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张幼仪为什么会说“感谢当年离婚之恩”?

cyyaizyh


“女子,必须依靠着男子才能活着。进了徐家的门,绝对不可以说不。”张幼仪13岁就和徐志摩订了婚,接受着母亲最深刻的婚前启蒙。

父亲张润之,是上海宝山县巨富,家境殷实。在父亲的滋润和灌溉下,母亲的生活非常幸福,春风十里。

在传统观念中,男人是女人的全部!再加上自己的幸福,确实是因为男人,而那么真切、那么实在,更让母亲觉得,“靠男人活着”是非常实用的婚姻哲学。

于是,她日复一日谆谆教诲,为张幼仪打造了一份丰腴的“思想嫁妆”。

1915年底,张幼仪15岁。父亲为她置办了丰厚得令人咋舌的嫁妆,举行了一场轰动全城的豪华婚礼,嫁入了徐家。

丰腴的“思想嫁妆”,豪华的婚礼,并没有开启一段美满的姻缘。张幼仪和徐志摩婚后的生活,除了生了两个孩子,几乎寸草不生。

结婚的第一天,张幼仪就遭受了一场巨大的心灵风暴。。

洞房花烛,她含情脉脉地向徐志摩望过去,徐志摩只用轻蔑的眼神瞟了她一眼,头也不抬;她用怀春少女多情的表情向徐志摩笑,徐志摩很不屑地扬起嘴角,别过头去;她调整了一下呼吸,想用最温润的声音说说话,徐志摩不耐烦地用被子蒙住了头。

没有微笑、没有凝眸、没有情话的“三无之夜”,就是张幼仪的新婚之夜。她感觉到自己的灵魂,被这个即将要依靠一辈子的男人,狠狠地割了一刀。她执行了母亲的策略:“绝对不可以说不”,独自对着红烛坐到了天亮。

等到天亮之后,徐志摩离家出走了。

后来,他在外读大学,又到了国外,长期不回家。到1920年,结婚5年,他们相聚的日子加起来还不到4个月。

无情的分离,带来的自然是狞厉的团聚。徐志摩虽然很少回家,但每次回来,对张幼仪都是一种精神的蹂躏。

有一次,他和家里的仆人谈笑风生,张幼仪走上去,想和他说上几句,他立即拉下了脸,面无表情。等张幼仪一转身,他的笑马上又绽放出来,满屋朗朗。

你给他爱与温柔,他给你恨与冷漠——这是徐志摩的常态。

什么是冷暴力?不说话,不理人,横眉冷对……这些,都是小级别的。最高级别、杀伤力最强的冷暴力,就是像徐志摩这样,对谁都像春天般温暖,唯独对张幼仪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怜我悲与伤,无人分我乐于欢!”这一首诗,道尽了无数人的心声,被冷暴力了的感慨;有一项统计,冷暴力离婚案件,占总离婚案件的比例高达54%,成为离婚的主因。

从这首诗,从这个大数据,足以想见,张幼仪在徐志摩的冷暴力面前,有多撕心裂肺!

张幼仪的撕心裂肺,别具一格,与众不同。

都说婚姻是七年之痒,她偏偏一结婚就开始痒;都说有情人终成眷属,她偏偏和一个无情人成为眷属;都说婚姻是灵魂和肉体的交融,她偏偏得到的只是肉体的感应——1918年,张幼仪生下了儿子徐积锴。

是什么让徐志摩如此寡情薄义。

是张幼仪没有颜值吗?她身材、脸型很好,长着大大的眼睛,在当时文人的笔下:“(张幼仪)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

是张幼仪三观不正吗?她温柔、贤慧,心地善良,具有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在人品上,非常人能及。

能怪旧式包办婚姻吗?可是,同样是旧式包办婚姻,胡适的妻子江冬秀,为什么那么幸福?

这世间,情本无孽,最怕遇人不淑。张幼仪所有的不幸,是因为徐志摩不淑。

张幼仪操持家务,教育孩子,孝顺老人,深得徐志摩父母的喜欢。1920年,徐志摩在国外追林徽因的风流韵事,传到了父母耳中,他们怕儿子在外面乱搞妇女关系,于是安排张幼仪去德国,守住儿子,别让他胡来。

父母安排张幼仪去德国,初心是促进他们的婚姻和谐美满,却没料到,这次安排,加速了他们婚姻的死亡。

张幼仪到了德国后,成天围着灶台转,为徐志摩准备一日三餐。徐志摩把父亲寄来的钱,都用作了风流成本,只给她很少一部分维持家用。

张幼仪委屈求全,在极度压抑中又怀孕了。

人的想象力真的是有限的,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写诗写得那么柔软多情,外表那么文质彬彬的徐志摩,也有屠夫的一面!

知道张幼仪怀孕后,他特么暴力:“赶快打掉!”

打掉!还要赶快!而且一脸不耐烦!张幼仪心里很想大大地说一声“不”,但嘴上还是弱弱地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

徐志摩迅速调整,从暴力模式进入毒舌模式:“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张幼仪第一次对母亲的话产生了怀疑:这个男人靠得住吗!

徐志摩放浪狂热、风流成性,见了喜欢的女人就恨自己结婚太早,见了林徽因之后,更觉得离婚要趁早。他让张幼仪打胎,是为了扫清和林徽因结合的障碍,这是他为离婚烧的第一把火。

第一把火,没有凑效,张幼仪坚决要把孩子生下来。

他又烧了第二把火。让一个叫黄子美的朋友,去做张幼仪的思想工作:“你愿不愿意做徐家的媳妇,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

张幼仪再一次对母亲的话产生了怀疑:一个让自己打胎的男人,一个在自己怀孕时闹离婚的男人,靠得住吗!

她第一次表达了自己的不满,第一次发了一点小脾气,把黄子美赶出了门:“徐家媳妇和徐太太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吗,世上再没有比这更蠢的问题了!”

徐志摩不是安慰自己“好好养胎”的那个人!也不是细心陪自己到产房的那个人!生大儿子徐积锴时,他远在天边,生下之后,他当“甩手爸爸”,现在二胎生产在即,他却使劲闹离婚、玩失踪。

她怎么也没料到,自己飘洋过海,是来一个人独自生孩子的!

她打电话向二哥求救。二哥安排她在一个朋友家住下,在朋友的张罗帮助下,张幼仪住进了医院,进了产房,生下了儿子李德生。

儿子刚生下来,徐志摩终于出现了,他手里拿着离婚协议书。

徐志摩的第二把火,得到的是“世上再没有比这更蠢的问题了”的答案,他知道离婚还要费些周折,现在来烧第三把火。

他把离婚协议书都写好了,这婚,不离也要离!

这时,张幼仪打心底里否定了母亲的话:“依靠着男子才能活着”这条路走不通,必须靠自己活着!

