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杀菌剂: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杀菌剂: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在您阅读本文前,您可以点击右上方“关注”,以后您就可以免费收到“火种三农”每天推送的内容。感谢您的关注!


说到杀菌剂,这两年最火的莫过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了。也许很多人对甲氧基丙烯酸酯不太了解,但说到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大家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来讲述这些"菌酯"的故事。

杀菌剂: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都叫"菌酯"效果有何不同?

嘧菌酯、醚菌酯和吡唑醚菌酯都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因其分子内含基团的不同分别起了不同的名字。换句话说就是主要成分的骨架是差不多的,只是有略微差异,导致在防治上面也有略微的差异性。

这3个化合物都具有保护、治疗、铲除的作用,最大的区别在于醚菌酯较其他两个移动性差一些,吡唑醚菌酯较前两个活性高一些,嘧菌酯渗透性更强一些。

如果这3个杀菌剂同一天开发出来,那大家对它们的认识绝对不像今天这样非要分出个高低,因为他们真的差不多

杀菌剂: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之所以有人说醚菌酯这两年效果不太好,是因为醚菌酯开发较早,抗性也起来了。

吡唑醚菌酯是较新的化合物,抗性较低,活性最高。就前期防效来说,嘧菌酯和醚菌酯半斤八两,后期治疗作用也都平分秋色。

由于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良好的内吸移动性,在实际应用中这两者更好用。但是如果把醚菌酯喷雾用水量加大,喷得均匀些,效果也差不到哪儿去。

嘧菌酯

杀菌剂: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杀菌谱很广,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中的大部分病原菌有效。嘧菌酯在我国25种农作物上取得登记,用于防治33种病害。

主要有番茄早疫病、晚疫病和叶霉病,黄瓜霜霉病、白粉病、黑星病和蔓枯病,辣椒炭疽病和疫病,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和黑痣病,葡萄霜霉病、白腐病和黑痘病,柑橘炭疽病和疮痂病,西瓜炭疽病,丝瓜霜霉病、冬瓜霜霉病和炭疽病,荔枝霜疫霉病,香蕉叶斑病,芒果炭疽病,大豆锈病,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等。

醚菌酯

杀菌剂: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杀菌谱不如嘧菌酯广,但对白粉病等特效,醚菌酯在我国15种作物上取得登记,用于防治13种病害。

主要有黄瓜、草莓白粉病,小麦白粉病和锈病,苹果白粉病、斑点落叶病和黑星病,梨树黑星病,番茄早疫病,葡萄霜霉病和香蕉叶斑病等。

吡唑醚菌酯

杀菌剂: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相对抑菌活性最强,具有较强的抑制病菌孢子萌发能力,对子囊菌类、担子菌类、半知菌类及卵菌类等植物病原菌有显著的抗菌活性,且具有潜在的治疗活性,可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真菌性病害。吡唑醚菌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可改善作物生理机能,增强作物抗逆性。

在我国23种作物上取得登记,用于防治25种病害,且在玉米和大豆上获得登记"植物健康作用"。

登记的主要防治对象有黄瓜白粉病和霜霉病,白菜、西瓜、茶树、芒果和香蕉炭疽病,香蕉黑星病、叶斑病和轴腐病,草坪褐斑病,玉米大斑病和植物健康作用等。

注意交互抗性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均属高等抗性风险,且彼此间具有交互抗性(即使用嘧菌酯、醚菌酯或吡唑醚菌酯其中任何一种,均会同时对3种杀菌剂都产生抗性),长期连续使用,病原菌的抗药性会迅速上升,这也就是近些年普遍反映嘧菌酯、醚菌酯对病害防治效果下降的主要原因。

杀菌剂: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从抗性治理的角度,在每个作物生长季,嘧菌酯、醚菌酯或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的杀菌剂合计用药次数也不应超过3~4次,应该和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如三唑类等)轮换交替使用。

杀菌剂:嘧菌酯、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