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讀完這3本好書,讓我更加認真的對待生活

NO1:《今天也要用心生活》

讀完這3本好書,讓我更加認真的對待生活

喜歡上松浦彌太郎的文字就是從這本書開始的。

溫潤、真切這是他的文字給我最大的感受。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生活中的巧思與發現筆記”,屬於生活美學類書籍。

但松浦彌太郎並不會用些晦澀高深的語言來向你透露他對於生活的思考。而是親身舉例,真摯地向你道來他是如何與自己、他人以及這個世界相處的。

比如如何在寡淡的生活中保持喜悅,不成為喪氣一族?

我保持喜悅的方法,就是“自我改造”。工作中的事業也行,每天生活中的小事也未嘗不可,“如果學會這件事,一定很棒、很好玩。一定能有新的收穫!”

如果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那再苦悶不過。這種時候,只要為自己定下許多自我改造計劃,就有動力迎接每個新的早晨。

讀完這3本好書,讓我更加認真的對待生活

而在談到“孤獨”這個話題時,松浦彌太郎毫無掩飾地說到:

儘管不得不承認孤獨本就是我們生而為人所必須面對的東西,但我也經常被寂寞、害怕、不安等情緒俘虜。

但比起依靠淡薄的表面關係過日子,不是比一個人獨處更寂寞嗎?

看這本書,有兩點收穫最大:

一是可以窺見他人是如何應對並解決那些也曾經困擾過我的問題,不管是與自己和解還是人際關係的相處,都有切實可行的借鑑意義。

二是通過這本薄薄的生活筆記,也啟發我去用心留意生活的細節,不失思考的能力。


NO2:《東京一年》

讀完這3本好書,讓我更加認真的對待生活

以前只知道蔣方舟7歲開始寫作,9歲出散文集,之後又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的天才文學少女。

但從未讀過她的書,沒想到蔣方舟在這本書裡的文筆是如此犀利又不失幽默,經常一針見血地道出人們心中的那些小九九,讓我覺得像在看吐槽大會一樣開心。

當談到現代人的手機控:

現代人沒有了手機如同在裸體閒逛,脆弱得不得了。然而脆弱或許是面對藝術最好的狀態,沒有鏡頭來掩蓋自己的失措,不能依靠照片來讓記憶偷懶,只能完全地暴露自己,把畫面銘記在腦海裡,然後絕望地看那畫面一點點褪色。

讀完這3本好書,讓我更加認真的對待生活

同時這也是蔣方舟在東京獨居一年的日記合集,記錄下了她對於社會、藝術的思考,其中也涉及到了日本文化與社會,對此感興趣的同學也不妨一看。


NO3:《無緣社會》

讀完這3本好書,讓我更加認真的對待生活

看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是很沉重悲傷的。

死亡本就是一個不願去談及的詞彙,而無緣死又意味更悲慘可憐的一種死亡方式。

在日本每年有3萬2千人走上“無緣死”的道路。

他們活著,沒有人和他們聯繫,他們沒有工作,沒有配偶,沒有兒女,也不回家鄉;他們死了,沒有人知道,即使被發現,也沒有人認領他們的屍體,甚至無法知道他們姓甚名誰,他們的人生被總結為寥寥幾個字的遺骨認領佈告,他們被稱為“無緣死者”。

而造就這一現象的是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高齡、少子、不婚、失業等。

讀完這3本好書,讓我更加認真的對待生活

日本NHK電視臺在調查“直送火葬”這一現象時,瞭解到在這些接受生活救濟者的直送火葬現場,一個親屬也不來的情況也並不罕見。火葬負責人不由傷心感嘆道:

剛出生時那麼得人疼愛,最後送終時卻只剩下這個人自己。儘管想來太淒涼,但我們還是想盡可能誠心誠意地送走他們。

讀到此處,止不住眼淚了。

是的,他們曾經都是像我們一樣的人啊,或者我們的將來也可能像他們一樣。

隨著年輕人的觀念改變,獨身、不育等現象也不屬罕見,這儘管是每個人的自由選擇,但對於選擇這條道路的當事人來說,年老之後的孤獨也必須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讀完這3本好書,讓我更加認真的對待生活

不僅如此,日益脆弱的家庭紐帶、單身時代等造成無緣社會的現實問題也在書中進行了深入探討。或許這本書除了正面揭露無緣死亡這一社會現象外,對於啟迪我們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也具有指導意義。

一直很喜歡羅曼羅蘭的那句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現在的我還經歷太少,生活的真相還不曾窺見一二。

但依舊不妨礙我從《今天也要用心生活》中汲取認真生活的積極性,從《無緣社會》中直面死亡話題,珍惜當下。

希望你們看了這3本書之後也能更加認真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