兴起。

而在广东,无论美丑,则多流行称呼靓仔、靓妹。这里的靓据说并不是漂亮的意思,而是“年轻的”或者“小的”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喊“年轻人”“后生仔”“小妹子”的意思。

这种叫法在湖南等省份也很流行,比方排行最小的姨叫靓姨,排行最小的哥哥叫靓哥。

又比如在天津,对女性的称呼中,最吃香的是姐姐,上到五六十岁的大娘,下到十几岁的小闺女,在天津都被叫成姐姐。

天津人讲礼数是出了名的,信奉的理念是“出门三分小”,所以会有尊称,至于姐姐该怎么区分,天津人管妙龄少女叫小姐姐,上了岁数的叫老姐姐,无论听者还是说者都不会觉得没大没小。

和与天津最近的北京,则喜欢在对男性的称呼中加上一个“爷”字。同一个单位,小年轻们都常被别人喊成爷,比如你叫陈树,则常叫你树爷,还有海爷、川爷等各种爷。

尽管是外地人到北京,久而久之,也会跟着改掉一些称呼习惯,之前在其他地方被称为哥的,在北京则等级提升,要被称为爷了,尤其是北京本地人,在对你的称呼中总会加上“爷”字,作为“礼尚往来”,外地人也学会了称呼别人为爷。

老北京人的讲究、身份和做派,不需要太多介绍,大概就都能知道爷的称谓会比较流行的。

其实,每个城市有每个城市的习惯,大到习俗,小到不同时间段的称呼,都是不同城市文化迥异的体现。这很自然,也很好玩。

你的城市,有什么特别的称呼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