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馬未都一生最佩服的男人「王世襄」,什麼來頭?

gaodaf21


先給大家來幾組鏡頭:

二三十年代,一位少年時手持大竹竿在京城四合院到處趕鴿群;

北京一所美國僑民學校,老師正拿著一沓英文的作業,面對這位少年氣憤地說:

汝再寫這樣的文章,一律給不及格!因為十幾篇作業全寫的是養鴿心得。

燕京大學裡,一位紈絝子弟臂上架著大鷹,懷揣蟈蟈在課堂上名叫,被老師趕出課堂。

……這位是誰呢?

時光轉到21世紀的今天,有這樣一個人,說:

中國的古陶瓷著名的收藏家,古代是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近代就是馬未都。

由此可見,馬未都在收藏界的成就真是鳳毛麟角。

說這話的就是馬未都自己。

收藏家、古董鑑賞家,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主講系列節目《馬未都說收藏》。

現為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中國網》專欄作家、專家,同時也是超級暢銷書作家,觀復博物館館長。

這兩個人物在上世紀80年代相遇。而成就卓著的馬未都說,自己一生佩服的男人就是前者那位“王世襄”!

王世襄,什麼來頭?

聽有書君來給大家說一說。

1、幾年前,在《大家》節目採訪時,王世襄曾說自己:“玩物喪志”,有書君認為他是“玩物存志”。

王世襄生於1914年,標準的世家子弟。

少年的“王家二少爺”趕鴿子、養狗、玩葫蘆、養鳴蟲,在北京城可以算得上是小有名氣。

然而與其他紈絝子弟不同的是,大俗的東西到了他這兒卻玩成了大雅。

啟功先生說他,不是“玩物”而是“研物”。


比如:

王世襄最喜歡的是鴿子,為了養鴿,不惜在郊區買小院居住,去外地開會時也不忘逛鴿市,會鴿友。

曾經有一位鴿子的主人因為他認識幾近絕跡的鴿種“鐵牛”,堅持要將鴿子送給他。

他翻出宮廷鴿子的畫譜文獻,經多年積累研究,編著了《北京鴿哨》、《明代鴿經·清宮鴿譜》等鴿書。

另外,從有關他為各種玩物著述,《蟋蟀譜集成》、《說葫蘆》(中英雙文本)等等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

王世襄雖然玩井市的“雕蟲小技”,卻玩出了文化,玩出了一門“世紀絕學”。

2、王世襄曾說自己:“業荒於嬉”,有書君認為他是“業精於嬉”。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王世襄來到中研院,儘管有梁思成的推薦,但由於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傅斯年看不慣他身上的“紈絝之氣”,拒絕接受他。

梁思成便留他在中國營造學社邊學習邊工作。在此期間,他飽覽古建築典籍,為日後從事髹漆、明式傢俱研究打下基礎。

日本投降之後,王世襄做了他人生最自豪的一件事:為國家追回了萬件國寶。可是“三反”時期,被故宮博物院解僱。

王世襄覺得他當年無奈之中離開故宮,實在是因禍得福。

他又“嬉”於大街小衚衕,與破舊雜貨攤主打交道,憑著傻勁與狠勁,玩出了專著《明式傢俱研究》。

被稱為繼郭沫若的青銅器、沈從文的服裝史之後,中國古代文化研究的“第三個里程碑”。

3、王世襄是一個能把寂寞玩成了熱鬧的人。

由於歷史的原因,1957年王世襄被戴上一頂“右派”帽子,這沒有使他氣餒。

右派10年,他鑽研自稱“偏門”的學問。

白天騎上自行車穿梭大街小巷,與各種平民打成一片,學習民間工藝和研究。

晚上偷偷寫作,經過幾年的潛心研究和艱辛勞動,刻蠟版、油印,整理成冊,完成了數十萬字的著述。

“文革”的時候,1969年,已經55歲的王世襄被下放到湖北咸寧的“五七”幹校參加“勞動改造”。

三年多的幹校生活儘管勞動艱苦、生活清貧,但他好玩的天性在這裡找到了應有的樂趣。

他很快成了養牲口的行家裡手。經常苦中作樂,別人“以酒澆愁”,他卻“以詩澆愁”,即興賦詩。

4、王世襄雖是望族子弟,卻能玩世謙恭。

雖然是世家出身,但是,王世襄下鄉儼然是一位村野老夫,向農民學習插秧,種田放牛。

研究明式傢俱限於財力時,他可以頭枕鞋子,睡冷炕。

和韓祖祥相差24歲,一個是北京城裡長大的聞名遐邇的大學者,一個是湖北省咸寧向陽湖公社的漁民。

王世襄經常到韓祖祥的家裡吃魚,隨他一起打漁,成了忘年交。

馬未都說:“跟王老認識時我只有33歲,他當時70多歲了,應該是以祖孫輩而論,但只要談得投機,他就不讓我走,留我留到半夜,還要去給我炒一個菜。”

