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诗词盛宴」舟行千里念旧友,颠沛一生未折腰

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实乃人生之憾事,古代许多诗词圣手也曾面临这种境地,但其中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高风亮节,不肯同流合污,才导致的仕途坎坷。

命运颠沛,不失傲骨,面对即将离别的老友怎能不感触颇深?告别夏日凉词,重走诗碑廊,今天的诗词盛宴赏析刘禹锡佳作。

黄鹤楼诗碑廊

「诗词盛宴」舟行千里念旧友,颠沛一生未折腰

黄鹤楼诗碑廊,分上区、下区,全长约200米。廊中陈列国内二十余省、市、自治区著名书法家的石刻共124方,内容以历代名人吟咏黄鹤楼诗词为主,间有书法家本人创作的诗词作品。篆、隶、行、草、楷兼备,给人以历史知识和艺术享受。

「诗词盛宴」舟行千里念旧友,颠沛一生未折腰

《出鄂州界怀表臣诗二首》(录一)

刘禹锡 撰 李可染 书

梦觉 1疑连榻 2,舟行忽千里。

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

【注释】

1、梦觉:梦醒。

2、榻:床。连榻,形容关系密切。

「诗词盛宴」舟行千里念旧友,颠沛一生未折腰

创作背景:

刘禹锡21岁进士及第,但一生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然其人性格刚毅,意志坚韧,在漫长的贬谪生涯中,从未向政敌低过头,反而创作出大量作品,表现对当权者的反抗。

元和十年(815),在被贬出朝廷十年后,重新回朝的刘禹锡游玄都观,写下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中表现出了对朝廷权贵的讽刺,因此很快又遭贬谪。十四年后,刘禹锡再次被召回朝,挥笔写下《再游玄都观》,诗的最后两句是:“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时光的打磨、政敌的迫害都不能使他屈服,刘禹锡积极昂扬的战斗精神可见一斑。此诗写于元和十四年(819),时年48岁的刘禹锡经过鄂州,与友人李表臣短暂相会,分别之后作此诗。

「诗词盛宴」舟行千里念旧友,颠沛一生未折腰

诗词赏析:

“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梦醒时分,以为我们还在连床而卧,等回过神来才发现,小舟竟已驶出千里之远。诗以梦醒时的错觉起句,暗示出梦中之境正是自己与友人相会时温馨快乐的场景。梦境带给人的愉悦太过强烈,以至于诗人竟出现了瞬间的时空错乱。

一个“疑”字,写出了诗人美梦方醒之时的迷离与恍惚:自己现在应该还是和友人在一起吧? 短暂的思维混乱之后,恢复清醒的诗人终于明白,载着自己离开的小舟,已经行驶了很远。

“忽”字写出了舟行之快、时间之短,以及诗人心理上离别时的匆匆之感。“千里”一词,极言路程之长,与前一句“连榻”形成对比。两个人之间的距离,由极近到极远,且还要更远下去,这怎能不令人黯然神伤?

“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黄鹤楼地处武昌,与鄂州相去不远,“不见黄鹤楼”意味着诗人已经离开了鄂州——也即离开了友人。舟行愈远,诗人心中离别的感伤愈浓重,再也看不见黄鹤楼了,只剩江边的寒沙还如雪一般白得发亮。

“寒”和“雪”均给人冰冷的感觉,诗人心中凄惶,故所见之景亦冰凉凄寒。刘禹锡本是豪健之人,此诗感情却极为细腻,基调又颇为怅惘,短短四句将对友人的留恋与怀念刻画得入木三分。

「诗词盛宴」舟行千里念旧友,颠沛一生未折腰

此幅书法作者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当代著名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自名画室曰“师牛堂”。

李可染作字亦如“画字”,单论字的形体结构,是乏善可陈的。其独特之处在于用笔,线条粗重平实,缺少修饰和变化,显得丰厚雄浑,沉重凝练。

「诗词盛宴」舟行千里念旧友,颠沛一生未折腰

结语:

诗词不仅可以令人们陶冶情操,

更能使人们明正德行!在不如意时,

诗词也是一种能让你坚持走下去的力量。

所以大家还在等什么?

一起来黄鹤楼公园品诗赏景~

让这里的诗词美景给你一份全新的体悟!

期待你来黄鹤楼,写下自己的佳篇!

from黄鹤楼

— To be continue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