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国家三江源区黑土滩治理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进展顺利

青海新闻网讯 高原草场退化、黑土滩面积逐年增大,这一难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我省牧区农牧业生产发展。尽管这些年来我省进一步加大了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整治力度,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从根本上彻底治理黑土滩草场仍然没有一套实用的标准方法。在实践中探讨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是整治黑土滩草场退化的当务之急。

由青海原石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作为承建单位,由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青海省牧草良种繁殖场、果洛藏族自治州畜牧兽医工作站和玛沁县草原工作站等单位具体实施的2017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的第九批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国家三江源区黑土滩治理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从去年开始就在果洛州玛沁县进入实施阶段。在各方实施单位的共同努力和专业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开局良好。

此项目由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周华坤博士任技术组长,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为期3年实施,黑土滩治理标准化示范区以果洛州玛沁县大武乡的格多村为核心区域,标准化示范区面积1800亩,示范带动牧户100户,占该村现有黑土滩面积的18%。同时,在附近乡镇和县域,如拉加镇、大武镇等区域辐射推广面积4500亩,辐射带动周围400户牧户,进一步扩大黑土滩治理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面积。

格多村地处我省东南部,果洛州东北部,处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区区域内,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属大陆性寒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3.8- 3.5℃ ,气温低,日温差大。全年日照时间为2313-2607小时,相对日照45%-63%。一年之间无明显四季之分,冬季寒冷而漫长,时间长达八九个月。春季干旱多风,夏秋季短而多雨,并常伴有暴雨和冰雹。由于受高海拔寒冷气候以及长期过度放牧等因素影响,三江源地区的天然草地退化、沙化严重,尤其是“黑土滩”型退化草地面积近年来呈扩大之势。在三江源区的1.5亿亩退化、沙化草地面积中,“黑土滩”面积就达7000多万亩。

为扎实推进三江源黑土滩治理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实施工作,去年8月,在果洛州玛沁县正式启动“国家三江源黑土滩治理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特邀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丁日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董世魁教授、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施建军研究员、青海省草原总站辛玉春高级畜牧草原师等专家,以及示范区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成员,一行20余人现场考察了2017年大武镇黑土滩治理、格多村军牧场黑土滩治理以及雪山乡草地退化情况。在此期间特邀请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周华坤、果洛州草原站站长贺有龙及果洛州畜牧兽医站高级畜牧草原师罗玉柱等专家,针对示范区农牧民缺乏退化草地治理和生态畜牧业发展技术的现状,对150名当地牧民进行了实地和理论教学两期培训班,培训300人(次),发放了由技术小组编印的《黑土滩治理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技术》培训教材150册,做到了人手一册,使示范区牧户了解建立黑土滩治理示范区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提高牧民对标准化治理的理解和认知度,为进一步加快示范推广起到了带动作用。

截至2017年年底,本项目的黑土滩治理标准化示范区面积1800亩,示范带动农户30余户。在大武镇、拉加镇等区域辐射推广面积达到4500亩,辐射带动周围100多户牧户。植被平均覆盖度从不足10%提高到42%;生物学产量从每平方米20克提高到每平方米667克;草原鼠兔有效洞口数从每亩410个减少到每亩12个,辐射带动3300亩。项目实施中采用免耕补播技术改良退化草地,并进行了黑土滩治理相关技术的推广,有效遏制草地退化,加快了天然草地植被恢复,防止水土流失,实现了草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使草地畜牧业向良性发展的生态效益尤为明显。

今年,黑土滩治理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各项准备工作全部完成,推进工作按计划已经全面展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