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我的採訪加引號

我的採訪加引號

我有很多問題想問你

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這樣的想法,關於採訪,在很早之前是渴望被採訪,要想被採訪總應該是很有名的人,很早之前我就一直這樣想。後來,直到最近,我開始想要採訪別人。

這個想法是這樣產生的... ...

最近,《我不是藥神》火了,有天早上起床看到朋友圈裡有人發文採訪思慧的扮演者譚卓,採訪文章寫的很精彩,看完後感覺譚卓很有範兒,很酷。那時突然有個想法閃現出來:被採訪目前是看不到希望的,採訪別人也很有趣,同時採訪明星很困難,也沒什麼實際意義,畢竟我不是做娛樂新聞的,那麼我可不可以採訪身邊的人,這些每天見到的普普通通的人,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啊。

可行性分析... ...

有了這個想法就想做起來,同時我在想,做事情雖然沒必要必須做十分有意義的事,但是能做有意義的事情才更有意義吧。採訪,採訪身邊的普通人,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每個人都是有閃光點的,每個人都是區別於其他人的特殊的個體,他們雖然默默無聞,但是他們也有值得挖掘和發現的。比如,我們可以採訪朋友、同事、同學、領導、路人甲乙丙、家人、愛人。想起曾經問一個朋友“你看片嗎?有什麼感悟嗎?”他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他很認真的說:“我看,而且看了不少,片中的女性都很漂亮,也許這是作為一個演員的基本,但是看得多了,讓我在比較美女和普女(普通長相女生)時候,覺得美女的長相優勢沒有了,甚至美女不如普女,因為太過於“蕩”然後就什麼好印象都沒有了(蕩然無存新的解釋)。而且我們常說美女愛英雄,其實仔細想想醜女也愛英雄啊,但是英雄看不上她們,所以只能說美女可以愛英雄。”這樣的見解讓我印象深刻。

採訪可以把一個事情變得正式起來,去掉了嬉戲打鬧,拋卻了虛偽遮掩,一旦你選擇被採訪,應該是做好了吐露心聲的準備。要不,為什麼要浪費這寶貴的時間,完全可以找幾個夥伴侃大山啊。所以採訪是一個讓彼此冷靜下來、深沉起來、真正溝通的方式。

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每次週末回家,見到父母,叫一聲爸媽,然後開始忙碌起來,這就是我們的陪伴。進門之後,我們和父母打招呼,然後從穿著和聲音來判斷和得到回應,很少面對面的看看父母,給父母一個暖暖的擁抱... ...採訪是一種聊天,一種認認真真的聊天。

採訪準備... ...

大學期間,我是學校校報成員,跟著學長學姐採訪學校的領導、老師、同學,畢業後去報社上班,採訪教育系統的校長、老師,積累了一些經驗,後來從事其他工作,每每看到採訪兩個字,總是有親近感。採訪的對象確定了,採訪的內容因人而異,比如,我想要採訪的第一個人是我的同事,我想採訪他的一個內容是“他眼中的父母和爺爺奶奶”還有我想了解他對於讀書這件事的看法。又比如我在採訪中想要問每一個受訪者“你刷牙用幾分鐘”

採訪的前提是彼此信任,只有真實有效的信息才能有共鳴,或者更好的引起讀者的共鳴和真情實感的感同身受

採訪就是聊天的升級版,一種面對面的認真的負責任的聊天,對聊天對象負責,對即將看到聊天內容的人的負責

每次採訪我會回答被採訪者一個問題,這件事我會提前和被採訪者溝通,這是我對未來採訪的一些初步規劃。

採訪目的... ...

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還是想了解普通人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有更深入瞭解身邊親人朋友同事的心理訴求,我們希冀看到身邊人的閃光點,然後更好的支撐自己前行,我們渴望自己能夠吸引別人或者為別人所吸引,這樣才不會孤單。通過採訪身邊的人,瞭解他們的想法,持之以恆的採訪下去,讓看到的人從中觸動到、感動到、理解到,讓人和人之間有了另一種溝通。這是我想要的目的。

我的採訪加引號

你會怎麼回應我

採訪權

說了這麼多,我突然想到,誰有采訪的權利呢?百度百科說採訪權定義直接說什麼是記者的“採訪權”?在如今的新聞法理論上,“採訪權”多被界定為一種新聞記者的“個體權利”。可見不是記者是不能正式採訪的。

那麼我不是記者,我沒有采訪權,而且我採訪的也不是新聞,我只是採訪身邊的人,然後藝術加工,分享給其他人。我採訪是出於自願原則,我想要採訪你並且尊重你的各種權利,你同意遵守我的採訪規則願意被我採訪,僅此而已。採訪中個人信息保密,只有當事人知道,這樣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吐露內心,一吐為快,豈不快哉。

我的採訪加引號

準備好了嗎?

我的初心... ...

也許此時此刻,在這個地球上,有很多人產生了和我一樣的想法,想法很容易一閃而過,如果能夠抓住它,並且把這件事情做起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有了想法,就要行動起來。

我同時要明白:採訪一個人是不是遵守交通規則是沒有現實意義的。採訪一定要個體特殊性和角色普遍性兼顧,既要展示個體的特點,也要體現個體作為一個社會角色的普遍性,這樣才能讓讀者有共鳴,這件事才做的有意義。抱著那樣的目的,開始我的非正式採訪,所以我的“採訪”是加引號的採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