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6 跟著美國學習資源回收

篇幅較長,讀完需要3分鐘

中國再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方面剛剛起步,模式老套,基本都是“流動回收人員--中轉站--集散站--工廠”。因為政府也不重視,也不管理,所以很亂,那些流動回收人員根本沒有什麼專業知識就開始上崗了,這裡我給你介紹下美國的“垃圾銀行”模式。

跟著美國學習資源回收

2004年1月17日,在美國費城一個全市最貧窮的社區門口,突然豎起了一塊巨大的廣告牌:“我們離星巴克有多遠? ——10磅垃圾。 ”

這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廣告,很快成為了街頭巷尾議論的焦點,那些整天為著生計奔忙的人們全都氣不打一處來:垃圾和星巴克也能扯上關係,開什麼玩笑?

現在,這一天被認為是美國環保產業一個新的里程碑。那兩個豎廣告牌的年輕人和他原本默默無聞的小公司從此走進了歷史:菲茨吉拉德、高南和再生銀行垃圾回收公司。

跟著美國學習資源回收

在美國,分類垃圾回收業務不稀奇,付費給居民回收垃圾也不稀奇。但是有一個公司,竟然按每磅 0.5美元的價格回收居民的

家庭垃圾,引起垃圾回收業的大震動。因為這個價格不但無法盈利,甚至不夠垃圾處理的費用。

這個公司代表的是公益組織或者政府機構麼?不是。它是再生銀行垃圾回收公司(Recycle Bank)。公司的創始人是兩個年輕小夥子:帕特里克 ·菲茨吉拉德( Patrick FitzGerald)和羅恩 ·高南( Ron Gonen)。與業內預測的不同,這家商業公司並沒有迅速倒掉,反而發展迅速,迄今為止已經正式運行五年多,成功回收了近三億六千萬噸垃圾,近兩年獲得了 4000多萬美元的風險投資,目前已將業務擴展到了紐約、賓夕法尼亞、弗吉尼亞、新澤西等 6個州的 70多個地區。

該公司的成功在於,它創造了一種綁定居民、企業、政府的垃圾回收的良性循環模式。正如人們所感嘆的:“它銷售錢和垃圾,又獲得更多的錢和垃圾。 ”

跟著美國學習資源回收

2003年的一天,菲茨吉拉德和高南通過電話找到了素不相識的費城市長:“我有一個方案,可以很好地解決垃圾處理問題,而且每年能夠節約上千萬美元的開支! ”

費城市長接待了他們。菲茨吉拉德亮出了要求:他們負責處理全市的垃圾,政府每年補助 1200萬美元;轉賣可回收垃圾所得的收入,雙方平分。

這樣的條件,沒人能夠拒絕。要知道,費城每年要產生 75萬噸垃圾,僅垃圾處理這一項,政府每年的開支就高達 4000萬美元。現在有人主動來接手這個燙手的山芋,何樂而不為?更何況轉賣可回收垃圾,每年還有數百萬美元的進賬。

消息傳開,業內頓時炸開了鍋。有人替菲茨吉拉德算了一下:一個三口之家,平均每月要產生 100~150磅垃圾,其中可再生垃圾約為30~50磅,以每磅0.5美元的賣價計算,收入約為15~25美元。而菲茨吉拉德每月返給住戶的錢也是15~25美元。這就說,菲茨吉拉德不但把賣可再生垃圾約為30~50磅,以每磅0.5美元的賣價計算,收入約為15~25美元。而菲茨吉拉德每月返給住戶的錢也是15~25美元。這就說,菲茨吉拉德不但把賣可再生垃圾所得的收入完全返還給住戶了,而且垃圾處理費,他還要自己掏腰包倒貼。

同行斷言:這兩個人不是瘋子就是傻子!

菲茨吉拉德和高南自然不傻。事實上,他們早已為這筆賬找到了埋單的主。

在和市長談判之前,兩個創始人已經走訪了全市的幾十家大公司。

因為企業責任的緣故,這些公司每年都要捐錢給環保機構,這已經成為一種慣例。但是許多機構的垃圾處理工作卻不盡如人意,因此大多企業心存不滿。

菲茨吉拉德和高南與企業們簽訂合同:企業將原來用於垃圾處理的捐贈費用給前者,前者將會收集居民們已經分好類的垃圾,並且按重量給居民錢。這個錢會被劃到專門的銀行卡上。拿著這張銀行卡,居民可以到參加了該計劃的任何一家商家消費。

