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7 「父亲节特刊」元成均|以前的父亲不是这样的

点击上方“芝兰园”关注我们

「父亲节特刊」元成均|以前的父亲不是这样的

早上刚坐上公交车,父亲又发微信过来,叮嘱我一定要吃早餐——自从他看到一个年轻人加班猝死的新闻,又得知我持续加班数月后,便时不时地对我的生活作息习惯进行遥控指挥和点评,言语极尽啰嗦之能事,完全忘记了我已经是一个三岁娃娃的父亲。

其实,以前的父亲不是这样的。

父亲给我的印象就是严厉,极其严厉。因为家庭成分不好,父亲只上到了小学四年级便被迫辍学。尽管因为知识而遭殃,却依旧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一心要让我们通过上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出人头地。故平日里只关心我们的学业,对我们浪费时间的行为深恶痛绝,只要看到我们没有在学习,就会眼睛一瞪,我们自然胆寒,哪怕万般不情愿,也只能假装去读书。邻居们都主持公道:孩子们不被累死,也要被你吓死。所以,尽管父亲一年到头在家的日子并没有几天,彼时的我心里却并不想念,反而每每因为他离家日子的临近而内心变得雀跃——父亲在家的日子实在是太压抑,太吓人了!

「父亲节特刊」元成均|以前的父亲不是这样的

父母近照 ( 照片为作者提供)

后来我们成家立业,再跟父亲笑谈这段经历时候,父亲倒是显得有些内疚。他说自己其实也知道那么做太过严厉甚至残忍,但一看到我们嬉笑玩耍,内心就会非常焦虑——大好的青春时光,大好的学习条件,竟然不争分夺秒去读书,实在不能忍受,哪怕明明知道我们是在假装读书,只要是伏在书桌前,他看到心里就会好受很多。父亲文化不高,这样的教育心态固然有些不得要领,但他的焦虑我却完全能够理解——那是源于让我们成才的渴望和对知识的敬畏,以至于让他显得有些偏执!但我毫不怀疑,如果换做父亲,他一定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的。我只说一点:父亲尽管只上到了小学四年级,但到现在为止常用汉字都认识,日常阅读完全没有问题,最神奇的一点是:只要是认识的字,任意说一个,他脱口就能说出其笔画数。亲友们屡试不爽后,都大为诧异,认为是特异功能。父亲是这样解释的:被迫辍学后,因为没有新知识可学,晚上无事可做,就只能一遍遍在肚皮上写学过的那些字,天长日久自然就烂熟于心。所以,哪有什么特异功能,无非是勤写勤记啊。我时常想,若不是造化弄人,凭着父亲的聪慧和对知识的渴求,取得任何成就都是可能的。

说起来,父亲本来是可以让自己活得轻松一些的——祖父被平反后第二年,便到了退休年龄,按照当时政策,父亲是可以接替祖父的职位,到学校去工作的。但由于当时体制内工资太低,面对我们几个带来的生存压力,父亲想也没想就选择了放弃,开始了自主创业。先后开过石灰窑、砖窑等,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能干太长时间,最后不得不背上简单的行李,背井离乡,辗转于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开始了漫长的打工生涯。

「父亲节特刊」元成均|以前的父亲不是这样的

父亲62岁生日 ( 照片为作者提供)

为了能尽量多地攒点钱,父亲把勤奋和节省都做到了极致。当时在工地打工是记工分,上一天工算1分,除去回家收麦、收秋和过春节,一般一年挣280多个工分就很厉害了,但父亲却总是300多个工分,这就意味着,父亲一天工都没旷过。至于开销,据他的工友们讲,一年除了洗衣粉、牙膏等必需日化用品,就再无其他任何消费。若逢下雨下雪无法开工的日子,大部分工友都会结伴打打牌或者出去小搓一顿,父亲从来都不会参加,他要么帮着维护下工地,要么抓紧这难得的休息机会好好睡一觉。我想,当时独自躺在工棚里休息的父亲,大概连做的梦也是充满了焦虑的吧,毕竟,我们那时都还没长大,都太需要他。

是的,从小到大,父亲都给我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在我心里,他简直无所不能,能做各种家具,修理、改装各种电器,甚至家里的房子都是父亲自己设计,然后和母亲一起建造的。我从来不曾意识到,他除了是一个父亲,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男人,一个生活充满了艰辛的男人。父亲九岁丧母,当时家道已经中落,又恰逢文革,耿直的祖父被打成右派,家庭没有收入来源,再加上祖父自幼养尊处优不沾农事,生活能力极差,生存的压力全都到了年仅九岁的父亲身上。而父亲却没有怨天尤人,自觉承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在那个饥饿的年代,九岁啊,年仅九岁的父亲却能把一个遗漏枝头的柿子揣在怀里大半天,然后拿回去跟祖父分享——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呢?