可見馬老的為人是多麼謙和。

5、王世襄大愛有行,更有小愛之細膩。

王世襄與夫人袁荃猷感情特別深厚。

為了收集古董做研究,王世襄幾乎家徒四壁。夫人毫無怨言,甚至和他一起睡在“櫃子”裡。

王世襄酷愛養鴿,準備在鄉下買大院養鴿子,可終因夫人不習慣而放棄。

在“五七”幹校時,自己享受著觀魚、買魚、餐魚之樂,想到同樣酷愛食魚,此時卻遠在河北省團泊窪幹校的老伴袁荃猷,王世襄不由生出幾許感嘆:

“花鱖提歸一尺長,清泉鳴釜竹煙香。和鹽煮就鮮如許,只惜無由寄與嘗。”

王世襄寫完之後,又將觀魚前後所寫的10首詩工工整整重新抄寫一遍,以《觀魚十首寄荃猷並序》一起寄給了袁荃猷。

2003年秋天,當相濡以沫近60載的夫人袁荃猷先他而去。每每想起老伴,王老都會忍不住撫摸老伴留給他的一件寶貝——大樹圖。

這是夫人生前特意為他刻了一幅大紅剪紙,粗壯的樹幹,圓形的樹冠,丈夫一生所愛的15項玩好,像果實般藏於樹冠。

這張裝裱後的大樹圖就懸掛在大廳的牆上。

可見,一位大家既有對國對事業的大愛,也有對家人沉積在心中的憐愛。

一個世家子弟,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不僅經歷家道沒落,而且遭遇許多坎坷。

但依然平和,豁達,不抱怨,不詆譭。這是何等心胸!

王世襄說:

“我很堅強,蒸不熟、煮不爛,我就是我。

我一不自尋短見,二不鋌而走險,全力著書立說,做對民族文化有益的工作。

我照我的道路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總有一天,應該得到公正的認識,我能做到,這就是我的勝利。”

的確,馬老做到了。

他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有關古代傢俱的專著《明代傢俱珍賞》,填補了中國工藝史上一段長時間的空白,更為收藏家或研究者提供了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手冊。

2003年12月3日,王世襄從專門來華的荷蘭王國約翰·佛利蘇王子手中,接過旨在鼓勵全球藝術家和思想家進行交流的荷蘭克勞斯親王最高榮譽獎。

從而成為獲得該最高榮譽獎的第一位中國人。

這樣一個有來頭的人。擱誰不佩服呢?


有書共讀


這是個老問題了,發篇前段時間寫的文章吧。

王世襄,1914年生。王家是世宦之家,其祖父王仁東是光緒時期的工部尚書,伯祖王仁堪是光緒三年狀元,父親王繼增是北洋政府國務院秘書長,母親金章是著名魚藻畫家。大舅金北樓是民國時期的畫壇大家,二舅金東溪、四舅金西崖是竹刻大師。

1938年,王世襄畢業於燕京大學中文系,獲得學士學位。1941年,他又在燕京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王世襄喜歡玩樂,喜歡養鴿子、蟋蟀和熬鷹,凡是當時紈絝子弟喜歡的,他幾乎都愛。畢業之後,王世襄又喜歡上了古建築,於是埋頭研究起了古建築。

王世襄與父親

1943年,王世襄研究古建築時與梁思成相遇,彼此一見如故。梁思成比王世襄大10幾歲,梁思成對王世襄極為照顧,成為了王在古建築領域裡的老師。

1945年7月,日本投降前夕。在老師梁思成的推薦下,王世襄成為了平津地區的“接收大員”,代表政府向日軍追回盜劫的文物。從1945年11月起到1946年9月的近一年時間裡,王世襄以霹靂手段打擊私藏、盜竊、佔有文物古董的洋人、漢奸等,為國家追繳回了大量國寶。

王世襄之母

主要成績有:沒收了德國人楊寧史私藏的青銅器240件,收購了著名收藏家郭葆昌的瓷器300多件;追回日本人非法贈送給美軍德士嘉寶中尉的一批宋元瓷器;搶救回被譽為偽滿州國國寶的絲繡200多件;接收了溥儀皇帝在天津靜園保險櫃裡的文物古玩1800件等。

其中在追回德國人楊寧史私藏的青銅器時,這個狡猾的傢伙用重金收買其它接受大員,意圖將國寶偷運出境。王世襄等人果斷出擊,迅速將楊寧史拿下,收繳了諸如戰國宴樂漁獵銅壺等國寶級珍寶240件。