這樣既捐款得名又獲得消費者回饋的方式,這些企業怎麼能不踴躍參加?儘管他們必須把居民消費額的一部分(小於50%)給菲茨吉拉德,但是同時也綁定了消費者,而且垃圾回收工作效率加強,遠比原來單純捐款要好。商家沒有理由不選他們。

再借助高科技,“再生銀行”最終形成的商業模式是:

利用政府的前期補貼,“再生銀行”為每個家庭提供一個免費垃圾桶(分類回收箱),居民可以將瓶子、紙張等垃圾分類放入其中。垃圾桶的底部裝有RFID(一種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並獲取相關數據的技術)標籤,為該家庭創造了一個唯一固定的ID,可以測量該家庭在什麼時間,投遞了多少垃圾。住戶每投遞10磅可再生垃圾,菲茨吉拉德就向他支付5美元,這筆錢劃到專門為住戶開立的銀行卡上。依此類推,上限為每月35美元。賬戶上的錢,人們可以到參加這個項目的百貨商店購物,到快餐店消費,甚至可以用來付汽車的油費。而居民們持卡消費額度的一部分,企業必須返給再生銀行。

2004年1月17日,費城西部橡木路(West Oak Lane)社區的1600名居民在“垃圾回收協議”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自此“再生銀行”的試點正式開始。

不出所料,試點很成功,垃圾回收率由原來的25%提高到了90%。羅恩說:“這個構想被證明是行得通的。之後,各個社區都主動來找我。我們選擇了一些幾乎沒有任何回收系統的城市,並回收了這些城市所產生垃圾的40%。不能回收的都放到填埋場處理。 ”之後,再生銀行開始陸續覆蓋費城大大小小的社區。2008年年底,計劃擴張到全美國。

更多的商家也找到了再生銀行。菲茨吉拉德舉例,有次去和一家快餐店談,希望對方加入再生銀行計劃。談了半天,對方仍然猶豫不決,因為要從裝進口袋的利潤裡拿一部分出來,“比割自己的肉還痛”。菲茨吉拉德起身就走,只留下一句話:“下午我們去另一家談。 ”結果走出去不到一個小時,這家快餐店的經理就打電話來,同意參加。

“他們為什麼要同意,就是怕我把這個地區的消費者全帶走了。如果我去了另一家快餐店,整個模式一形成,消費者得到實惠,肯定往那個地方走。 ”菲茨吉拉德底氣十足,“道理很簡單,兩家快餐店的商品質量、服務相差不大,如果其中一家為人們生活的環境做出了積極貢獻,而且價格上還有優勢(住戶動用銀行卡上的款項),你說消費者願意選擇誰? ”

現在,有400多家商家參加了這個計劃,包括可口可樂、卡夫食品、全食超市(Whole Foods)、家得寶(Home Depot)、連鎖藥店 Rite Aid等等。

在商家不斷湧入的同時,政府也給予了積極的回應。“通過商業運作解決全民關注的環保問題,再生銀行在這方面做出了積極而有效的嘗試。如果該項目覆蓋的範圍更大,參與的企業更多,將會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良好的正循環生態系統。到時候,不需要政府補貼一分一釐,它自身就能很好地運轉。 ”為了早日實現這個目標,“凡是參加的企業,政府在稅收、土地、資源調配等方面都會給予適當的照顧。 ”

到目前為止,再生銀行已經回收了近三億六千萬噸垃圾。它正在向他們的目標——“美國最大的垃圾回收公司”靠近。

“再生銀行”模式

第一步,在政府的支持下與環保機構合作或收購整合環保機構,掃清障礙,利用其資源和人力使整個計劃得以順利實施。

第二步,申請政府的早期補貼,作為啟動資金。建立回收分類垃圾高科技體系。

第三步,住戶每投遞10磅可回收垃圾,菲茨吉拉德就向住戶贈予5美元。錢每天支付一次,劃到專門為住戶開立的銀行卡上。

第四步,住戶拿著銀行卡,可以到參加該創意計劃的任一公司或商家消費。

第五步,商家從持卡住戶的消費中獲得利潤,然後拿出其中10美元(比如佔利潤的30%)支付給菲茨吉拉德。

第六步,菲茨吉拉德又將每天獲得的垃圾賣掉獲得贏利,政府每年1200萬美元補貼也成為其利潤。

在這個模式裡,政府、居民、商家和“再生銀行”巧妙地拉進了同一個利益共同體,而且每一個都是贏家。政府節約了資金,住戶得到了實惠,商家獲得了更多消費者,又為環保事業做了貢獻,“再生銀行”也從中賺到了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