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朱元璋为什么没有效仿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而是选择向开国元勋举起屠刀?

原野乡村60750736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赵匡胤为什么要杯酒释兵权——是因为他不想杀功臣吗?不是。

朱元璋为什么没有效仿杯酒释兵权呢?不是他不能做,而是他不需要这么做。


赵匡胤为什么要杯酒释兵权

这个原因要重塑到唐朝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起因就在于作为掌控地方军政的节度使和朝廷丞相之间的矛盾。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朝廷权威,一天一天的衰落下去,而各地节度使势力是一天一天的增长。这就就是唐朝藩镇割据的本质——中央权威率领、地方自治成风。

后来到了朱温时,唐朝朝廷内部由于文官派和宦官派争夺对唐朝皇帝的控制权而斗争。在文官派的要求下,朱温处死了宦官派,又回头干掉了文官派,自己控制了唐朝皇帝。

朱温控制唐朝皇帝不久后,就干脆自己做皇帝。这才有五代的开始。

五代的本质就是兵强马壮即为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五代的混论和纷争,就是因为手下大将强大之后推翻前朝即位。

在赵匡胤即位后,赵匡胤就想要一劳永逸的解决武将强大就夺权的问题,绝不允许出现枪杆子出政权的事情发生。

这才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原因和背景。赵匡胤不能杀这些手握兵权的大将,否则他们或者他们的下属会反叛,辛辛苦苦得来的皇位很有可能被别人抢走。

另外赵匡胤还需要他们去领兵打仗呢?把他们杀了,谁去领兵打仗?

既然消除他们以兵权谋反的隐患,有需要他们去打仗,这个两难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杯酒释兵权——交出兵权,需要的再给回。


朱元璋为什么不用杯酒释兵权

自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交给了枢密院后,从宋朝到元朝,兵权一直都属于枢密院管理。即便是辽金也有相应的机构管理兵权。

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赵构即位后,在绍兴十几年时,暂停兵权归枢密院的做法,让各大将拥有兵权,这才有中兴四大名将的出现。

朱元璋将元朝势力赶回北方草原后,再次进行兵法变革,实行卫所制度。所谓的卫所制度,其本质就是北魏到唐朝时期的府兵制,一反从唐朝中晚期开始的募兵制度,特别是宋朝最为成熟的募兵制。

明朝的兵权归为:上十二卫,属于皇帝亲自指挥的亲军,自己拥有兵权;其他卫所兵权归兵部,同时也归五军都督府管辖。和宋元一样,武将都是没有兵权的。

既然武将并没有兵权,你再搞杯酒释兵权,岂不是多此一举?武将都没有兵权,你还要他们交出兵权?


历史哨声


抛开一些性格上的主观原因,从客观原因上说,赵匡胤的功臣构成和朱元璋的功臣的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造成了,在客观原因基础上,二人采取的稳固江山的方式方法不同。

先说说赵匡胤,宋太祖虽然有“义社十兄弟”,却不过“抱团取暖”的幌子,严格来说,连“利益集团”都算不上。这十兄弟,除了石守信,王审琦等六人有详细的记载外,其余几人事迹记载模糊,也没当什么大官。因为赵匡胤的班底构成,有许多原柴荣的老部下,和赵匡胤关系亲近的高级将领,还有赵普,弟弟赵光义等人。这些人没有明显的山头主义,却能互相制衡,再说当时天下未统一,赵匡胤只是夺了部分大将兵权,也许日后还能启用(王审琦就是一个例子)。所以,赵匡胤只是“杯酒释兵权”,没有必要杀死他们。

(浙东集团的代表刘伯温)

