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社会主义第三强国,不到三年就跟苏联闹掰,老大哥气死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铁托率南斯拉夫共产党建立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后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社会主义第三强国,不到三年就跟苏联闹掰,老大哥气死了


鉴于南国的红色属性,它顺理成章的被归入苏东阵营。

但这种阵营划分仅仅维持了三年。从1948年开始,苏联与蓝斯拉夫便闹掰,甚至反目成仇。南斯拉夫从此开始自己的自力更生之路。

虽然跟苏联闹掰的国家有好几个——后来的中国与阿尔巴尼亚也都这么做过,但在1948年,南斯拉夫此举还是颇需一些勇气的。

毕竟当时的苏联如日中天,在红色意识形态体系掌握了绝对话语权,南斯拉夫跟苏东集团大面积接壤,本身又只是一个中小国家体量,这种情况下,南共居然与苏联决裂,这图的是什么?勇气又从何而来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南共在实力方面的底气。与东欧其他国家不同,南共主要是靠自己力量发展起来的。二次大战中,南共以游戏战形式反抗德国,获得民众高度支持的同时,也建立了一支规模达数十万人,具有高度独立性的强大武装,并用自己的力量,把德国人赶出国门、苏联在此过程中只起到配合作用——这在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中是绝无仅有的——而后来的南斯拉夫人民军在其全盛期甚至被称作世界第四大作战部队。南共的强大军事力量与组织方面的高度独立性,为其后来跟苏联分道扬镳提供了底气。

可话又说回来,南共再怎么强大独立,跟苏共也是没法比的。南斯拉夫这个国家跟苏联比更是小弟弟。所以,如果单凭如此,尚不足以确保南斯拉夫的自主性——而后来苏联武装干涉对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来看,对于胆敢挑战自己权威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来都是绝不手软的。

不过地缘环境的特殊性,却让苏联投鼠忌器,不敢对南斯拉夫的“背弃”施以重手。

在《地缘政治:巴尔干之虎》系列文章中,云石君曾分析过南斯拉夫这个国家的地缘结构。南斯拉夫地处巴尔干半岛,此版块山脉纵横交错,全境以上都是山地,地貌的复杂崎岖,严重限制了现代化机械部队的作用,本土势力可以通过游击战的方式,让入侵者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当年南共就是凭着这一手坑惨了强大的纳粹德国入侵者。

这就让苏联投鼠忌器——南共当年可以凭山地游击战坑惨德军,那也同样可以耗死苏军。

而且,就地缘格局而言,尽管南斯拉夫广义上算是东欧国家,但它所处的巴尔干半岛西南,是整个东欧板块中,与苏联地缘关系最为疏离的一个。这多少还是限制了苏联对当地的地缘辐射——不仅武装干涉南斯拉夫难度较大,在后期的笑话吸收方面,也天然不像对东欧平原上的其他卫星国那样方便顺手。

而最为关键的一点,南斯拉夫还位于东西方阵营物理前沿。往西,南斯拉夫与意大利仅隔着一条狭长的亚德里亚海,西北则跟奥地利、意大利陆上接壤;南面,则是希腊——此三者皆为西方国家。由于西方拥有全球制海权;在地中海方向更是将苏联海军死死锁在黑海内,更是遍布基地,而当时的南斯拉夫有着漫长的地中海海岸线,这种格局,意味着西方能够通过海上与南斯拉夫深度接触和渗透。

社会主义第三强国,不到三年就跟苏联闹掰,老大哥气死了


这就让苏联有些难做了:

要是苏联将南斯拉夫逼得太狠,保不准它不会向西方求援——虽说南斯拉夫是红色国家,但意识形态并不代表着这个国家就不能在抗衡苏联方面与西方——比如中国,在后来的80年代,就成跟美国合作抗苏。而就地缘区位来说,南斯拉夫向西方求援也非常的方便。

当然,按照苏联的强硬作风,也可以来一场武装入侵——后来它在捷克斯洛伐克就这么干过。可这样一来,苏联势必陷入山地游击战的汪洋大海。而地缘格局决定了,当地反苏势力从西方获得支援十分容易。这就意味着,苏联将不得不陷入持久战,南斯拉夫也会摇身一变,成为吞噬苏联国力的沼泽——80年代苏版阿富汗战争的悲剧,就会提前在南斯拉夫上演。

苏南地缘距离的相对遥远,南斯拉夫国内外地缘环境的复杂性,再加上苏联本就在冷战中处于相对弱势一方,这诸多顾忌,使得苏联面对南斯拉夫时,缺乏像对其他东欧卫星国那样生杀予夺的能力。基于这种考虑,与其霸王硬上弓,消耗自己的同时还将南斯拉夫逼向西方,还不如索性让其自生自灭得了——这样大家至少还能维持个塑料兄弟情。

只不过,尽管出于投鼠忌器的考虑,苏联不便清除南斯拉夫这个“反骨仔”,但惩罚肯定还是要的(毕竟南斯拉夫这可是开创了红色国家反抗苏联强权的恶劣先例)。在苏联的操纵下,南斯拉夫在社会主义阵营被严重孤立!

