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1 雪堰,尋訪吳稚暉故居|玩美神州

雪堰,尋訪吳稚暉故居|玩美神州


1,

雪堰橋吳稚暉先生的故居,如今我回故鄉經常會過去看看,不管去的時候故居有沒有人值守。到那兒,其實什麼也不做,就是四處轉轉,看看那過道後面的小房子,然後臨河端詳,看那渾濁的河水,卷著水浮蓮,悠悠流向太湖。

我第一次去雪堰尋訪吳稚暉故居,是2014年10月5日下午。

秋日陽光下的故鄉,安逸舒適。甫從南京祿口機場送走妻女回家的我,讓弟弟去給我借輛自行車。家裡早已不用自行車了。

弟弟很好奇,問我要去哪。

雪堰橋,我想去看個人的故居。我告訴弟弟。

有些遠。弟弟隨即打電話叫李,我們從小就熟悉的一個朋友,帶車過來送我過去。

我去過雪堰幾次。每次都是回家探親時,故鄉的朋友拉我到太湖邊上饕餮湖鮮之後,匆匆而走,很少關心其它東西。

上中學時,我的同學和師長有雪堰橋人,我對雪堰的感受有兩個,一個就是挺遠的,還有就是那裡的楊梅和桃子很有名。這是一個沒有出過門的鄉下少年對雪堰橋的最初印象。

雪堰,尋訪吳稚暉故居|玩美神州

雪堰橋在我家東南方向大約25公里處,在農耕時代,確實不算近。它是武進的一個鎮,在武進的最南端,近鄰馬山、宜興,往東距無錫市22公里,西南離宜興市37公里。鎮上有大河穿過,一頭曲折通往常州,一頭不遠處流入太湖,而通蘇州湖州等地。雪堰依山瀕湖,自古湖光山色,魚米之鄉,讓人流連。兼之水陸交通便利,通衢四方,熙來攘往,向來都有繁華盛景。物產豐饒之外,也是文物舊邦。

有多舊?

我過去從來沒有關心過,直到我的同鄉、考古學家、南京博物院的陸老師告訴我,我家附近的永安河,春秋便有舊跡,唐時得其名,向南通其他河,流經闔閭古城,入太湖。考古發現,吳王闔閭城不在蘇州,而在武進和無錫交界處,三分之二在武進地界,伍子胥的頭,推測應該就是掛在雪堰橋附近的!

不惟如此。我的另一位故鄉朋友陸兄,是雪堰本地人,比較詳細地向我介紹過雪堰周邊的文物名勝。比如雪堰南邊的東灣山坳有“蓼莪寺”及王孝子衣冠冢。王裒是晉朝出名的孝子,是歷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聞雷泣母”,據說蓼莪寺亦因王裒之孝而取名。“蓼莪”出於《詩經·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晉書載王裒每讀此詩,都會憶亡母而痛哭,其門人弟子乾脆廢而不讀。但晉書所記王裒事蹟,他死在故鄉山東城陽(今昌樂),並沒有到過江南,不知雪堰附近何以牽扯上王裒。

雪堰,尋訪吳稚暉故居|玩美神州

地方誌關於龜山先生和道南書院的部分記載

陸兄告訴我,著名的程門立雪的楊時,就在附近山下建了龜山書院,也叫道南書院,取意自宋朝著名理學家楊時在洛陽拜程顥程頤兄弟門下故事,楊龜山學成辭師,程頤感慨“吾道南矣”——從此程氏之學將在南方勃興。

這些故事傳說,我孤陋寡聞,雖同為邑人,卻絲毫不知。後來查閱文獻,知《廣輿記》載:“楊時,延平人,令蕭山任滿,寓居毗陵十八年,講道城東隅,從遊者雲集。按楊時,字中立,號龜山,諡文靖,今縣南新塘鄉有龜山,在章山東南,其形如龜,或傳下有楊文靖宅,疑以此山自號雲。山麓有大梅一株,蔭可百畝。”《明永樂常州府志》輯納歷朝方誌,多處載有龜山先生遺存,這當不虛。

