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 小米、美團和拼多多:互聯網森林裡的新物種

最近,3家企業的IPO活動吸引了眾多關注,它們是小米、美團和拼多多。而吸引人們關注的,是他們上市中的一些謎題,即小米的估值謎題、美團的業務謎題和拼多多的成長謎題。

小米、美團和拼多多:互聯網森林裡的新物種

上市所引發的三大謎題

小米、美團和拼多多:互聯網森林裡的新物種

首先是小米的估值迷題。很多人表示看不懂小米的估值,上市前不同投資機構給出的估值甚至相差幾百億元人民幣。事實上,從2018年上半年開始業界就一直傳出小米上市的消息,其估值最初為1000億美元,後來跌至700億美元,而到上市之時市值為543億美元。曾有著名投資機構的高管與我深入討論過如何給小米估值,我當時給出的建議是,一定要注意到小米的物聯網數據資產價值,並且要注意到小米的物聯網數據資產很可能呈現出梅特卡夫效應(即網絡的價值與設備數量的平方成正比)。

小米、美團和拼多多:互聯網森林裡的新物種

其次是美團的業務迷題。很難想象一家虧損28億美元的企業竟然要以600億美元的估值IPO。美團創始人王興在招股書中,主動在風險欄中坦陳:“我們歷史上產生了較大虧損,未來可能會繼續產生較大虧損”。這家公司從團購起家,兜兜轉轉做了外賣,後來賣起了電影票,又佈局本地生活服務,最近重金收購摩拜單車,大踏步進入網約車領域,還信誓旦旦要做無人配送。美團業務範圍之廣令人目不暇接,業界不禁在問:王興究竟在想些什麼,美團到底是個什麼公司?

小米、美團和拼多多:互聯網森林裡的新物種

最後是拼多多的成長迷題。拼多多成立只有3年,竟然擁有3億多用戶。發展3億多用戶,京東用了10年時間,淘寶用了5年時間。從移動端APP的滲透率來看,拼多多已經超越京東,成為中國第二大綜合電商平臺。這家成功逆襲的企業在虧損的情況下不但成功敲響了納斯達克的上市鍾,還在交易首日股價大漲。雖然拼多多售賣假冒偽劣商品令業界認為“它讓曾經橫行中國幾十年的假貨和盜版們換了個渠道重出江湖”以及“拼多多的上市讓歷史倒退了20年”,但是拼多多的存在引發了人們對“五環外需求”“低成本獲客”和“電商第三極”等問題的思考。

小米、美團和拼多多:互聯網森林裡的新物種

新一代的玩法不同於BAT

由前文分析可見,小米、美團和拼多多的玩法已經不是BAT的玩法了。2004年騰訊上市,2005年百度上市,阿里巴巴最晚,於2014年上市。騰訊最初是中國版的ICQ,百度是中國版的谷歌,阿里巴巴是中國版的亞馬遜,如果形象地打比方,BAT在國外投資者的眼裡就是C2C(Copy To China)的產物。雖然如今BAT的業務已經日趨多元化,但是在發展之初,包括目前的核心業務,仍然分別離不開社交網絡、搜索引擎和電子商務。

但是,同樣的邏輯解釋不了小米、美團和拼多多。很難說小米是中國版的什麼,如果用雷軍的話說,小米就是美國版的蘋果+亞馬遜+Costco,但這種模式在美國根本找不到對標對象。

那麼,美團又是中國版的什麼?這也很難說,因為美團起初的模仿對象Groupon已經不知所蹤,並且美團在團購這條模式上只走了很短的時間,現在美團的核心基因早已跟團購分道揚鑣,所以美團也沒有美國對標對象。

最後,拼多多又是中國版的什麼?這同樣很難說。充其量黃崢為了讓美國投資者明白其商業模式,定義拼多多是中國“電商版的Facebook”,但電商版的Facebook在美國還沒有出現,所以也沒有標杆。

因此,小米、美團和拼多多跟老牌BAT們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並非C2C的產物,他們是互聯網森林裡的“原生物種”,是誕生於中國互聯網土壤裡的新物種。

這些新物種能夠引領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從C2C邏輯進化到CFC(Copy From China)邏輯,目前還未可知,但畢竟它們已經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未來,我們期待有有國外公司在上市的時候會宣稱自己是“某某國版的小米”“某某國版的美團”。至於拼多多,我認為會暫時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為畢竟模仿賣假貨和盜版是硬傷。

綜上,互聯網應用領域,我們正在從商業模式層面從模仿走向創新,良好的上市表現證明了上述模式的可行性和市場價值所在。而這些模式也標誌著我國互聯網公司正在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