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現在的生活水平可以說已經不錯了,為什麼卻懷念過去六七十年代的生活?

簡單一點76475704


人們對生活的追求,總是依據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況發生著不同的變化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關鍵在於,追求什麼樣的生活,需要什麼樣生活方式,追求的重點是什麼。

可以肯定,六七十年代,在精神追求比較滿足,精神生活已經達到當時大多數人需要的情況下,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是大多數人的主要目標。也就是說,希望有更高的物質目標,比如能夠吃飽飯,能夠穿上漂亮的衣服,能夠有更多的文化生活等。那一刻的人們,絕對不會對物質生活更好一點有任何牴觸情緒。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又會要求越來越高,如電視電器,漂亮的傢俱,有一定檔次的服裝,交通工具等。這時候,物質和精神會基本相當。要求物質條件更好些,也是滿足精神的需求。

而當物質條件達到較高水平,一般精神生活也有了保證,就會對社會治安、環境、安全等有了新的追求,對可能出現的這方面問題特別關注。一旦發生問題,在心理上的反應會很強烈。甚至有些人會飽了肚子忘了餓,說出諸如不如生活條件差點這樣的話。真的差了,也會意見很大。

與現在相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最大優勢,就是人的思想比較單純,社會治安較好,環境等也比較好。因此,喜歡過安靜日子的人,會比較懷念那時的生活但是,過於貧乏的物質條件以及單一的生活方式,又會讓多數人不習慣,因此,所謂的喜歡,只是一時的感覺,而不是真實的想法。可以用來懷舊,或者懷念,但絕不是要回到過去那樣的生活。


譚浩俊


好問題。現如今,物質生活條件一年比一年好,但是,人們的精神世界嚴重空虛,信仰危機、道德危機、信任危機,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不僅是人與人之間出現問題,而且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都發生了怪異矛盾。最大的危機還在於年輕一代人的玩世不恭與素養缺失,他們不但不能承擔社會責任,也不能很好的處理好自身的人生大事。在歷史上的年代,那個時候物質條件差一些,但人們活的有希望、有一種包含人品、秩序的為人處事習慣,自私自利的事情很少發生,尤其是那個年代,貪汙腐化現象較少,為人民服務的態度是認真的……自然人們會懷念那個時代。


最美鄉村中國行


那是一個階級鬥爭的年代,把十億中國人分成了若干個階級,一直相互鬥爭著,著實苦了人民大眾而不敢言語,而成就了偉人。我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距離拉開了幾十年,十億人民在一個孤掌之中,這是一個殘痛歷史,有思想的每個中國人民,都應該記住這段歷史,警醒並教育好我們後人,千萬不能讓歷史重演。


muzim墨神


這個問題是工農兵的感受,過去儘管沒有現在日子好,都是現在貧富差距太大。過去人們過著安居樂業的日子,現在過著房奴,車奴,上學貸,畢業待,結婚貸,孩子生不起,養不起,病不起,死不起,還是過去的日子好。老百姓都是老實巴交的人,沒有本事,指望子女?子女只有一個,這些獨生子的老人,最後悶聲死去。


笑著看西方


放你媽的屁!有幾個人懷念60.70年代的生活了?又有幾個人懷念毛澤東時代了?


巴圖久哥\n


是啊,六七十年代有雷鋒,夜可以不閉戶,鬧市沒有扭曲殘疾兒童,想嫖沒地方,想吸沒人賣,想賭找不到賭具,可有什麼懷念的,有病吧!現在多好,吃喝嫖賭抽,想啥就有啥,坑蒙拐騙偷,想躲沒處躲,有錢可以僱殺手,想幹啥幹啥,多好啊,房價那麼高,一套成富翁,婆娘那麼好,一夜變成窮光蛋!真好!


行雲流水


六七十年代黨風正,人心齊,政府有威望,人民有信仰,黨的幹部,一心為公沒有特權,,收入雖有差詎但


子沐_162073879


國人有一根深的觀念:不患寡而患不均。彼此無甚差別(無差別的勞動,無差別的收入,無差別的生活),便沒了“階級",於是便少卻了諸多矛盾。計劃經濟,“戰時共產主義”的分配原則,讓人們體感到公平,並享受物資匱乏下的快樂。這種狀態,自建國後至八十年代,歷史延續著平靜(“文革"時段除外。文革,主要是“政治”動盪,也改變了人際關係)。

人們懷念,懷念的是那個時代無差別的生活,懷念的是人際關係和人的尊嚴。人們不是嚮往困苦的生活,而是懷戀平等,懷戀公平和正義。除此還有什麼呢?


羊羊羊75197245


那時沒有貪官,百姓與官員一樣邊著清淡平和的日子,沒有嫖嫍社會安定


吳雲49594


說現在不好的有一大半人都是7o後中青年,無過去生活的親歷,僅以所學的教育刻扳的認識,去盲從,想象美化昔日的歷史。再有一部分人是在改革經濟大潮中或下崗,或因分配不均,或破產,種種原因生存處境艱難,肯定也對現實不滿。或可能也有少數人本身就是懶漢,二流子,文革餘孽打搶分子們,幻想時光再倒退到五,六十年代,革命,文革,土改,與趙光腚一樣,平分財富,樓房,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