“或许我离开志摩,也是一种选择!”就像一个毒瘤,开始时有点痒,有点痛,还以为是正常的,没事的,可以携毒生活。现在,毒瘤恶化,携不下去了,必须切除,刮骨疗伤。

思想的通道一打开,往事逾发清晰:我对你笑,你板脸!我怀孕,你让我打胎!我刚生下儿子,你写好了离婚协议……一桩桩,一幕幕,一点点,一滴滴,汇成了一个声音:离离离离离离离离离离!

接过徐志摩的离婚协议,张幼仪心里异常平静,表示同意离婚,但是要告知父母一声。

徐志摩却如此迫不及待、如此心急如焚、如此刻不容缓,他说:“不行,不行,我没时间等了,你一定要现在签字……林徽因要回国了,我非现在离婚不可。”

张幼仪看了徐志摩一眼,她还从来有这样专注地看过他。徐志摩几乎被她的眼神给怔住了,这是一位曾经卑微到尘埃里的女人从卑微中走出来特有的眼神!她觉得自己的婚姻太可怕了,现在,她要灭掉自己的婚姻。这个眼神里,隐藏着一份挣扎,隐藏着一声呐喊。

她毅然的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并平静的说道:“给你自由,去给自己找个更好的太太吧!”

高贵的签字,高贵的离婚,高贵的结束。

张幼仪在离婚上,表现了非凡的气质,协议书上讲定的五千元赡养费,她一个子儿也没要。

这婚,离得真是快意!

离婚后,徐志摩追随林徽因回国,制造了一出闹剧。

他在报纸上,将自己和张幼仪离婚的事,给予高度曝光:“我们已经自动挣脱了黑暗的地狱,已经解散烦恼的绳结……欢欢喜喜地同时解除婚约……现在含笑来报告你们这可喜的消息……”

他闹这一出,究竞是出于什么动机?外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分析,是为了向林徽因作一种最正式的告白:“我和张幼仪都已经离婚了,我们结婚吧!”

如果真是这个动机,那结果正好适得其反。

徐志摩的这个举动,把林徽因吓坏了。她是一个传统型女孩,对徐志摩这种伤害前妻的做法感到害怕。她的家人对徐志摩“外扬家丑”的这种神操作,也非常反感,都反对、阻止她与徐志摩交往,鼓励、支持她与梁思成恋爱。

最后,家人把她和梁思诚送到了国外。

林徽因成为梁思成的新娘,飞走了!徐志摩的这个举动,加速了自己和林徽因恋情的灭亡,也给张幼仪带来了深刻的伤害。他等于是向公众、向社会广而告之,无异于给她贴上了一个标签——“张幼仪,徐志摩的‘弃妇’”。

当时,整个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当时,张幼仪在国外还没回来,身边的一些朋友知道这件事后,义愤填膺:“徐志摩太失格了!”

“徐志摩太失格了!”张幼仪已经不想分心去想了。她只怜恤稚儿父爱不存,自己责任重大。她对着幼小的徐德生,自言自语,像是母亲的誓言,又像是母子的对话:“即使是弃妇,也要做个好妈妈!”

做个好妈妈,是张幼仪最朴素的理想。她一边照顾徐德生,一边学习幼儿教育,后来,还去了斐斯塔洛齐学院专门攻读幼儿教育。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幼儿教育打开了一片丰富多彩的新天地,张幼仪觉得特别新奇,特别给力。

要有优秀的思想品质、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过硬的专业文化,孩子需要从小就储存知识信息、构建学习的潜能、适应时代需要……这哪里是幼儿教育,在张幼仪看来,这是以生命呼唤生命的生命赋能!

奔跑吧,张幼仪!张幼仪从来没有发现自己这么燃!在德国三年,她还自学了英语、德语,对商业管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一个不幸的婚姻里沉默了7年、压抑了7年、委屈了7年,现在,解脱了,她要以昂扬的姿态前行,夺回那失去的7年,同步于当下的现在,直面遥远的未来。

奔跑着,奔跑着,一个狰狞的日子,再次把张幼仪绊倒。

这一天,是1925年3月19日。这一天,3岁的徐德生因腹膜炎死于柏林。

怎么会如此呢,你才3岁!我准备拼尽全力,用一生的爱为你赋能,你却不给我机会!

张幼仪痛不欲生,瘫坐在徐德生的遗体前,一动不动,很久很久还没有反应,朋友怎么安慰她,怎么把她扶回家的,她都记不得,只记得:小德生走了。

来德国时,是徐太太,如今是弃妇。来德国时,十月怀胎,艰辛抚育,如今幼子却不幸夭折。世事无常、物是人非,大抵如此。

没有告别,转身离开!捧着小德生的骨灰盒,张幼仪踏上了从柏林回国的列车。

列车飞快地奔驰,载满了了她的失子之痛、丧子之哀、思子之苦。一路上,她把徐积锴、徐德生的照片看了又看,看一眼徐德生,又看一眼徐积锴,心中喃喃:“德生,我们回家,回家看哥哥!”

“我对她无爱,但有情!”张学良狂恋赵四小姐之后,对原配于凤至始终非常敬重,尊为“大姐”。很多旧式婚姻,虽然没有爱情的味道,大体还有人性的味道。

唯独徐志摩对张幼仪“零尊重”、“零人性”,受到了道义的谴责。

他“中了自由恋爱的毒”,沉侵在“自由”的迷信中。没离婚时,徐志摩以张幼仪老公的身份,自由追求林徽因;“追林”告吹,徐志摩又以王赓将军朋友的身份,自由追求他的老婆陆小曼。

自由,奔放!他对陆小曼展开近乎狂野的狂热攻势,并成功地拆散了人家的家庭。

王赓和陆小曼是幸福一对,如果不是徐志摩的搅局,他们会牵着手儿一起慢慢变老。王赓深爱陆小曼,他曾掏出了枪,准备捍卫自己的爱情。

所幸的是,他没有走极端,选择了放手。放手前,他说一句令徐志摩头皮子发麻的狠话:“你此后对她(陆小曼),务必始终如一,如果你三心两意,给我知道,我定会以激烈手段相对的。”

徐志摩的所作所为,成了一个社会话题,受了猛烈的抨击,即便是自由恋爱的“闯将”鲁迅先生,对他的“爱情与自由”,也嗤之以鼻,称其不过是十足的“自由滥情”。

郁达夫称徐志摩“哪里还顾得了伦教纲常,更无视于宗法家风。”

连自己的父亲徐坤如,也非常反对这桩婚姻,始终不接受陆小曼。他虽然没有和徐志摩断绝父子关系,却断绝了来往(徐志摩的父母长期和张幼仪生活在一起,直至终老)。

最苦口婆心的,当属恩师梁启超。他欣赏徐志摩的才华,却担心他的婚姻,他对徐志摩、陆小曼予以当头棒喝:“离婚再婚都是你们的性格的过失所造成的,希望你们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不高兴可以离,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

张幼仪回国的时候,徐志摩正处在舆论的风尖浪口。

“徐志摩很坏!”类似这样的话,像灰尘一样,在张幼仪的生活空间里,四处飘扬!

