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蟋蟀故事:一幅好牙

08年10月4日下午2點左右,我帶了25條蟲準時到了老李家中,這是今年第三次大規模的鬥蟲了。進門一陣熱情的招呼之後有些冷場,平時比較喜歡高談闊論的幾位蟲友此刻閉嘴靜坐,“今天幾條大魄子怎麼都不叫了?是不是被人家打得停須了?”,我不由得好奇的笑著問。“先喝茶,先喝茶,等會再談,小宋,儂先稱蟲。”老李一邊接過我的蟲,一邊招呼著。由於人眾蟲多,所以眾人被安排成幾個時間到達,避免手忙腳亂,我被安排在最後一個到達,估計是照顧我平時辛苦,節日裡中午讓我多休息一下,貼心、溫暖。

“事情是這樣的,”老李遞上茶,“前幾天場子裡發生了一些事情,儂條紫殼白牙7天解放後,第一場碰到一條紅牙青,是全要花的東西,已走了3路了,紫殼白牙上去一個噴口,一個平夾,紅牙青別頭,連草也補不出來,結棍!”

說起這條紫殼白牙(見照片),我在五虎將選將貼中提到過,該蟲的級別不低於去年的銀背紫,位居大將,是一條不可多得的好蟲。在開毛口時,對方是條白蠟腿的黃蟲,長得規規矩矩,性烈,聞叫尋鬥,交口即搖,已一上風,鬥得很輕鬆,但我覺得該蟲腳力有點浮,不能受口,正好蟲主希望再試鬥一條,於是紫殼白牙出場了。只見紫殼白牙聞叫,鋪身、張牙,黃蟲衝上來,被一口噴夾打得平直飛過半個鬥格,啪的一聲撞在牆上,掉下來,有點想法,但隨即又探須尋鬥了,被領到紫殼白牙前,沒見紫殼白牙怎麼咬法,黃蟲即垂直飛了起來,落下,躲到一邊練牙去了。

“在紫殼白牙沒有解放前,xx字號推出第一批蟲八條全上風,第二天推六條,又全是上風”老李接著說,“我們全被嚇住了,不敢出蟲了,閘北xx字號兩部麵包車的人來鬥蟲,但蟲只有二條,鬥了xx組,結果被對方的蟲口裡嗒一嗒就走掉了,紫殼白牙第二場疊牢的就是這個字號的蟲,對方推七條,六上一下,一下就下在紫殼白牙嘴裡,這場蟲打的真是慘烈無比啊,開始紫殼白牙上去就是一口噴口,對方蟲根本不當一回事,回過頭來,一口咬住紫殼白牙,雙方並口搭橋,不到二秒紫殼白牙發力收口,對方蟲卷身蹬腿拔牙,我們想對方蟲肯定走了,沒想到對方蟲逃脫後竟然起翅鳴叫,還有牙,聽到紫殼白牙在叫,較身一口咬住前爪不放,紫殼白牙負痛拼命逃脫,就這樣對方蟲叼著紫殼白牙的前爪往後退,紫殼白牙伸直了前爪往前逃,就像扔鏈球一般轉起圈來,終於紫殼白牙奮力一掙,逃脫出來,還好虧得皮厚骨硬,前爪沒掉,但從被咬處以下部分已骨折,180度轉向肚皮,再碰頭,紫殼白牙一口捉住對方蟲一個殺豬,死死按住不放,足足有4~5秒之久,等對方蟲掙脫出來,牙齒已打壞,開起飛機,,蹺起屁股一拐一拐逃掉了,落閘,約40~50秒對方補草,沒想到又來牙了,開閘又是雙緊夾,先並夾,然後磨牙,再對咬牙門,吱吱有聲,最後還是紫殼白牙發口,一口將對方蟲打成蝦球,並咬住不放,等彈開時對方蟲白肚朝天,張著牙,六爪無力茫然地划著,昏死過去了。然而紫殼白牙的飯板被咬爛了,現在只能放下一半,不能進食,分量已從34點掉到21點了。”說著,老李捧出了紫殼白牙,正當我在觀看蟲之際,耳邊響起老王的聲音,“這批蟲是虹口xxx的,肯定是有問題的,蟲的品級根本不好比的,現在場子裡已經有人撤蟲了。”虹口xxx號稱市級模子,我很早就認識他,文革中經人介紹,經常在一起鬥蟲,做生意也做得早,開了一個飯店,賺了一些錢的,但就喜歡玩,蟲癮惡大,但不研究蟲,不愛惜蟲。過去鬥蟲幹吊做籠形,我是用電燈泡慢慢烘,烘烘稱稱,做掉5~6點,最大不超過7~8點,不然很傷蟲,而他老兄則拿盆在爐子上烘一烘,感覺差不多溫度了,就把財吉往裡一放,到場子裡有時蟲已不行了,就是好的蟲,被他二次一做也廢掉了,如果蟲輸了,嘴裡就會罵罵咧咧,順手撈起蟲就往地上摔死,或一腳踩死,為這些事我還講過他多次,但還是我行我素,逐漸疏遠了。聽說最後飯店也賣掉了,去年在場子裡也斗的一點腔調也沒有,聽圈子裡人說場子裡的幾隻大凶頭都是我的蟲,還託宋字號的人帶話,希望見見面,敘敘舊,而我則一笑了之,道不同,不相為謀。