毗陵新塘鄉,就是常州雪堰的舊稱。楊時在此講學十八載,沒有辜負師尊教誨,將理學傳播到南方,歷數代傳至朱熹。楊龜山被東南學者奉為“程氏正宗”,“上乘伊洛,下倡南閩”,從祀孔廟。

吳稚暉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地方。鄉風浸染,自是影響到作為後學的吳稚暉。

2,

雪堰,尋訪吳稚暉故居|玩美神州

吳稚暉(1865—1953)

早些年,聽說故鄉修葺了吳稚暉先生故居,我一直希望回家省親時有機會前去看看。

吳稚暉,名敬恆,字稚暉,原籍江蘇省武進縣,出生於江蘇武進和無錫交界處的雪堰橋。晚清秀才、舉人、書法家,國民革命的元老,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國民革命時期,故鄉出了很多名人。革命史上最出名的便是“常州三傑”: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中學時代,常州要為三傑中某一位塑造銅像,我還捐過幾個三八槍黃銅彈殼。

但是,我小時候從來沒聽說過吳稚暉這個人,書上也很少提到他。稍長,讀書知道有這個人,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大壞人,堅持清黨,一生反共,“雙手沾滿了共產黨人的鮮血”,最有名的,就是他參與殺了陳獨秀的兒子陳延年。

後來閱歷漸豐,所學漸長,方知歷史不是簡單的黑白,人也一樣,是豐富複雜的。

但是因為政治,故鄉許多人忌諱提到吳稚暉這個名字,他的名字和他的事蹟,都被湮沒在了歷史的塵埃裡。

秋日午後的雪堰,雖是通衢大鎮,除了街道輪廓,看不出名震一方的繁華熱鬧,與故鄉其他鄉鎮的午後一樣,安靜而略顯清冷。

我們一行人對雪堰鎮都不熟悉。我雖然打電話諮詢了區裡統戰部的領導,但還是不認識。好在李的企業曾經有業務在這兒,順著大河老街尋訪,在街坊們熱情指點下,我們找到了吳稚暉故居所在:雪堰南街四房裡15號。

街坊告訴我,一般看著像外面來人來這兒問路的,基本都是找吳稚暉故居的。不過這樣的人不算多。

雪堰,尋訪吳稚暉故居|玩美神州

永安河大港橋遺存,上有吳稚暉手跡

南街沿河而建,殘存著農耕時代繁華的遺蹟。如今有一條可以行車的水泥路,河不寬,水流平緩,水色渾濁,不少水浮蓮漂浮其上。後來陸兄帶我再訪故居時告訴我,這條河一頭通常州,另一頭不遠處即是通入太湖——而通往常州的方向,在瑞聲科技園區,已經消失的港橋鎮唯一的遺存,卻也與吳稚暉有關:抗戰勝利後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少將副處長港橋人韓城捐資重修大港橋,於1947年春二月修成,韓請三位與武進有關的國民黨軍政大佬吳稚暉錢大鈞朱紹良及自己,為新修的大港橋題詞,一人撰一副聯以不同字體真跡鐫刻於橋上,風雨沖刷政治色變,至今尚存,令人稱奇。橋北側向北對金家橋方向,則是吳稚暉魏碑手書:“創始前明亙大港,利民重修永安橋”。

雪堰,尋訪吳稚暉故居|玩美神州

吳稚暉故居運河對面的危樓。右側紅磚是斜撐。很少見

吳稚暉故居門前的大河兩岸,都是老式舊房和新式樓房毗鄰而居,這些舊房,大多已經出租給了外地在此打工的人。

故居所在的沿街舊房,估摸著應該是六七十年代翻建過的兩層建築,人民公社時期,是供銷社所在,如今或是傢俱作坊,或是荒廢著,不過依稀還能看出人民公社時期公家建築的威風來。

河邊上有一個小碼頭,邊上有個垃圾箱,垃圾箱邊上有根電線杆,如果不抬頭看電線杆,不問訊,你是找不到故居的。我第一次去時就走過了。電線杆上有塊藍底白字的牌子:“吳稚暉先生故居 弄堂進50米”。