辜负自己、伤害自己、抛弃自己的人,受到舆论和道德的谴责,本是一件很解恨的事,值得欢欣、值得庆幸,但张幼仪却欢不起来、庆不起来,眉宇里闪过丝丝忧郁。

她召集家里人,包括徐志摩的父母,很严肃,不容你作任何反驳,宣布了一个十分任性的决定:“从今以后,大家都不许说徐志摩的坏话,只字不提!”

大家都像看外星人一样看着张幼仪,一脸懵擦擦,这是什么情况,难道她还爱着徐志摩,余情未了?

只有徐志摩的父母,看懂了这一切,两位老人眼睛都湿润了:“徐家无福,没有福份接纳幼仪这样的好媳妇!”虽然心有遗憾,但他们对徐积锴的成长,已经放了120个心!

“不许说徐志摩的坏话!”是张幼仪的慈母春晖。

父母离异的现实,需要孩子慢慢地去接受,对孩子灌输对父亲的恨,或者灌输对母亲的恨,培育的只是一个阴暗的孩子,会让孩子一辈子在阴暗中消磨自己的生命。事后,家人们才直正理解张幼仪就的良苦用心,再不说徐志摩的不是。

“不许说徐志摩的坏话!”更是张幼仪的心灵格局。不说可恨之人的可恨之处,其心正,其人也正,其后必昌。

这一天,犹如神谕,张幼仪一起床,就看见天上的云、窗外的花。

云想衣裳花想容!好久没有穿漂亮衣服了。

张幼仪一路飞奔,来到了市场,挑选了一堆很精致的面料,和家里的裁缝阿梅一起,为自己做了一件很淑女的旗袍。穿到外面,获得了高赞,有些朋友还问,这么窈窕的旗袍是在哪里买的。

一个长期疏于穿着的人,突然有了打扮的欲望,是因为对生活充满憧憬渴望。一个对生活充满憧憬渴望的人,哪怕是穿一件衣服,也会穿出梦想。

就因为这件旗袍,张幼仪引领了一种潮流时尚,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一个活力四射的张幼,就从这件旗袍中走了出来。

何不开一家时装公司,专为女性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时尚服装!

张幼仪把自己的想法和亲友们一说,大家都很支持,“云裳时装”应运而生。其中,最大的支持者是徐坤如。

徐志摩让徐坤如失去做张幼仪“公公”的权力,可他认定了张幼仪,便认她为干女儿。当张幼仪要创业开服装店,他老人家便尽力支持,把存着的钱给了她。

张幼仪婚姻没有了,除了徐志摩,徐家的人,却始终和她很贴心,在自己创业的关键时刻,成了她最重要的注资人,这也许就是生活对善良的补偿吧。

“要穿最漂亮的衣服,到云裳去;要配最有意识的衣服,到云裳去;要想最精美的打扮,到云裳去;要个性最分明的式样,到云裳去。”当时,上海刚刚兴起旗袍之风,而且量身定制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张幼仪有国际化眼光,把法国巴黎最潮流的元素融入设计之中,“云裳时装”在上海迅速爆红。

1927年,上海、苏州、南京、无锡等城市的大街上,凡是出现的时髦女子,她们身上穿的都是“云裳时装”的衣服。据说,蒋介石在上海大婚,用的也是“云裳时装”的服装。

“云裳时装”火了,张幼仪成功了,震撼最深的,是张幼仪的母亲。母亲对女儿的未来,本来充满了担忧,但随着“云裳时装”的风生水起,她的担忧也化于无形。

她看着张幼仪快乐幸福的样子,作为女人,她深深觉得,女儿的快乐和自己的快乐,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她自己也说不清区别有哪里,只是对以前的思维,作了一些纠正:“有能力的女子,不依靠男人,也能活得很好!”

不靠男人的张幼仪,不但活得很好,还活得很精彩,活成了一道彩虹。

后来,张幼仪执掌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战时,很多银行、信托公司纷纷停业倒闭,女子商业银行却历经波折而岿然屹立。直到1955年金融业公私合营才宣告结束,一共开办了31年。她被被誉为金融界传奇女强人,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

张幼仪越活越精彩,徐志摩却越活越艰难,艰难到了要向她借钱的地步。

陆小曼吸上了鸦片,徐志摩挣的钱永远不够她的“毒资”,家里总是入不敷出,只能靠借来维持生活。

你那么绝情地离开,还要回过头来借钱!

你曾经伤我那么深,我凭什么要借钱给你!

你也有借钱的时候,活该!

活在俗世,难免世俗。张幼仪心里也这样想过!

但厚道的人,在世俗中,总是不知不觉就打开了善良的阀门:一个人如果不是走投无路,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伸手借钱!

看着徐积锴的父亲如此落难,张幼仪忍不住鼻子发酸,心头发怵。每当徐志摩向她借钱时,她总是把钱交给他,跟他说:“这是你爹给的钱。”

每当这个时候,徐志摩总是怔立良久,身如电击。他深深知道,父亲已经老了,已经没有老本,最重要的是,即使有,父亲也不会给自己钱。

有好几次,他向陆小曼称赞张幼仪:“她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这些年进步不少,独立的步子站得稳,思想确有通道。”由于一已执念,他从来不拿正眼看张幼仪,现在执念没了,生活潦倒,回过头来正视,才发现,原来她是如此优秀!

所有的激情都会归于人间烟火,所有的心性都会归于业力果报。每天都掰着手指过日子,这日子真心难熬。

徐志摩经常往返于北京上海,从来不坐火车,托熟人搭乘免费的邮政飞机。当时飞机的安全性一直不靠谱,但为了省钱,他还是选择不安全的出行方式。他也曾向陆小曼抱怨过:“坐火车可是要钱的啊,我一个穷教授,又要管家,哪来那么多钱去坐火车呢?”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和陆小曼争吵之后,再次搭乘了一架从上海飞往北京的邮政飞机,途中因为大雾,坠机身亡,年仅36岁。

徐志摩罹难后,陆小曼无力操持后事,这个时候张幼仪站了出来。她让弟弟带着徐积锴以徐志摩儿子的身份认领他父亲的遗体,自己则留在家中,按抚徐志摩的父母,主持丧事。

她一直将二老带在身边,悉心照顾,让两位过早送黑发人的白发老人安享晚年。

陆小曼也是苦命的女人!徐志摩走了,她依然是徐家的媳妇,依然是徐积锴的继母。张幼仪每个月,都要以徐志摩父母的名义,给陆小曼存300块钱作生活费,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张幼仪赴香港定居,方中止寄钱。

世人看张幼仪,通常是一种赞叹。而张幼仪只是在尽一个传统中国女人的朴实,儿子的爷爷、奶奶和继母,她有责任帮着照应。或者说,为徐积锴营造一个和谐的血缘亲情环境,是她生命的重要意义。

有意思的是,鲁迅在1925年写的《伤逝》,多年以后,在徐志摩和陆小曼身上真实演绎。

《伤逝》讲述了涓生和子君追求恋爱自由,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小说深刻揭示,脱离社会文化道统的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是无法实现的。

徐志摩和陆小曼,是现实版的“伤逝”。

无论对谁,张幼仪都敞开心扉,真诚以待。

唯独对自己,她十分谨慎,紧闭心门。她说:“爱是善尽责任!所以,不要随便说爱,爱是天长地久的考验。”

她是被爱情伤过的女人,对爱有自己的解读。她就像仓央嘉措《见与不见》写的那样,用心窖藏自己的爱情: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教育孩子,照顾老人,奋发事业,张幼仪30年没有再婚。

她也渴望爱情,只是不想随便地、轻易地交付出去,而是等着那个至情至性的人出现,然后深情款款地说一声:“来我的怀里,让我好好爱你!”

