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國的粵語和越南語有關係嗎?

普凡4


看了回答,己經有很多人說得很詳細了!!

我曾在越南工作和生活過段時間,自身的經歷我可以肯定的說:

有關係!

先看這個:

二十世紀初以前,越南社會各階層都使用漢文。一些重要的越南史籍,都是用漢文編寫的。現存最早的有喃字的碑刻是1209年刻制的。19世紀下半葉以來,法國殖民者開始了一系列的去中國化運動,禁止阮朝官方文書漢文(文言文)的使用,並廢除了1915年以及1918年至1919年的科舉考試。漢字、漢文地位的降低,也導致了與漢字關係緊密的喃字的地位下降。在20世紀上半葉,喃字和漢喃文逐漸沒落,而法國殖民者推行的拼音化文字國語字和國語字文開始標準化並在越南通行。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越文不像同樣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韓那樣不單止保留大量漢字或偏旁,就是沒用這些而重新創造出來的文字也是方塊體結構。越南現在的文字是類似我們的拼音結構和英文字母結合的文字體。



粵語自秦朝至今,約有2200多年的歷史。秦漢 上古時期,嶺南地區的多個原始部族被中原地區的華夏族人泛稱為南蠻。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後,華夏族人來到嶺南地區,南蠻族人則逃往山區或更南方的地區。當時的華夏族語言開始傳入嶺南地區。秦滅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兼併桂林郡和象郡稱王,建立了短暫的南越國。在漢朝鼎盛時期,華夏族融合當時周邊多個民族演變成漢族。這一時期是粵語出現雛形的時期。

拋開這些複雜的歷史知識,之論影響和發音,粵語與越語還是很有關聯的。——它們發音相近!只要是廣東人,在越南可以明顯感覺到越語發音非常的廣東話。比如男,和女這兩個字,越南發音就和廣東話的男女一樣發“難”,“釹”音,男nam 女nữ, 肥佬 phỉ lù,發音95%相同!水果人心果,越語發音就是粵語的“三不爹”,電工,越語發音是粵語的工人電(跟多數東南亞語言一樣,越南語也是形容詞後置的語言。),以及日常和他們接觸中聽到的,姐姐,妹妹,咖啡等叫法發音都是粵語音,稍微解釋一下廣東人就很容易聽懂了。有一次和越方人員一起開會(由於翻譯是華裔廣東人,所以我發言就使用粵語了,再由翻譯翻給越方人員)我在發言時有個越方人員很興奮的表示“聽懂”了,問翻譯才知原來他聽到了我說的粵語“統一”這個單詞。。。和越語發音意義都是基本相同的,所以他說“聽懂了”!這個小插曲也更說明越語與粵語還是有聯繫的,起碼發音有異曲同功之效。至於後來在生活中之中就遇到更多的和粵語發音近似的詞組了。



中國周邊國家地區受漢文化影響由古至今,我想在文化融合過程中受先進大國影響也是可以有滴!不然不會有那麼多巧合發音字意都相同!

另外說些題外的,也許是受漢文化影響吧,越南女孩的名字很多起得非常好聽,我遇到的就有叫阮草原、阮貝屋、陳竹霞、趙燕兒、陳木結、阮青翠、阮絨等等等等……

而且女孩中美人的比率非常高!


老樟樹下的孩紙


先說結論,粵語跟越南語有關係的,只是一些表面現象。

然後我們具體解釋。

語言有三個要素,語音 語法 詞彙。在這三者中,語法又是最底層最難改的,中國人學英語考雅思,動詞單複數,各種時態失分最多,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漢語的語法是不存在時態這玩意的。


那麼越南語的語法是怎麼樣的呢?很不幸,跟粵語差別很大。越南語句子的主語在謂語之前,賓語和補語在動詞之後,名詞修飾語一般在名詞之後。這就是說,跟多數東南亞語言(泰語、老撾語、馬來語等)一樣,越南語也是形容詞後置的語言。比如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按照越南語的語序就是共和國-社會主義-越南。這種情況在漢語中其實也有(不限於粵語),比如“肉鬆”實際上是”松肉”;當然粵語的“公雞”做“雞公”更明顯一點,但都只限於個別詞彙,沒有成為大規模的語法現象,這也就是包括粵語在內的漢語與越南語的本質區別。


那麼,眾多回答中認為越南語與粵語很像的觀點是怎麼來的呢?這有歷史的原因,在秦代以前,嶺南與越南都是非漢語區,越南語在早期與柬埔寨語是親戚(南亞語系),嶺南則是“百越”聚集地,可以理解成壯族先民的居住地,說壯侗語。秦漢以後,漢人南下,將嶺南納入中原統治,連越南都“北屬千年”,這樣就帶來了漢語。到了今天,嶺南已經漢化為粵語成為漢語的一種方言,越南語的詞彙有60%是漢語詞(“漢越詞”),就是這個道理。


這樣也就導致了,同源來源的漢字詞彙在粵語和越南語讀音接近,“北京”在粵語中讀作“Bak Ging”;在越南語中寫作“Bac Kinh”,讀起來幾乎一樣;“男,南”在粵語和越南語中都讀作“nam”,就是這個道理。這跟如今英語影響全世界語言,所以“clone”這個詞在全世界語言裡讀法都差不多是一個道理,難道可以因為“可口可樂”跟“Coca-Cola”讀音很像就論證漢語跟英語有親屬關係麼?但越南語的核心詞彙,跟粵語還是大不一樣,最簡單的,越南語的我、你 叫做 toi 和 may,跟粵語的ngo nei毫無相似之處。下面是一張越南語核心詞彙表,看了之後相信無論是不是懂粵語,都會得出越南語跟粵語無關的結論。