戰國宴樂漁獵銅壺

隨後,王世襄又積極奔走弄來10萬美金,買下了郭葆昌所藏珍貴瓷器300多件,這些瓷器大多是宋元時代的精品,極為珍貴。若不是王世襄積極奔走,這批瓷器早已經流落海外。

追繳回的周代青銅斧鉞

1946年12月,王世襄作為中國駐日代表團教育組的專家到日本東京,追繳被日本劫掠而去的文物古董。在東京市郊的帝國圖書館地下室及伊勢原的鄉下,王世襄等人發現了被日軍劫掠去的大量中國古本藏書。這些藏書有從莫高窟盜出的唐代經卷,也有《永樂大典》等珍稀古本。

日本人將這些珍本看得比黃金古董還重,分批藏在了不同的地方,企圖矇混過關。

王世襄與夫人袁荃猷

但最終還是被王世襄等人發現。1947年2月,王世襄等人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將這些古籍打包成106個大箱子從日本橫濱運回了上海。在上海的鄭振鐸接管了這批古籍,隨後將古籍全數上交故宮博物院。

王世襄在追繳抗戰文物時立下了大功,他先後奔走一年多,追回了2000多件珍貴文物,珍貴古籍106箱,總數量達到10000件。按照當前的文物價格來算的話,其價值不少於500億。

王世襄放牛

1948年6月,王世襄到美國、加拿大考察學習。考察期結束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匹茲堡大學等重金邀請他去工作,但都被王世襄拒絕。回國之後,他到故宮博物院工作。1950年代後,王世襄因為當年接收大員的身份被解僱,歷經風浪20餘年。

王世襄晚年的家

1980年代,30歲的馬未都與王世襄結識,馬未都從王世襄處學了不少知識,奠定了在文物收藏方面的基礎。

馬未都與王世襄相識

王世襄退休後,與妻子相濡以沫,住在一簡陋衚衕之中。雖然日子過得平淡、清苦,他卻安貧樂道不忘鑽研。1992年,王世襄將家中珍藏的明清時代的傢俱79件全數捐給了上海博物館。而這些傢俱,按照價值當值上千萬。

1994年,王世襄從文物局退休。2003年,荷蘭王子約翰·佛利蘇親自到北京為89歲的王世襄頒發了“克勞斯親王獎最高榮譽獎”併發給他10萬歐元的獎金,以感謝他在宣傳中國文化方面做出的貢獻。

王世襄與妻子墓(後面是父母合葬墓)

2009年11月28日,王世襄在北京去世,享年95歲。王世襄去世後,時人評價他:“中國21世紀也許還會再出一個錢鍾書,但再也不可能再有一個王世襄。”這也許是對王世襄一生最好的評價吧。


稗史候說


我是馬未都的鐘愛粉,馬老最佩服的男人,我自然服得五體投地!

王世襄先生不僅來頭大,而且一生異樣精彩、且成就輝煌!如果用“幸福指數”這個概念,王老一生的幸福指數特別高,高到百年不遇了!王老享95歲高壽,一生經歷過很多坎坷,但在最困難的時候仍能過得那麼高品質,實屬奇人!所以有人說21世紀可能再出一個“錢鍾書”,但不可能再出現一個“王世襄”。

1914年,王世襄出生,父親王繼曾是北洋政府國務院秘書長,母親金章是著名花鳥畫家。大舅金北樓是畫壇領袖,二舅金東溪、四舅金西厓都是竹刻大師。祖父王仁東是工部尚書,伯祖王仁堪是光緒三年的狀元。

  自幼年起,王世襄愛養鴿子,一養就是一生,少年時,常手持長杆在房頂上跑,訓練鴿子的反應能力。母親在房底一看,嚇得臉都白了。王世襄養出來的鴿子,京城一絕,杆子指哪飛哪,聽話無比。

  王世襄少年愛鬥蟋蟀。12歲那年,王世襄看不上買的蟋蟀,他膽量驚人,深夜,一人挑燈去亂墳崗子抓,聽著聲一抓一個準。在京城,王世襄的蟋蟀頭形高而圓、腿大、觸鬚直,把京城公子哥的名貴蟋蟀殺得七零八落。

  少年時,王世襄愛玩鷹,玩鷹是頂級玩家標配。鷹習性兇猛,要玩鷹就要先熬鷹,比誰不睡覺。王世襄熬鷹,六七夜不打盹,最後鷹服了。
據馬未都先生的回憶,王老也非常擅長於馴狗,他們去山西收貨時,再兇狠狼狗、土狗,到了王老面前時一聲也不叫,象綿羊一樣馴服。

少年的王世襄曾拜清代善撲營布庫(宮廷摔跤的功勳運動員)為師,學習摔跤

  讀完幾年私塾,父親送王世襄到北京的美國僑民學校唸書(相當於現在的國際學校)。有個美國同學練拳擊出身,壯實如牛,要和他比試。三個回合,被王世襄撂倒,摔斷手臂。

  少年王世襄和父母

有次上街,王世襄看人騎一輛摩托車,牛逼哄哄。那年月,騎摩托相當於今天開私人飛機,同學都去圍觀。王世襄瞟了一眼,非常不屑:

  這算玩什麼啊,怎麼也得騎一白馬。

  在王世襄眼裡,炫富跟玩完全兩碼事,騎摩托的不叫公子,騎白馬的才是真公子,這才叫公子的“範”。

  那學期,同學都在考試,王世襄穿著滾邊短袍,騎著白馬進山去了。拉弓射箭,追鹿逐兔。回來時,左手拎著獵物,右肘擎著獵鷹,少年意氣風發,瀟灑至極。

  哲學家說,如果生活變成了只是怎麼活下來的話,那就是無聊。但在少年王世襄那裡,好玩的事那麼多,根本顧不上無聊。

  02

  高中讀完後,王世襄轉至國文系考入燕京大學研究院,學中國古代繪畫。

  每一個男孩都有突然長大的一天,長大了,就懂得了傷心,也懂得了愛和被愛。

  25歲那年,王世襄的母親去世,一夜之間,他好像也長大了。

  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

  碩士畢業後,北京淪陷。1943年冬,王世襄南下求職,與梁思成在重慶相遇,彼此一見如故。

  梁思成大他十幾歲,論世交是平輩,論學術是他的啟蒙老師。梁思成這位學識淵博、功力深厚同時又具有忘我精神的學長,對王世襄未來的發展影響頗大:一是梁思成那種專注於事業的精神,使王世襄終身難忘,成為激勵他奮發有為的動力;

  1945年日軍投降後,在梁思成的極力推薦下,王世襄擔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戰時文物損失委員會平津區助理代表”。

王世襄壯年

  03

  憑著多年的“玩”,王世襄北上追還被敵偽劫奪的文物,一年多,共追回七批文物、古籍,從東京運回被日本掠奪的106箱古籍。

  1946年,王世襄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及編纂。當年的故宮還沒有所謂的研究員,都是民國大玩家們聚在一起“玩”,談笑有鴻儒,邊玩邊做學術。

  到了1952年,三反運動,時局詭譎。追回大量國寶的經歷,竟讓他成了要打的“大老虎”,昔日英雄反而成了罪人。審查一年多,竟然毫無證據,只好釋放回家,故宮原單位已經開除了他的公職。

  人生沒有所謂的無路可走,更多的卻是山水有情,丟失體制工作也不是什麼可怕的事,人生最可怕的事,是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和未來的信心。人真正的成熟,是經歷了世態炎涼之後,知道了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對於王世襄來說,他的人生看似山重水複疑無路,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世人看來,這個失業的王世襄像一個晚清的遺老遺少,消耗自己的生命,揮霍著自己的光陰。

  可王世襄對別人的評價也毫不在意,在他眼中,全世界就無一物不好玩,萬物皆好玩。能夠玩出這種境界,再找不到第二個人。

  王世襄一生養鴿子,與眾不同,別人玩的是新奇,他玩的是學問。

  為養一隻鴿子,王世襄直接把養鴿的專家請到家裡,同吃同住,天天泡在一起。最後把學到的經驗,竟編了一本《明代鴿經清宮鴿譜》,成為養鴿者的必讀之書。

  王世襄玩蟋蟀,別人玩的是賭博,是酒色財氣,他玩的是真趣。

  為養好蟋蟀,他從全國各地圖書館和藏書家找來十七多種蟋蟀譜,逐段斷句、改訛、勘誤,還編成了堪稱蟋蟀譜的百科全書:《蟋蟀譜集成》。

  王世襄玩葫蘆,別人玩的是炫耀和顯擺,他玩的卻是等待。

  春天,他自己種下葫蘆,然後就像冬天在等一場雪一樣,他等一棵小苗長成葫蘆滿枝。最後還寫了《讀匏器》,在《故宮博物院刊》發表,這項瀕臨滅絕的傳統技藝才得以傳承。

  王世襄的玩,不是玩世不恭,而是真的做學問。世間萬物,只要到了王世襄手裡,皆有情有義,皆栩栩如生,皆生機盎然。他讀懂了物,物也讀懂了他。

  

據王老自己回憶:“幼年讀書之餘,我喜歡進廚房去看廚師做萊,那時我家的家廚,多是從各地請來的名師,技術十分高超。在他們的指點下,我常常上灶,煎炒熘炸,樣樣都行。各幫萊,我都學,做菜的興趣越來越濃,交了不少廚師朋友。在這些人主灶的飯館裡,我去吃飯或請客,他們都讓我自己上灶炒菜。年輕的時候,一次做幾桌菜,不以為是難事,反以為是樂事。很多年過去了,不少廚師一直認為我是他們的同行,而並不知道我的真正工作單位是在故宮裡。”於是,到親朋好友的家裡,他也總喜歡親自下廚,露幾手“絕活”。

王世襄的拿手菜不少,其中僅香糟菜就有糟熘魚片、糟煨茭白、糟煨冬筍、糟蛋海參等好幾味。此外還有海米燒大蔥、雪菜燒黃魚、火腿菜心、雞片燒豌豆、糖醋辣白菜、羊油麻豆腐、麵包蝦……好菜在口味,不在原料貴賤。一次老友聚餐,要求每位現場烹製一菜,有魚翅,有海參,有大蝦,有鮮貝,王世襄做了一個冷門菜:燜蔥,結果被大夥兒一搶而空。

  很難想象,一捆蔥他竟然能做成佳餚!

