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以“爱才”闻名的曹操为何要杀掉孔融全家?

airena


这就必须实名反对前面的所有回答了。

从气质上说,孔融属于汉末名士的风格,而不像三国时期盛行的那种谋士、策士,少年知名。所以他刚一出仕,就是受当时的司徒杨赐的征辟,进入司徒府。之后,在考核官员的时候,他无所避讳,弹劾了很多当时的中常侍举荐的人,得罪了宦官集团。何进从河南尹被征召入朝担任大将军,孔融也公然反对,何进想杀他,是在别人的劝说下,才没杀。从此,孔融就名满天下了,成了当时的海内名士。

董卓当政后,因为孔融名气大,所以一开始对他也很重视,先征辟孔融为司空掾,不久转为中军侯,三天之后又拜为虎贲中郎将,这就是比较高级的军职了。当时董卓正准备废少帝辩,改立陈留王协为帝,孔融就经常找机会劝董卓,董卓慢慢也不喜欢他了,就被改任为议郎。这还不够,刚好黄巾余孽对北海郡冲击比较大,董卓就让人推荐孔融去担任北海相。

孔融到北海相任上后,虽然经过多方努力,但并未能击败来犯的二十多万黄巾军。黄巾军退走后,他又收拾残局,安定人心,保靖地方,并且还参加了诸侯讨伐董卓的行动,但当黄巾军管亥来犯的时候,他再次被黄巾军围困。不得已,他派下属太史慈突围出去,向时为平原相的刘备求救,刘备当时知名度并不高,得知孔融向他求援,很高兴,就派了三千人的军队帮孔融解了围。

这时候曹操和袁绍已经分别占领了山东和河北,势力越来越大,孔融所在的北海郡离袁绍和曹操两边都不远,势必要选边站队。但孔融不肯,仍然心存汉室,坚持只忠于朝廷。有人劝他选边站队,他不仅不听,反而杀了进言的人。之后,刘备代领徐州刺史后,上表朝廷,推荐孔融代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袁绍派袁谭,孔融不敌,城陷后逃走。

此后不久,汉献帝从关中逃到洛阳,但是洛阳宫室残破,汉献帝自己又没有军队,在洛阳无法立足,于是被曹操迎奉到许昌。孔融在汉献帝迁都许昌之后,被朝廷征辟为将作大匠,不久后又迁为少府。在此期间,因为孔融学问好,有才学,所以经常在上奏的时候,由他出面起草奏章,其他大臣只是在他已经起草好的奏章上署名而已。

在洛阳为官期间,先是曾经奉汉献帝之命调停关东诸侯的太傅马日郸去世,朝廷念他曾经为朝廷多方奔走,想给他以比较高规格的礼遇,孔融上书表示反对。孔融的理由是,马日郸虽然多有微劳,但这都是臣子本分,而且他在被袁术滞留期间,袁术僭位称帝的意图非常明显,马日郸被胁迫,每次袁术上奏朝廷,都让马日郸署名在第一个,等于参与了袁术谋反。

刘表在荆州牧任上,私下郊祀天地,孔融也公开上书弹劾刘表。虽然明知道这时候的朝廷实际上不过是曹操掌握下的傀儡,而曹操这时候正忙于和袁绍打仗,并没有多少余力讨伐刘表,但孔融仍然公开上书,声讨刘表这种私自郊祀天地的不法行为是僭越,已经超过了人臣本分。

这两件事虽然看上去有些冥顽不灵、食古不化、不合时宜,尤其是在朝廷实际上已经成了曹操的傀儡的情况下,这些都不过是正确的废话而已,并不能改变汉献帝和汉室朝廷的实际处境,也无助于改变当时的全国形势,但孔融的这些话显然并不只是废话,而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这个实际意义是什么呢?反复强调君臣之分,强调臣子应该对君主承担的义务,如果考虑到当时孔融的真实处境和汉献帝的朝廷的处境,这话显然就是说给实际掌握和控制汉室朝廷的曹操听的,也就是要曹操不要学袁术、刘表这些人,不要忘了自己的臣子本分,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作为一个文臣,这是孔融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汉室朝廷。