雪堰,尋訪吳稚暉故居|玩美神州

穿過這條弄堂,到吳稚暉故居

牌子不大,與在這塊牌子上面的另一塊公廁的指示牌相比,更顯小了,透著一絲彷彿做了壞事似的不敢張揚的畏縮膽怯。

雪堰,尋訪吳稚暉故居|玩美神州

雪堰,尋訪吳稚暉故居|玩美神州

雪堰,尋訪吳稚暉故居|玩美神州

雪堰,尋訪吳稚暉故居|玩美神州

弄堂很狹窄,也有年久失修的破敗。不過,第一道臨街那兩棟供銷社老房子的過道里的牆上,依然有著過去歲月的遺存——一邊是工業學大慶的標語和口號,一邊是農業學大寨的標語和口號。標語雖然色褪,還是可以清晰看出,這些標語與吳氏這個清共反共至死不渝的老人故居相鄰,倒也相映成趣。一干兩枝,歷史就是這樣,讓人哭笑不得。

穿過這短短的歷史夾弄,進到第二進,兩邊都是我熟悉的建築,閣樓和平房——我小時候住的房子,大抵如此,不過因為久無人煙,已經破敗不堪,歪歪斜斜,彷彿一根手指就能戳倒似的。

穿過這些危房,後面一座獨立的小房,便是吳稚暉故居了。地址在雪南街中段“四房裡”弄15號對面。

相較前面這些危房,這座清末民出風格的建築,倒是昂然挺立,暗棗紅色的老式門窗,泛舊的牆面,包括屋簷門楣上的裝飾,倒像是舊時的建築,不過仔細一瞧,還是修葺的,有些修舊如舊,或者說修葺之後,風雨侵染,銷蝕了許多修繕的痕跡。

矮牆上刻著“吳稚暉故居”的字樣,是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公佈的市屬文物保護單位,窗欞上掛著一個郵箱。

大門上方,掛著一塊牌匾,上書“吳稚暉先生故居”,書者秦耕海。後來陸兄的朋友告訴我,秦老師是雪堰本地人,喜歡蒐集本地人物故事,是個熱心腸的人。

不過,我們第一次去訪時,鐵郎中看門,無緣得進。

四處打望,沒有人。故居左後方是民國時的建築,舊樓前掛著一溜晾曬的衣物,後來我知道,這房子現在都是出租給了打工者。右後方弄堂邊上,是沿街提示的廁所所在。

弟弟和李一邊嘆息,一邊說,這個吳稚暉,大概沒給地方做個好事,所以這個故居弄得這麼差。他到底是什麼人,勞動你老兄非要專程來看?怎麼沒聽說過?

弟弟和李雖然很能幹,李還有一個不大不小的企業,但讀書都不多,加上吳稚暉身份的特殊性,他們自然不知道。過去地方上恨不得趕緊把這個關係隱瞞掉呢。

我告訴他們,吳稚暉是革命元老,國民黨元老,是蔣經國的老師,孫中山讓他當教育部長,不幹,蔣介石讓他當國民政府主席,不幹,一生反共,80多歲還在雪堰捐錢辦學……

話未說完,李哦了一聲,說怪不得這故居這麼寒酸……

我接著告訴他們,我們學的漢語拼音,吳稚暉是奠基者之一,他還是非常有名的教育家,書法家。

李和弟弟都搖頭嘆息,要是共產黨大官的故居,一定會搞得很豪華。“他當年那麼牛,怎麼不衣錦還鄉改造一下這個老房子啊?起碼造個花園嘛。”

我呵呵一笑,告訴兩位老弟,這是08年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現在能做到這個份上,已屬不易啦。也算是本地政府官員有比較好的眼光啦。

抗戰時吳稚暉流寓重慶,曾有《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草則青,水不厭濁,有礬即清。斯是斗室,無庸德馨。談笑有鴻儒,往來多白丁。可以彈對牛之琴,可以背癩痢之經。聳臀草際白,糞臭夜來騰(他喜到野外大便)。無絲竹之悅耳,有汽車之鬧聲。南堆交通(部)煤,東傾掃蕩(報)盆。國父雲:阿斗之一,實亦大中華之大國民。”

