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尉遲敬德創築池州城 池州人建“國公廟”祭祀

尉遲恭(585——658),字敬德,鮮卑族,朔州鄯陽(今山西朔州朔城區)人。中國唐朝名將,封鄂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贈司徒兼併州都督,諡忠武,賜陪葬昭陵。

池州城創築於唐朝初年,是唐朝的開國元勳尉遲敬德創築的。過去池州城通遠門外城牆邊上曾立有一塊大碑,碑上清清楚楚地記述了這件事。

尉遲敬德創築池州城 池州人建“國公廟”祭祀

唐朝初年,天下雖然已經平定,但由於北方多年戰亂,百姓們十分貧困。官府徵不到糧食,京都長安的物資奇缺,不少東西都要靠從江南運去。池州地處長江中下游,吳頭楚尾,是兵家必爭之地。尉遲敬德受唐朝皇帝李世民的派遣,到江南征糧。一日,他路過池州,一下子看中了這個地方,就在這裡駐紮了一批人馬。所徵集到的糧草,大都在此集中,然後再護送到長安去。

尉遲敬德創築池州城 池州人建“國公廟”祭祀

當時,池州府的治所設在秋浦(今灌口鄉長莊一帶)。秋浦河由南向北從秋浦城西流過,至池口入長江。池口又稱貴口,是江南一個十分重要的水陸碼頭,北靠長江,東、南兩面監湖,西枕秋浦河,天然屏障好,便於守衛,於是尉遲敬德決定在此築城。他召集了當地的士紳和各縣縣令,組織籌款、派工,燒製城磚。城磚的大小也作了統一規定:長二尺,寬一尺,厚五寸,每塊磚上還要印上"唐武德某年尉遲敬德監製"的字樣。他還親自察看地形,定了東、南、西、北四座城門的位置。城牆就這樣一鼓作氣地修起來了。

尉遲敬德創築池州城 池州人建“國公廟”祭祀

因為有了城,唐永泰元年復立池州時,州府就遷移到池州,並且一直延續下來。

尉遲敬德創築池州城 池州人建“國公廟”祭祀

尉遲敬德死後,池州人建廟祭祀他。因為他先後被封為吳國公、鄂國公,廟也就叫國公廟。國公廟就建在灌位於秋浦河和大王河的交匯處,地處在琅山崖口,琅山崖下有一處著名的風景名勝地——昭明太子釣臺。據史料記載,梁昭明太子釣臺位於原貴池區灌口鄉(現殷匯鎮楊橋村)琅山崖下玉鏡潭西岸。釣臺從崖壁伸入潭中,形如牯牛,人稱"牯牛石"。釣臺長3.5米,寬1.5米,舊時有石階,現已不存。 古釣臺上的“國公廟”,供奉的是唐朝尉遲敬德手執鋼鞭的黑臉神像。國公廟廟門對著一平如鏡的玉鏡潭水,門口貼有對聯:懲惡揚善尉遲恭躍馬揚鞭,依山傍水國公廟飛簷翹角。進得殿來,裡面供奉的便是鄂國公-----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創築池州城 池州人建“國公廟”祭祀

尉遲恭純樸忠厚,勇武善戰,一生戎馬倥傯,征戰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功。玄武門之變助李世民奪取帝位。後尉遲恭被尊為民間驅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華門神。傳說其面如黑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尉遲恭與秦叔寶是"門神"的原型。

尉遲敬德創築池州城 池州人建“國公廟”祭祀


為了拯救即將消失民風民俗風情,傳承弘揚家族家規家訓宗祠文化,歡迎聯繫。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