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周天子分封天下,累计肯定超过一百多国,那些春秋战国有名的诸侯国都是些什么爵位?

第九区春虫虫


首先得说明一下,齐桓公郑庄公秦庄公什么的并不代表都是公爵,文侯穆侯什么的并不代表就是侯爵,不是这样的,但凡是国君都可以称某公。

周天子灭商,大封诸侯,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多不知名,后人比较熟知的也就十几二十几个,按照五等爵位分列:

有确凿证据的就是宋国,商朝后裔,爵位是公爵。前318年自己称王,前286年被齐楚魏联军灭国。

虞国,公爵,前655年被晋国灭。

姜齐,侯爵,前349被田齐取代。

徐国,侯爵,徐偃王自己称王,挑战周穆王战败身死,子孙被降为子爵。

陈国,侯爵,前478年被楚国灭。

鲁国,侯爵,前249年被楚国灭。

燕国,初封侯爵,前323年五国相王,前222被秦国灭。

蔡国,侯爵,前447年被楚国灭。

田齐,初封侯爵,前334年徐州相王,前221被秦国灭。

赵国,初封侯爵,前323年五国相王,前222被秦国灭。

魏国,初封侯爵,前334年徐州相王,前225被秦国灭。

韩国,初封侯爵,前323年五国相王,前230被秦国灭。

卫国,初封伯爵,卫顷侯贿赂周夷王得以晋封侯爵,前770勤王有功晋封公爵,前320年被秦国贬为君,前208年被秦灭。

晋国,初封侯爵,前770勤王有功晋封公爵,前376被三卿瓜分。

吴国,初封伯爵,前585称王,前473被越国灭。

曹国,伯爵,前487年宋国灭。

秦国,初为附属国,前770封伯爵,始列诸侯,前325称王,前220年统一六国,前206年,被西楚灭。

杞国,伯爵,前445年被楚国灭。

郑国,伯爵,前375年,被韩国灭。

楚国,子爵,前740年自己称王,前223被秦国灭。

许国,男爵,被郑国灭国,楚国帮忙复国,又被楚国灭。

其他

越国、中山国都不是周朝封国,越国前505年自己称王,中山国前323参加五国相王。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猴格大人


爵位制是有问题的,矛盾实在太多。个人认为五等爵其实不存在。

根据《春秋左传》的相关记载,公爵国大概有虢国、虞国、宋国、州国等;侯国大概有齐国、鲁国、晋国、卫国、陈国、蔡国等;伯国大概有曹国、燕国、郑国等;子国大概有楚国、吴国、越国、郯国、莱国等;男国大概有许国、宿国、骊戎等。

不过,按照传统说法,爵位分成公、侯、伯、子、男五级,但齐国、鲁国、晋国、卫国这些周初重要诸侯,为什么都只是二级侯而不是一级公呢?另外,最早说到爵位制度的《孟子》,说的也是“其详不可得闻也……轲也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看见没有,孟子也只是道听途说,而且他的五等爵算入了天子、子男同级,和后代《周礼》《礼记》所谓“公侯伯子男”并不相同。

民国时期其实就有不少学者对五等爵制提出质疑,比如傅斯年、顾颉刚、郭沫若、杨树达等大师级人物,纷纷根据金文论证根本不存在五等爵。根据他们的研究,虽然“公侯伯子男”的称谓都有,但不代表固定的爵位。具体来说,“公”“伯”“子”是不同亲属称谓引申出的族长称号,而“侯”“甸”“男”代表的三个级别的军事长官。互相之间可以重合,所以“齐侯小白”又叫“齐桓公”等等。


林屋公子


周朝确实超过100个封国,号称八百诸侯。如果说爵位的话,是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一般来说公侯伯是大国,而男是小国,子则一般是不属于周朝统治范围之内的夷狄。

但是爵位和国家的强弱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因为这些爵位什么当初是根据和周天子的远近亲疏来分封的,经过几百年的演化,强弱已经和当初有很大不同了。比如成语“假道伐虢”里面的虢国就是周王室的至亲,身份尊贵为公爵,但是依然个小国。


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所在的齐国和晋国都和周王室关系亲密,所以封为大国,为周天子镇守边疆,是为侯爵。