這小小的故居及周邊環境,倒是有些應景。

無緣得窺故居舊物,我有些惆悵,不過,既然找到了,下回再來,也就能輕車熟路了。

3,

我第二次去尋訪,是在2014年農曆除夕上午。熱心腸的陸兄陪我再訪吳稚暉故居。看護故居的吳老師,是他的老師。陸兄為免我再吃閉門羹,特意給鎮上的朋友打了電話,他們都是吳氏一族,熟悉情況,即使鎖了門,也能找到吳老師開門。

與我上次所見安靜的雪堰截然不同,除夕上午的街市,呈現出了真正的通衢大鎮的本色來,車鳴路堵,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冬日暖陽下,南街四房裡前的大河裡,比去秋我來時明淨了許多,也沒了水浮蓮,依然平緩向太湖流去。

故居的大門依然鎖著。一會兒工夫,陸兄的朋友便陪著吳老師,一個瘦小卻非常精神的老太太,她對於來到故居尋訪吳稚暉的每一個人都熱烈歡迎,說以後來要是看到鎖著門,可以直接去找她,一問就知道。

老太太也姓吳,93歲了。鎮上的吳兄笑著介紹說,吳老師八十多歲還下河游泳呢。

老太太笑著擺手,現在不行啦,也就跳跳廣場舞啦。

屋子中間是一張普通的長桌子,擺著幾個水壺,茶杯,幾張報紙。這是供參觀者坐的。吳老師說,每天早上,附近幾位老人都會帶著茶水來這兒坐坐。

雪堰,尋訪吳稚暉故居|玩美神州

故居內飾(部分)

故居很小,斷不像我過去看過的名人故居那麼縱深曲折,裡面陳設非常簡陋,也無一般名人故居的安排章法。屋子正中有吳稚暉畫像,是徐悲鴻的作品,不過應該是複製品;下面的案几上,正面擺放著吳稚暉的一尊像,這像也是臺灣同鄉送贈的,邊上是幾幅他的照片,四周牆上,掛著不多的幾幅吳稚暉非常簡單的生平和故事介紹,以及臺灣友人贈送的紀念吳稚暉的作品等等。

吳稚暉畫像的左右兩邊掛著一副對聯,“發明注音字母統一祖國語言,提倡科教興邦負責勤工儉學”,是吳稚暉侄子吳慶餘所撰,概括了吳氏的兩大歷史功績。上聯是說他曾任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主任,編著國《國音字典》,畢其一生推行注音字母,統一國語發音——周有光先生生前曾跟我談到吳稚暉、趙元任、瞿秋白和周有光自己這四個常州人在這方面的貢獻。

下聯是說吳稚暉曾和另一位國民黨元老李石曾發起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中共領導人周恩來鄧小平等都曾參加過。

當然,這兩條,遠未概括吳稚暉一生的事業。

對聯兩旁,還有一副較長的聯:“篆法千秋要景仰文光正氣,風規垂萬古何須論建國勳名”。

這是臺灣中華粥會武進參觀團敬送的。上聯說的是吳稚暉的書法成就,吳稚暉以篆書著稱,民國11年,吳稚暉返鄉,在道南小學篆書“良工有道,大化其南”,其書與隸書胡漢民、楷書譚延闓、草書于右任並譽為“國民黨四大書法家”,下聯說的是吳稚暉革命元老卻不任官職。

中華粥會也是吳稚暉所創,吳老師告訴我,如今常州也有中華粥會,與吳稚暉故居保持著聯繫。

還有一塊舊石頭比較顯眼,上面刻著“跪母石”,上方牆上掛著“跪母石”的介紹。

吳老師告訴我,吳稚暉屬雪堰吳氏四房之後,故所居之地,即是四房裡,吳老師和陪我們的吳兄,都屬長房之後。雖是出生在富庶之地,但吳稚暉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他出生時父親請人算了一卦,竟然是“郭巨埋兒天賜金”,郭巨埋兒,也是二十四孝故事,也就是說,吳家若要富貴,就得把吳稚暉活埋了!好在父親沒信這個。不過,吳稚暉小時候確實命運多舛。