但是,朱元璋是不一样的,朱元璋能夺取天下,主要依靠就是“淮西集团”。例如,朱元璋的手下大将徐达,常遇春,还有善于后勤和政务的李善长,都是淮西集团的人。可以说朱元璋身边的人,除了刘基刘伯温,宋濂外,几乎都是淮西集团的人马。当然,在朱元璋建国后,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曾经一度抗衡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但是终因实力太弱小,斗不过“淮西集团”。再说淮西实际上的代表人物是朱元璋,单看开国元勋封公侯多为淮西人,而刘伯温只不过是诚意伯,就说明朱元璋的“乡土观念”很重。所以,民间传说中“能掐会算”的刘伯温,其实在洪武一朝被打压得很憋屈,甚至包括刘伯温病死,都可能和后来“淮西集团”的代表人物,胡惟庸的下毒有关系。

(早期朱元璋活动的范围就在淮泗一带)

朱元璋功臣的阵容的构成,也和他本身是安徽人有关系,这也造成了早期他的活动范围,人员构成都在淮泗地区。比如,他投奔的濠州郭子兴,就是红领巾在江淮地区的领袖。后来朱元璋见到濠州城内争权夺利,于是决定自己跑回家募兵,这些乡亲也构成了日后淮西集团的主要班底。为了保证粮食供应,朱元璋又转战到了浙江一带,攻下南京根据地后,才吸收刘基,宋濂等浙东的文人知识份子。如此,朱元璋统一天下的班子已经构成。

(影视剧中的朱元璋)

大明建国以后,浙东派就不断被打压,刘伯温去世,杨宪被杀。淮泗集团这些大明新晋的新贵,则成了一支独大的派系了,人人都以能说“淮西话”为荣。由于无其他派系的制衡,这些勋贵有一部分确实气焰嚣张,甚至危害到国家的治理。(没有被清除的汤和,郭英,耿炳文都是比较低调,谦虚)另外,这些人对追求君权高度集中的皇帝,也还来极大的威胁。究其原因,主要是朱元璋早期的“乡土观念”重,后来发现淮西集团“尾大不掉”,只好借着“蓝玉胡惟庸案”集中处理这些功臣了。所以,杀功臣一事,要怪朱元璋没有在建国早期,妥善处理好内部派系关系,导致集中诛杀功臣,又为了君主集权,废了宰相制,这更加说明朱元璋已经到了敏感,多疑,无人值得信用的地步。


大飞熊骑士


客观而言,就朱元璋所面临的处境来看,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做法并不可取,如果朱元璋盲目地学习赵匡胤,效果会适得其反。


首先看一下赵匡胤所面临的处境,周世宗柴荣去世后,后周的军政大权实际上已经掌握在赵匡胤的手中,通过谎称敌军来犯,赵匡胤带走了主力军队,而后倒戈相向,逼迫柴荣的孤儿寡母,自己成为皇帝。

赵匡胤担心手下将军也学习自己造反,于是在酒宴上掏心掏肺地劝说将军们主动放弃军权,也免得互相猜忌,酿成惨案,结果第二天将军们纷纷上奏表示身体不适,请求退休,赵匡胤顺理成章的答应了。


杯酒释兵权发生于公元963年,而赵匡胤死于公元976年,相差了整整13年,这段时间内,赵匡胤足以将军内人员从新进行安排,完全消除前任将军的影响。

赵匡胤有两个弟弟,赵光义和赵廷美(赵光美),他的儿子也都长大成人,只要顺利解除前任将军的军权,即使赵匡胤死了,大权依旧可以落在自己人手中,不至于被其他人夺走。

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登基,虽然在数次北伐过程中没有取得预想效果,但是能够稳定国内形势,保住赵氏江山。

接着看一下朱元璋面临的情况,朱元璋从最底层的乞丐开始,经过多年拼杀才最终成为皇帝。

与赵匡胤不同的是,朱元璋没有亲兄弟可以依靠,他如果不能在去世之前把后代问题解决好,他是不会安心的,换了谁都不会。

朱元璋曾跟太子朱标说过,功勋大臣就像是刺,只有把他们剃干净了,才能安稳的交给朱标。


朱标死后,朱元璋屠杀功臣愈演愈烈,主要原因在于,他手下的将军与朱元璋一起起事造反,在军中威望极高,而且能力极强,朱标勉强压得住,可是朱标死了,继任的朱允文年龄太小,还是个孩子,根本打不过这帮将军。

