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鄉村記憶」濰坊市>高密市 夏莊鎮

夏莊鎮位於高密市城區東北部,南與市區接壤,西與仁和鎮為鄰,北依姜莊鎮,東靠河崖鎮。面積64平方公里,轄51個行政村,6.5萬人。

夏莊鎮建置於唐肅宗字乾元元年(758年),自古商賈雲集,土田肥美,為富饒之區,素有“金夏莊”之美譽。1959年改稱夏莊鎮公社。1984年12月改為夏莊鎮。

“華夏紅紙對聯(年畫)第一村”。夏莊鎮以東李家村為代表的北村五村紅紙對聯生產(年畫),源遠流長。清道光年間,北村一些藝人,在撲灰年畫的基礎上,又引進了天津楊柳青、濰縣楊家埠年畫的刻印技術,加以再創造,發展成獨特風格的半印半畫式年畫。藝人們以木版線條代替撲灰描畫,又加上綠和橘黃兩層套色。工藝簡於撲灰年畫,一幅版樣,可印製很多張,適應於大批生產。清朝末年,藝人們在撲灰年畫和半印半畫技藝的基礎上,發展成全部木版印製的木版年畫。

舊時廣泛流傳的半印半畫年畫,題材多樣,有“麒麟送子”“蓮生貴子”“富貴有餘”“劉海戲蟾”“八仙慶壽”“天女散花”“秦英徵西”“桃獻千年”等60多種,多是表現喜慶、富裕、幸福、豐收、長壽等題材的。主要分佈於鎮內欒家官莊、河西、李家村、任家村等10餘村莊。民國時期,北村一帶出現不少畫店字號,如:西齋、萬聚和、大光順、二光順、大德興、大萬聚、二萬聚等20多家。1940年代末,幾乎戶戶設作坊,家家搞印製。農閒時節,客商雲集,洽購年畫。僅北村周圍5個村莊,年銷售量約在200萬~300萬張。多數銷往東北三省及煙臺、即墨、海陽、萊陽、臨沂、諸城、日照等地。

受半印半畫年畫工藝的啟示,1980年代初開始印製刷紅紙對聯。最初刷紅紙,是將白紙平置於案上,用寬50釐米的大毛刷,沾上紅色染料,在其上來回刷動而成。對聯生產,則是先請人寫好內容,然後仿年畫工藝印製,後來逐步發展成絲網印版和機器印刷。今東李村130戶村民,有120戶從事紅紙對聯產業,年產紅紙對聯5000多噸,遠銷東北三省、新疆、浙江等7個省區,中央電視臺、山東電視臺、齊魯電視臺等多家媒體都做過報道。

舊時高密縣古有八大景觀,今夏莊境內就有其二。一為“龍潭夜雨”,一為“東蒲荷香”。

龍潭夜雨位於龍王官莊龍王廟中(今廟已毀)。原廟內有八角琉璃井,名曰龍潭。傳說,每當夜間,人們置身室內,聞室外有“沙沙”雨聲,走出室來,即見滿天星斗,故有“龍潭夜雨”之稱。清光緒《高密縣誌》載:“縣治北十五里,聲瀟瀟然,水氣所蒸,澤潤一方,相傳龍躍於此,雨立應。舊志八景之三,曰‘龍潭夜雨’。潭在今龍王官莊龍王廟”。

關於龍王廟,有傳說流傳於高密民間。舊時高密官莊有位李姓人家,其妻懷孕兩年,生了條小蛇,丈夫一驚,舉刀砍去,斷下一尾,蛇逃去,頓時陰雲密佈,風雨大作。某年,官莊一帶百姓得罪了上天,連續3年沒下雨。但此地仍是灣淫10裡,井淫3裡,露水溼5寸,莊稼茂盛,五穀豐登。有一種瓜戶,年年大豐收,種瓜人便用幾塊磚做了個小小的“瓜神廟”。廟成後,人們便見廟頂天天雲霧迷漫,有人近前偷偷一看,見廟中有條沒尾巴的小蛇,便紛傳是“龍王神”。並傳龍王神的家鄉是高密官莊,叫“沒尾巴老李”,三年不下雨,而五穀豐登,全是龍神的保佑,等等。為報答龍王的恩德,人們便在村東南窪修了一座龍王廟,一年四季前來祭奠。後來,玉皇大帝得知此處並未受災,原來是“沒尾巴老李”作怪,便下令將他貶到黑龍江去。

某年,唐王李世民率大軍東征路過此地,人困馬乏,又飢又渴。此時,走來一位老婦,給軍士送飯,一籃飯,一罐湯,全體軍士竟吃飽喝足,唐王感激不盡,起身躬送。老人走到一廟前,突然不見了,傳為龍母顯聖。12年後,唐王東征得勝,命尉遲敬德重修龍王廟。六月十三日,廟成,擺供儀,唱大戲,舉行隆重祭奠。是日中午,風雨大作,傳此為龍王回家顯靈。此後,每年是日都要下雨,遂有“大旱三年,忘不了六月十三”之說。直至1940年代末,每年農曆六月十三,縣長都要派人前來主祭廟會。廟會一般3~6天,周圍百姓前來官莊一帶趕會,家家戶戶來客很多。龍王廟周圍商販雲集,人山人海。

“東蒲荷香”位於夏莊鎮郭家泊子、宋家泊子、欒家泊子、陳家泊子之間,有一都泊,舊名小鹿灣,泊內長滿荷花,景色秀麗,令人陶醉,故有東浦荷香之稱。清光緒《高密鄉土志》載:“都外有都泊、舊名小鹿灣,在本縣東北二十里,內產菱藕,在三泊之間,今淤塞。”


「鄉村記憶」濰坊市>高密市 夏莊鎮

歷史悠久的木板年畫

「鄉村記憶」濰坊市>高密市 夏莊鎮

河崖社區紅高粱秧歌隊

「鄉村記憶」濰坊市>高密市 夏莊鎮

民間歷史土戲——撅燈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