  多年之後,王世襄去世,每當馬未都想起他時,就對這道燜蔥念念不忘,稱:王爺的燜蔥,真是一絕!

  清華大學教授尚剛說:在當代玩家中,王世襄是最通製作、最知材料、最善遊藝的一位。

  大收藏家張伯駒也曾感嘆:王世襄是個天才。

王世襄與玩家朋友一起玩鷹

  04

  王世襄玩東西物我相忘,物在我在,物亡我亡,他是真正的玩家,為一物,可以奔波,可以顛沛流離,也可以捨命。

  1976年唐山地震,王世襄院子裡的東廂房掉下一塊屋脊,鄰居都在院子裡搭床過夜,王世襄捨不得自己的收藏,在家紫檀大櫃裡鋪毯子,人鑽進去,腿都伸不直。防震期間,他都睡在櫃子裡。

  人送外號“櫃人”。

  為找玩物,王世襄晃盪四九城,常年一輛自行車,一日騎行上百里。從永定門騎到德勝門,穿梭大街小巷。看到一對明朝杌凳,人家要價20元,他回家拿錢,回來時東西竟然被人買走。他懊悔不已,後來在東四掛貨鋪看見了,店鋪要價40,等他拿完錢回去,杌凳又被人買走。

  一件物,他看見兩次,又“丟”了兩次。追悔不已,最後,他輾轉滿北京城找人,跑了30多次,最後花了高於原價400塊錢才終於買到,這下才覺得踏實了。

  只為一個初見,愛物如此,也算奇人了。

  有一年大年三十,他聽說一個好物件,心生澎湃,家中在吃年夜飯,他卻踏雪而去,直到第二天清早抱著東西回來,這個年他才算過踏實了。

  愛物如此,恐怕世間再沒有幾個人了吧。

  到了80年代,王世襄住在北京東城芳嘉園的一個四合院裡,他偏愛明式傢俱,近百件的明式傢俱擠放在房子裡,越堆越多,最後只剩下一條過道。

王世襄著作“全家福”

  05

  大文學家張岱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

  王世襄對玩物有多執著,就說明他有多深情。王世襄本來一生就圖個玩,不曾想自己到了七十歲時,卻被人封了個“中國第一玩家”。

  哲學家張中行說:王世襄所治之學是絕學,奇得稀有,高不可攀。

  畫家黃苗子評價王世襄是“玩物成家”,書畫家啟功則評價他“研物立志”。

  但世間玩家千千萬,唯有王世襄玩得令人欽佩。

 王世襄與夫人

 真正的玩家玩的不是錢,也不是物,而是情。他對物深情,對人更深情。

  王世襄的夫人袁荃猷喜愛書畫,擅長古琴,精於描花剪紙。王世襄關於傢俱、漆器、竹刻、葫蘆器等著作的線圖素描,都由她親手完成。夫妻二人,白首偕老,情深義重。

  劇作家廖一梅說:這輩子,遇見愛,遇見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見了解。

  王世襄和夫人袁荃猷就是遇見了解。

  王世襄夫妻二人一生多童趣,有次夫人囑咐王世襄去鐘鼓樓,給她買一套內衣回來。王世襄路過小古玩店,見一尊藏傳米拉日巴佛像,心生喜歡,就用買內衣的錢買回了這尊佛像。

  夫人並不埋怨他,笑著包容這個一生都像男孩的人。愛人之間總是這樣,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生活中相互理解扶持,精神上心有靈犀。

  盛世古董,亂世黃金。人到晚年,王世襄不曾想,自己一生的收藏都變成了天價。這些物件,隨便拿一個都值上千萬。可那又怎樣,對於王世襄來說,萬貫家產也不敵一個情深義重。

  有人問王世襄家裡的所有物件,最捨不得哪個?大家以為要說哪個黃花梨傢俱,哪個乾隆瓷瓶,誰曾想,晚年時,他卻流淚說:

  是夫人買菜時的一隻小筐。

  2003年,夫人去世,王世襄立下遺囑:到將來自己辭世之後,請人把這個提筐放在兩個墓穴之間,能與妻子“生死永相匹”。

  世間所有的美好都不如一場深情!王世襄對夫人深情,對朋友也深情。

  馬未都30來歲的時候認識了70多歲的王世襄。兩人本是以祖孫輩論,但王世襄把馬未都當莫逆之交,知無不言,談得投機,還不讓他走,留到半夜,還給他炒幾個菜。

  一個人能跟平輩的人玩不算什麼,真的玩家,年輕的時候能跟年長者玩,胡吃海喝,談天說地;年老了呢,又能跟小朋友玩在一起,推杯換盞,這才叫牛逼的玩!

