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天府匠人系列 ①|陈述成:传承三百余年的“川菜之魂”

一针,一线,一笔,一刀……他们用双手编织生活,雕刻时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带走了他们的年华,却带不走他们的初心。他们是一介工匠,是文化使者,也是天府匠人。

天府匠人系列 ①|陈述成:传承三百余年的“川菜之魂”

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川菜一贯以“麻辣鲜香”著称,想要烹制最正宗的川菜,除了花椒与辣椒,最必不可少的作料就是豆瓣。色泽红润、味辣香醇、粘稠绒实的豆瓣酱,加入菜中能提色增香、辣而不燥、回味醇厚悠长,被誉为“川菜之魂”。

令人惊奇的是,这味“川菜之魂”却并非四川本土人的发明,而是来自一位福建异乡客陈逸仙。他从千里之外的闽越之地走到天府之国,从此他乡作故乡。他和他的后人无意中发明的豆瓣,光耀了川菜文化。至今,家族的第六代传人陈述成及其儿子陈伟仍守护并传承着这份祖业。

天府匠人系列 ①|陈述成:传承三百余年的“川菜之魂”

百年老字号的荣耀

明末清初,一场浩浩荡荡的移民运动席卷神州大地,这便是历史书中所称的“湖广填四川”。康熙年间,福建汀州府孝感乡翠享村人陈逸仙响应朝廷号召,一路跋山涉水,迁入四川郫县。其后,陈家子孙繁衍,久居其地,人称陈家笆子门。

有一次,陈逸仙无意之中用晒干后的胡豆拌入辣椒和少量食盐,用来调味佐餐,不料竟香辣可口,胃口大开。他便将这些美味送给街坊四邻品尝,大家都赞不绝口。于是,陈逸仙受此启发,专心加工这种“辣子豆瓣”来售卖,这就是郫县豆瓣的雏形。

嘉庆八年(1803),陈氏后人在郫县(今郫都区)开设了一家“顺天号酱园”,苦心研究新工艺,开始大批生产和销售,使辣子豆瓣成为当地广受欢迎的佐餐佳品。

咸丰三年(1853),陈家主人陈守信发现盐渍辣椒易出水,不宜保存,遂在祖辈的基础上潜心数年,先以豌豆加入盐渍辣椒吸水,效果不佳,再换胡豆瓣,依然不佳,又借鉴豆腐乳发酵之法,加入灰面、豆瓣一起发酵,最终味道鲜辣无比,今日家喻户晓的郫县豆瓣就此诞生。

后来,陈守信又新开一家酱园,取自己名号益谦之“益”字,当时年号咸丰之“丰”字,以及天、地、人之“和”,定名为“益丰和”号酱园。直到今天,“益丰和”都被当地人奉为郫县豆瓣的正宗鼻祖。

当然,创业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光绪三十一年(1905),彭县老板弓鹿宾在郫县开设了一家“元丰源”号酱园,打破了“益丰和”独家经营的局面。由于竞争对手的出现,陈家后人一直不断寻求创新、调整配料,力求豆瓣的味道和口感日趋完美。1931年,陈守信之孙陈文揆又在郫县开设“绍丰和”号酱园,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与摸索中,郫县豆瓣逐渐声名远播,“川菜之魂”的名号不胫而走。

“做咱家的良心豆瓣儿”

20世纪40年代,陈家又一个儿子陈述成出生了。由于家族产业的特殊性,陈述成和大哥自小就是在豆瓣酱缸旁边长大的。

“晴天晒,雨天盖,白天翻,夜晚露”,这段十二字箴言是陈家制作豆瓣的祖训,陈述成从学艺的那天起,就将这句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于是,每天游走在豆瓣缸之间,翻搅豆瓣成为他的必修课。多年风霜,练就了一双巧手,豆瓣佐料的搭配,翻搅的力度与时间,他都能掌握得分毫不差。

数年前,陈述成大哥去世,他正式成为陈家豆瓣技艺制作第六代传人,延续祖业、传承技艺的重担自然也落在了他的身上。大哥临走前,握着陈述成的手告诉他:“一定要把祖业传下去,继续做咱家的良心豆瓣儿。”

多年来,陈述成一直没有忘记大哥的教诲。如今,他已经做了40多年的豆瓣,年近70的他依然坚持每天凌晨4点起床,去搅拌缸里的豆瓣生胚。因为每口缸每天要翻搅两次,而且只能选在早晨太阳出来之前和傍晚太阳落山之后,当太阳暴晒时,切忌翻搅。这样讲究的工艺也导致了陈述成日不出而作、日落也不歇的特殊工作时间。而且,为了保证翻搅均匀,即使在豆瓣已经大规模生产的今天,陈述成依然选择手工翻搅,而不用机器,以保持最纯正的味道。

天府匠人系列 ①|陈述成:传承三百余年的“川菜之魂”

豆瓣手艺的传承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川菜的迅猛发展,餐饮行业和平常人家对郫县豆瓣的需求日益扩大,促使郫县豆瓣生产厂家大规模采取工业化生产,以提高产量。但是,传统工艺所生产的豆瓣依然具有优势,特别在火锅底料炒制、传统川菜烹饪方面,比未经发酵酿造工艺的机械化批量生产的红油豆瓣更胜一筹。

由于陈述成年事已高,加上手工生产技艺耗时耗力,传承人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因为在陈氏家族品牌发展的过程中,豆瓣市场竞争激烈,为防止对手偷学手艺,百年来,陈家一直有个严格的规定——豆瓣制作工艺“传男不传女”,这是为了防止女儿出嫁后工艺外传。

因此,作为陈述成唯一的儿子,陈伟几年前回家接手豆瓣厂的生产管理,成为陈家豆瓣技艺制作第七代传人。每天一大早,陈伟就会到生产区的晒场去,和工人一起把缸里的豆瓣翻搅一遍,祖辈传下来的工艺他早已烂熟于心。

陈伟从11岁起,就跟着父亲学习豆瓣制作的工艺。在陈家百年的发展中,其豆瓣制作原料很有讲究:用的盐是自贡岩盐,辣椒是牧马山的二荆条,胡豆是郫县二流板的青皮大白胡豆,制作缸用的是仁寿陶缸。每一种原料都是在实践中确认过最好的原料,假如换一种原料,做出的豆瓣就不是最好的。最让陈伟印象深刻的是,辣椒一定要剁成规定的长度,太长或太短都不行。

在陈家工厂的晒场上,3000多口豆瓣酱缸密密麻麻摆成一片,其中最里面一角17口缸显得与众不同,它们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战乱年代,这些缸都是埋在地下才得以保存下来的,如今已经成为“镇厂之宝”。而陈家的豆瓣制作技艺,也将在陈述成和陈伟父子手中继续传承下去。

(本文摘自《读者报》2018年4月5日第8版。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读者报》。)

天府匠人系列 ①|陈述成:传承三百余年的“川菜之魂”

这就是《读者报》

知过去 长知识 有谈资 摆故事

天府匠人系列 ①|陈述成:传承三百余年的“川菜之魂”

天府匠人系列 ①|陈述成:传承三百余年的“川菜之魂”

天府匠人系列 ①|陈述成:传承三百余年的“川菜之魂”

天府匠人系列 ①|陈述成:传承三百余年的“川菜之魂”

《读者报》订阅方式

1. 拔打11185或到当地邮政所订阅

2. 关注“读者报官方微信”,进入微店下单订报

3.淘宝店铺:https://shop269196912.taobao.com

4.微店订阅地址:https://weidian.com/?userid=357720529&wfr=wx_profile_wxh5&share_relation=fe55d9279dc1de63_791158084_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