小小年紀,母親病危,鄰居叫吳稚暉跪在天井裡的石頭上求上天保佑,雖然未能孝感動天——雪堰橋之名也是來自於孝心感動上天的故事,但是小小年紀,跪石求天的故事,卻流傳開了,這塊石頭,據說就是當年天井裡吳稚暉跪過的,所以稱之為跪母石。

我只是呵呵一笑。我對這些傳說向來不是很感興趣。不過,吳自己也曾屢次對親友說,將來要把那塊石頭嵌在房屋壁上,題名“別母石”。

吳母亡故後,吳稚暉便被舅婆接到了20裡外的無錫郊區,與老人生活在一起,直到考上清朝舉人。所以,如今無錫人也常以吳稚暉一口無錫腔自豪。吳稚暉生前自認是武進人,也是無錫人,都是中國人。

雪堰,尋訪吳稚暉故居|玩美神州

無錫商業鉅子榮德生

吳稚暉這個人很好啊。他給我們雪堰做了很多善事。吳稚暉和無錫榮德生相熟,過去榮德生遇到什麼難事,都是找吳稚暉幫忙的。吳稚暉都出面,他是老革命,資格老,名氣大,學問大,都買他的賬啊。吳老師告訴我。

榮德生是中國現代著名的實業家,是榮毅仁的父親。1927年,無錫榮氏與蔣介石鬧翻,蔣介石對榮宗敬下了通緝令,封了榮家的廠,榮德生找吳稚暉幫忙,吳稚暉傾力相助,並請國民黨元老李石曾、蔡元培、張靜江一起出面為榮家說合,最後擺平。

吳老師說,吳稚暉幫了榮德生很多忙,榮德生謝他,他都不要,他不貪,他讓榮德生把要謝他的錢都用在地方做善事。榮德生就從雪堰開始,順著運河往北造橋,在吳稚暉老家造了好多橋。我們雪堰的順塘橋懷德橋,就是榮德生造的。

與吳稚暉有關的榮德生造橋的故事,陸兄此前也給我講過。93歲的吳老師講起這些往事,一點都不打磕巴。

聽說雪堰小學有個懷德堂也是榮德生造的?我問吳老師,這是陸兄以前告訴我的。

是啊。雪堰小學裡的懷德堂是榮德生造的,他要謝吳稚暉啊。這個雪堰小學,就是吳稚暉創辦的啊。我以前就在學校當老師。吳老師說。

陪我的陸兄和吳兄等,也都是雪堰小學畢業的,對小學的歷史如數家珍。

1900年,吳稚暉在其父逝世回鄉守孝之際,奔走於親友之間,提倡“廢科舉,興學堂”。1901年春,吳稚暉會同鎮人吳憲成、錢鐵生,在雪堰橋南街梢創辦“三等學堂”,包括初等、高等和幼兒園——當時叫蒙養院,自任名譽堂長。這是武進縣最早的唯一完備的三等學堂。1902年,學堂遷至北街吳氏分祠旁,改名“道南小學堂”,取名自楊時的道南書院,一是為紀念先賢,二是效法先賢,傳燈續火。如今的雪堰中心小學,就是從此演變而來,已有百年曆史。民國15年,吳稚暉路過故鄉,為道南小學題寫校訓“勤樸”二字,如今雪堰小學有一塊“勤樸”石,石上的“勤樸”二字就是吳稚暉給道南小學題的校訓。

抗戰勝利後,已是耄耋老人的吳稚暉,又集資籌建道南中學,榮德生再次相助,當時道南中學的禮堂懷德樓,即是榮德生捐建。

我後來翻閱資料,方知經過雪堰的錫宜公路,還與吳稚暉有關。當年的雪堰,雖然山清水秀,但出門去無錫常州主要靠搖船,昂得嚕盎得嚕地,慢悠悠地讓人心焦。到了1921年、1927年才分別有了通往常州和無錫的輪船。1930年無錫到宜興開始建造公路,公路最初規劃並不經過雪堰橋,因為一過雪堰橋往無錫就要進入山區給修路增加了難度,但雪堰橋是吳稚暉的老家,因為吳稚暉,公路最終還是經過了雪堰橋,沿太湖的十八彎進入無錫。1934年的3月10日,錫宜公路正式通車。