朱元璋要么斩尽杀绝,要么自己百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被将军们屠杀,朱元璋只能选择前者。

朱元璋也并没有全杀,汤和,徐达等将军就是善终的,而徐达的能力就不必说了,所以朱元璋的行为只是为后代着想。


视野新观



过去的历史谁又说得清楚呢。

虽然赵匡胤善待功臣的“杯酒释兵权”也算是家喻户晓了,但其实历史上不一定真有其事,很有可能是人们为了美化赵匡胤善待功臣而衍生的美好故事罢了。

而时间到了明朝,几百年前的具体历史细节早已不可见了,明太祖朱元璋身为一代开国皇帝又不是杀人狂魔,他不可能不知道杯酒释兵权的历史典故,能省心的事情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此一时彼一时,当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历史背景是五代十国的武夫治国,当时兵变是一种常态,可真是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武夫治国的弊端,武将出身的赵匡胤明白,拥立他上位的那群兄弟更是明白。有着兄弟之情打底,赵匡胤又对他们是待遇甚高,比如说结成儿女亲家,或者是赏田送地的,保证他们的荣华富贵前提下才慢慢收取的他们的兵权。

而且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是发生篡周立宋之初,别说终北宋一朝没有大一统中国,就是北宋初年也就是后周那么大的地盘,所以他的杯酒释兵权的无非也就是那几个重要人物,相对来说还是简单多了。

而朱元璋就不一样了,他当时大一统中国,多年征战下来,手握重兵的大将又岂是当年赵匡胤拥有一块地盘就杯酒释兵权的那些大将可比的,这些大将成分太杂,有忠心耿耿的更有想好好享受的,让他们都老老实实的交出兵权,那有那么简单。

或许朱元璋在某个花好月圆的夜晚也请过这些开国功臣喝过酒,谈过心,想要收回兵权。但没有成功,史书也没有记载,所以日后造成了大杀功臣的局势。

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在于,赵匡胤时代武将被人拥立当皇帝的屡见不鲜,当时的大将是真的有实权。

朱元璋时代,随着制度的抑制,虽然武将权力很大,但还是在朱元璋的掌控之中,不然朱元璋大杀功臣之时,为什么没有一个武将发动兵变谋反呢,说明朱元璋对于军队的控制力大着呢。

当然还与赵匡胤与朱元璋两人的性格有些关系,赵匡胤这个人史书记载来看,通过善终亡国之君等事说明是一个温和的人。而朱元璋就是一个霸道的人了,可以说眼里揉不下沙子,性格霸道,自然不怎么喜欢一直用温和的手段,而且开国之初,百废俱兴,乱世宜用重典治国。


宋安之


朱刘两位皇帝有一共同之处是,出身卑微,均属农民。朱元璋曾是放牛娃,还在寺院混过几天和尚。刘邦当年混迹乡里,洒肉交友,形同地痞。后来混成亭长,免强算个望风报信的村干部。

做了拥有天下的皇帝,两人商量好的一样,开始对开国元勋与功臣大开杀戒。老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但两人没有学同为皇帝老赵的做法。老赵想收回兵权,假仁假义,以酒盖脸地装,兵不血刃地拿回了自己要拿到的权力。老朱杀人,也不好意思看谁碍事,拉过来就咔嚓;而是制造了胡惟庸等人想谋篡的惨案,把握有实权者的人头便都给咔嚓啦。