  馬未都說:王世襄是一個對生活非常豁達的人,貴族身份沒落,不斷遭遇打擊,但無論人生多麼低谷,他一直都堅持一口氣,堅持到他最後功成名就為止,這一點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並深深地影響了我的人生。

王世襄與夫人

  06

  晚年的王世襄,左眼失明,從此不再外出。

  他將精心收藏的古琴、銅爐、佛像、傢俱、竹木雕刻、匏器等文物精品,大部分交予國家。或以不到十分之一的低價象徵性地轉讓給博物館收藏,或通過拍賣尋找新主人。

  拍前賣後,老爺子絕口不提價錢。很久之後,有個後生給王爺唸了念當時拍賣的價錢,王世襄並不在意。說:

  人生價值不在據有事物,而在觀察賞析,有所發現,使之上升成為知識,有助文化研究與發展。

  也曾有人問王世襄,散盡一生心血難道真的捨得?他回答:

  萬物從哪來,到哪去是最好的歸宿。凡是生命以外的東西,皆為人生長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幸陪我走一遭,已是人生之幸。

  起家猶如針挑土,散盡猶如水推沙。王世襄玩了一輩子,積累了無數財富。散去的時候,卻雲淡風輕,瀟灑至極。

  尼采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王世襄的一生中的每一天,幾乎都在起舞,活了95歲,玩了整整一生,起舞了整整一生。

  這種玩當然不是縱情聲色,是會享受生活,懂得生活。

  我們一生中,能夠用最認真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興趣就是玩。這個玩說大就大,說小就小,你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有什麼樣的境界。

  今天,我們的玩是酒色財氣。但真正的玩,玩的是學問,心態,智慧和境界。

  今天,我們的玩是人云亦云,心無定見。別人說法國好就去法國,說馬爾代夫好就去馬爾代夫。但真正的玩,是跟隨自己的內心,玩出特色,玩出風格,玩得純粹。

  今天的玩,是功利的多,灑脫的少。談錢的多,談情的少。刻意的多,自然的少。

  真正的玩從不在於你有多少財富,去多少聲色犬馬的場合,喝多貴的酒,開多貴的車,而在於一生都有孩童的心態,認真對待你生活裡每一次遇見和別離。

  生命如恆河之沙,玩不只是消遣,更是一種修行,人生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人生本應如此,以自由之心做無用之事,在世俗生活中,活出人生真趣,活出一花一世界的開闊。

  將玩的精神用自己的方式堅持對待,形成自己的人生哲理,滋養並支撐著自己的生命。到最後,回首發現,處處充滿著精彩。


執玉手


馬未都和王世襄先生是忘年之交,在馬未都眼中,可以說王世襄先生是老北京第一玩主,是一個收藏成痴,獨居特性的時代文人。



馬未都說:我後來走上收藏的道路,也無不受到王世襄先生的影響。但王世襄先生對我最大的影響,仍然是他那種非常陽光的生活態度。他是一個對生活非常豁達的人,舊社會他可能是貴族身份,後來沒落了,不斷遭遇到打擊,無論人生多麼低谷,他一直都堅持一口氣,堅持到他最後功成名就為止,這一點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王世襄先生的學問源於樂趣,有他的獨特性。他出身豪門,擁有很好的教育背景,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朝中大官,母親是書香門第。他年輕時就在燕京大學讀書。他們那一輩的人,出身好,家裡有錢,對成就一個學者是比較有利的。但王世襄先生在那個時代的文人學者裡是獨樹一幟的,他出身豪門,但關注的卻是社會底層的文娛活動,捉獾、養鴿、馴鷹、養狗等等,他對世俗民間雜七雜八的事都感興趣。他出身上層社會,卻關注社會底層的樂趣,這在中國文人裡是不多見的。他這種陽光向上的生活態度對馬未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所以說王世襄先生是馬未都這一生最佩服的人。


小小小小小容


按照官方說法,王世襄是著名文物專家、鑑賞家、收藏家,歷史學者,中央文史館館員和全國政協委員。其實在這些官方稱呼之外,王世襄還有放鴿家、鬥蟲家、馴鷹家、養狗家、摔跤家、火繪家、烹飪家、美食家、漆器家、明式傢俱家等等,這樣的人物,在今天已經成為絕響。