她的爱,就像藏在窖池里的老酒,芳香浓烈,窖池的门紧闭了30年。

1953年,张幼仪把“窖门”打开。

这是一次早就预见了一切的打开,一次早已准备了一切的打开,一次用生命托付的打开!

苏纪之跑了进来,他为之陶醉:“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苏纪之是妇产科医生,性情温和,谈吐风雅,和妻子离异后独自抚养四个孩子,既当爹又当妈。相似的命运,相互的倾慕,把两颗心贴在了一起。

我要结婚了!

张幼仪把“将那颗封存已久的心,再度托付”的想法,写信告诉远在美国的徐积锴:“儿在美国,我在香港,展昏谁奉,母拟出嫁,儿意如何?”

徐积锴在张幼仪的培养下,阳光成长,成为有为青年。他定居美国,从商,在美国华人圈中颇有口碑。

徐积锴从美国的回信,枨触万端,感人肺腑。从他的信,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慈祥的母亲:“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今幸粗有树立,且能自赡。诸孙长成,全出母训……去日苦多,来日苦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如此体味母亲的精神情感世界,在人子之中,实属罕见。收到信的那一刻,张幼仪就清楚地意识到:“今天可能什么也做不了!”

她没有出去应酬,没有参加朋友聚会,回绝了所有的活动,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启动脑回路,想一想早死的七年婚姻、三年国外的生活、商业上的摸爬滚打,读一读儿子的信、翻一翻儿子的照片,准备度过一个泪流满面的下午。

她拿着信,看着徐积锴、徐德生的照片,良久良久,痴痴地说了一句:“德生,你怎么不像哥哥一样,给我写封信!”

她像娥皇一样泪湿斑竹,像白娘子一样椎心泣血,像蔡文姬一样长歌当哭,像李清照一样犁花带雨,像林黛玉一样泣下沾襟,哭得好不痛快。

“母如得人,儿请父事!”不知过了多久,当张幼仪再次拿起徐积锴的信,脑回路和眼泪都嘎然而止。她打开了门,走了出去,这条路,通向婚姻的殿堂。

1953年,张幼仪和苏纪之在东京举行了婚礼。

苏纪之不是富商巨贾,但是大情大义,给了半世漂泊的张幼仪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他有一技之长,在张幼仪的帮助下,开了一家诊所,有了一个不错的事业平台。张幼仪把苏纪之的四个孩子,视为已出,悉心照顾。

只要心中有爱,用心去找到那个对的人,不管是大龄,还是再婚,都能找到幸福。张幼仪和苏纪之,心有灵犀之不点亦通,如胶似膝比年轻人还缠绵悱恻,一家人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20年。

1974年,苏纪之患肠癌去世后,张幼仪去了美国和徐积锴团聚。

1988年,她以88岁高龄逝世于纽约,长眠在绿草如茵的“芳诺依福”墓园,墓碑上刻着她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名字:苏张幼仪。

苏张幼仪!她的坟前,一年四季,鲜花不断。

她个性坚毅,举止端庄,大气仁厚,自强自立,逆转命运,正如梁秋实的评价:“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令人尊重。”很多知道张幼仪故事的人,他们到了纽约旅游,都会到她坟前送上一束花。

长眠在大洋彼岸,却能接受到来自故乡的祭拜,一生不事张扬,没有喧嚣和响动,却引来了世人的钦敬,这就是张幼仪——苏张幼仪。


靖思靖语


张幼仪为什么会说"感谢当年离婚之恩"?


张幼仪是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前妻。


晚年,她对侄孙女张邦梅说:"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一个人。"


1、张幼仪大事记


张幼仪的人生以柏林为界分为两段。


分为柏林之前:


1900年出生江苏宝山。1915年与徐志摩结婚。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锴。1920年,张幼仪前往欧洲与丈夫团聚。1921年徐志摩因已爱上林徽因,提出离婚!1922年张幼仪于柏林产下次子,并与徐志摩正式离婚。



柏林之后:


1926年返回中国,1927年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1949年移民香港,1954年与苏纪之医师结婚。1972年苏纪之医师去世,搬往美国与家人团聚。1988年逝世于纽约。


徐志摩和张幼仪是包办婚姻,大家闺秀的她的婚姻是由自己的哥哥促成的。徐志摩想要摆脱从一开始就不喜欢的婚姻。张幼仪接受的是"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教育,都是听从安排。


2、离婚女人当自立


她是一个知道努力进取的人。在八子四女的家庭中,幼时她积极地帮父母做家务带妹妹,还积极寻求受教育的机会。她后来读了花费极低的师范,只因结婚而中断了学业。


她也曾经试图争取过:当徐志摩逼她打胎的时候,她说那是会死人的,当徐志摩逼她离婚的时候,她说要听从父母的意见。然而都没什么用,身怀六甲的她还是被离家出走的丈夫抛弃在了异国他乡。


她在自己兄弟的帮助下辗转到了柏林,在次子出世后的第三天,想要继续追求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丈夫却找来,逼她一刻也不能耽搁地签字离婚。


她的争取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努力。那个第一次见到她的照片时,就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的丈夫,从婚前到婚后,一直鄙视她,称她为旧时代女性,没有正眼看过她,也根本没有想过要给她任何机会一起生活。


"女子本弱,为母则强",为了独自抚养次子,她决定在回国前做到自立。她去德国柏林的一所师范院校进修,选择了学习幼教专业知识,并十分努力地学习掌握了德语。


3、离婚女人当自强


"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才永远不会倒",嫁错郎的她,只有靠自己。


三年后她带着次子的骨灰从柏林回到了国内,被东吴大学请去教授德语。一学期后,张幼仪被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聘请为总裁。


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是银行界的知名人物,聘请人坦白告诉张幼仪,聘请她,是看上她的关系,而不是能力。她却抓住了这次机会,勇于担当。