刘邦杀人,另有不同。他一是不杀本家刘姓人氏,二是自己不亲命杀人;三是凡要杀者,都有相当的证词与理由。例如韩信,是假以谋反之罪而被诛杀。

封建皇帝,拥权自重。杀戳功臣,招法各有不同。但历史却证明他们的杀戳都是掩耳盗铃罢了。





老话儿说


首先“杯酒释兵权”在历史上发生过的可能性非常小,几乎可以肯定这件事情是后人伪造的。

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历来是宋史爱好者最为津津乐道的事件,中国历朝历代能如赵匡胤这般对待开国功臣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而功臣与皇帝之间能够如此和平的解决权力之争,功臣能够毫无顾忌的放弃手中的权力,而皇帝也能如此的优待和不猜忌功臣的,恐怕就只有赵宋一朝如此吧。但是事实上,杯酒释兵权真的存在过吗?可以说据现在的史学家考据,这件事情可能真的不存在过,只是后人为了渲染赵匡胤而故意为之的。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杯酒释兵权”这件事绝对是属于宋初最重要的事件,但是事实上如此重要的事情却从未出现在北宋初期史官所修的《太祖实录》和《三朝国史》中,甚至是连元朝所编修的《宋史·太祖记》中都未见任何记载。而最早有关于“杯酒释兵权”的记载是出现在北宋中期一个不知名的人写的一本叫《丁晋公谈录》的小说中,但是在这本小说中也仅仅只是记载了赵匡胤罢了石守信和王审琦两个人的兵权而已,并没有如“杯酒释兵权”所讲的设宴请客,然后罢免了那么多的禁军高级将领,而出现“设宴请客”这件事的直到北宋中晚期所写的一本叫《王文正公笔录》的书中,在这本书中除了有罢免石守信和王审琦外,又增加了“设宴请客”的事件,但是而只是如此,并没有现在的所流行的“杯酒释兵权”那么的详细。



而现如今的版本最早则是出现在《涑水纪闻》中,在这本书中不但出现了赵普苦谏赵匡胤要罢免禁军将军们兵权的故事,更是对于赵匡胤在宴会中所说的话,群臣们的表现都写的是那么绘声绘影,仿佛就是如作者亲自经历过,但是事实上这些事情在《涑水纪闻》之前从未出现过,那这只能说明什么?只能说这完全就是作者臆想出来的,那么如此能信吗?



再者如果真如“杯酒释兵权”中所说的赵匡胤罢免了石守信和王审琦等禁军中高级将领的兵权的话,恐怕就不会有限制的北宋啦。我们要知道“杯酒释兵权”是发生在什么时候?是在961年,熟悉宋史的人都知道这个时候北宋还是中原的一个割据政权,它的周边还有北汉、南唐、后蜀、南汉、荆南、武平和吴越等割据政权。如果这个时候赵匡胤就对这些功臣们下手,就对马仁瑀、郭进、王彦升和冯继业等这些高级将领们下手,宋能有后来的一统中原吗?显然不可能,毕竟想想看如果这个时候中原还没一统赵匡胤就对功臣如此,谁还敢为他买命?他们不造反才怪呢? 我想赵匡胤这么一个雄才伟略的主不至于做出这么愚蠢的事情吧,更何况如果他真的这么做,恐怕也就不会有大宋了。所以只能说杯酒释兵权事实上真的不存在,只是后人的胡编乱造之言罢了。



但是不管如何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宋朝对于功臣的确要比其他朝代都优待的多。那朱元璋为何就不能对功臣如此呢?反而是要大开杀戒呢?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杯酒释兵权”有没有出现过,赵匡胤对于功臣的确很优待,宋一朝的开国功臣大多都能善终,而不像明朝的开国功臣那般几乎被诛杀殆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况呢?朱元璋为何不能像赵匡胤那样对待开国功臣呢?反正是要大肆杀戮呢?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身份不同。首先赵匡胤和朱元璋的身份就不一样,赵匡胤自幼就是后周权宦之家出生,他的家族自始至终都是周朝的重臣,可想而知他从小的生活是极其优越的,而且受到的教育也是最为全面的。所以对于赵匡胤来说他对权利虽看重,但远远没有达到那种随意杀戮的地步,毕竟一个常年生活在富贵中,又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再这样其性格也不会太恶劣。



