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在炎黄时代,南方有人吗?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6951


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民族的形成过程,又是以华夏族为主体,糅合其他民族形成。

炎黄时代,以中原大地为中心,分布着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各部落通过和平与非和平的方式,不断交流融合,形成新的部落氏族,华夏族就在这个过程中最终形成。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录了这个融合的细节:“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描述一种以华夏为正统,相互交流融合,变四夷为华夏的过程。

炎黄时代,华夏族大概活动于陕西、河南、河北、山西部分地区。东夷族活动范围在山东和黄淮地区。苗蛮活动于长江中下游。百越活动于福建、两广以及长江下游部分地区。


炎帝和黄帝都是华夏族,炎帝活动位置偏
南,黄帝偏北。炎帝在迁移扩张的过程中,在山东河南交界处,与东夷族大首领蚩尤发生战争。炎帝不敌蚩尤,于是联合同族的黄帝,打败蚩尤。杀死蚩尤后,八方作乱,黄帝又画蚩尤像以威天下,于是叛乱遂平。

与三苗的融合发生在尧帝时期。《尚书》记载帝尧:“窜三苗于三危,分北三苗。”《吕氏春秋》记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这里三苗、南蛮、苗蛮都是一个意思。发生战争的原因据《山海经》记载“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这也表明三苗和尧有着特别关系,所以对尧传天下给舜不满。战争结果三苗之君被杀,三苗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融入华夏族。商周以后古籍就不再有三苗活动的记载。孔子说三苗:“有恶德,而遂绝其世。”其实就是大部分融入华夏了。



随后的夏商周和秦时期,华夏族不停与周边民族交流同化,直到汉朝,汉民族正式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直到现在,汉民族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与周边民族的演化融合。


铁马冰河戍轮台


笔者不知道,题主所说的南方,是以哪里做为参照物的?如果是以秦岭、淮河为界,那么,淮水以南,在上古时代,应该是百越部落聚集的地方,再往南去,还有我们常说的南蛮之地,或者说苗蛮之地。

当然,这里说的南蛮,与汉朝时候的南蛮,还是有所不同,上古时代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都是众多部落群体构成的农耕聚集地,并非是国家的概念。



由于题主的意思比较模糊,这里暂且以靠近淮水地带的百越部落,简单说一说。

百越部落,顾名思义,就是百种族氏的意思,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部落种族,就是因为南方地带,山林密布,因此大部分族群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出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情况。

而这些种族部落,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的战争,合并,逐步形成为如今的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毛南族等少数民族。



而其中,另一部分,则在不断的迁移中,跨过淮河,与中原华夏民族融合在一起,像南越、东越、闽越等等,均在西汉之时,逐渐同化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这些地方的祖先,我想各位小伙伴应该都大致了解吧!这里简单说一说,根据史书记载,中原之地,当然是炎黄二帝的子孙后代啦!

而南蛮之地的祖先,传说是东夷首领蚩尤,在中原大战失败后,所逃离的九黎部落族人。



因此,南方在上古时代,是有人的,而且还有很多的族群。欢迎小伙伴留言讨论,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文人草堂。


文人草堂


关于炎黄时代,因为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具体的年代尚未证实,但至少可以判定在周朝有可考的文字记录之前,也远在殷商甲骨文出现之前,现在一般称为上古时代。

那么炎黄二帝那个时代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据后世记载和神话传说窥知一二。据《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宋代《路史.国名》载:"炎帝后,姜姓国,今宝鸡有姜氏城,南有姜水"。这是炎黄出生和生长的大致记载。

关于炎黄二帝的记载被人熟知大多见于与蚩尤的战争,也就是涿鹿之战。这场战争使黄帝逐步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各个部落,使黄河流域各地区的文化开始互相融合并产生了早期的华夏文化,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后来炎黄二帝有大战一场,即阪泉之战,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阪泉之战画像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可以得知,此二次战争之后,皇帝统一了黄河流域各部落,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那么这个时期南方,也就是黄河流域以南有没有人呢?