。。。。。。

蟲瘦了,但威勢還在。紫殼白牙仍是一派大將風度,茄皮紫色,濃不見底,大包翅、鐵皮疙瘩藍項高厚、大腰尖尾、紫絨肉身、大白六爪起蠟光,五面出角深紫頭,大白牙闊厚,牙根極粗,逆配,白鬥絲粗長,間距寬,耳朵長在頭的兩側(這種長相的重很兇的),的確長得不錯。這蟲粗看一般,但細看大優。

關鍵是這蟲的精、氣、神。通常來說,蟲經盆養一段時間後,優劣立判,紫殼白牙在草格里訓鬥時,方領矩步,遇草鋪身,下盤堅如磐石,然尾草轉身極為敏捷,頂草有力,脫草雙須即在柵中揮掃不已,及鋒而試,這等蟲哪有不出之理。即使在拍牙照時,由於家中領導不善使草,紫殼白牙還頻頻發口捉草,飯須上豎,怒髮衝冠,從造型來講,一個發的是捉夾(殺豬玀),一個發的是平夾或噴夾。但這精、氣、神的東西比較難以言傳,慢慢體會。

鬥完蟲,飯間討論起蟲道及好蟲是看出來的還是鬥出來的問題。

我發表的意見如下:

一、關於識蟲的問題: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舉4個例子。

例1,國慶期間,兒子及兒媳來家吃飯,二歲的孫女一進門即大叫“爺爺”,我正好在蟲房,應了一下,小孫女一邊叫著一邊直奔而來,我一把抱起,親了一下。小孫女眼尖,一眼看見盆裡的財吉,便指著叫道:“爺爺,蟑螂,爺爺,蟑螂。”蟑螂?顯然,聰明的小孫女是不懂財吉的。

例2,今年我在孟集收蟲,有一小夥在我邊上徘徊,弄得我吃不準什麼意思,直到10點多人少了,他才走過來,嚅嚅地問道“老闆,看看我這蛐蛐行嗎?”說著從包裡拿出一隻大雪碧瓶,裡面裝了約五分之一碎泥,五、六根青草,幾條小二尾和小三尾,還有二隻棺材頭,哦,原來估計他看我大概待人比較和氣及面善,來學習了。我便拿出我收的蟲,詳細解說了一會,小夥很高興地走了。這小夥比我的孫女懂蛐蛐和蟑螂,是分得清的。

例3,我們蟲圈裡的領導李哥每年投入1—2萬,但每年鬥蟲贏得概率不超過40%,但他和例1和例2比起來是識蟲的。

例4,我師父生前對蟲研究極深,每年到四川北路去鬥蟲,每次只帶4條蟲,包都是我拎著的,(我師父一生只收了我一個徒弟,為人低調,在新村從不論蟲、鬥蟲),印象中,那是一家大人家,別墅、客廳一張老紅木長餐桌,吊燈很華麗,古香古色,對一個出身職員家庭十幾歲的孩子,一切都充滿好奇。所有的人見我師父到都恭敬地站起招呼,我師父卻總謙虛地笑笑說快把財吉拿出來,讓大家看看、討教討教。於是大家圍著4盆蟲儂一句,我一句誇起師父的財吉來了,結果每次都是師父大勝而歸,我對師父崇拜地不得了,在我的心中:我的師父是識蟲的。

