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近期豬價下降的原因,真的跟政策、資本、環保有關嗎?

現在豬週期的大環境是生豬產能過剩,生豬養殖價格下調的陰影仍在繼續,今年今年春節後豬價下跌快、跌幅大,5月底以來產能b過剩局面有所緩和,價格止跌反彈。6月份的豬價終於讓養殖戶露出了笑容,全國豬肉批發均價每公斤16.63元,比1月份跌20.6%,環比漲4.2%,同比跌16.6%。

作為生豬養殖大戶,溫氏股份2018年半年度業績預告,上半年利潤甚至減半。報告認為,這是“由於3-6月份國內生豬市場行情整體持續低迷,銷售價格跌幅較大,低價持續時間較長,整個行業出現虧損,公司養豬業務也受到了影響,商品肉豬銷售價格同比下降24.06%,養豬業務經營業績同比由盈利轉為小幅虧損。”

其他企業也並不樂觀。養豬大戶天邦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等營收和淨利潤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而據農業農村部監測,6月份全國豬肉批發均價每公斤16.63元,環比漲4.2%,同比仍低16.6%。但這種反彈能否持續,關鍵還是要看供需基本面。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在7月17日農業農村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今年以來豬肉價格波動較大,各方關注度都很高。5月底以來,隨著壓欄大豬逐步上市消化,生豬階段性供給過剩局面有所改善,豬價在持續大幅下跌後有所反彈。但今年全年豬價將總體處於下降通道,呈低位震盪走勢,國慶中秋消費旺季可能出現階段性上漲。

首席分析師馮永輝告訴經濟觀察報,由於養豬行業是充分自由競爭行業,市場規律嚴格決定著養殖戶的營收。目前行業正處於豬週期的虧損期,2017年養豬行業比上一年利潤縮減一半,預測今年行業利潤至少再縮減一半。行情趨冷的根本原因是養豬供大於求,源頭在於前兩年行情過好,行業擴張,產能急速增加。而今年的虧損僅僅是一個開始,寒冬將在明年到來。

1、養豬大戶利潤減半

根據溫氏股份2018年半年度業績預告,上半年淨利潤將同比下降47.52%—53.04%,整個業績靠養雞業務支撐。業績變動原因說明稱,養豬業務經營業績同比由盈利轉為小幅虧損。而報告期內,肉雞市場行情較好,公司商品肉雞銷售均價同比上漲58.16%,公司養雞業務盈利同比提升175.43%。公司2018年半年度預計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

實際上,溫氏股份主營業務是生豬養殖,在此前的業績構成中,養豬所得營收約是養雞營收的兩倍。2018年上半年,即使公司養雞業務盈利同比提升175.43%,但由於養豬業績下滑,其利潤受影響至減半。

經濟觀察報記者梳理發現,在其他養豬大戶中,天邦股份2018年以來營收一直小幅震盪,四、五月份更是降到今年來的低點。牧原股份在春節需求旺季之後,月營收下降36%,並一直處於低位徘徊區間。另外,雛鷹農牧今年來的營收也處於下降通道。

目前這些公司沒有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但從溫氏股份的動作來看,似乎在通過新的增長點來彌補養殖業自身的風險性缺陷。公司22日披露的公告顯示,計劃與廣東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管理公司共同發起農業基金,並計劃與關聯方共同增資旗下廣東溫氏乳業有限公司。

溫氏股份在披露信息中預計,溫氏農業基金的總規模不超過10億元,其中第一期4億元,第二期6億元。第一期中,除溫氏投資拿出的2.7億元之外,廣東省農改基金將出資100萬元,恆建投資將出資1.29億元。基金將投資於“大農業”,包括新型農業、農業服務、現代種業、農業設施裝備、綠色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範圍的成熟期股權項目及上市公司定增。

實際上,其他公司也有同類動作,比如牧原股份與中華聯合財險簽署合作協議,在保險供給、資金融通等多領域進行合作。馮永輝認為,這些是養殖大戶預感到寒冬來臨時的應對舉措。 

2、行業低迷

 

無論尋求新的增長點是否能夠奏效,養豬行業都難逃“豬週期”的魔咒。業內對於豬週期的時間點定義不盡相同,但共識是盈利期和虧損期的迭代往復。毫無疑問,目前中國的豬肉處於供求過剩階段,這使得豬肉價格偏低,從而傳導至養殖行業。

馮永輝認為,目前所處的豬週期是從2015年3月份開始,剛剛結束贏利進入虧損,也就是說,虧損期結束之後,這輪豬週期方才結束。上一輪豬週期經歷三年的虧損才把過剩的產能淘汰,然後完成當輪豬週期。目前的豬週期盈利期將近三年,保守來看,如果按照上一週期的時長,本輪豬週期有可能長達六年。

根據農業農村部400個縣生豬監測點數據,2018年5月生豬存欄量環比減1.9%,同比減2.0%,能繁母豬存欄環比減2.5%,同比減3.9%,但平均每頭能繁母豬能夠提供的有效仔豬數由2015年15頭左右提高至20頭以上,所以產能總體仍處於較高水平。2018年1-4月份規模以上生豬屠宰企業屠宰量累計為8071萬頭,同比增18.6%,豬肉市場供給充足。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胡冰川認為,這一輪豬價下跌最大的問題是養殖業或者說生豬養殖業在規模化的過程中處於大躍進狀態。政府鼓勵、資本進入、環保政策調整等因素疊加,使得這一輪豬肉價格是結構性下降,已經影響到了豬肉的價格中軸。

事實上,養殖業低迷已經傳導至其上游的飼料生產企業。國內規模最大的預混合飼料企業大北農近日發佈公告稱,因2018年二季度豬價大幅下跌,下游養殖業陷入深度虧損狀態,影響公司前端料銷量下降約10%,疊加玉米、豆粕等原料漲價等因素,公司飼料收入增長幅度及毛利水平均低於預期。

既然虧損不能避免,如何快速走出泥潭,實現盈利?馮永輝認為,豬週期作為經濟規律是無法避免的。企業要想扭轉業績,只有通過調整生產結構、尋找新的增長點來解決。豬週期的變化有跡可循,行情是可以預期的。企業只有按照市場規律調整養殖規模,再尋求新的增長點,才能挽回虧損。建議整個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的苗頭時,放慢擴張步伐,同時根據豬週期縮減產能。

“虧損期有三個階段,可以作為重要參考。”馮永輝告訴經濟觀察報,第一階段豬肉價格下跌,為第二階段提醒釋放產能,目前已經完成;2018年是第二階段,屬於產能過剩期,養殖企業開始出現虧損;當一部分養殖戶資金鍊斷裂,持續深度虧損直至退出市場,才是產能逐漸釋放完的過程,這是虧損的第三個階段。而2018年養豬行業剛剛虧損三個月,這只是後續虧損的警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