古代中原华夏部落泛称敌对的南方部落为"蛮"、北方部落为"狄" 、西方部落为"戎" 、东方部落为"夷",南方也称"南蛮之地"泛指古中国中原区域对以南的区域,古中国南方的地区,长江以南的地方,即如今南方一带。传说神农氏后裔雄王于西元前2879年在今日的越南北部至广西南部一带建立文郎国 ,历任国主皆号"雄王" 。这是比较早的南方部落情况。比如后来的河姆渡遗址就是此类的活动象征。

又如三苗,这只是中国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根据《山海经·第六海·外南经》记载"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今之江州、鄂州、岳州之地是也。"亦有三苗是九黎之后的说法。

比如,《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洪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这里讲到的南蛮,都是将这里的人,但是讲的是炎黄稍后时期的共工或者火神祝融时期的事情了。

不管如何,南方有部落是相对肯定的,但是上古之事,文字记载相对较少,只能看神话传说,所以只能从只言片语看出其中端倪。


朴易堂国学易学文化


远古北方处于冰川时期,土地绝大部分被冰川覆盖,所以当时北方不可能有人类存在,因此人类祖先只可能生存于南方的山谷中,因为据考证当时南方的山区和高地也被冰川覆盖了,据说广东也有冰川遗迹!

后来地球进入相对温暖时期,冰川融化,北方大地才适合物种繁衍,人类才开始定居北方!所以北方人是从南方迁去的,而南方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家园!(北京人只有二十万年,随着冰雪逐渐北抬,人类才逐渐北迁,所以越往北,人类化石遗迹的时间就越短。)

但是南方有南方的不利条件:1,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使古代南方无法形成统一的大社会,使文化发展受到束缚。2,因为地理隔绝较严重,久而久之就导致近亲繁衍,残疾现象严重,导致人口数量上不来。3,由于南方温暖,物产丰富,而且盛产能做武器的竹子。在吃穿住用不愁的情况下,不需要社会发展,导致南方很落后。

反观北方,土地相对平坦辽阔,利于人与人交流,利于农业和技术发展,利于统一文化的形成!所以远古时的北方人口众多,文化发达,思想统一!

个人认为华夏民族的人源于南方,华夏文明诞生于北方,所以古代华夏文史以北方为中心!当然炎黄时代南方肯定有人,只是部族众多,人口很少,所以从属于中原文明!


鬼影147951010


炎黄时代大概在四千年前,南方有不少超过五千年的考古学发现,如河姆渡文化有七千年。但是当时南方没有文字,中原文明是在向南扩张中逐步记录到南方族群活动情况的,所以古代中国对南方史前历史的了解还不如现在的考古学家。


科技文化郑军


南方有布陀陀和米六甲的族人


小林185554962


在炎黄时代,南方民族主要是三苗部族和百越部族,两者都是蚩尤大帝的九黎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了蚩尤大帝追南逐北的阪泉之战、逐鹿之战!逐鹿战败后,三苗一度衰落!在少昊时期,三苗又再次兴盛起来!建起了三苗古国!开国者为蚩尤大帝太子帝江,都城设在长沙!在颛顼帝时,帝江之子帝共工康回在位,迁都石家河,国势强盛,准备北伐,夺回中原!后北伐失利,帝共工康回战死不周山下!太子帝共工欢兜继位,与中原尧舜二帝相争,战败被杀!而太子帝共工孔壬继位,支持尧帝之子继位,反对帝舜篡位,为帝舜所杀!太子帝共工垂继位!又与大禹相争!时三苗国发生天灾和强烈地震,大禹乘机南征,在大禹三个月的屠杀和进攻下,帝共工垂战败被放逐,太子相柳战死!首都石家河被大禹焚毁,三苗古国被灭!族人分散,成为荆楚南蛮,春秋战国成为楚国的主体民族~~楚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