也正是因此,孔融多次在公开和非公开场合调侃、嘲讽、讥刺曹操,都不是无的放矢,不是所谓的恃才傲物,故意耍小聪明,而是有着自己的政治意图和政治理由的,也就是批评曹操,打击曹操的气焰,以免曹操过多的凌驾于朝廷之上,以此来维护汉室朝廷和汉献帝。虽然他和祢衡、杨修一样,有恃才傲物的以免,但他的这些举动和祢衡的裸身骂曹一样,都是带有政治性的行为,而不只是恃才傲物、狂放不羁。

而曹操最后下决心杀死孔融,也不只是因为他实在受不了孔融的嘲讽和讥刺,而是因为到孔融死的时候,曹操已经消灭了他在北方的最大对手袁绍,正准备南征刘表,统一全国,所以他已经不再需要对孔融这样的士林领袖表示宽容,而是要通过诛杀孔融来迫使全国的士人对他进行政治表态,要么是继续忠于汉室而像孔融一样被杀,要么就趁早向曹操输诚,支持曹操篡汉自立。

所以,孔融之死的政治意义要远比所谓的小聪明的意义大得多,这是曹操向全国士人发出的一个明确信号,要求他们向自己篡汉自立表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已经没有第三条道路可以选择。至少在曹操自己能够控制的地盘之内,他不能再允许有孔融这种坚决反对自己凌驾于汉室朝廷之上的人继续存在。


萧武


历史上的曹操的确是一个爱才惜才的人,曾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人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曹操的爱才惜才描写也算中肯,如官渡之战时赤脚迎苟彧,宛城斗张绣后奠典韦、赤壁大败后哭郭嘉,约法三章纳关羽,七进七出纵赵云等都是曹之爱才惜才之经典之作,但正是这个爱才惜才的凯模却杀了当时名满天下的名士一一孔融,是不是觉的不可思议?难道曹操爱才是叶公好龙徒慕虚荣?别急,让笔者慢慢给您理顺。

孔融之才非曹操之菜也。

曹操是谁?三国时期著名的政诒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一生是有建树,但与他的抱负相比还是有遗憾的。曹操的文采是他的天赋,仅为业余爱好,他一生所追求的是政治和军事,也就是文治武功,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拓野八荒、一统天下,他的《求贤令》主要是招纳这方面的人才,要么你是武艺高强,要么你会行军布阵,要么你能出课划策等等只要你能帮助他完成心愿,都是他心目中的人才。至于沽名钓誉、舞文弄墨者虽说也算人才,但不是阿瞒的菜,绐个官做做,只要不捣蛋就行了。

孔融的性格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

孔融,孔子之后,曾任渤海太守,人称孔渤海。孔融小时让梨就让他誉满天下,长成后入仕为官。推崇儒家文化,擅长诗赋,但由于成名较早养成了自命清高、目空一切的性格,正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在封建社会,任何一个政权下的文人都必须为执政者歌功颂德,这是当时文人墨客的生存法则,违反了这一法则,那你的命运就会很悲惨,如唐朝的杜甫,诗写的不错,也很有名气,但语调跟不上形势,只落得一生落魄。

而孔融相比杜甫有过之而无不及。曹想抑汉扬己,而孔却硬啃三纲五常。公然发文驳曹,甚至当面顶撞。开始曹碍于孔之名气还常常忍受,可孔不知进退,逼得曹动了杀机。要知道曹在维护自身利益安全时从不含糊:刺董卓失败后,恐行迹败露,屈杀吕伯奢一家、军中缺粮,屈杀军需官,恐睡后他人行刺,故杀侍从,杨修有才因猜透了曹之心事也难逃一死,华佗有艺偏偏也解不开曹之心结。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才是阿瞒同志的真实写照。

而孔融只不过在当时小有名气,孔融之才对曹操的文治武功无丝毫帮助,招孔于麾下不过是想众星拱月,而孔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曹身上泼污水,曹会按奈的住吗?最终给孔融戴了个不孝的帽子打发孔重新投胎去了。

不知这个解释您是否满意?