在银行任职期间,她努力适应职场习惯,还为自己请了一位老师来,帮助自己多了解一些文献和名著。靠着自律和好学,她很快补足了所需的金融知识。


她曾经用在股票市场赚来的钱,给徐志摩的父母盖了一所房子。徐家老两口在徐志摩离婚时,就宣告中断了他的经济援助,后来把财政大权交给了她。



经营银行的同时,张幼仪还同时经营着云裳服装行。独特出众的云裳公司坐落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东路上,当时讲求时尚的人都以从"云裳"定做衣服为荣。她每天从银行下班都要到这里督查。


她承担过国家党派的财务领导工作、倒卖过染军服的染料,投资过棉花和黄金。她勤奋,自律,遵从自己的原则做事,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建立了自己的声望。


1937年,抗战期间她把银行资产抵押给大银行,得到了4000元,用以维持银行的经营。一位顾客急匆匆找到张幼仪,要求提走她千方百计为银行保住的钱。


如果现金被提走,女子银行很可能就要倒闭。兵荒马乱的年代,对方带那么一大笔钱逃亡也不安全。张幼仪跟总经理商量后,建议顾客接受担保,等渡过了这段时期后,再连本带利奉还。


顾客答应了,理由是:"如果是你张幼仪告诉我,你担保这笔钱,那我相信你。我不相信别人的话。"


是她凭借自己的经商天赋,人格担保,为银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4、女人成就了自我,自可感谢离婚之恩


"当一个女人一无所有,才会一无所惧。"张幼仪的自立自强是前夫所赐,也是靠自己所得。


她遇事沉着冷静,处理井井有条。事业有成的她,不是经历过生活中那些风风雨雨,哪能见到人生的彩虹如此绚烂。


张幼仪最难能可贵的是,离婚回国后仍照顾徐志摩的双亲,徐志摩父母深感对张幼仪的亏欠,认她为义女。徐志摩去逝后是为他们养老送终。


徐志摩飞机失事后,也许他俩已毫无关系,而张幼仪却承担起责任,收他遗骸。


为让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在她的策划下编纂了台湾版的《徐志摩全集》。并且在徐志摩过世后,还经常接济徐志摩的遗孀陆小曼,足见她的心胸宽广、本性善良。


在离婚前,张幼仪的一切都是卑微的,因为不被喜欢,做什么都是错的。她经常受丈夫的冷漠相待,活得很没有底气。


而离婚后,张幼仪的一切渐渐改变了,观念、心态、能力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她开始活得有尊严,活出自我,并受到他人的尊敬。


她的人生是被离婚女性的一部传奇奋斗史,她有着传统女性的隐忍和自持,也有着自立自强,是内心的坚强使她从艰难走向了辉煌。


五十多岁时,张幼仪终于碰到了那个对的、欣赏她的人,也无须再"避人口舌"。她写信询问儿子意见,儿子回信:


"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由此可见儿子对她的敬重。


被徐志摩离婚,张幼仪渡过了人生的低谷时期,也因为离婚她活出了自我,成了那个时代的女能人。回顾往昔的艰难,她才说出了"感谢当年离婚之恩"的话来。


心存仁恕自立自强,也许是离婚之人最好的解脱。放下执念最终成全的是自己,痛彻心扉后生活还得继续。女性,无论什么时候,要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精神。


幸生


“感谢当年离婚之恩”,是张幼仪晚年对侄女说的一句话。

每次看到这句话,总不自主想起郁葱那首《那时你老了》里的诗句:

“那时你老了,你会说那时的痛、缺憾都那么好。”

我想,张幼仪年老时候说出这句话时,大约也有一种时光过去后的释怀。当然,这话里,也有张幼仪年老时,回首过往时的感慨。

一个人,去感恩痛苦,这需要勇气,但更多的是需要底气。

在民国四大弃妇中,张幼仪是唯一一个有底气说出这句话的女子。张幼仪的底气,来自她离婚后发生的一切。张幼仪离婚前后对比

此刻,时光机,倒回徐志摩向张幼仪提出离婚的1921年,那时候的张幼仪,正经历人生中的“最黑暗”—————

“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听到徐志摩的这句话,张幼仪的内心咯噔一下,似乎一件精雕细琢的水晶球狠狠地砸在大理石地面上。

当时逼张幼仪打胎的徐志摩有两个目的:其一是怕孩子成为离婚的阻碍;其二便怕林徽因知道自己在与她交往期间还与张幼仪发生关系。所以,徐志摩当时逼迫张幼仪打胎,实际还有(毁灭罪证)掩盖事实的目的。

这以后,徐志摩见张幼仪不同意,便使出了一个狠招:抛弃妻子。

徐志摩一声不吭直接离家出走了,他走后,张幼仪孤零零地被扔在了异国他乡。

茫然、无助、绝望,迅速裹住了张幼仪。此时的张幼仪知道,现在根本不是痛苦的时候,因为此刻她面临的是个生与死的问题,在这个节骨眼上,任何的情绪,都只会让她往后的路更难走。

怀孕期间,本是女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但身为孩子父亲的徐志摩却在这种时候抛弃自己转身离去了。世间最悲凉,大约也不过如此把。

张幼仪与公公和儿子

张幼仪当时不知道的是,徐志摩此去,只是为了赶紧去见林徽因。

此刻的张幼仪,身在英国,举目无亲的她,只得给她的二哥张君劢写信求助。

哥哥回信后,她喜极而泣,这个世间总算还有她的容身之处。但张幼仪知道,哥哥远在德国,语言不通又怀着孩子的她要到德国找到哥哥的地址,绝非易事。

好在,张幼仪历经千难万难后,总算在张君劢的帮助下抵达了柏林。

异国他乡,没照顾过产妇的张幼仪只得将她安顿在乡下。这期间,张幼仪只得与一对陌生夫妇处着,以等待产期。

终于,孤独寂寞难熬的几个月后,张幼仪等到了生产这天。这关,总算闯过来了。但就在张幼仪刚刚从鬼门关闯过时,徐志摩千里迢迢追到了柏林。

徐志摩此行,只有一个目的:逼张幼仪在离婚协议上签字。

不顾夫妻之恩也就算了,此刻,他竟连对他的亲生骨肉也这般心狠?

