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4 《清明上河圖》是繁榮景象?課本不能全信,細看極恐,危機四伏!

有人認為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經濟文化繁榮。鹹平三年(1000年)GDP為265.5億美元,佔據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北宋時期,因推廣占城稻,人口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清明上河圖》是繁榮景象?課本不能全信,細看極恐,危機四伏!

《清明上河圖》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在商業繁榮的表面之下暗藏玄機,明線下交織著一條令人心悸的暗線,同時又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那麼繁榮的背後究竟暗藏著什麼危機?

一.城防渙散

將全國的兵力以1:1的比例配置在京畿和各地,保證“京師之兵足以制諸道,則無外亂;而合諸道之兵足以當京師,則無內變”,以此換來趙宋天下的長治久安。

《清明上河圖》是繁榮景象?課本不能全信,細看極恐,危機四伏!

城門處無人值守的城門、本應該負責城門值守的士兵不知所蹤!空無一人的城牆、沒有城防工事的佈置,宣告了不設防這一嚴重的軍事問題!

本應該被城牆宿衛部隊砍伐的樹木,蔥蔥郁郁的生長著!古代,在緊鄰城牆周邊的山上,為了防守視野照例是要砍光樹木的!不然敵軍攻城時,就近用樹木製作攻城器械!

二.兵馬衰弱

整個《清明上河圖》中,沒有馬與羊!這個看似普通的一點,恰恰反映了一個殘酷的現實。馬就不用說了,古代一支彪悍的騎兵是一種國家威懾力量的存在,而羊皮當時主要用來製作軍服、營帳等軍事物資。

《清明上河圖》是繁榮景象?課本不能全信,細看極恐,危機四伏!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就曾這樣寫道:“《遼史》中說得很清楚:與宋互市時馬與羊不許出境。同書也說及遼與金決戰時不失去戰馬之來源關係極為重大。

畫幅上,開封之大車都用黃牛水牛拖拉,可見馬匹缺少的情景。馬匹原來也可以在華中繁殖,只是受當地農業經濟的限制,其耗費極難維持,而且在耕作地區所育馬匹一般較為低劣。”

三.管理混亂

《清明上河圖》是繁榮景象?課本不能全信,細看極恐,危機四伏!

卷尾,畫家描繪一個驚險的場面:兩輛四拉馬車急轉飛馳,橫衝直撞,路人尚未來得及躲閃;還出現臨時性的侵街現象,即在城門口有富人佔道舉行殺黃羊祭路神送客的情景,足見城市管理之混亂,隨意性氾濫。

四.消防缺失

《清明上河圖》是繁榮景象?課本不能全信,細看極恐,危機四伏!

空無一人的烽火臺,原本作為傳遞軍事重要情報的烽火臺,竟沒有士兵值守!

五.官員懶散

《清明上河圖》是繁榮景象?課本不能全信,細看極恐,危機四伏!

9名衙役懶散地等待官員到崗,本應處理諸多事務的衙門口,既蕭條又懶散!

六.政治混亂

畫中兩處出現瀆文悲劇,車伕把被廢黜的舊黨書寫的大字屏風當作苫布,包裹著舊黨人的其他書籍文字裝上串車,奉主人之命推到郊外銷燬。反映了當時政治鬥爭的殘酷和對文化藝術的破壞程度。

七.商人操控

畫卷中有很多船,其中大量的是運糧的私家船。表面看來這是一種商貿興隆的景象,實則反映出當時政府的一項重要失誤:宋徽宗將大量運糧的官船用去運送花石綱,使得糧食運送出現問題。私船趁機而入,並漸漸把持住了城市的糧食市場,進而操控糧食價格。

八.貧富差距大

《清明上河圖》是繁榮景象?課本不能全信,細看極恐,危機四伏!

窮人和富人同在橋上看風景,穿著,打扮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張擇端欲通過《清明上河圖》向宋徽宗展現一些社會頑疾,然而沒卵用,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