我是波浪壮阔任我秀,与您一同品读三国,戏说演义,欢迎留言关注。


波浪壮阔任我秀


“爱才”也是得对自己有用的人来说啊。而孔融不仅话多,还处处跟自己作对。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件事。

第一件事:恢复九州制。

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邺城之后,兼任冀州牧。这时,就有些人建议曹操恢复古代的九州制。而九州制中又以冀州为最大。所以,曹操的权利又可以得到大大加强。虽然荀彧也从许都写信反对,但是孔融则大大过分。孔融以退为进,先是支持恢复九州制,然后则提出是不是也恢复王棘制?所谓王棘制,就是以天子所在为中心,其他地方都为天子管辖范围,而冀州当然也在内。曹操的权利范围就会大大削弱。于是,恢复九州制就这样终止了。


但是,曹操对孔融的仇恨则是深深地埋下了。

第二件事:曹丕取甄氏。

同样是在攻破邺城之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取了甄宓。本来是一件高兴并值得祝贺的事情。孔融也是写信祝贺曹操:“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似乎没听说过,在过后请教这件事情时,孔融竟然说这是“想当然”而已。曹操细思极恐,这不是把自己比作武王,甄氏比作妲己,周公比作曹丕吗?而且武王与周公是兄弟关系,自己与曹丕可是父兄关系。不是从另一个方面讽刺自己把用过的女人给儿子吗?

第三件事:远征乌桓。

在曹操远征乌桓之时,孔融又上书讽刺曹操。大意就是说曹操既然要征乌桓,那不如连不进贡荆条(做箭用)的素胜民族、抢苏武牧羊时牛羊的丁玲民族也顺便办了吧。

第四件事:禁酒令。

征乌桓回来后。曹操颁布了禁酒令。虽然说是禁酒,实际上就是为了省下军队的粮食。孔融当然也知道这点,于是百般不从,照样日日饮酒。还写信跟曹操你来我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一反驳曹操。


基于以上几件事(当然也有别的事情),曹操对孔融已经是忍无可忍,于是,经过一系列的策划,在自己所任命的御史大夫郗律的手下路翠告发孔融四宗罪的基础上,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判斩立决。孔融就这样在郗律上任的第六天被杀了。


历史回来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而且如此品行善良恭谦的孔融,成年后也确实成为了一个极富才华的文人学者。但是他的最终结局却并不好,而是被曹操以不孝、谋反等罪名下狱处死的。那么,号称唯才是举的曹操又是为何非要除掉大才子孔融而后快呢?

原来这孔融虽也算是个才高八斗的大学者,但是他对官场政治可以说是一窍不通。而他仗着自己的横溢才气与犀利的文笔,经常傲视四周。并且他也曾因对治国方略、教化之道的熟悉,而受到了曹操的钦佩。但是他在与他人辩论时却有个坏毛病,那就是自恃才高,便常常讥讽挖苦对方,嘴上一点不留德。时间长了,难免得罪他人,甚至引出祸端。

而他最终的结局也正与此直接相关。话说袁术称帝,曹操明白一时半会扳不倒他,所以就迁怒于和袁术联姻的太尉杨彪,并构陷下重罪。孔融知道这事后,随即引经据典,批驳的曹操脸红心跳,最后救了杨彪。这还不算啥,后来他还与曹操发生过几次争辩。

最直接的一次是,曹操在平定北方后,准备南下征讨刘备等人。但孔融据理力争,说曹操此举乃无义之战,肯定会吃败仗。听到孔融这么说,曹操这次终于再也忍不住了,大怒之下即刻下令以不孝、谋反等罪置其于死地。


书房记


孔融有才华可是书生意气,在当时的政治活动中不懂得收敛,什么话都说,乱放嘴炮,终于得罪了曹操,曹操最后就把他给杀了。

对于孔融的印象就是两个故事就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和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小的时候有去去探望就对孔融说了一句话,小时候有才华的人,大了之后未必聪明。孔融就反驳道,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就是说这人长大了就不聪明了!孔融让梨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就不说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时候的孔融是聪明机灵口齿伶俐的,只是这种孩子教育的好就像苏秦张仪那种雄辩之才,教育的不好就变成了牙尖嘴利口出伤人的人了,长大后的孔融从他的行为看,还真的祸从口出啊!

