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秦文公治国之道

秦文公治国之道

文公元年,居西垂宫。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十年,初为鄜畤,用三牢。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民多化者。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

——《史记·秦本纪》

一、背景介绍

秦文公之前是秦襄公,而秦襄公的一生,是征伐的一生。秦襄公在位期间,秦国一直都处在与西戎的征战当中。到了秦文公时期,国家是时候需要调整一段时间了。

秦文公治国之道

秦文公

二、营建城邑

1、现场考察

很多翻译的书籍把这段话翻译为文公带着700士兵到东边去打猎,只想说这些译者脑抽,只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根本不联系前后文看的。把国事放一边,出去打猎一年,一年才走到汧、渭两河的交会处,怎么可能!文公是去考察适合营建城邑的地方,准备建都的,700士兵是他的护卫队,负责保护他的安全。四处考察,所以走的会比较慢。出门在外,难免会打个猎,补充食物。

2回顾历史:周朝把这里赐给秦的祖先非子(秦嬴)做封邑,后来秦襄公成了诸侯,说明此地是风水宝地,旺秦,如同周朝的岐下。

3、用极具神秘注意色彩的占卜来确定是否适宜居住

。结果是吉利,最终确定在此营建城邑。

小结:其实文公考察一年多,早就选定了营建城邑的地方,但“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只能借极具神秘主义色彩的风水和占卜来堵住贵族及平民的嘴,保障营建城邑的国家大事得以顺利执行。

三、文治:加强国内管理

1、建造祭天地的鄜畤,用牛羊猪三种牲畜举行祭祀。坟头烧报纸,是糊弄鬼的;祭祀却是糊弄活人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但你信你就傻了。

2、开始设立史官记载大事。注意经验总结,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史为鉴,为后人的决策提供模型。

3、教化百姓。无非是愚民政策,教育民众安分守己,响应国家号召,做好一颗螺丝钉,方便国家管理。

秦文公治国之道

秦文公励精图治

四、武功:征伐西戎及配套的政治策略

1、留意时间点

文公继位十六年之后,才发动对西戎的攻伐。这十六年不是内耗的十六年,也不是游手好闲的十六年,而是励精图治的十六年。结果不用想都知道了,西戎败逃。

2、文公就收集周朝的遗民归为己有。

(1)人是国家的核心资源,是主要的生产力,在地广人稀的时代尤其是。有人就可以创造财富,就有钱有兵源。

(2)周平王的诏令中没有关于百姓的处置,不明令禁止的事就可以做,周朝的遗民就自己收了。

(3)只是收集了周朝的遗民,西戎的遗民呢?《史记》中没有讲,但处置方法无非是:

驱逐出境,不太可能,这是增强敌人的力量,不能干这事;

杀死他们,把他们的财富收为国有,也不太现实,会让西戎百姓从此都不会投降的,只会死战到底,也不能这么干;

废为奴隶,赏赐给有功的将士,继续为国家生产创造财富,还激励了有功的将士,也符合当时的社会惯例(商朝末期开始,就比较少杀死俘虏,更多的是贬为奴隶,为贵族提供生产服务),应该是这么做的。

3、把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周天子。

(1)遵守周平王与秦襄公的约定,把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周天子。

(2)秦国现在还不是很强大,需要外援,需要抱周朝的大腿,主动献上土地,既是遵守约定,也是讨好周朝,以此获取更多的政治资源。

秦文公治国之道

夷三族

五、加强法制管理:开始设立诛灭三族的刑法。

周穆王时期制定《甫刑》,最严酷的五种为:墨刑、劓刑、膑刑、宫刑和大辟,主要是身体的损害,以终结生命为最严厉的惩罚。发展到东周初期的时候,秦国制定了诛灭三族的刑法。说明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也是为了加强国家管理,让犯罪的成本变得更高;但也从负面促进了中国的家族文化,同富贵,共受罪。

总结

秦文公继位后,根据国家情况,及时调整策略,加强国内管理,积蓄力量,一战而败西戎,开疆辟土,胜利后遵守先王与周天子的约定,只拿自己应该拿的,把岐山以东的土地献给周天子,以此获得周朝对秦国长久的支持。

点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国家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成法,长久的攻伐之后,必然面临着调整和休养生息,积蓄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也面临着攻伐。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友友们是怎么看秦文公治国之道?是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互动!


本号特点:英雄权谋+厚黑历史+现代商业

欢迎友友们关注、互动及转发,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源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