綜合上述,我們所說的識蟲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離開這個前提便無法進行討論。就如網上論蟲,相對來講五痴先生的文章就比較全面一點,但不能就此說五痴先生識蟲,別人不識蟲,自然界任何的生物都深奧無比,我們對它們的認識都是循序漸進的,都有一個過程,懂與不懂,識與不識,都是相對而言,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的,但基本規律在不斷的實踐和總結過程中還是存在的。為什麼有些蟲友贏面大呢,他就是掌握了一些基本規律,比一般的人研究得深入一點。

二、好蟲是看出來的還是鬥出來的?

這個問題在提法上有點問題,把原來統一的事物對立起來了,但現實中確實存在這方面的問題,所以有必要討論一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實踐、總結、提高。把實踐提升到理論高度,再由理論來指導實踐,就這樣反反覆覆、不斷提煉,得到一些有操作性的理論。在蟲界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有有志之士在這方面努力著。例如蟲分六色,相蟲八格、十二相、十六形等都是總結出來的精華,都是很有用的,使我們對蟲的好壞有了一個基本的看法,而這個看法大家已經接受了,但再深一步細化到每一條蟲,這相對的難度就大了,這需要時間,需要投入,就像一套少林拳,大多習武之人都可以練得虎虎生風,但這只是形似,不得精華,如和少林寺方丈過招,同樣一招一式,老和尚挾千年精華,後發先至,對手馬上敗下陣來,這裡要強調的是一般習武之人注重的是一招一式的形似,而老和尚注重的是招式中的含義,而不是形。同樣財吉也是這樣,有些人看形,有些人相神,顯然級別差異太大,難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我個人認為,只要你研究到一定的程度,就基本上能對一條蟲作出判斷,是什麼級別,是團長還是司令,如果是司令,那麼出去鬥贏面就很大,畢竟元帥級的蟲很少,絕大部分是團長、旅長的蟲子。反過來班長和副班長鬥,班長贏了,但班長出去,比它厲害的從排長開始,真是太多了。問題是:你研究到了這一步了嗎?我相信有很多人已經研究到了這一步,基本誤差不大,贏面就是大,每年出蟲。

總的來說,我們對蟲認識還處在初級的階段,存在盲人摸象的現象,各執一詞,但又都是對的。象確實生了一條鼻子,一根尾巴,四條柱子般的腿,但每一樣都不能代表全部。只有大家像五痴先生一樣,把自己的心得體會總結出來,並毫無保留地告訴大家,那麼大象的輪廓就會漸漸地清楚起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蟲理論就這樣慢慢形成了。剩下的就是你對蟲理的理解和悟性了。面對同一本教材、同一個老師,期末考試,有人不及格,有人得100分。當然不同級別也會對事物有不同看法,就像一本科普教材,中小學生讀的津津有味,大學生覺得小兒科,專家說是我寫的。

從我自己玩蟲的情況以及所接觸的蟲友情況來看,有相當部分的蟲友像藍領中的老技師,有經驗,有水平,有絕活。但要怎麼提升到一個理論高度,那還是缺乏很多理論依據的,特別像我這樣學理工的,更是事事講依據,不敢隨便開口,正如我師父玩蟲一輩子,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但沒有留下隻字片紙,甚為可惜。這裡我不得不向火光漢老師、邊文華老師、柏良老師、肖舟老師們對財吉方面作出的貢獻表示敬意,同時佩服五痴、白牙、雷神、杜郎、蟲二、白青、一品、一騎等年輕蟲友們的勇氣及作出的努力,向大家學習,努力。

紫殼白牙經手術已能進食,也是一條生命,在家中領導配合下,拍了幾張牙照作為留念。

另外幾條蟲已從場子撤出,進五天公養場子,中國功夫練的再好,碰到八國聯軍的洋槍,只有鮮血,只有犧牲。唉,賭啊賭……。

最後還是祝大家身體健康,全家幸福。

蟋蟀故事:一幅好牙


蟋蟀故事:一幅好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