袁绍派袁谭攻打青州城,孔融当时人镇守青州的,他也不上城督战,就在城里饮酒作乐!后来打了几个月,青州被攻破了,孔融自己却丢下妻子和儿女偷偷的跑了,最后妻子和儿女被杀了!可见孔融还真的没有他表面的那样正直啊!

青州兵败后,孔融就投奔了曹操,曹操开始也是欣赏孔融的,毕竟孔融的名声在那啊!自己用孔融也是维护曹操爱才的表现嘛!有一个像孔融这样的名士为自己效力,会对曹操招募人才有帮助的!只是孔融从内心就看不起曹操,经常讥笑曹操,对曹操的行为指指点点,什么不顺眼的都要说出口,口无遮拦。官渡之战后,曹操为了节约粮食而禁酒,孔融不仅上书反对,还带头违抗,这就让曹操很反感了!你孔融想喝酒没人拦你,自己喝就算了何必去触犯曹操的禁令嘛,其实是看曹操不顺眼,对人不对事,就是要恶心曹操嘛!有一次曹操进攻邺城,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就问孔融,孔融就说比照一下当下的情景就知道了,曹操就明白了,你孔融就是讥笑曹丕娶了个妖女啊,那我曹操又是什么呢!曹操是很不爽的,自己的家事还轮不到孔融说三道四呢!曹操北讨乌恒,孔融又嘲讽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萧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这就比较嘴臭了,出征那是国事你可以出意见不可以讽刺啊,你以为你孔融是谁啊,曹操办的事不用你孔融同意,该干嘛就干嘛,过过嘴瘾的事不是随便乱说的,这就更让曹操反感了。后来曹操认命孔融为太中大夫,就是掌管议论政事的官,孔融就更肆无忌惮了,议论的范围越来越广,对曹操的作为时不时的批评,他有一次上书给汉献帝说京城千里之内,不应该分封诸侯,这就触犯了曹操的权利了,你这是要把曹操的势力赶出京城啊!曹操已经对孔融到了忍耐的极限了,后来孔融经常宴请宾客,大家聚在一起搞议论,有收买人心的嫌疑,曹操在别人的鼓吹之下最终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孔融让梨的孝名最终却以不孝的罪名被杀,还真有种讽刺的感觉啊!

孔融的死原因就是因为他不懂的收敛,祸从口出。作为一个名士,曹操用孔融只是利用孔融的名声罢了,孔融并没有什么政治才能,如果孔融乖乖的做一个闲官,就会过的很好!只是孔融经常站错位置,发表对曹操不利的言论是很危险的,大权在握的曹操需要的是别人对自己的臣服,不是总在自己面前说三道四,乱嘲讽自己的可有可无的一个名士,曹操可谓忍了孔融很久了,只是也有忍不下的时候,那孔融的下场也可想而知了!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现在总有一些人认为曹操打着“唯才是举”的旗号,就以此认为曹操爱才,那么,打着“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号,曹操就是忠臣?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下面就简单举几个真实例子扒一扒曹操究竟是如何“爱才”的。

荀彧可谓是三国中顶级人才,完美型人物,他为统一北方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大汉朝廷推荐了大批忠良之士,曹操称孤道寡僭越称魏王,遭到荀彧等人的坚决反对,其实荀彧此举不仅是为大汉、为百姓,也是为曹操着想,荀彧深谋远虑,深知权臣易世天下必危的道理(王莽董卓如此,曹操也是如此,后来曹操后代被司马氏几乎屠杀殆尽,也是咎由自取,只可惜天下苍生),曹操却不惜才,不念旧情居然设计逼死不忘初心,忠诚使命的荀彧,荀彧死前把他所有的兵书、笔记、资料付之于一炬,然后服毒自杀,以死殉国。

比如杀崔琰,崔琰性格朴实,清廉贞洁,忠于国家,处世大公无私,崔琰以其高风亮节在朝廷中有很高的威望,却受到曹操猜忌而诛杀,曹粉易中天评三国也不得不承认说这充分证明了曹操的奸雄本性。