「父亲节特刊」元成均|以前的父亲不是这样的

父亲近照 ( 照片为作者提供)

苦难并没有到此结束,在我六岁的时候,祖父也走了。那时候我还并不清楚死亡的意义,当父亲一脸悲伤地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漫不经心地回答了一句,嗯,知道了。然后就继续干着自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并且还第一次因为家里来了那么多人而欢呼雀跃。尔后我看到祖父穿着一身很奇怪的衣服一动不动地躺在屋子中央,脸上蒙上了一层白纸。我感到奇怪,于是我掀开了那张白纸,我的祖父闭着眼睛,神态安详,如同往常睡着了一般,我摸了摸他的脸,只感到一阵冰凉,以至于我都打了个哆嗦,接着,我开始了一场莫名的痛哭,可我知道,那更多是因为恐惧,而不是源于悲伤。

算起来,那时候的父亲也就三十多岁,比现在的我大不了多少,却已在尘世屡遭磨难,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如今却又要承受唯一的亲人离去的痛苦,该是多么的悲伤和无助,可恨那时候我还不能感同身受。

由于父亲的巨大付出,我们几个得以顺利地把书读下去,并且都还算争气,这对父亲来说算是巨大的安慰。随着我们渐渐长大,父亲也不再动辄对我们横眉冷对,瞪眼示威,开始了“以理服人”。尽管依旧是闲不下来,一旦有片刻空闲,最大的爱好就是给我们训话。已经训了二十多年,他一直都不曾嫌烦。奇怪的是,我居然也都能听得进去这经年累月的唠叨,如今跟父亲不在一起,没有了无休止的唠叨,反倒觉得不习惯。我仔细分析了一下,总结出了两点原因;第一,大概是长时间养成的习惯吧,我们理智上都已经笃信这种唠叨真的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警示作用的——这已经被现实经历证明无数次了。其次,就是父亲语言表达上的高度艺术性,幽默生动,极具感染力。虽然有时难免囿于老生常谈,但丝毫不影响其可听性。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把父亲的一些话记录下来,完全就是一篇美文。我一直坚信,若不是那个狗日的年代,父亲至少会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

前几天,父母单独回济源参加二舅家闺女的婚礼,从北京到济源是直达,买的卧铺,尽管哥哥开车把他们送到了车站,但从进站、上车、旅程途中,一直到下车被亲戚接上,我们全程都电话调度行踪,千叮咛万嘱咐,就怕出什么意外,搞得父亲都有些不耐烦了,抱怨道:我又不是没出过远门,用得着这样了!我心里一怔,是啊,曾经,父亲也是走南闯北,四处闯荡过的,是从什么时候,变得让我们如此担心的呢?

「父亲节特刊」元成均|以前的父亲不是这样的

父亲母亲和孙女儿 ( 照片为作者提供)

父亲,真的老了。

我自幼喜欢文字,心里始终装着一个文学梦,为此,在闲暇之余,我尽量多阅读多书写,以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我知道,这条道路很远,很难走,但是我深信,只要像父亲一样,有毅力,舍得付出,一定能给自己创造出更多成功的机会。父亲一生辛劳却从不言苦,靠着一双手,为我们撑出一片天。虽然他只是一位普通的父亲,但他的言行品格却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让我一生受用!


元成均 芝兰园签约作者

林州市桂林镇人,现居山东潍坊,自幼爱好写作,曾在潍坊日报、奎文新闻及山东建设报发表新闻及文学作品若干。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网图提供证明付酬 打赏>10元付酬 <10元平台维护

因微信系统修改,【原创】标识处只能显示开通赞赏的账户,芝兰园公众号公用赞赏为“作家吕志勇”,此账户即为【公用账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