而反观朱元璋,一个最最底层的穷苦百姓出生,全家被饿死自己被迫做了乞丐,你说这样的身份能受到什么教育?而对于一个穷人来说如果他一旦得到权利,哪怕只是一点的权利他都不会允许其他人夺走,谁想夺走他的东西不拼命才怪,而更何况朱元璋手握的是天下最尊贵的皇帝身份呢?可以说正是因为朱元璋的这种身份才最终造成了他那种滥杀和猜忌的性格,也正是因为他曾经最底层的身份才促使他不信任任何人,即使是跟随自己多年的兄弟他也不信任,他不允许任何人有一点点的对自己的位置有意思的想法,他害怕自己的后代会再次变成他曾经的那种身份,所以为了这个他开始大肆屠杀身边他认为所有有威胁的人。



二、开国功臣的态度不一。其实宋朝的功臣之所以能够善终,除了赵匡胤的仁厚外,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宋朝的功臣大多很识趣,也很守臣子的本分,他们几乎不会做出一些让赵匡胤为难的事情,比如违法乱纪。而且最重要的是宋朝的开国功臣们的家族多多少少都和赵匡胤的家族沾亲带故,所以也就是如此宋朝的开国功臣们大多都能善终。



而明朝的开国功臣却不一样。在开创大明后,大部分的开国功臣都有点恃宠而骄,他们大多都成为了那个为害一方的贪官,毕竟这些人之前之所以会造反,就是因为穷的吃不饭。试想一个曾经穷的要死的百姓突然变成拥有开国之功的权贵,拥有极大的权利,你说他们能把持的住吗?显然不能。而且最离谱的是他们是在以党派的形式在合伙贪污啊,他们相互包庇相互遮掩,整个大明可以说被这些人搞的是乌烟瘴气的,而由于他们又不是大明的开国功臣地方官员根本就奈何不他们,而似乎如此他们开始变得越来越过分,甚至最后他们都有想谋反另立新主的意思。

你说就这样,朱元璋能忍吗?朱元璋本就对这些功臣们有猜忌,甚至是忌惮,本来如果这些功臣能够缩着头做官,亦或者自己辞官归隐做他们的富家翁,也许他们就不会死,只可惜他们太过于锋芒毕露,朱元璋又是极其猜忌之人,最终他们得到的结局就是几乎被诛杀殆尽。



可以说如果明初那些将领有宋朝开国功臣那般的有自知之明,懂得明哲保身,而不是锋芒毕露,甚至是有了谋反的心思,如果他们能放下手中的权利及早的撤出政治斗争归隐山林,或许也就不会给自己带来杀死之祸了。但是在明朝能做到这个的功臣们却是少之又少,而能做到的却是都能善终,比如汤和他就在朱元璋开国后不久就及时的解甲归田不理政务,并且是严厉的约束自己的门人和家人安分守法,不要到处惹是生非,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汤和最终在朱元璋历次的大屠杀中得以辛免,甚至去世后还被朱元璋厚葬并追封为王。而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如果明朝的开国功臣们能够不那么的锋芒毕露,朱元璋也绝不至于如此啊。


澳古说历史


古代媳妇都要受婆婆的压迫,但最终媳妇还是会成为坚定的维护这种制度的人,人性一贯是如此,曾今受人欺负的忍饥挨饿的一旦获得了权利,绝不会想到宽恕,他一定会同样的欺负别人,而且会变本加厉。

朱元璋童年各种凄惨的经历,注定了他肯定是一个变态,一个心里扭曲的人,完全没有温情脉脉可言,其内心的狠毒在残酷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




赵匡胤则不然,二十一岁之前一直过的都非常温馨,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有着温饱的生活,有着家庭的亲情包围着,这样的出身注定了赵匡胤心底其实是温度的,他要让所有人都过上这种温暖的生活,他的目标最终也是这种美好的家庭生活。

一个人的出身很重要,尤其是少年时代,从温馨中走来,必然对所有人都温馨,因为他的世界是温馨的。从残酷中走来,必然是残酷的,因为他的世界本身就充满了残酷,他认为的世界也是残酷的。


昭烈名臣


大家好,我是瑞瑞说历史,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析下为什么明朝不能像宋朝那样“杯酒释兵权”