诛孔融,孔融生前看穿曹操奸雄诡诈的本性逐渐暴露,愈发不能忍受,曹操非常忌惮。表面上装着容忍,暗中却嫉忌他秉忠的议论,怕阻抗自己的不臣企图,就以“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将孔融处死,并诛杀其全家。

诛名士毛玠、边让、娄圭、杨修、神医华佗等等,曹操更没有什么顾虑了,华佗要特别提一下,历史中曹操杀华佗与三国演义是完全不同的(并不是开颅医治),真实原因是华佗因年老(八十多岁)要回家乡替百姓看病,不愿专侍曹操,而被曹操抓回来严刑拷打致死,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华佗死前含恨烧掉,导致一门领先世界1600年的医学发明失传。

神童周不疑,一个尚未成年的少年天才受到曹操的妒忌,仅因为怕曹丕难以驾驭被曹操派刺客暗杀,完全可以看出曹操害才妒才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诸如此类之事不胜枚举。

这许多被曹操杀害的人在当时都是名士有大才,都受到曹操毫不留情的坚决打压杀害,这难道是唯才是举?如同曹操打着“奉天子以令不臣”旗号一样,不能以此就推论曹操是忠臣,“唯才是举”与“奉天子以令不臣”(实则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样充分暴露了曹操说一套做一套,阳奉阴违的奸雄本性,历史上曹操也从来没有真正唯才是举,而是忌贤妒才唯我独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手机用户6084820504


孔融字文举,是孔圣人的后代!孔融让梨,小时了了,忘年之交等等轶事典故流传至今!他不仅有才学,还有他的名望也是万众敬仰的!曹操如此爱爱为何要杀孔融全家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孔融自恃清高。孔融在平时经常挖苦嘲讽曹操,语言刻薄,对曹操的方案和谋略经常不和。


其二,曹操认为孔融不孝。孔融认为母亲和孩子就像容器里装东西,分开了就没有关系了,而父亲是满足欲望才生孩子的!其实这原因也是曹操杀孔融的一个幌子而已

其三,孔融多次侮慢曹操。孔融看不清曹操的身世,多次在公共场合说曹操,起先曹操多次忍耐,但到后面觉得此人并无大用就找机会杀了他!

其四,曹操的政治方略的因素。曹操虽然是唯才是举,但对于反对他的政治决策的都没有好下场,例如:孔融,崔琰,荀彧,杨修等等!

总之,孔融得罪了曹操,曹操也想以一儆百,以警告让周围的那一批人!


逆水里的鱼


其实这个问题不能问成曹操为何非要杀孔融,而是应该问成孔融为什么非要被曹操杀?

曹操虽然奸诈,但不是一个滥杀无辜的暴君。他要杀人往往有着政治目的。

对于孔融,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孙。曹操对他并无仇无怨,加上孔融是孔子的嫡亲后代,名大很大,曹操一开始是十分敬重的。

问题就出在孔融的一张嘴上,说话没有个把门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明眼人都看出来曹操是实际上的老大。而孔融犯贱就犯贱在乱说领导的坏话上。

在政治上,孔融已经看到曹操奸雄诡诈,愈发不能忍受,所以说话偏激常常触犯曹操。两人不合已经令曹操十分不爽了。更令曹操生气的是,孔融还在私下里乱说曹操的坏话,广论非议(孔融是当官的,跟平民百姓乱议时政是不一样的,换成今天的话说叫公众影响力)。最终曹操忍无可忍,逮个机会处死了他。

其实这事把曹操换成别人也一样杀他,领导的脾气都是一样的。孔融得罪曹操我觉得没什么毛病,只是觉得曹操下手有点狠,不应株连全家一个都不放过。


投笔从戎君


孔融,鲁国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为孔子二十世孙,为当时名士。

孔融之死,罪在本身。孔融自视甚高,经常讽刺挖苦曹操,语言刻薄,说风凉话,对曹操的政治路线重大决策公开表示反对,所以,主要还是孔融与曹操的政治主张不一致,为曹所不容。

