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神祕彝族畢摩,十多歲開始繼承家庭職業一做就是30年


沙馬甲惹是美姑縣巴普鄉塔千村的一名畢摩。畢摩是彝族民間溝通神、鬼、人之間的司職者,也是彝族文化的傳播者。這個畢摩的展覽將於本月19月出現在平遙攝影大展上,是由楊麾策展。圖文/謝康

美姑縣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北部,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的橫斷山脈與四川盆地西南邊緣交匯處。惡劣的氣候、落後的交通,加上歷史遺留原因,使這裡成為是、中國最貧困的中國最貧窮的地方之一。圖文/謝康

畢摩是彝語音譯,“畢”意為念經之意,“摩”為有知識的智者。他是彝族民間溝通神、鬼、人之間的司職者,也是彝族文化的傳播者。
尤以美姑地區畢摩人數最多、經書最齊、法器最為完備著稱,被四川省文化廳授予“畢摩文化之鄉”的美譽。圖文/謝康


沙馬甲惹,今年45歲,從事畢摩行當快30年了,育有兩女一男,平時在家放羊、種地,有人請他才去作畢,作畢是義務的,不收錢,但往往主人家會將作畢後的雞、羊頭送予,或給100—200元作為酬謝。圖文/謝康


沙馬甲惹做畢摩是繼承家族職業。他說,學習畢摩文化首先要跟老師讀經文,理解和掌握經文的內容和含義,尤其要熟記經文中古地名、有關典故的來源和傳說,重要的是要弄清每部經典的用途,如用在什麼祭祀場合、具體祭祀何神、用什麼腔調唱誦等等。圖文/謝康


祈福儀式開始前,沙馬甲惹會整理行裝,表情肅穆,肩挎法網、頭戴法笠、手持法扇,然後開始做法。主人抱來一些稻草和棕葉,沙馬甲惹先扎制一個草屋,再辮制幾個形狀怪異的草鬼,主人殺雞宰豬,沙馬甲惹手持法扇,面對《驅鬼經》不停地念誦,時而低聲吟詠,時而高聲呼喚,宛轉悠揚,韻味深長。圖文/謝康



法式結束,眾人將小豬放在火爐上燒去毛髮,開腸破肚,砍成小塊入鍋烹煮,很快就成了彝族特色美味砣砣肉了。圖文/謝康


畢摩在彝族民間具有很高的威望,過去大涼山腹地的彝族不論行身立事、生產生活、祈安祭祀、生育繁衍等都離不開畢摩,畢摩儀式在大涼山彝族民間至今還比較頻繁,尤其腹地美姑縣最為盛行。圖為閒時沙馬甲惹在家種地。圖文/謝康


謝康,四川成都人。2000年開始學習攝影,2015年進入北京攝影函授學院系統學習,愛好人文紀實攝影。2016年被選聘為四川省攝協服務志願者,經常隨四川省文聯、省攝協等深入到全省少數民族及偏遠地區進行宣教、慰問、扶貧、調研活動,曾多次參加四川 電視臺赴藏區宣傳拍攝活動。


策展人楊麾,四川省南充市攝影家協會主席,紀實攝影家,以長期關注川北地區的百姓生活等題材。2000年在四川美術館舉辦《川北老鄉·楊麾攝影作品展》。2003年出版《川北老鄉》攝影作品集。作品《嘉陵江畔的挑夫》獲第六屆巴蜀文藝獎攝影獎。2010年,央視十套人物欄目播出專題紀錄片《鄉土攝影家楊麾》。第十一屆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