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 随笔:关于生死轮回的对话(二)

"我们上次说到哪儿啦?“ 老潘问。

我想了想,说:”为什么有的人就开生异禀,有的人就资质平平?"

”对!“老潘说。

然后他给出了答案:”这是过去多少世积累的结果。

”我们应该承认,人的智力是天生的,人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天生的。如果非要说是后天形成的,或者说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那就是睁着眼说瞎话,别说你不信,其实说的人也不信。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人们找了许多理由,象父母的基因呀、受孕时机呀、胎教呀等等,这些因素对人的智力会有一点点影响,但不足于形成这么大的差别。

“人与人的差别有多大?有人说过,人与人的差别,比人与猪的差别都要大。

”我曾接触过一个领导。虽然年龄已经七十多岁了,但头脑清楚,思维敏捷,处理问题井井有条。他说,遇到事如何解决?其实并不是绞尽脑汁思考的结果,最好的解决办法会自动从脑子里跳出来,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

“那么这种反应,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吗?一般人能够学得来吗?这种反应来自于经验,今生的经验,更多的是前世的经验。

”不过这样说,并不是说今生的学习就没有作用,只不过今生学习的东西相比以前许多世形成的秉性和习惯显得有点微不足道,不足以引起什么大的改变。人的灵魂就象是一幅油画,每一世都往上涂上几笔,于是一个人就成了今生的样子。

”因为涂抹的颜色不同,位置不同,慢慢的,灵魂就有了差别。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如果每一世你都能减少几笔败笔,添上几笔点睛之笔,那么你就可以画出一幅越来越美妙的画作。但是如果你放任自己,随意涂抹,你的灵魂就会越来越低级,属于你的油画就会越来越不堪入目。

“有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有的人可能认为,年龄大了,不能学以致用,最后只是带到了坟墓,学习又有什么用呢?其实,如果站在轮回的角度看,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今生学的,即使今生用不上,也可以为来世打下基础。”

“所以,苏东坡有一句话,书到今生读已迟”。我说。

“是的,是的”,老潘说,“今生的知识就是往世学习积累的结果”。

“你有没有一个感觉?”老潘问,“就是一个婴儿呀呀学语的时候,他说的那些话并不是跟大人学出来的,而象是天生就会说话,只不过是被某种障碍阻挡住了?

“而大人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帮助他去掉障碍,把他说话的能力重新激活而已。

”不光是说话,其他能力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本身具备什么样的特长和能力,那么激活起来就特别容易,所以表现出来的就是在某些方面学习、进步的特别快。如果往世中没有学习过这种技能,那么在今世学起来就特别吃力,进步的也就特别慢。

”有一种现象,就是一个在常人看来属于智力不健全的的人,却天生在某个方面具有一种异于常人的,近乎于天才的技能,并且是无师自通。这种例子很多,并且用一般的道理根本解释不通,我们只能说,他的这种技能是天生的,更确切地说,是他从前世带来的。"

老潘喝了一口茶,说,这个话题暂告一段落。放松一下,咱们做个游戏。

老潘拿出一只笔,一张纸,然后对我说:“在1、2、3、4这四个数字中你选出一个,别让我看见,用笔写在这张纸上。我可以猜出你写的是什么数字。”

我有点不相信,但还是斟酌一番,然后背过身去,在纸上写下一个数字,然后把纸折起来。转过身,对老潘说:写好了,你猜吧。

老潘不假思索,脱口而出:“3!”

确实是3。

我感到不可思议,对老潘说:再来一次。

老潘说:“这个游戏只能玩一次,再玩就不灵了。不过,假如我能够抹掉你刚才的记忆,再让你写,你还是会写3。这个游戏我差不多和几十个人玩过,不选3的人几乎没有。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做出选择、取舍的人生。有时,我们会对做出的选择后悔不已,痛心疾首,但是,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但需要把你原来的记忆抹去,你还是会选择你的上一次选择。为什么?这是你的学识、心智、习惯、性格决定的,就象是火车轨道,它决定了火车前进的方向。

“所以,有时做错了事,你也不必自责,因为这差不多就是你的宿命。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因为对你来说,事情只能变成这样。如果你没有改变自己心智的自觉性,只是让心性随波逐流,那么这样的错误还会在不一样的人生里一犯再犯。”

“下面,我再谈一个问题,就是隔代遗传的问题。

“有时候,某个孩子长的既不象父亲,也不象母亲,而是象他的某一个长辈。而这个长辈,有时候是爷爷、奶奶,或者老爷爷、老奶奶,但有时候,却是一个八竿子打不到的一个旁系亲属。所谓科学的解释是隔代遗传,其实不是,这个孩子其实就是他的家族中的某个前辈的转世。所以象的不光长相,还有性格特征,智力水平。

佛教上的说法,人生就是还债。只要某一世与某个家族产生了关系,那么几生几世就会和这个家族纠缠不清,你欠他的,他欠你的,边还边欠,边欠边还。这个债,除了金钱债,还有感情债,因为惦念,所以总是不愿远离。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你可以发现,一个家族中的人,往往有着相近的习性。比如说特别爱干净,或者特别不讲究;比如油腔滑舌,或者质朴实诚。你可以说是教育的结果,大人的影响,但是,一家两个小孩,生活在同一个环境,接受同样的教育,却可以大相径庭。原因就是,他们的前世是分属于不同的家族。象妈妈的家人的那个小孩,他就具有妈妈那个家族的特征。而象爸爸家人的那个小孩,他就具有爸爸那个家族的特征。

“所以有时候找对象,不光要看他本人,还要看他的家人,甚至是家族的门风。

”说到门风,还有不同地方的民风,它的道理其实和家族的门风是一个道理。它不是短时间内言传身教的结果,而是生生世世积累的结果。现在你看到的攒动着的人群,其实几百年前就那样攒动着,根本没有什么改变。“

关于生死轮回的话题,老潘暂时说了这么多。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