曹操是个唯才是举的人,本来对一个人的品行不太看重。孔融议论朝政的时候,身后跟着一群人,以孔触马首是膽,所以杀他,必可震住一批人。但是,当时曹操想杀他,却没借口,最后,只得以不孝之名杀了他。有次,孔融对祢衡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于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是为被杀之借口。

在当时环境下,曹操为巩固其统治,对一切破坏其统治的人毫不留情。正因如此,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统一了北方,为晋王朝统一全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比晋朝覆灭后几百年惨痛的混乱局面,就可知魏武帝的巨大历史功绩,就会知道曹操为何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崇拜他。虽然曹操没有登基当皇帝,但他无愧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



我是伍洋



笔者认为,曹操杀人有规律:对欣赏的人才,他能尽释前嫌;对看不起他的名士,则用权力消灭。孔融即属于后者。

譬如对蔡邕,蔡邕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曹操非常敬重他,常向他请教。曹操统一北方后,见蔡邕没有子嗣,用重金将他的女儿蔡琰从匈奴那里赎回,又嫁给董祀。可见他非常看重与名士蔡邕的交往。此外,曹操早年的很多密友都是名士,比如四世三公的袁绍,以侠义闻名的张邈等。

但这些名士打心眼儿里真的欣赏曹操吗?不一定。许劭是当时的名士,也是著名的人物评论家,据说每月都要对当时的重要人物进行一次品评,人称“月旦评”。曹操曾经置办厚礼很谦逊地求许劭为他谈相,但许劭看不起他,不肯说。最后,曹操找了件事威胁许劭,他不得已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这才作罢。

官渡之战中,“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替袁绍写了一篇讨曹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里面是这样骂曹操的:“司空曹操,祖父腾,故中常侍,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孽民;乞匄携养,因脏假位,舆金辇壁,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意思是说,曹操的祖父曹腾是臭名昭著的中常侍之一,与左悺、徐璜(东汉末期的宦官)这些妖孽,兴风作浪,伤害百姓;曹操的父亲曹嵩,小时候不过是一个要饭的孩子,被曹腾收养,贪渎财货,买得官位;曹操本人也是盗窃权位,擅作威福。这样的话从袁绍嘴里说出来,至少表明了一些正牌名士心里真正的想法。


曹操只把宽厚留给人才。在东汉末年的乱局之中,曹操能赢,除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外,还赢在胸襟气度上。

公元194年,曹操征讨陶谦时,好友张邈与部将陈宫背叛了他,投奔了吕布,整个兖州几乎全部响应,只剩三座城的将领愿意跟随曹操。他的幕僚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儿都被张邈劫持了,曹操于是对毕谌说:“你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你可以离去。”毕谌信誓旦旦地说绝无二心,曹操信以为真,感动得眼泪都流下来了。可毕谌一出门就跑到张邈那里去了。等到曹操击破吕布,活捉毕谌,大家都替他捏了一把汗,曹操却说:“作为一个人,他能孝顺自己的亲人,不也会忠于君主吗?这正是我想要的人才啊。”结果他不仅没杀毕谌,还任命他为兖州下属的鲁国相。

类似的情况还有魏种和臧霸。魏种是被曹操举荐而走上仕途的,曹操算得上是他的恩公。兖州之叛中,曹操自信地说:“唯魏种且不弃孤也。”结果,魏种最后也叛变了,这让曹操颜面尽失。他勃然大怒:“只要你魏种不逃到南越或是北胡,我就一定不会放过你!”后来曹操活捉了魏种,又怜惜他是一个人才,“释其缚而用之”,让他作了河内太守,再也不提叛变的事。