要说的话,这个时候南斯拉夫大可以倒向西方——毕竟面对苏联的孤立,南斯拉夫无论是国家安全还是经济发展,都不可避免的会遭受威胁。这种情况下,南斯拉夫大可以示好西方,以换取经济援助和国家安全保障,以对冲掉来自苏联的压力。

但南斯拉夫却并未如此,它的做法是:既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而是坚持独立自主!

这又是为何,首先自然是南共的红色政权性质。毕竟20世纪4、50年代正值东西方意识形态冲突的巅峰。南共毕竟是红色政权,转向西方,会动摇自身权力根基。

而除了江山变色的顾忌外,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是,南斯拉夫维持独立自主,其实更符合其国家利益——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南斯拉夫主动与苏联闹掰的根源所在!

这话是什么意思?

这就又回到了地缘格局层面。南斯拉夫地处东西方对抗物理前沿,这种地缘区位,意味着无论南斯拉夫倒向哪一方,都免不了沦为炮灰,必须承受巨大的战略压力,为这种对抗消耗大量的国家资源——最关键的是,这种投入和消耗,最主要的获利者并非自己,而是美苏这些大佬。

这样南斯拉夫当然不愿意了。但地缘区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只要南斯拉夫选择站队,都免不了成为先锋炮灰的命。既然这样,还还不如索性两边不靠,利用东西方的均势制衡和彼此忌惮,将自己从冷战的魔窟中摘出来。如此,不仅可以更好的维护国家安全,避免资源消耗,甚至还能靠这种骑墙两头讨好,从中渔利。

这其实是所有夹缝中求存的小国——尤其是苏联东欧卫星国都孜孜以求的。只不过,那些东欧卫星国不仅国家小军力弱,而且跟苏联地缘关系太紧密,最关键的是,它们的政权,一开始就是苏联在反击德国过程中一手拉扯起来的,从出生起就没有自主性,所以这种事也就只能想想。

但南斯拉夫就不一样了。它不仅能想,还有资本将其付诸实践,南斯拉夫也算是区域大国,有强大的武装力量,而且南共是靠自己的力量建立政权,一开始就不受苏联控制,再加上其地处巴尔干这个著名的欧洲火药桶,它的政治倾向,足以对近东地缘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甚至牵动冷战整体格局。

凭着这些优势,南斯拉夫具备了独立自主的资本。尽管东西方都试图将南斯拉夫拉入自家麾下,但鉴于收服的难度太大,失败的后果更是难以承受,所以只能对它的“中立”予以接受。

社会主义第三强国,不到三年就跟苏联闹掰,老大哥气死了


通过这一系列操作,南斯拉夫就从苏东阵营的先锋大将,转而变为独立民族国家的代表。甚至到后来,南斯拉夫拉着埃及、印度等一伙第三世界兄弟,创建著名的“不结盟运动”,将这份独立自主的理念传遍亚非拉。

但是,虽然政治上坚持独立自主,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南斯拉夫却依然坚持苏东阵营保持了一致。并且国家的政治体制甚至于一系列政策理念方面,南斯拉夫也跟苏联有极大相似性(比如权力架构,民族自治政策等)。这样看来,南斯拉夫的这一套独立自主,仅限于对国家政治权力的掌控方面,在国家架构乃至意识形态设计上,南斯拉夫依然较为完整了承袭了苏联模式与架构的承袭。

那么,为什么南斯拉夫的所谓独立自主,却搞成一个半截子工程呢?在政治层面独树一帜的南斯拉夫,何以在国家和社会架构设计层面,依然紧随苏联的步伐?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一节中继续解读(如果您对中国的民族政策感兴趣,下一节中对南斯拉夫民族政策的相关分析,想来会让你有所领悟)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第101章——南斯拉夫之第3节,对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感兴趣的朋友,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云石全部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