雜史譚


其實粵語(白話)跟越南話是有些相同的,因為古代越南人(北越)與珠三角地區、廣西地區講白話的人是一個地區的人,也就是說他們是同一個祖先,所以他們講的話是有些相同的。當然因歷史、政治因素,ZF是不會把他們歸為一類人的……


廣府撈gou



大海風雲199053969


中國的粵語和越南語有關係,但是關係要比粵語和普通話遠十條長安街。

假如我們把粵語跟普通話的關係類比為英語和德語的關係,那麼,粵語和越南語就類似英語和芬蘭語的關係。換句話說,粵語跟普通話一千多年前發音還非常接近,而粵語和越南語在一千年前仍然差距很大。

粵語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族,越南語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兩者起源完全不同。粵語和越南語上層詞彙都是漢語詞彙,且漢語詞彙發音近似,語法近似,而底層(日常生活用詞)差距很大,兩者都受到壯侗語系語言的影響,有一些共同點。比如,越南語在廢除漢字前採用“尼”來表示“這”,發音是“nay”;而粵語中用“呢”表示“這”,發音是“ni”。這在南方各個壯侗語系少數民族中是共性,基本都是類似“尼”的發音。另外,越南語跟中國南方各方言有類似語法“我有去過那邊啊!”的“有”的用法。還有,越南語是“修飾詞放在中心詞之後”類似“中國人”在越南會寫成“人中國”,“雞肉”會寫成“肉雞”。粵語和閩南語中也有類似詞彙,但是很少。

越南語中的“漢越音(漢字在越南語中的發音)”是從中國唐朝時期的讀書音演化而來,粵語的漢字音也是差不多時期的漢字音,所以兩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北京”在粵語中讀作“Bak Ging”;在越南語中寫作“Bac Kinh”,讀起來幾乎一樣;“男,南”在粵語和越南語中都讀作“nam”,只是音調不同;“犯法”一詞在越南語和粵語中都讀作“fam fap”,幾乎完全一樣。當然這些是類似的發音,其他發音差別非常大的也有。

總之,越南語受到漢語強烈影響,有聲調,也是單個字,有大量漢語詞,語法也近似,所以,越南語跟粵語是似遠非遠,似近非近的關係,雖日常無法交流,但是說話慢的話個別詞能聽懂。


趣方言


撇開越語中與粵語和其他華南民族語言方言發音近似的漢越詞不講,因為漢越詞直接來自古漢語。僅論兩者的發音特點就會發現有比較高度的相似性,都是一字一音,都是六聲九調,都是保留現代中國北方已經消失的D G K P 等韻尾。因此,就發音特點來說,越南語與粵語和其他漢藏語系的華南語言有高度的相似性。但奇怪的是,語言學家卻把越南語歸為高棉語。


奇依切恩


其實我們經常會發現,無論是周邊的這些國家,他們的語言發音都會和漢語發音有一些類似。這其實是屬於地源語言發展趨勢的一個變化所造成的。


粵語被稱為最接近於古漢語的一種發音方式,發音音階比較複雜。但粵語確實保留了古漢語的一些精髓。而越南語其實從中國的南越開始,對於越南語的影響就非常大,現在的說法,越南語是當時古越語的演繹。


是中國南方大地上曾經使用過的語言,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可能慢慢的就在中國範圍內被粵語說同化,而在越南被漸漸的保留以及演變的詞下來。


其實不光是越南語先在的泰語也會有一些漢語類似的發音,這都表示其算是中國作為地緣大國,曾經的文明古國,對當時周邊國家語言產生了一些影響。我們會發現無論是粵語,越南語,泰語等一些發音以及表達方式很相似。


臭臭3464


和粵語相似度很高,追朔到明之時那個發生音變,反正在河內用廣州話問路越人能猜到,有些古俚語意音相同,例乜,


小林185554962


粵語不但和越南語有關係,還和英語,葡萄牙語,法語日語等等有關係,具體點說就是藉詞。

比如粵語表示全部的詞語鹹唪唥(或寫作鹹巴攬、冚棚硠、冚辦爛),就是從廣西壯族的語言中借來的詞彙,而壯族和越南京族(佔越南總人口87%),古時候應該是同源同種同語言的。

至於英語和葡語等的藉詞就更多了:補飛的飛(票價,fare),砌生豬肉(構陷,charge),咕哩(苦力,coolie),蒲士(姿勢,pose),貼士(小費,tips)……太多太多了。


蕭十一瀾


有些越南詞語發音跟粵語一致,比如:叉燒,醬油, 中越發音都是一樣的,而且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


畢竟越南南部自古以來很多來自廣東一帶的華僑,不要忘了,在1970年代以前,越南華僑是控制越南經濟命脈的群體,而且在那裡華僑很多都會廣東話,上次在公司認識一個來自福建安溪縣的小哥,他告訴我小時候學校都是用粵語教學,不夠後來教育改革了,90後華僑一代大多不會講粵語,,,但是可以肯定地是:曾經控制整個越南經濟地華僑群體,在語言文化上地影響是深遠地。 如果你想了解更過關於越南資訊或者越南語,可以關注我個人微信訂閱號:越南越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