公元198年,曹操战吕布时,割据一方的臧霸曾带兵协助吕布。等到吕布战败,臧霸就逃走了。后来曹操擒住臧霸,却赦免了他,还任命他为琅琊相,委之以青徐(古代青州和徐州的并称)方面的军务。后来,背叛曹操的部将毛晖逃亡到臧霸那里,曹操让人传话给臧霸,让他送二人的项上人头来。臧霸回复说:“以前我之所以能自立一方,就是因为绝不做不义之事。 虽然我受主公之恩,不该违命,但一个追求王霸之业的君主,应能晓之以义!”曹操听到这些话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赞叹臧霸有侠义之风,就任命毛晖等人为郡守。当然,臧霸也投桃报李,后来曹操与袁绍相据,臧霸将精兵投入青州,使得曹操不用顾念东方,专心应付袁绍。

这些例子并不能说明曹操有多么仁厚,因为他的宽厚总是给予他心目中的人才。他的过人之处就是很看重人才,他曾在一篇求贤令中这样写道:“负汙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对他来说,真正的人才要特殊对待,即使他们名声不好,品行不端,甚至不仁不义,他都能大度包容,大胆驾驭。


那么,什么情况下曹操会表现得特别狭隘、恶意杀人呢?

一种情况是面对不愿意继续为他效力的谋士。

官渡之战后,曹操曾想收留袁绍帐下谋士沮授,但沮授考虑到家人和财产都在河北,不敢背叛袁绍。曹操与沮授有旧,见他不肯加入自己的阵营,感到可惜,但仍然厚待他。可当他发现沮授密谋逃回袁绍阵营,就把他杀了。吕布被杀后,曹操曾想赦免陈宫,但陈宫坚决不降,曹操也把他杀了。

另外一类被杀的,就是看不起曹操的名士,因为他们触及到了曹操青年时代的隐痛。

名士许攸就是其中之一。他年轻时与曹操交好,后来成为袁绍帐下谋士。官渡之战时,他的家人因犯法而被捕,他因此背袁投曹。他曾设计帮曹操偷袭袁军屯粮之所乌巢,袁绍因此大败。在征服冀州的过程中,他也有引导之功。但此人狂妄自大,不分场合直呼曹操小名,还常对曹操说:“阿瞒,没有我,你得不到冀州。”曹操表面上嬉笑着赞同,但心里颇有芥蒂。一日,曹操大将许褚骑马入邺城东门,正遇许攸,许攸对他说:“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曹操,于是许攸被收押,最终被杀。


“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更是不把曹操放在眼里。孔融与名士袮衡关系很好,曾郑重地向曹操推荐袮衡,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荐袮衡表》。但袮衡恃才傲物,也看不上曹操,他点评曹操新组建的领导班子时口出狂言,说:“陈群、司马朗不过是屠夫之流,荀彧只配给人哭丧,赵融只配监厨请客。”他看得上的只有孔融和杨修,“余子碌碌,莫足数也”。


因为孔融的推荐,曹操想见一见袮衡,但袮衡称病不往。曹操心中恼恨,就以袮衡擅长击鼓为名,封他为鼓史。宴请宾客之时,曹操让鼓史为大家鼓曲助兴,鼓史们都换上了专门的制服,唯有袮衡没有换装就上场了。受到下吏责问时,袮衡当场一件件脱光衣服,赤身裸体不紧不慢地换上制服,接着击鼓。曹操自嘲说,没想到被这小子羞辱了一番,后来就把他遣送给了刘表。

因为袮衡的事,曹操已经对孔融心有芥蒂。《资治通鉴》记载,孔融并没有因此收敛,反而倚仗自己的才干与名望,屡次戏弄,嘲笑曹操,还随便发表议论,多与曹操意见不合。曹操表面上容忍他的言行,而心里十分厌恶。


官渡之战后,曹操为节约粮食而禁酒,孔融不仅上书反对,还带头违抗。公元204年,曹操进攻邺城时屠杀居民,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白,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其实这是孔融杜撰出来讽刺曹操的,就回答说:“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想当然而已。”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萧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

曹操发现孔融的议论范围越来越广,对孔融更加忌惮。与孔融一向不睦的郗虑趁机给曹操吹耳边风,罗织了不少孔融的罪状。曹操于是下令逮捕孔融,连他的妻子儿女也一起处死了。

对于看不起自己的文人,曹操动辄用权力的手段消灭对方,是很不仁厚的。大约这也是后人“畏其威而不怀其德”的缘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