张幼仪终究还爱着徐志摩,也爱着这个家,那个年代的她,从不敢想象离婚后她将面对什么。害怕的张幼仪近乎哀求地问徐志摩:可以等问了爸妈再签字吗。

徐志摩听完跳起来喊道:不行,我等不了了,林徽因要回国了。

张幼仪终于死了心,她拖着产后尚未复原的身体,颤抖着在离婚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办完离婚手续后,徐志摩逃也似地离开了张幼仪。

张幼仪在德国

张幼仪看着小彼得,心里百般酸楚,想想一年前,自己横跨数万里寻夫,如今竟然寻成了笑话!不仅没有寻回夫君,反而让他跟着别的女人跑了,张幼仪心中只有苦笑啊。

此后的张幼仪便一直带着彼得留在国外,她不敢回国,因为不知道,回去以后,她将面对的是什么。

对于未来,张幼仪也没有太多构想。但痛定思痛的她知道,接下来的一切,都只能靠自己了。

在哥哥的帮助下,张幼仪一边学习德语,一边开始继续之前未完的学业。带着孩子学习,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张幼仪坚持下来了。在德国,她学会了严格按照时间学习生活,也学会了真正依靠自己生存。

几年后,经过努力张幼仪拿到了曾经为嫁徐志摩未取得的文凭。

也就从这时起,张幼仪才开始慢慢找回曾经的自己。

回国后,张幼仪进了大学教授德语,在哥哥们的帮助下,张幼仪的事业开始拓展到她擅长的理财和经营。张幼仪,终于将自己活成了新女性的模样。

与此同时,徐志摩却因新婚姻的种种而遭遇困境,不久后,他就因为经济困境省钱坐免费班机而遭遇飞机失事离去了。

这以后,张幼仪不仅照顾着徐志摩父亲,也经常接济徐志摩遗孀。

从一个弃妇,活成一个有能力去帮助人的人,而且还是帮助昔日给自己伤痛的人,这大概算是人生最好的逆袭了。

后来的张幼仪有了四个孙子,但却一直未考虑个人问题,直到多年后遇见医生苏纪之,她才重新开始考虑婚恋。

在征得儿子和哥哥同意后,张幼仪与苏纪之结成了夫妻。此后的几十年里,两人一直恩爱有加,直到百年。

与徐志摩早逝不同的是,张幼仪活了88年,尽享了天伦。

张幼仪向来低调,她从未透露过对苏纪之的爱,但,从她过世前的遗嘱,我们可以直到,她和他,有着矢志不渝的爱。

根据张幼仪的遗嘱,后人在她的墓碑上刻上了:苏张幼仪四个大字。

前半生的痛苦,从来不会成为后半生幸福的阻碍。张幼仪用一生,证明了这句话。

也正因此,她才能说出“感谢当年离婚之恩”这样的话来!

愿你我,也如是!


记者李满


有人说徐志摩把爱情给予林徽因,把温柔馈赠陆小曼,唯独把冷漠丢给张幼仪。可见张幼仪在徐志摩面前一直是卑微的即使付出许多,但是也无济于事。



徐志摩与张幼仪结婚后,他十分厌弃张幼仪,打心眼里瞧不起她,称她为“乡下的土包子”。而张幼仪虽未系统学习过新派的知识,但也接受过良好的女子教育,上过师范学校。更何况张家家世显赫,徐志摩能娶上张幼仪都是高攀,又怎会像他说的那样。但是不爱就是不爱,即使张幼仪默默地孝敬徐家二老,为徐家生下两个孩子,将徐家打理的井井有条,对徐志摩毫无愧疚可言。可是噩梦还是开的太快了,当张幼仪在德国柏林刚生下二儿子彼得,徐志摩就追到德国去离婚,理由却是林徽因要回国,她非现在离婚不可。而张幼仪提出想征得父母意见之后再离婚,可徐志摩却说道:无爱之婚姻忍无可忍,自由之偿还自由。最终,她成全了他。



离婚后,张幼仪开始做自己的事业。而且越做越大,被人羡慕。于是,她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应邀管理国家社会党财务、囤积军用燃料大发横财、创建生意火爆的云裳公司。她的一切渐渐的从离婚后有所好转。


当徐志摩乘坐的飞机失事之后,陆小曼却由于伤心过度拒绝承认现实,对报噩耗的人置之不理。无奈,这些人去找张幼仪,而张幼仪遇此事沉着冷静,处理的井井有条。也许他俩如今毫无联系,而张幼仪却愿意承担妻子的责任,收他遗骸。即使徐志摩负她年少韶华,可她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她爱了他一生一世,负心郎在她心中一直是高大伟岸的丈夫。我想,徐志摩应该是张幼仪一生唯一的挚爱吧。
或许张幼仪说感谢当年离婚之恩,在离婚前张幼仪的一切都是卑微的他就是在徐志摩背后的一名女子,虽然是他的妻子,但是张幼仪活得很没有底气,经常受徐志摩冷漠相待。而在离婚后张幼仪一切变得好了起来,她开始活的有尊严,活得有底气受到他人的尊敬。虽然她爱徐志摩而不得,虽然她曾经爱过徐志摩,但是和徐志摩离婚后,她获得这些远比离婚前获得的更多,所以她才会说感谢当年离婚之恩吧。


伴你同行forever



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先解释一下谁是张幼仪。

她就是徐志摩的太太。

1900年出生江苏宝山。

1915年与徐志摩结婚。

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锴。

1920年,张幼仪前往欧洲与丈夫团聚。

1921年徐志摩爱上林徽因,提出离婚!

1922年张幼仪于柏林产下次子,并与徐志摩正式离婚。

1926年返回中国,1927年在东吴大学教授德文。

1928年担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1949年移民香港,

1972年苏纪之医师去世,幼仪搬往美国与家人团聚。

1988年逝世于纽约。

以上是张幼仪的人生简历。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家庭主妇逆袭成霸道总裁的历程!


徐志摩,大家应该是相当熟悉了,不再赘述!只是说一下,民国四大美女,他曾经拥有两个!

一个是林微音,一个是陆小曼!

张幼仪在这两大美女面前可以说太太太平凡了,平凡到尘埃里!
好在张幼仪有聪明的大脑,她离婚了!因为她没有选择的权利!

上面已经说过离婚后的张幼仪逆袭成功!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现在只说一下如果张幼仪不离婚会怎样?

第一是守活寡!徐志摩被外面的花花世界吸引住,一去不回头!可怜的张幼仪只能在家里守活寡!

第二是真守寡!大家都知道徐志摩三十四岁就去世了。而张幼仪却活了八十八岁。如果不离婚,她就得守寡五十多年!也够可怜的!

而离婚后的张幼仪不仅事业风生水起,最终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虽然来的晚一些,但总比守寡强吧!

所以张幼仪真得得感谢徐志摩当年离婚之恩!


凡眼看红楼


是的,在张幼仪的晚年,她曾对侄孙女张邦梅说:“我要感谢徐志摩,我要感谢离婚,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在那样一个时代,也没有办法成长”。


的确,如果没有离开徐志摩,张幼仪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坚强,多勇敢,多优秀。


如果没有和徐志摩离婚,她可能一辈子只是诗人的太太,阿欢的母亲,也就没有后来的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伤痛让人清醒,苦难是一所学校。


那么,张幼仪到底从自己失败的婚姻中悟出了什么呢?