而老好人宋襄公因为是商人之后,是周朝的前辈,地位超然,被周王室封为最荣宠的公爵。

而吴和楚远在江南,当时属于蛮夷地区,人甚至于还处在披发文身的阶段,故而虽然也曾经称霸一时,但是其实都是子爵而已。其中楚国自认蛮夷,所以干脆抛开了周朝这一套系统,自己称自己为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我们在书中看到的“楚庄王”就是出国自封的。

至于到了战国时期,礼乐彻底崩溃,战国七雄都纷纷称王,已经没有爵位可言了。


经史通义


春秋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这五等诸侯只是大小之别而无隶属关系,上头都是周天子。

隶属于诸侯的称为附庸。



春秋主要诸侯国如下:

宋,公爵,子姓。

武王灭商以后,并不能将旧殷势力完全铲除。所以先是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设三监(管叔、蔡叔、霍叔)监视武庚。

武王死后,三监联合武庚叛乱。周公东征,杀三霍叔、武庚。又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盘庚迁殷以前的商汤故地,称宋。

虢,公爵,姬姓。

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虢国国君,虢叔封西虢,虢仲封东虢。

虞,公爵,姬姓。

始封君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仲雍的曾孙虞仲(排行第二,受封于虞,故曰虞仲)。

虢国与虞国,先后为晋所灭,为中国贡献了一个成语 - 唇亡齿寒。

鲁,侯爵,姬姓。

鲁国始祖是周公之子伯禽。



齐,侯爵,姜姓。

齐国始祖是姜太公之子齐丁公。

燕,侯爵,姬姓

燕国始祖是召公奭。

卫,侯爵,姬姓。

周公封微子启于宋后,将殷都封给弟弟康叔封。

晋,侯爵,姬姓。

晋国始祖是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

陈,侯爵,妫姓。

陈国始祖卫胡公满,帝舜后裔。

郑,伯爵,姬姓。

郑国是西周封建最后的封国,始祖郑伯友是周宣王异母弟。

曹,伯爵,姬姓。

曹国始祖是周文王地溜子曹叔振铎。

蔡,侯爵,姬姓。

蔡叔度为周文王第五子,三监之一,三监叛乱,蔡叔度被放逐。周公封其子蔡仲胡于蔡。

楚,子爵,芈姓。

楚族领袖在武王灭商时投靠武王,被封“子”。

秦,嬴姓。

秦先祖非子善养马,被周天子封于秦,一开始只是附庸。



其他,

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夏禹之后于杞。

更多历史品评、讨论,请关注头条号 - 探微阁主!


探微阁主


根据周礼规定,国格有王,公,侯,伯,君五等,再往下则是附庸,不能成为诸侯。



1,王爵。天下只有一王,那就是周天子。春秋时楚国自立为王,战国后期周礼崩溃,各国都称王。

2,公爵。晋国,齐国,鲁国,燕国,卫国,宋国,郑国,蔡国,陈国,薛国,梁国等等。秦国在西周时是附庸,东周立国为公爵。

3,侯爵。韩国,赵国,魏国等

4,伯爵。

5,君爵。卫国在秦统一后降公爵为君爵。

巴国,蜀国,吴国,越国四国跟楚国一样,自立为王,周天子封的爵位很低,比如楚国的子爵!

诸侯国多数是公爵或侯爵,其他爵位的少得很。


大秦铁鹰剑士


春秋时期的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至于有名的诸侯看怎么说。以《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列诸侯,宋国是殷商后裔,子姓;陈是虞舜后裔,妫姓,这两国的爵位都是公爵。其它诸侯国中,姬姓的燕国,鲁国,卫国,晋国,蔡国,郑国,姜姓的齐国,都是侯爵,姬姓的曹国是伯爵,嬴姓的秦国是子爵,羋姓的楚国可能是子爵,也可能是男爵。


周公吐哺沐发


周天子分封的国家不止几百个,有人认为有三千多个。主要包括周王室宗室封国、功臣封国、古代帝王后裔封国和主要部落封国四大类。现存的资料不多,所以很多封国在历史上没有记载,得通过考古发现、出土实物进行确认。


关于这些诸侯都是什么爵位,一般采信的是儒家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孟子》中首先提出来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人对于这种爵位制度表示怀疑。而且很多地方互相混用,让后人很疑惑。当然也可能是当时人不断混用爵位,让我们后人产生了疑惑。


比如当时的几个大国:晋国,在《左转 晋侯及楚人战于城濮 》中这么记载:“二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在这里面,晋国是侯爵。按照《左传》的记载,鲁国、齐国应该全部都是侯爵国,而非我们习惯上认为的公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