晚年王世襄

王世襄祖上是高官出身,高祖王慶雲是道光進士,曾任四川總督和工部尚書;伯祖王仁堪是光緒狀元;祖父王仁東曾任江蘇提學使。

王世襄的父親留法出身,長期在北洋政府外交部門工作,後來曾任北洋政府國務院秘書長;母親金章是知名畫家,1930年代末期去世。

這樣的家庭,造就了王世襄,從小受環境薰陶,他對字畫、古玩、收藏、飲食、民俗和古典傢俱無所不通,後來終成大家。

王世襄一歲時與父親合影

王世襄喜歡收藏明清傢俱,其好友、著名學者陳夢家也有此好。1949年後,陳夢家常有作品問世,稿酬頗豐,經常購入一些精品明清傢俱。王世襄雖然沒錢,卻有功夫,經常騎輛破車,四處亂逛,所以也能買到一些好東西。王世襄曾在書中回憶他與陳夢家的交往:

我以廉價買到一對鐵力官帽椅,夢家說:‘你簡直是白撿,應該送給我!’端起一把來要走。我說:‘白撿也不能送給你。’又搶了回來。夢家買到一具明黃花梨五足圓香幾,我愛極了。我說:‘你多少錢買的,加十倍讓給我。’抱起來想奪門而出。夢家說:‘加一百倍也不行!’被他迎門攔住……夢家比我愛惜傢俱,在我家隨便搬動隨便坐。夢家則十分嚴肅認真,交椅前攔上紅頭繩,不許碰,更不許坐。我曾笑他‘比博物館還博物館’。

王世襄在燕京大學讀書時,就愛養鷹逮兔

王世襄還是位美食家,小時候常在家裡廚房廝混,學了一手好廚藝,後來只有有飯局,王世襄總要露一手。馬未都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最逗的是有一次,一家美國大公司在王府飯店宴請王先生(王世襄),他老人家自己在家先炒一菜,裝入廣口罐頭瓶內,拎著去赴宴,並一路上對我說,王府飯店的廚子不行,讓他們嚐嚐我的手藝。那天在餐桌上,當王先生將自己肉絲菠菜裝入盤中,滿桌嘉賓鼓掌,嘖嘖稱讚。我覺得客人只是出於禮貌,但王先生卻認真地說,剛出鍋時還好,這會兒塌秧了。”

幼時王世襄與父母在一起

這樣的人物現在還有嗎?


民國年間那些事


王世襄何許人也?中國第一大玩家,玩什麼都能玩出家來,當然他的主業是文業鑑定和收藏,對中國的歷史文物和史料都是卓越的貢獻,這個人各方面都很牛,先從他的出身說起。

圖為年輕的馬未都與王世襄老爺子。

王世襄(1914-2009年),祖籍福建,出生北京,他家是集書香門第、官宦世家為一體的名門望族,王世襄的曾祖是王慶雲,任兩廣總督,祖父王仁東是江寧道臺,伯公王仁堪是光緒三年的科舉狀元、梁啟超的老師,父親王繼曾畢業南洋公學,清朝時張之洞秘書,民國出任國務院秘書長;王世襄母親金章出身湖州富裕的書香之家,外公有自己的燈泡廠和醫院,大舅金北樓是有名的畫家,二舅金東溪是有名的篆刻家,四舅金西厓是近代刻竹第一家,他母親金章是近代畫家,最擅長畫花鳥魚蟲,著有《濠縣知樂集》,王世襄無論他自己家還是母親孃家,無一不是大才,你說是不是很牛。

圖為王世襄與左人玩鷹隼。

王世襄出生好,人很聰明,既能學又能玩,特別是能玩出新高度,比如養鴿子、鬥蟋蟀、玩鷹、遛狗,並且無一不通,讓人精嘆。王世襄鬥蟋蟀著了一本《蟋蟀譜集成》,養鴿子編了一本《鴿經》,玩鷹出了一本《大鷹篇》,遛狗寫了一本《獾狗篇》,此外他還喜歡玩葫蘆,並出書《說葫蘆》一本,他也跟著舅舅們學竹刻,出書《竹刻藝術》,跟著他母親學畫後出了一本《畫學彙編》,後來在故宮從事文物工作後,又寫了很多文物方面的書,比如《明式傢俱》、《漆器》、《雕刻影集》等等,太多了,王世襄的興趣實在是太廣泛了。

圖為牛輕的王世襄與水牛。

王世襄畢業於燕京大學,畢業那會兒正值抗戰時期,他認為那時候出去工作是替日本人做事,屬於漢奸,不幹,所以在家裡玩,玩的樣樣精通,抗戰勝利后王世襄負責為國家追回被日偽私吞的文物,奔波全國各國,來往日本,追回的文物數以萬計,這期間也練就了王世襄一身辨別文物的本領,還整理出了大量的文物資料和珍貴的影集,為中國的文物史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之後留在故宮工作。

圖為頭髮花白,騎自行車的王世襄。

解放後故宮的負責人叫劉耀山,他是一個小學老師,對故宮文物的管理水平遠遠不夠,所以王世襄的工作很難展開,不久在反右錯誤時期被打倒,剛緩過來革大命又到來,王世襄在湖北咸寧勞動改造,直到1978年以後才重獲自由,後來一直做著文物管理方面的工作,1994年退休,2009年去世,王世襄老爺子學識非常淵博,又能把大俗的東西玩成大雅,真是奇人,這也是馬未都最佩服的地方。