一、想要平等对话


张家是当地富豪,又是书香门第。结婚前,张幼仪就读于苏州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应该说是标准的大家闺秀。


因为要结婚,不得不中断了学业,就这样,16岁的幼仪从一个师范生变成了徐太太。

后来,张幼仪一直后悔自己没有坚持读完师范。


徐志摩是幼仪的四哥在寻学中相中的如意郎君。四哥告诉她,她要嫁的是一个颇有才华和理想的年轻人。


那时候幼仪是开心的,对自己的婚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然而,喜欢“自由、民主、科学”新思潮的徐志摩并不喜欢她。甚至,在见到她的照片时,只撇了一眼,就鄙夷地吐出来一句“乡下土包子”。


就这样,一个温文尔雅,举止端庄,秀外慧中的女子,在他新潮丈夫的眼里,却变成了“土包子”。

聪明的张幼仪隐隐感觉到了,他们的婚姻缺少了什么。



但是幼仪的骨子里是传统的,她没有勇气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丈夫,他们之间缺少了夫妻间应有的沟通。

在和徐志摩的婚姻里,接受和隐忍是她唯一的选择,这是母亲的教诲。


出嫁前,母亲曾告诫她:“第一,在婆家只能说“是”,不能说“不”,第二,无论夫妻关系如何,都要持续以同样尊敬的方式对待公婆”。


母亲的这些话她记住了,也做到了。

在婚姻里,她一直把自己的地位放得很低,甚至可以说是“卑微了。


就像张爱玲曾说的,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

她希望以自己的贤德、努力、卑微做好徐家的儿媳,太太。


其实,张幼仪是何等的聪明,她意识到了。所以结婚后,就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学习,因为她要缩小和丈夫之间的陌生感,希望可以与丈夫平等地交流。


然而事实证明,婚姻里,你越是接受和隐忍,他就越是认为你无用,不把你放在眼里。

徐志摩就是这样一个对谁都温润如玉,唯独对自己的妻子刻薄冷漠的人。


二、哭有什么用


在张家哥哥的帮助下,徐志摩认识了梁启超,后来又有了出国留学的机会。

张幼仪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伦敦陪读,希望能缩小与丈夫的距离,改善夫妻关系,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都是她的一厢情愿。


因为在伦敦的康河边,诗人遇到了才女林徽因。徽因懂巴赫,会画画,善诗词,聪明、美丽,徐疯狂迷恋上了他心中的女神,他并展开猛烈攻势,心中更加厌恶张幼仪。

后来不顾所有人的劝阻与反对,为追求心中灵魂之伴侣,执意地向幼仪提出了离婚。


此时的幼仪已有两个月的身孕时,徐志摩知道后,心情烦躁,决绝到:“拿掉她,这孩子不能要”。


随后,徐志摩一脸惊愕、茫然,不知所措的幼仪,一走了之,再无音讯。

在这遥远的国度、举目无亲的伦敦,幼仪的心已经冷到了冰点。幼仪绝望到了极点。


她甚至想到了种种死的方法:一头撞死在阳台上,或是栽进池塘里淹死,也可以关上所有窗户,扭开瓦斯。

想想肚子里的小生命,万般无奈之下,她含泪给二哥写信求救。后独自一人挺着笨重的身子来到巴黎。又辗转去了柏林。



1922年,张幼仪在柏林痛不欲生产下幼子—彼得。后来,这个不受父亲欢迎的孩子,在异乡漂泊中,因病夭折了。


对于幼仪来说,痛彻心扉的岂止是肌体的疼,更是心里的痛。因为此时追到柏林,前来办理离婚手续。

幼仪拖着产后虚弱的身子签下离婚协议书。


此时的幼仪已经知道,哭,有什么用,既不能挽回浪子的心,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祈求只能让他更加看轻自己。

透过泪水,我们仿佛看到了幼仪眼里无奈的坚强。


离婚后,在柏林,独自抚养儿子的同时,刻苦学习德文,并主修幼儿教育,拒绝了异性追求,洁身自好。

彼得夭折后,幼仪咽下泪水,带着一身本领,动身回国。


三、女人必须独立


德国五年,孤苦无依的生活锻炼了幼仪的意志和智慧,如凤凰涅磐,浴火重生,将这段苦痛经历终究转化成了生命中的财富。

最终,离婚,使得她成为张家第一个留过洋的女子,为她回国后大显身手积累了资本。


回国后的张幼仪,说一口流利的德语,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 ,后在哥哥的帮助下,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女子商业银行,出任副总裁。让濒临倒闭的上海女子储蓄银行起死回生。

成为了近代以来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出色女银行家。


同时出任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1934年,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令人景仰。


所以,对于张幼仪来说,离婚是她新生的开始,如若没有徐志摩强迫她离婚,那么她肯定会坚守传统道德,一辈子生活在徐志摩的影子里……


张幼仪凤凰涅磐般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风花雪月从来都不是一个女人的全部,女人必须要独立,人格、精神、经济,任何时候。


人生收获,总在“得与失”之间转换。


提醒现实生活中,婚姻不幸的女人,没必要将责任推向对方及他人,自怨自哀,活成了“祥林嫂“的样子。

知识改变命运,幸福是靠汗水和奋斗得来的,而不是靠祈求,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张幼仪的人生就是一部励志大剧,失败的婚姻成就了她,所以她会说感谢当年的离婚之恩。



张幼仪是旧式婚姻下的牺牲品,接受的是三从四德的教育,在家相夫教子,伺候公婆,对待下人宽松,赢得了公婆的美赞。但却赢不得徐志摩的爱情。徐志摩接受的是新式的教育,追求的是自由恋爱,看不上土包子式的张幼仪。徐志摩是非常有才情的,对爱情保有极大的热情。

1920年,张幼仪前往欧洲与徐志摩团聚。徐志摩当时与林徽因坠入情网。徐志摩就像着了魔一样,当时张幼仪已经怀孕了,还对她提出了离婚。远在异乡他国,丈夫不爱他,还逼着她离婚。想想一个从没有出过门,接受的是丈夫为天教育的人,可想而知,是多么严重的打击。



张幼仪生下幼子后,与徐志摩在柏林签字离婚。这是中国史上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在二哥的帮助下在德国求学。

此后张幼仪的人生就如凤凰涅槃一样,闪瞎人眼。她出任上海女子银行总裁,借助四哥的张公权的人脉关系,使女子银行走出困境。她在金融业屡创佳绩,股市市场出手不凡。还创立了云裳时装公司。不但事业成功,婚姻也得了圆满。

再来扒扒徐志摩,离婚后,他急匆匆返回中国去找林徽因,不成想林徽因与梁思成订婚了。正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后来徐志摩娶了杜小曼。杜小曼花费极大,徐志摩一个文人,只能靠到处授课多赚点钱。北京上海两头飞,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徐志摩飞机坠毁去世。

徐志摩去世后,张幼仪一直伺候他的前公婆,非常的孝顺。张幼仪活出了一个女子的精彩。


尧小瑶读书



张幼仪与其说“感恩当年的离婚”,不如说是“感恩当年生活中的苦难。”


