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从“8.75”到“2131” 从“跑片未到”到城市院线 听徐静讲述黄山电影发展的故事

从“8.75”到“2131” 从“跑片未到”到城市院线 听徐静讲述黄山电影发展的故事

从“8.75”到“2131” 从“跑片未到”到城市院线 听徐静讲述黄山电影发展的故事

《英雄儿女》剧照

1982年从部队回来后被安排在休宁县电影公司,1984年被选调到徽州地区电影公司(即现市电影公司),1998年进入市电影公司,如今即将退休……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第五任“掌门人”徐静,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从基层选调进入电影公司的职工,他近40年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我市电影事业,也见证了这40年来我市电影事业的历史变迁。

8.75,打开农村电影“视界”

“农村广场电影放映,黄山在安徽省算是早的,1957年就建立了全省第一个8.75毫米的电影队,在当时的休宁流口,这在安徽省电影史上是有记录的。”说起我市电影发展历程,徐静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当时的胶片电影有三种规格,8.75毫米是最小的,这个设备在日本是作为家庭放映机用的,国际通用的是16毫米和35毫米。因为当时财力薄弱和其他各方面的条件限制,但又希望能普及电影,所以就用了8.75毫米的设备,这一天比较方便一点。”

“农村广场电影最兴盛的时期是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按照电影普及的政策,几乎每个公社都有一个8.75毫米的电影队。黄山除了璜尖、白际这几个交通不便的村子,其他村庄基本上都覆盖了。” 徐静说,随着电影的普及和发展,8.75毫米的胶片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观影需求。上世纪80年代,文化部、广电部、财政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文件,要在全国普及农村电影放映。文件要求,每个乡要有一个16毫米的电影队和与之相适应的影剧场。黄山,在落实这项工作时也是走在安徽省前列的,基本上每个乡所在地都有一个会堂,就是所谓的电影剧场。

2131,坚守农村广场电影阵地

“其实农村广场电影从兴旺到没落,时间很短暂。1993年以后,基本上就没什么市场了。”徐静说,因为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后期管理秩序的混乱,农村电影剧场的收尾并不理想。加上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电视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中,对电影的冲击更大。

“现在去农村放电影,观众很少了。农村里都没什么人了,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家,晚上也不一定会出来看电影了。现在家家都有电视机,还有广场舞这些其他文化娱乐方式,分流之后,看电影的人就更少了。”徐静笑着说,“上次我和电影队的同事,一共三个人,去徽州区洽舍放电影,结果只有两个观众在那看,中途还走掉一个,最后我们三个人陪着一名观众看到了最后。”

如今的农村广场电影,早已不见当年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但是作为农村的文化宣传阵地,国家依然重视。为了让农村农民能看上电影,从2000年开始,国家开展了电影“2131”工程——从21世纪开始,每个行政村每30天放映1场电影。“现在国家免费发放了数字设备,每个队配备一部数字电影机。目前,整个黄山市,共有76支放映队。这么多年来,黄山市一共放映了1.1万场农村广场电影。”徐静说。

“跑片未到”,却五家影院火爆

徐静介绍,黄山市的第一家电影院是屯溪人民电影院,也叫人民影都,建于1950年。上世纪60年代,又在现在的滨江路市旅委原址附近建了一个电影院,这个影院一直没有名字,一开始叫徽州地区影剧院,撤区建市以后叫黄山市影剧院,“它的主要功能是开会,没有会议的时候,就放电影。”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春风吹遍大地,除了国产影片,进口影片也多了起来。“屯溪观众的观影热情很高,两个电影院的确满足不了。那个时候,有一张电影票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有时候甚至在窗口都买不到票。”考虑到大家的观影需求,市电影公司在现在的延安路电大位置,租下了当时的屯溪市工会工人俱乐部放映电影。之后,屯溪区跃进路染织厂在场内地块上建了一个电影院,取名“山城电影院”。影院产权、所有权都属于染织厂,但业务上属于电影公司,作为一个独立的电影放映单位。山城电影院建成没多久,紧接着,当时的黎阳乡在现在的文峰路上建了一家黎阳影剧院。“屯溪最鼎盛的时期,五家电影院跑片放映。”徐静说。

“所谓跑片,就是几家影院共用一部电影拷贝,这家放完了一‘饼’(盒)赶紧拿到下一家去,下家放完一‘饼’再送第三家轮流放映。”徐静介绍,人民电影院和地区影院作为首轮放映单位,其他三家作为二轮放映单位,分层次跑片放映。当时各家影院的电影放映是依次开始的,每家放映的间隔时间约为15分钟,跑片员在这家拷贝下机后,立刻将片子送到自己的电影院,再回到上一家继续等片。“所以跑片员骑自行车的技术非常好,因为要赶时间嘛。”徐静笑着说,“当时交通不方便,这三家影院跑片很困难,所以经常会出现‘跑片未到,请大家耐心等待’的幻灯告示。”

文娱多样化,电影不再是“独宠”

“人民影都有500多个座位,山城和黎阳影院有800个座位,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大家的观影需求。1987年,市电影公司自己建造了荷花池电影院,也就是现在的徽州大剧院,最多可容纳892个座位。”徐静说,徽州地区原有7个县、2个市,每个县都有一个公办电影院,有的甚至不止一家。上世纪80年代,各县都建了自己的影剧院,整个徽州地区应该有22家影剧院。

这几年来,影院建设风生水起,影剧院变成了影城,同时拥有多个放映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多元的观影平台。记者从市文化委了解到,目前全市共有19家影院加入城市院线,较2017年增加1家,分别是中心城区7家,黄山区2家,徽州区1家、歙县3家、休宁县2家,黟县2家、祁门县2家,共有73块银幕,8848个座位,从业人员250余人,全部实现数字化放映。2017年全年电影票房收入3000余万元,2018年上半年电影票房突破2000万元。

“早在1993年,全国电影发行体制改革时,就听过一句话,叫‘穷人看电视,富人看电影’,当时我们还不能理解,现在却是深有体会了。”徐静笑说,曾经辉煌一时的农村电影逐渐走向没落,城市影城的快速增长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表现。“那时候文化资源匮乏,娱乐方式单一,一说搞活动就是看电影。但现在,文娱方式多种多样,看电影早已不是唯一的选择了。所以现在看电影是步入分众化的正轨了,是消费者理性的选择。”徐静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