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林徽因比張愛玲聰明在哪?

出身名門望族,典型的白富美;

年少成名,延續百年的女文青典範;

三次情史,一段充滿戲劇性的人生。

她們的情史其實早已被打上了標籤——

張愛玲:漢奸妻、丈夫和閨蜜偷情、被利用、卑微。

林徽因:人人愛、遊刃有餘、情場得意、高傲

她們的人生,藏著女人幸福的終極密碼:先天條件無比相似的兩個人,結局卻是兩個極端,到底是什麼原因?

今天和大家聊聊兩位傳奇的民國佳人,張愛玲和林徽因。

揭秘民國名媛情史 | 林徽因比張愛玲聰明在哪?

相似的身世 不同的出路

張愛玲生於1920年,比林徽因小16歲,二人都生於富貴顯赫之家。

張愛玲爺爺是清末重臣,奶奶是李鴻章長女,雖到其父輩家道漸衰,但生活條件仍遠超普通人家。但原生家庭中她並未獲得太多的愛,三觀完全不合的父母很少給予其鼓勵和愛,取而代之的“嚴苛的放養”。繼母來到張家後,更是對其視為眼中釘——遭受父親毒打,拘禁半年,心灰意冷的張愛玲最後只能離家出走。

林徽因祖輩同樣是清末賢士,與康有為等人交情深厚。生於顯赫之家,父親三妻四妾亦屬常事,林徽因與被嫌棄的舊思想母親被棄深院,除了林家大小姐的身份,似乎什麼都沒有。但林徽因天性樂觀可愛,聰慧懂事,最終博得了大家的好感,在16歲豆蔻年華隨父親林長民赴歐洲考察,落腳倫敦,她充盈傳奇的人生正在霧都緩緩拉開帷幕......

揭秘民國名媛情史 | 林徽因比張愛玲聰明在哪?

這裡就是張愛玲和林徽因人生拐點的分岔路口:對於原生家庭是無限憎恨地消極面對,還是調整自己的心態勇敢面對?

“家中上位”的戲,林徽因先勝一籌。兒時的種種經歷,對二人感情路的影響正在潛移默化地蔓延......

揭秘民國名媛情史 | 林徽因比張愛玲聰明在哪?

不世出才女的“冷”與“熱”

“冷”是張愛玲,“熱”如林徽因。

張愛玲自幼便在母親指導下學習繪畫、鋼琴、英語這些所有能讓她看起來像個大家閨秀的東西。

3歲時,已經可以背出很多詩詞;

4歲時,進入私塾學習;

7歲時,就能獨立完成小說;

9歲時,因為一幅畫而收到報社稿費5元(1929年);

19歲時,已經在文壇成名,並以優異成績考入倫敦大學。

這裡可能要劃重點了——張家不但沒人資助張愛玲去上大學,而且“天性浪漫”的張母還將其稿酬用於自己的旅行以及和其男友的日常開銷。

揭秘民國名媛情史 | 林徽因比張愛玲聰明在哪?

林徽因被胡適先生評價為:中國一代才女。

先後就讀於倫敦聖瑪利亞女子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州美術學院,是中國古建築研究的奠基者之一。她一生中創作散文、詩歌、小說、劇本無數,其中最廣為流傳的我們耳熟能詳的《你是人間四月天》。

歷史記載她做過三件大事:參與共和國國徽設計、改造傳統景泰藍以及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但在我看來,還應再加一件:二戰末期,美軍轟炸日本。林徽因與丈夫梁思成多次給美軍高層寫信倡議保護日本古建築,最終京都、奈良等古建築群得以在戰爭中倖免被毀。

戰爭歸戰爭,但藝術才是人類文明延續的種子,這也是林徽因人性的閃光點之一。

揭秘民國名媛情史 | 林徽因比張愛玲聰明在哪?

同樣是曠世才女,林徽因整個人是熱的,張愛玲骨子裡是冷的。這是她們最大的不同。

所以,張愛玲寫: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

而林徽因則說:你是愛,是暖,是希望,是人間的四月天。

林徽因在四處奔走拯救千年文物時,張愛玲在四處奔波賺稿費給前夫相好湊錢墮胎,為了賺錢竟寫作到雙眼流血......

想來,如果倆人互換家庭,人生的幸福指數也未必有太大差異。

揭秘民國名媛情史 | 林徽因比張愛玲聰明在哪?

三個男人 一段人生

張愛玲一生遇到三個男人:當漢奸的渣男胡蘭成、軟弱悶騷的桑弧、美國作家賴雅。

23歲的張愛玲,情竇初開,遇見外表俊朗,知書達理,年長她14歲的胡蘭成。倔強高傲的張愛玲,從此淪陷在愛情的深海里,跌落到卑微的塵埃裡。她不顧世俗的羈絆,懷抱著“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美好願望跟胡蘭成簽訂終生,結為夫婦。

可是,靜好與安穩只是假象,胡蘭成和她的父親一樣風流成性,與張愛玲結婚時,他已經有過三任妻子。在跟張愛玲在一起短短半年時間,他就愛上了護士小周,接著又是同學的妹妹範秀美,又是佘愛珍,又是日本女人,顛沛流離中,一路與各種女人交歡。

揭秘民國名媛情史 | 林徽因比張愛玲聰明在哪?

張愛玲在送給胡蘭成的一張照片後面,題了那句著名的話:

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這是何等的卑微,林徽因卻沒有卑微過。

她的詩從來都是這樣的: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正中擎出一枝點亮的蠟,熒熒雖則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驕傲的捧出輝煌。

林徽因一生同樣也遇到了三個男人:詩人徐志摩,建築大師梁思成,學界泰斗金嶽霖。

那年,16歲的她遇到徐志摩,一見傾心。

徐志摩和胡蘭成頗有幾分相似。也是風流倜儻才情橫溢,也是口吐蓮花深得女人心。

當時林徽因獨居倫敦,正是孤苦無依的寂寞少女。

這樣的相逢,在兩人心中,定也是

“茫茫人海中遇見你,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的美好。

但是,當徐志摩的妻子站在林徽因面前,她驚慌失措:她(徐妻)張著一雙哀怨、絕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著我,我顫抖了。那目光直透我心靈,那裡藏著我的無人知曉的秘密,她全看見了。

林徽因茶飯不思,哭了一個通宵,決定馬上回國,和徐志摩分開。

在給徐志摩的信裡,她寫道:原諒我的怯懦。我不敢將自己一下子投進那危險的旋渦,引起親友的誤解和指責、社會的喧囂與誹難……我降下了帆,拒絕大海的誘惑,逃避那浪濤的拍打……

一個16歲的女孩,能在洶湧的愛情裡,預知不好,理智地降下帆,果斷抽離,何其不易。

揭秘民國名媛情史 | 林徽因比張愛玲聰明在哪?

張愛玲像極了年輕時代的我們:

愛一個人不問家世、人品,只願當下快樂;

為愛做事不問動機、結果,只道開心就好;

林徽因卻清醒理智以長久為計:

愛一個人就要問值不值得;

為愛做事更要問值不值得;

揭秘民國名媛情史 | 林徽因比張愛玲聰明在哪?

人想愛容易,想理性也容易,想在愛情裡保持理性,就太難了。這是很多女人愛情悲劇的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