圖文繪歷史


他是皇城根下著名的紈絝子弟,身世良好。父親王繼曾是北洋政府國務院秘書長,母親金章是著名花鳥畫家。

  大舅金北樓是畫壇領袖,二舅金東溪、四舅金西厓都是竹刻大師。

  祖父王仁東是工部尚書,伯祖王仁堪是光緒三年的狀元。

  按照正常的軌跡,他的人生,應該是繼承祖業,雖然不能光耀門楣,也能一生順遂。可是這位王世襄,他偏偏要不走尋常路,從小就知道“玩”。什麼新奇玩什麼,什麼有趣玩什麼。鬥蟋蟀,徹夜不睡熬鷹,惹得家裡的長輩為他操碎了心;哪成想,這樣一個不著調的人最終玩出了名堂。

  憑著多年的“玩”,王世襄北上追還被敵偽劫奪的文物,一年多,共追回七批文物、古籍,從東京運回被日本掠奪的106箱古籍。

  1946年,王世襄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及編纂。

  他收藏了幾百件明式傢俱,這些傢俱,隨便哪一件拿出來,都可稱得上是國寶;他輕輕巧巧地,以低於市場價值十分之一的價格把它賣給了博物館。一本《錦灰堆》,讓人驚歎他的才華,真正的著作等身。

  更讓人感慨的是王世襄和夫人袁荃猷得伉儷情深。王世襄愛玩,袁荃猷就陪著他一起玩。為他描花剪紙。

  有一次,夫人袁荃猷囑託他去鐘鼓樓買內衣,王世襄路過小古玩店,見一尊藏傳米拉日巴佛像,心生喜歡,就用買內衣的錢買回了這尊佛像
夫人袁荃猷一點也沒有埋怨他。   有人問王世襄:“家裡的所有物件,最捨不得哪個?”幾百件藏品,別人以為他要說是康熙乾隆年間的瓷器粉瓶,或者是明代的古樸傢俱。   沒想到,他流著淚說:“是夫人買菜時的一隻小筐。”   讓人動容。


離仨歲


王世襄老先生是個奇人,年輕的時候就是愛玩的人,其父是張之洞的幕僚,後來還擔任過國務院秘書長,還有很多官職,其母親是金章,著名的魚藻畫家,精通英法兩國語言,王世襄母親的畫作被故宮博物院,法國東方美術館等國內外大型美術館收藏,足以可見其母金章的影響力。王老先生的舅舅也是一個雕刻家,小時候家裡都是在北京幾進的院子,非常厲害。

王老先生是京城第一頑主!年輕時和八旗子弟一塊訓狗逮兔子套獾子,訓鷹,都蛐蛐,養蟈蟈,養鴿子,反正能玩的王老先生基本都玩了,之後還玩出了書,把這些東西都作了研究記錄了下來!

王老先生寫的《明代傢俱珍賞》填補了中國明清傢俱的空白,這部書一出來引發世界收藏界和各大博物館的轟動和震驚,以至於之後人們買傢俱都拿著王老先生的這本書,傢俱也隨之水漲船高!

還有一句話是“世上再無王世襄”!



井中有眼


王世襄是當代中國最為傑出的文物專家之一,甚至沒有之一。

王世襄1914年生於福建福州,二十歲進入燕京大學文學院國文系學習。抗戰勝利後,王世襄參與了清理、追還文物等重要工作。1947年,王世襄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及編纂。1948年6月,被派赴美國、加拿大考察博物館一年。期滿後,拒絕了弗利爾美術館、匹茲堡大學的聘請,返回故宮任原職。新中國成立後任故宮陳列部主任,為新中國的文物鑑定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5年12月被評為全國文物博物館系統先進個人。1994年7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他還是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成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王世襄學識淵博,對文物研究與鑑定有精深的造詣。尤其是對古典傢俱的研究,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編著有《中國古代漆器》、《髹漆錄解說》、《明式傢俱珍賞》、《明式傢俱研究》等。


老照片


看到這個問答我不禁笑了。王世襄本是我崇拜的大師級人物,就在前幾天,我還花了298元銀子,買了一部《王世襄集》錦灰堆四卷。



王世襄何人?此人學識淵博,對文物研究與鑑定有精深的造詣。研究範圍涉及書畫,傢俱,竹刻,漆器,民間遊藝,音樂等等,研究成果豐碩。他對明式傢俱的研究,奠定了該學科基礎。



先生是雜家。博覽群書,著作等身,研究領域之寬泛無人能及,啟功先生說他,每部作品“一頁頁,一行行,一字字,無一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註腳”。其中風雅與嚴謹大家可細細品味。



王世襄先生1914年出生,2009年去世。一生從事文物專業研究,是文化部文物局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