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清政府為何要將錫伯族南遷?

今天的錫伯族主要分佈於我國的東北地區與新疆一帶,而這種分佈格局與歷史上錫伯族的遷徙密不可分。在清代,由政府主導的錫伯族大規模的遷徙有兩次:一是西遷,從東北遷到新疆駐防;還有一次是南遷,發生在西遷之前,這次遷徙對錫伯族同樣影響深遠。

清政府為何要將錫伯族南遷?

明末清初時,錫伯族隸屬於蒙古科爾沁部,這種隸屬關係實際上是奴役與被奴役的關係,錫伯族要對科爾沁蒙古納貢服役。據《黑龍江將軍衙門滿文檔》記載:“錫伯等系科爾沁之奴,為科爾沁納貢服役,不堪生存。”由於受到科爾沁蒙古統治者的盤剝壓榨,錫伯族群眾已經處於“不堪生存”的地步。

16世紀後期,錫伯族參加了由葉赫、哈達、輝發、烏拉、科爾沁、卦爾察、珠舍裡、訥殷等部組成的九部聯軍,於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 對建州女真努爾哈赤部發起了進攻,結果努爾哈赤部以少勝多,擊潰九部聯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九國之戰”。錫伯族與科爾沁蒙古敗回嫩江,此後,一些錫伯 族人開始進貢方物歸附後金政權,受到了後金統治者的禮遇和重用,但絕大多數錫伯族仍在科爾沁蒙古的統轄下。

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科爾沁蒙古歸附了努爾哈赤,錫伯族也隨之歸附了後金政權,並隨同科爾沁蒙古被編入“蒙古八旗”。錫伯人在編入蒙古八旗後依然處於被科爾沁蒙古奴役的地位,要納貢服役。同時,還要擔負清政府的各種差役,受到雙重役使與剝削。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四月,錫伯族的命運發生了重大的轉折。這一年,在清政府的要求下,科爾沁王等將其所屬的錫伯人全數“進獻”給清政 府。此後,錫伯族被編入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滿洲八旗的上三旗,即鑲黃、正黃、正白旗,並被移居駐防至齊齊哈爾、烏拉吉林(今吉林市)、伯都納(今吉林省扶余 縣)3處,隸屬於黑龍江將軍和吉林將軍。之後過了7年,錫伯人又被南遷盛京(今瀋陽)及京師等地。

清政府南遷錫伯族,首先是加強盛京及東北邊防的需要。東北地區是滿洲興起之地,歷來受到清統治者重視,加之這一地區又常受到沙俄侵擾,所以清政 府更是不斷加強對東北的軍政建制及管理。康熙帝玄燁在位期間曾到盛京及東北巡查3次,第三次東巡是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而南遷錫伯族就發生於這 次東巡的第二年,與康熙此次東巡有直接聯繫。

巡查東北時,在檢閱了當時東北的駐防八旗後,康熙大怒,下諭道:“盛京、烏拉官兵,不知法度,不象圍獵之兵。將軍懼於諸協領、章京而不管束,協 領、章京懼於兵丁而不管束,風氣極壞……”他認為東北的駐防八旗軍紀不整,風氣敗壞,官員不能管束兵丁,兵丁多不訓練,急需進行整頓。大清定都北京後,東 北滿族大部“從龍入關”,清政府還不斷從東北抽調滿族官兵駐守全國城鎮要塞,致使盛京兵源不足,兵力單薄,不得不使用懦弱之輩及家奴披甲。因此,要想護衛京師、防禦沙俄,必須整頓東北防務、充實盛京兵力。

其次,分而治之是清政府民族政策的一部分,將錫伯族南遷,有利於加強對其的控制與管理。錫伯族雖然由蒙古八旗編入滿洲八旗並調入齊齊哈爾、伯都 納等城駐防,但他們生活的區域並沒有太大的變化。隨著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錫伯族人口不斷增多,勢力也逐漸增強。清政府將錫伯族遷往盛京及北京等地, 就是為了分而治之,加強對錫伯族的控制和統治。

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中就記載有:“錫伯、卦爾察原系科爾沁之奴,皇上以伊等為滿洲,惻然垂佑,不惜出錢糧, 支銀數十萬兩,由科爾沁贖出……錫伯、卦爾察等,本應仰副皇上加恤贖出、披甲安置、希翼各得生計之至意,奮勉行事。

伊等懦弱而無禮,劣跡極多。”黑龍江將 軍薩布素在處罰錫伯族佐領阿木呼郎等曠誤防哨時也指出:“此項錫伯人,自編牛錄,設官披甲,供食俸以來,已有五六年,竟至今不遵法令。

伊等系特令坐卡、查拿盜賊之人,竟如此曠誤防哨,甚屬可恨。此等之罪若不嚴加懲處,則不能使錫伯、達斡爾官兵傾服法令,難以管教操練。”當時,齊齊哈爾等處的地方官員難以控制錫伯族士兵,以致不斷出現劫盜等案件。清政府將其遷徒,也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對他們的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