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道德經》其實只屬於強者,是強者的哲學

一本五千餘言的《道德經》,以其“無為寡慾”的論調,居然在這個“皆為利來”的世界上流傳了幾千年而絲毫不減其熱度,足見其準確深刻地擊中了人們的內心深處的最本真需求,所以才具有這麼強大的生命力。但是,《道德經》提倡的“無為”、“處卑下”、“守靜”、“寡慾”的哲學,雖然對很多不同的人群都具有極強的吸引力,但要踐行這些哲學,卻不是什麼人群都能做得到的。

小編以為,《道德經》的哲學的踐行者只能是強者,至少在今天的社會,這個道理是成立的。

《道德經》其實只屬於強者,是強者的哲學

老子

《道德經》裡面講到,最好的統治者,人們只是“知道”他的存在,接下去相對差的統治者分別是“被讚譽”、“被害怕”、“被輕視”。小編認為,“被知道”就能治理的統治者需要同時具備威懾力、親和力、智慧力。

如果統治者沒有威懾力,被統治者說好聽點會跟他很親近,說難聽點就是不尊重了,可能什麼玩笑都會開,於是在緊要關頭統治者就沒有足夠的威嚴來發號施令了。如果統治者沒有親和力,被統治者就會害怕他,而不會親近他,這樣的話,雙方無法形成比較親近的關係,統治者的政策中的一些微妙之處就無法傳遞給被統治者,國家的治理就會顯得生硬、不靈活。如果統治者沒有智慧力,那麼他下達的命令就會違背自然規律、社會規律,造成毀壞性的後果。而同時具備威懾力、親和力、智慧力的人,絕對是個強者了。

《道德經》其實只屬於強者,是強者的哲學

竇太后是道家理念的擁護者。《漢武大帝》裡,她雖是女性,可是有一種政治家的威嚴,輔佐劉徹也很有智慧

《道德經》裡講到要把自己置於卑下的境地,要顯得沒有用處,才能保全自身。小編認為,這更是強者才能踐行的人生哲學了。在現實中,把自己處於卑下的地位仍然能活得心平氣和的人,要麼是心態極好的隱士(這樣的人極少),要麼是身懷本領卻虛懷若谷的人。現在社會上有個流行詞叫“氣場”,都說“氣場”強大的人才能鎮住場面,別人才不會欺負他。一個人如果把自己處於卑下的地位,首先就是居於人下了,容易引發別人的欺負慾望。這個時候,唯有身懷本領的人,才能散發出強大的“氣場”,鎮住場面,使自己活得心平氣和。否則,一個處於卑下地位的人是難免憤世嫉俗的。因為他需要不斷的發動精神攻擊才能在別人的有形無形的欺負中為自己保持一片天地。

雖然《道德經》的哲學踐行起來很難,要求很高,但如果一旦一個人強大了自己,做到了《道德經》的境界,那他一定能夠品味到天地間大智慧的滋味,這該是一種多麼幽深遼遠的意境啊!

《道德經》其實只屬於強者,是強者的哲學

道德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