先简单复述下杯酒释兵权吧。宋太祖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基为帝后,仔细分析造成五代十国的乱局大多数都是因为武人手里掌握兵权,稍有不慎,就自己造反称王。所以宋太祖为了避免宋朝成为下一个短命王朝,于是在一天晚上下令设宴款待石守信,高怀德等高级将领,席间委婉的像这些将领说明了情况,担心他们也被人强行黄袍加身。这些将领也识趣的交出了兵权,告老还乡,回家享福了。这桩君臣和睦的美谈。史称“杯酒释兵权”

为什么宋朝成功的化解了将领手握兵权的困扰,而明朝洪武帝却要大开杀戒呢,我们将从将领素质以及皇帝心胸两个方面来分析。

将领方面

杯酒释兵权的将领高怀德,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一直跟着宋太祖的,他们对宋太祖有着绝对的忠诚,而且几人文化素质较高,懂得功高震主的意思。就算不识字的,也知道五代十国的乱局。而且五代十国的战乱刚刚过去不久,他们也知道武将的兵权有多可怕。况且他们就是陈桥兵变策划者,他们非常理解宋太祖的忧虑。而且当时基本上没有什么战乱,宋太祖着手准备组建枢密院,就算自己手里紧握兵权,也要受到枢密院的制衡,与其被慢慢制衡,不如今天做个顺水人情,交了兵权吧。于是第二天所有人都告老还乡了。

而反观明初的将领们,他们大多数都是农民,甚至都是朱元璋的亲亲或者同乡。这些人基本上没什么文化,根本想不到功高震主的情况,他们的小农思想局限了他们的思维,他们认为:俺把脑袋别再裤腰带上跟着你朱重八打天下,现在你做了皇帝,俺当个将军还不行吗。他们抱着不吃亏不占便宜的心态,自己已经给自己规划好了官职,无论朱元璋怎么试探,俺就是不交兵权,俺又没有造反,而且出兵蒙古还要打仗。你还能杀了俺不成。所以这些淮西将领死死地握住自己的兵权。


皇帝方面

通过史料记载我们不难发现,宋太祖真的是个仁慈的君主,首先夺了柴家的江山,并没有对柴家赶尽杀绝,反而以礼相待,并赐下丹书铁券,永享太平。对大臣更是宽容,我们可以发现宋朝的大臣犯得只要不是谋反的死罪,最多就是罢官或者贬职,很少杀人。所以宋太祖的性格也让那些将领相信:自己只要顺着皇帝的意思来,绝对会好好地,所以很简单的有了“杯酒释兵权”。

反观明太祖朱元璋由于其出身低微,经历坎坷,有着不同常人的残忍和敏感,心胸也比较狭隘。当上皇帝后,想的就是怎么保证朱家江山如何延续下去,再加上晚年太子朱标的的早逝,更是给朱元璋沉重打击,于是在晚年不只是针对武将,哪怕是像李善长这样的文臣,朱元璋也是赶尽杀绝。

所以经过以上分析,我们也不难看出为什么明朝不能杯酒释兵权了。
以上仅是我一人的臆测,欢迎各位历史爱好者留言补充。

我是瑞瑞说历史,一个历史的传播者,喜欢历史的点赞关注走一波。


瑞瑞说历史


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朱元璋和赵匡胤起家的环境不一样,对待手下的手段也不一样,结局自然也不一样。

先说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原是周世宗柴荣手下的殿前都点检,相当于是禁军司令,但是处在五代十国末期,国家四分五裂五十多年,五代都是地处中原的政权,包括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后周的太祖叫郭威,也是通过手下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郭威的家人之前全部被后汉皇帝在开封杀死,没有儿子,柴荣是郭威的老婆的侄子,收为养子,改姓为郭,叫郭荣。后来郭威死后,柴荣当上皇帝,把姓改回柴,当了6年皇帝后,突发疾病身亡。当时柴荣的儿子柴宗训才7岁,结果第二年正月,赵匡胤就被手下黄袍加身,建立北宋。

建立北宋的时候,赵匡胤面对的问题很多:

一是北宋的领土仅仅限于中原一带,需要进行统一战争,需要兄弟们合力;二是藩镇割据严重,陈桥兵变发生后,后周的部分将领就不服,起兵反抗,需要兄弟们支持。但是,如果将领权力太大,一旦时机合适,陈桥兵变又会重演。在这种两难背景下,宋太祖加强了制度改革,将过于手下集中的权力进行分散,达到一种手下不敢反、不能反等境地。同时开科取士,逐步建立文官体系。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并不是要把手下的悍将送回家里养老,而是分置事权,并调动岗位,并不断掺沙子,削减将领的威望,最后达到“君臣无猜,上下相安”的状态。这样一来,宋太祖暨保全了手下兄弟们,又发挥了兄弟们的作用,比如石守信、韩琦等义社十兄弟。

再说明太祖朱元璋。明朝是朱元璋白手起家建立起来的朝代,跟他打天下的基本都是乡里乡亲,许多是1352年朱元璋回乡招兵成长起来的老兄弟。我们不能说朱元璋一开始对手下不好,他让手下都功成名就,给他们爵位、给他们荣耀,还经常赏赐宝钞给手下,让他们过锦衣玉食的生活。朱元璋对开国功臣举起屠刀是另有原因,主要不是担心手下来个陈桥兵变,朱元璋是个心思缜密做事有章法的人,在制度设计上进行了许多努力,调兵权和练兵权分离,并设立了五军都督府,对军权进行分散。可以说,只要朱元璋稍微留下,手下没有人可以谋反,没这个条件。朱元璋的大部分被杀的手下,都是因为违法犯罪。

朱元璋出生底层,对贪官污吏有着天然的痛恨,他十分希望建立一个法制政府,官员个个奉公守法,两袖清风。他规定官员贪污60两银子就要剥皮充草,胡惟庸、李善长、蓝玉、廖永忠等都是违法乱纪被杀。

朱元璋的二儿子秦王朱樉,被人举报在西安不法,强抢民女,先奸后杀,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派出太子朱标去西安调查,查无此事,才饶过秦王朱樉。

朱文正是朱元璋唯一的亲侄子,也是养子,曾经在洪都保卫战中抵住了陈友谅60万大军的进攻,战后因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心生怨望,被朱元璋囚禁至死。

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于洪武三十年走私茶叶,茶叶是在明朝是管制物品。朱元璋没有袒护,而是下令将欧阳伦处死。朱元璋的反腐是中国封建社会力度最大、范围最广的反腐,真正做到了不管涉及到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但是做过了头,手段过狠,牵连过广,杀人太多,冤魂太多。方式简单粗暴,得不偿失。

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光靠杀人是建立不了法制政府的,但这也算是中国古代政府反腐的一次尝试。

总的来说,赵匡胤在政治上比朱元璋更加沉稳,对手下更加关心,杯酒释兵权成为千古佳话;而明初四大案让原本伟光正的朱元璋的逊色不少。


坐看东南了


本人觉得吧,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性格问题。宋太祖这个比较宽容大度,从他不杀李煜等亡国之君就可以看出来。而朱元璋基本上是眼睛里容不下沙子的那种人;

二、宋太祖有人格魅力,千里送京娘坐怀不乱,这也是一般人办不到的。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也正是因此,才会被将领们黄袍加身;

三、手下人素质不同。宋太祖手下将领都是军功世家,有良好的修养。而朱元璋手下人员大都来自社会底层,有叫花子,有放牛娃,还有当强盗的,如常遇春。也让朱元璋无法放心。再加上有的人后来确实有异心,如胡惟庸,蓝玉等人,胡作非为,也让朱元璋难以容忍。

四、宋朝四周强敌环绕,如契丹,西夏,也要留人去对付。而明朝灭了元后,基本上没有强大的外敌。这才使得朱元璋杀功臣毫不手软。

五、随着朱元璋几个儿子,如燕王朱棣,秦王,宁王等长大,他们行军打仗也可独当一面,无需借助功臣。而那些功臣可能会威胁到儿孙统治。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朱元璋并非杀了所有功臣。听话的,对他没有威胁的也没杀,比如徐达,沐英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