坏的婚姻从来不是女性成长的唯一必备条件,好的婚姻同样能促进女性成长,使其达到一定的生活高度。林徽因是,杨绛亦如此。


离婚是一个女人生活中的不幸,对个性懦弱,又没有什么文化的妇女来说,离婚无疑是对她致命的打击,以致生活暗无天日,身心备受煎熬。


但是对个性独立,且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的人来说,离婚可能反而能激发自身的潜能,逼着自己硬着头皮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促进自身能力的成长,以致能自如的驾驭生活的小船。幸而张幼仪就是这样的人。


张幼仪出生豪门,受到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可谁知却因媒妁之言年仅15岁就被许给徐志摩并与之结婚。


才子诗人徐志摩打心眼里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崇尚自由恋爱之风,所以,哪怕张幼仪知书达理,温柔贤淑,却无法入他的法眼,觉得张是“乡下土包子”,只是为了谨遵父母之命,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罢了。



徐志摩留学英国,遇见娇俏可人又接受了现代文明之风,家教优秀的林徽因,相较之下,张幼仪更显得没见过世面,面目可憎。


所以,徐志摩虽然在张幼仪的二哥张君劢的要求下,让张幼仪去英国伴读,但是久别重逢后第一次见面,徐志摩没有小别胜新婚的欢喜,而是对张幼仪晕机呕吐的惨状厌恶无比,嫌弃的说:“真是乡下土包子。”


为了追求林,徐志摩更是在张幼仪第二次怀孕时,狠心的要张去打胎,当张幼仪提出打胎可能会出人命时,徐志摩无情的反驳:“坐火车还会出车祸呢,难道人因此不坐火车吃?”


更令人寒心的是,在张幼仪分娩时,非但不去照料,反而是在孩子满月的时候,向张幼仪递交了离婚协议,并逼着张立刻签字。


在这样的婚姻面前,张幼仪表现出自己独立坚强的一面,她忍痛签字,带着幼子彼得,在二哥的帮助下独自在柏林支撑生活。


离婚后,张幼仪苦学德语,一边照顾幼子,一边就读于裴斯塔洛齐师范学院。她在读书和工作中逐渐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支点。


幼子彼得夭折之后,张幼仪回国发展事业。最初在位于上海南京路的女子储蓄商业银行就职,后因银行濒临倒闭,张幼仪于危难中出任女子储蓄商业银行的董事长,结果扭亏为盈。


张幼仪除银行事务外,还担任着当时闻名上海的云裳服装公司的总经理,1934年起她受二哥之邀担任国家社会党的财政部长,抗战期间她投资军用染料,都做的有声有色,非常成功。表现了她在商业领域极高的天分和管理水平。



张幼仪为人宽厚大度,个性沉默坚毅,举止端庄,在与徐志摩离婚后,非但没有陷入生活的泥沼,反而通过自己的能力在事业上撑起自己的一片天空,离婚后,反而更加成熟,能力更强,所以,张幼仪会发出“感谢当年的离婚之恩的感慨。”


实际上,她应该感恩的是自己的独立坚强、善于学习、感恩父母兄弟对她的支持帮助,所谓“感恩当年的离婚”,只不过是一个能把幸福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女人,即便多么不幸,也有能力翻转自己乾坤的托辞罢了。


因为抱着感恩的心去生活,所以,才能不惧生活中的风雨。


有书课堂


我其实认为徐志摩并不渣,他当时坚持离婚,恰恰是尊重感情的体现。如果不离婚,张幼仪会变成什么样呢?

大概就是朱安——鲁迅的遗孀,到死她也没有离婚,是的的确确的遗孀。连许广平也必须承认。

我来说说朱安女士不离婚而换来的生活环境。

她做的饭,明明很好吃的,许羡苏就说过:“他们家的绍兴饭菜做得很不差,有酱过心的蚌蟹蛋,泡得适时的麻哈”,可是鲁迅的评价只有一句——

干菜太多。

朱安每天只能根据鲁迅吃完饭之后的剩菜来下判断的——剩的比较多,她下次就不做了。

他们吃饭,几乎不说话,只有鲁迅的母亲在的时候,饭桌上才比较热闹。有段时间,鲁迅的母亲住在周作人家里,饭桌上一句话也没有。

她做的衣服,鲁迅是坚持不穿的。有一次做了一条棉裤(应婆婆要求做的),特意放在鲁迅很多旧衣服里面,鲁迅看到了,扔出来了。

据说,朱安和鲁迅,每天就说三句话——

一、她来叫他起床,得到回答:“哼”。

二、临睡前,她来问关不关北房过道的中门。得到回答:“关”或者“不关”。

三、要家里的开销钱,得到回答:“多少?”

这种不离婚的日子,和死了有什么区别?

徐志摩选择和张幼仪离婚,虽然方法很不好,残忍而且薄情,但是从长期来看,确实拯救了张幼仪。张幼仪在离婚之后,先开办了幼儿园,后来又办了银行,开服装店,作为一个成功的女企业家,她至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如果不离婚,她也许永远都是徐志摩太太,但她依旧要活在冷漠和冷暴力当中,所以不管张幼仪是否真的说过感恩这句话,我都认为,离婚是张幼仪最好的解脱——有什么比离开一个不爱自己的人更对的选择?


susie李舒


我们知道张幼仪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而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是陆小曼,张幼仪晚年说的这句话,完整的是:我要感谢徐志摩与我离婚,如果我没有和他离婚,那么我也没办法找到自我,我也就无法成长,也没办法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张幼仪生于公元1900年,徐志摩生于公元1897年,也就是说徐志摩比张幼仪大三岁。1912年,张幼仪就读于苏州的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但在1915年,张幼仪还没有完成学业就被接回家与徐志摩成亲了,徐志摩是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当时担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

而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学生,那就是徐志摩,而徐家是江南的一个富商,张徐联姻自然是很是合适的,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嫁给了浙江的徐志摩,而徐志摩也只是听从了父母之命成亲。

1918年,张幼仪生下了长子徐积锴(阿欢),而徐志摩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接到张幼仪二哥张嘉森的信,不耐烦的把张幼仪接到了身边。1922年,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就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而此时张幼仪刚生下次子彼得,张幼仪签字离婚。

张幼仪跟着二哥张嘉森去了德国,在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1925年,彼得去世。1926年,张幼仪带着长子阿欢回到了上海,之后又去了北京读书,后来在东吴大学教德语,之后在四哥张嘉璈支持下担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

还与八弟张禹九在上海开了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出任总经理。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一个医苏纪之结婚。张幼仪与苏纪之的感情很好,张幼仪还与苏纪之到过英国的康桥,站在当年与徐志摩一起住过的小屋外。

1972年,苏纪之病死,1988年,张幼仪也病死了,终年八十九岁。而徐志摩死于公元1931年。也就是说林幼仪离开了徐志摩,反而过上了自己精彩的人生。所以她才要感谢徐志摩当年的离婚之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