如今雪堰吳稚暉故居的修繕和維持的費用,是由臺灣武進同鄉會捐贈的。2001年春,在臺灣的故鄉人士周振華、儲福興、陳凌海等發起重修吳稚暉故居,修成後在故居內陳列吳稚暉先生生前照片及後人的紀念書畫等。

雪堰,尋訪吳稚暉故居|玩美神州

2015年除夕重訪吳稚暉故居,與看護故居的吳老師合影

吳老師說,最早雪堰有人提出來要修繕吳稚暉故居時,當時雪堰的領導不幹,說吳稚暉反動,那個人還姓吳,也是吳家門裡人呢!故鄉的一位領導曾告訴我,當初區政府決定修建吳稚暉故居,也是有不小政治壓力的。如今這個故居,算是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了。

我看到屋子一邊堆著一些書,翻開一看,是《吳稚暉法書集》,是常州市吳稚暉研究會編輯的。我和陸兄買了幾本,本來我們也就想像捐香火錢一樣,聊表後學心意,但吳老師一定要找我們錢,說規定多少就是多少,不能多收一分錢,如果缺錢了,我們可以跟臺灣方面的捐贈人要的。吳老師這樣告訴我。

我默然無語。

後來我的一位收藏常州鄉賢書畫的朋友翻看這本法書集後,告訴我這個書法外行,說編得有些可惜,不太專業。

吳老師告訴我,有關早年吳稚暉在雪堰這邊的故事,可以找秦老師,他是熱心人,許多資料都在他那兒。秦老師就是吳稚暉故居匾額的撰寫者秦耕海,他也是《吳稚暉法書集》的主要編輯者。

雪堰,尋訪吳稚暉故居|玩美神州

制憲國民大會主席吳稚暉將中華民國憲法交付蔣介石

1953年,吳稚暉在臺灣謝世,吳的老友于右任為治喪委員會主任,蔣介石主祭,並題寫“痛失師表”匾額;張道藩宣讀祭文,蔣經國主持海葬。哀榮備至。其遺骨,按其遺囑,由蔣經國送到金門,僱漁船託人投葬於“廈門南面海中”。不能埋骨桑梓,也自遙望故土。1964年,吳稚暉百年誕辰,蔣介石撰頌詞讚揚吳氏“一言而為天下法,一行而為萬世師。”吳稚暉早年的無政府主義同志們,則稱他是一個“壞透了的好人”。

2013年5月,大陸的九州出版社出版了《吳稚暉全集》。我曾詢問九州出版社的朋友,是否有刪節,答曰似乎沒。至今未睹全集真顏。

今天雪堰之地,交通便利,經濟繁華,人物風流,既有古代遺風,自然也得益於像吳稚暉先生這樣熱心桑梓的人們的的努力。

雪堰,尋訪吳稚暉故居|玩美神州

附近太湖灣風景(圖片來自朋友)

雪堰,尋訪吳稚暉故居|玩美神州

附近山色

雪堰,尋訪吳稚暉故居|玩美神州

太湖三白之白條

附:雪堰附近的太湖灣,山清水秀,風景如畫,一年四季,風景殊異,兼之公路交通十分發達便利,是一個旅遊美食鍛鍊的好去處。附近有動漫嬉戲谷、國家龍舟訓練基地等,還有多座不錯的度假酒店。附近農副產品豐富,太湖“三白”、水蜜桃、柑橘、楊梅、綠茶、毛筍等,都名聲在外。不遠的雅浦村和太滆村,都象徵著南方諸鎮的繁華與漂亮,雅浦的黃酒,太滆的湖鮮,都是勾人之物,值得到此一遊。我每年都會去太湖灣數次,去看山色湖光,去嘗湖鮮美酒,時間允許,也會順帶到雪堰鎮上去看看吳稚暉的故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