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80年代中專真的難考嗎?

AYRON


80年代的中專生水平相當於如今本科的二三本水平,但考中專的難度卻相當於如今考985、211大學的程度。在那個年代考取中專、大專等,工作是包分配的,所以報考有限制,能考取中專的難度很大。


80年代學習條件艱苦,人們希望努力考中專,爭取到鐵飯碗的工作。在那個年代,很多農村人通過種田補貼家用,能提供孩子學習的家庭並不多。當時國家包分配工作,所以考中專是很多初中生早日擺脫現狀的出路。考中專的報考人數多,但通過篩選才能通過報考條件。因此只有學校成績優異者被允許參加考試,沒有報考資格的學生只有繼續讀高中參加高考。


80年代高考難度大,錄取率低,促使尖子生爭相參與中專考試。因為中專生和大專生包分配,但高考錄取率低。經濟條件允許孩子讀高中的家庭,會支持孩子讀完高中參加高考。而經濟條件差的家庭爭相讓孩子報考中專,其中不乏一些尖子生。如此一來增加了報考生的競爭壓力,也加大了中專考試難度。


80年代教育工作者少,教育事業發展艱難,學生受教育程度低,學習水平不高。在那個年代的初中生水平普遍較低,滿足考中專的初中生很少。但考中專包分配工作的政策,吸引很多農村學生報考中專。不僅迫於眼前的經濟壓力,還有對城市戶口和“鐵飯碗”工作的嚮往。與如今不同,在那個年代考中專是農村孩子的出路。


80年代考中專的難度不比現在考重點大學的難度,能考上中專的學生都是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


決勝網


的確很難考,當時考卷的難易程度無從體驗,給你分享一下當時的客觀數據,你就能大概瞭解當時那個時代考中專的難度。

提起80年代的中專生,就不得不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分析,在上世界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大多數學子為了離開鄉村、走進城市,選擇去報考中專,成為國家包分配的中專生。


當時的中專生主要集中在四大領域:工商財、農林水、醫衛、師範。考上的學生在順利畢業後由國家統一安排工作並享受轉為城鎮戶口的政策,誘惑力非常大,在很多青年學子眼裡,考上中專不僅僅意味著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拿到不錯的薪水、而且可以成為城市人,所以報考中專生的積極性非常高。


根據不完全統計,在1986–1992年期間,全國中專院校每年招生大概控制在20–30萬之間,而當時的初中生有1000多萬,錄取率自然低的可憐。根據最近幾年國家招生985高校學生的比例大概在2%,招收211高校學生比例大概在5%的情況,2018年高考報名考生規模達到975萬,你可以近似的理解為現在考985的難度和當時考中專生的難度差不多。

其實這樣的比較也沒有太大的必要,畢竟時代不一樣了,這可以作為一代人的一個回憶。現在國家發展了,教育事業也在逐年進步,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進入高等學府接收教育,是國家之幸,民族之幸。


學習源動力


不光80年代難考,就算是到了90年代,包分配工作、轉非農業戶口的中專,仍然是很多農村初中生的首選,在村裡那些精明算計的人看來,包分配、免學費、遷戶口的中專,性價比絕對比大專、大學高多了。

那會兒最熱門的應該是師範學校(中專),其他的還有衛生學校、銀行學校、交通學校等等,個頂個的熱門……

純個人經歷:本人1989年-92年上初中,那時候初三複讀的還非常多,1991年下半年也就是初三上學期的時候,我們班裡來了10個左右的老復讀生,平均的年齡大概比我們應屆生要大6歲左右,其中有一個老大哥,是在我們縣一中讀了完整的三年高中,但是沒考上大學(連大專都沒混上),然後回到我們初三複讀,就是要考中專;另外一個老大哥更牛逼,他是考上高中直接放棄,連續讀了6年初三(也就是復讀了5次初三),目標也是要考中專……

記得1992年中考,這兩個老大哥是都如願以償地考上了縣裡的師範學校(標準的中專),實現了跳出龍門的目標。當時咱也是木知木覺,還是老老實實地考了縣裡的高中……


搬不動的小強


本人親身經歷,86年初中畢業考中師未果,89年高考495分差中專錄取線2分。真正體會到了80年代中專難考。

80年代的中專分為小中專和大中專,初中畢業考上的中專叫小中專,而高考後錄取的叫大中專。

86年我初中畢業,因為此前85年我姐已成為恢復高考以來全大隊第一個本科大學生,我也有強烈願望吃上商品糧,早日脫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生活。於是報考了中師,這應該是當時中專中預錄分最低的,那些部屬、省屬中專名額小,分數高。而地區的農校、衛校及師範相對好考些。

結果我以高出預錄線15分有機會參加面試。農村孩子除了體育還行外,其他什麼繪畫、舞蹈和唱歌真的很差,全校五個同學參加面試有四人無情被淘汰。更加悲催地是高中錄取按地域分進了縣裡最差的高中。

89年參加高考,本以為有可能考本科的我,雖然成績列全校第三名,但還是以2分之差沒錄上中專。後通過復讀才得以上大學,時隔五年後,我竟還成了全大隊第二個上本科的,可見當時上大學有多難。

事實上89年全國參加高考人數266萬,僅錄取包括本科、專科和中專共60萬。要知道適齡人口是2800萬,只有不到10%的參加高考,最終錄取人數僅佔適齡人口的百分之二點幾,其中有近一半都是復讀生。

回憶這段歷史是想告訴年輕人,單位那些年長的、第一學歷僅是中專的前輩值得尊重,放到現在,他們也是985/211大學的有力人選,至少也能上個一本的。

以上是我的觀點,你是哪年高考的?是否也跟我一樣失利?歡迎留言評論、轉發。


良心老師


現在滿世界都是大學生,中專生不值一提。因此好多人對八十年代的中專生也是嗤之以鼻。只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才知道80年代的中專真的難考。

也許考試題沒有現在難,但是錄取率實在太低啦。

我愛人1984年高中畢業,參加高考,那年的數學成績出奇的低,許多人考了個位數成績。不知道有沒有那年的同學看到這篇回答,如果有,我們一定有同感。他們一屆300多名畢業生,考上大專和中專合計十多個人。

他考上了一所中專,讀了三年,畢業後分配工作。工作後才知道,中專畢業相當於高中……

很多八十年代中專生上班後繼續學習,考大專,考本科。


潤楊閬苑


1987~1988年我擔任鄉中心中學教導主任,負責學校的日常教學管理工作。關於80年代農村初中畢業生報考小中專的情況,我從另一個角度給大家作一展示。


1、由於城鄉差別的現實存在,大部分農村初中學生,在家長和社會的影響下,急於改變農業戶口的現狀、吃上國庫糧。而改變這一現狀最便捷的途徑就是報考小中專。一旦考中,農業戶口就轉為非農業戶口,畢業後國家包分配,就有了穩定的工作和‘’鐵飯碗‘’。

2、為了鼓勵農村優秀初中生報考高中學校、為高等學校培養、儲備和輸送優質生源,縣教育局作了一些政策上的規定。如:在正式中考前,統一組織預選考試,劃定優秀生名單,要求各學校優先完成重點高中招收優等生的名額分配任務,其餘的學生,可自願報考普通高中或小中專。為此,好多學生和家長找老師、找學校,想方設法報考小中專。

3、有的學生未被允許報考中專,便放棄考高中而選擇復讀。復讀既浪費了時間,又浪費了學校資源。後期,隨著復讀生的增加,教育局作出規定,復讀生不得報考中專,只允許有學籍的應屆畢業生報考。於是又出現了復讀生頂學籍、換姓名、甚至改戶口等問題,增加了學校組織中考報名的難度。


小中專問題只是80年代一段時間的社會現象。事實上當年優秀生考中專的,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自己的人生規劃和發展,後來都十分後悔。憑藉他們的智力水平,完全可以通過上高中進入重點大學,晉升提高會更快、發展更有前途。

此是己見,不當之處請閱者指正。


鷹眼看社會


中專不知道 我是中師 中師是提前批次 當時我的中考分高於省重點高中13分 並參加面試 體檢 才藝考試 全市1000多人 最後只錄取了兩人 (我才藝分較高)因為只有兩個名額 ,我就讀的初中為出了箇中師生,感到非常自豪。

然而當我沾沾自喜來到師範,發現我在班上學號偏後 (按進校成績排),弱弱地問了幾個宿舍同學中考成績,異常惶恐,都是學霸,頂尖的學霸,我跟她們沒得比,當然她們很多都是因為希望戶口進城才選擇的師範,也有的是因為師範有國家補助,經濟條件差,我在心裡是覺得她們上個大學如現在的985是絕對妥妥的,有點可惜!

幾十年過去,當年的同學們很多沒轉行的都是各個學校的校長園長,起碼也是學校骨幹中層,通過自學考試也都是本科以上文憑(不硬)。

但是,還是感到非常遺憾,當年響應國家的號召那麼多優秀的孩子學了中師,中師生的發展卻是有瓶頸的,最多也就這樣了搞搞基礎教育,而以她們的能力走高中大學的路,我覺得會寬廣好多,因為是金子總會發光。


安若素vivi


真的難考。我八一年初中畢業,參考了中專考試,沒考上。是八四年考上了大學。我們這一屆學生是我們鄉最牛的一屆,當年我校近百人只考上了四個。大部分同學考上了高中沒上,又回去補習考中專,這種現象在當時很普遍。因為雖恢復高考幾年了,但幾年來全公社考上大學的可謂鳳毛麟角,相比而言,考上中專的附近還有。與其上三年高中考不上大學,最後就算有個好結果一一考上高中考也是划不來的,不如初中多補習幾年考個初中專,這是當時人們的普遍心理,考上初中考是端公家飯碗的最經濟的途徑,這正是初中專競爭激烈的社會原因。


隴原春雨


本人1964年出生,1978年參加考試。兩次考試,大學中專混考一次,高中單考一次。中專以過線60分錄取,省重點高中以過線76分錄取。全鄉就錄取了5人,中專和省高中錄取的人一樣。中專要政審,先上的高中,後來中專錄入通知書下來,我們高中11個班僅剩下四個班,我們的高中校長急得坐到省教育廳叫屈。我們是農村戶口,全部為跳出農門轉戶口,家裡窮就請了一桌老師兩桌鄉鄰,家人全部沒有上桌吃飯。我的政審差點沒過,因為我爺爺是富農成份(解放前家裡辦了個私塾),好在我叔爺是解放前共產黨鄉長,勉強通過,但是不能報考糧食類學校,無線電類學校,師範類學校。當時報了一個省屬紡織類中專。78年10月10日報到的,我們班一個女孩子400分滿分她361分。

回想歲月,感慨萬分。同學們都已退休(班上的最大的28歲,我最小14歲,當時身高141cm31kg)。有的做官到省部級,有的經商近億萬富翁。大多數都是芸芸眾生,我在96年從國家幹部變成企業幹部再從企業下崗。現在自己打拼也說得過去。馬上也要退休。我們的同學基本上每年聚一次,有大範圍的也有小圈子的,有空就去,沒空就說聲下次再來。

不要總沉浸在過去,向前看會好點!

最後建議現在的年輕人最好考本科。現在單位招聘,提拔第一點就是全日制本科,過了門檻才看能力。這也是過來人的一個忠告。


雲捲雲舒150307186


你們說我是63年考上中專的,是福建省重點中專,當時的省重點中專第一是福建機電學校,第二是福建水利電力學校,我是第二,當時轟動整個大隊和周邊的村莊,這個中專拿現在很多大學的設施都比不上,我們是上一節課,下一節課就是實驗,每學年實習一個月,最後還有畢業實習,畢業設計,我們學校出來的學生都能夠獨擔一面,在那個時代吃的開,後來下崗了,我的技術仍然很有發揮的餘地,下崗後我應聘了十幾年的建築工程施工,而且都是拿當時的最高工資的,從98年的800到後來的8000,那時候我已經69歲了,這都賴於學校的培養和自己的專業技術紮實。很多大學生下崗後無所事事,我還可以繼續天天去上班,在工地施工員算老大,指揮工地的施工有條不紊的進展,兩三年完成一個樓盤,我十年多的收入超過以往在工廠幾十年的收入。為此我感到滿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