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从放牛娃到指导员,93岁老兵深情回忆革命生涯

来源中国军网

从放牛娃到指导员,93岁老兵深情回忆革命生涯

朱克好,安徽省郎溪县原人武部部长,安徽无为人,1926年出生,1941年3月入伍,参加过莱芜、孟良崮、南麻临朐、山东菏泽沙土集、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历任勤务兵、司号员、号长,副连长、特务队队长、通信连政治指导员等职。图为朱克好年轻时照片。

再次听到嘹亮的军号声,朱克好依然像70多年前刚从放牛娃当上号兵时的自己一样心潮澎湃,九十三岁的老人握紧双拳,身体前倾,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对于朱老来说,回忆起往事,很多片段都已模糊不清,但对于当年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的记忆却从不曾褪去。

那年他二十岁,当上了指导员。没上过学的他,在枪林弹雨中学习打仗,在管理中摸索经验。由于部队人才稀缺,他不仅要领兵打仗,还负责着部队的教育工作。那时很多战士都没上过学,在行军时,他们将生字写在木板上挂在背包后让身后的战士边走边认字。

回想起自己当兵几十年来的经历,朱克好感觉像是做了一场甜蜜的梦。

“放牛娃”的苦难童年

一九二六年(民国十五年),朱克好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一户贫苦农家。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年代把朱克好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蒙上了战争的阴影。

和当时无数中国农民家庭一样,朱克好一家终年辛苦换来的却是一贫如洗、食不果腹的生活。朱克好在家中是老小,从五岁起便由母亲领着外出要饭,艰难糊口,乞讨为生,看尽白眼,受尽凌辱。

朱克好长到十一岁那年,家里实在揭不开锅,爸妈就含着泪把他送到当地一户地主家帮工放牛。

每天鸡叫三更,地主东家便把熟睡中的朱克好叫起来出门捡屎、割草。屎捡少了、草割少了,都要受责骂,有时还少不了一顿打。至于插秧割稻、打扫牛棚厕所等脏活重活都由朱克好全部承担。

朱克好十三岁那年,母亲突发肺部出血,却因没钱求医不幸亡故,第二年,父亲也因长期积劳成疾,体弱多病而撒手人寰,两位姐姐早已出嫁,一位哥哥也因生活所迫早早出门给人当帮工了,家中只剩他这不满十四岁的孤儿无依无靠。无奈只好再去地主家,继续以帮工放牛为生。

从放牛娃到指导员,93岁老兵深情回忆革命生涯

朱克好近照。

“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

一九四一年春,朱克好十五岁了,家乡来了新四军。时值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不久,由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和皖南突围部队改编的新四军七师亟待扩充兵员。当时部队征兵宣传口号是“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吃菜要吃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单纯的朱克好便萌生了投军的志向。

三月的一天,朱克好乘干农活之机,偷偷溜到新四军驻地,碰巧接待他的就是该连连长。连长问:“你这么小一孩子来我们这里干什么?”朱克好当即回答“我要当兵!”连长又问:“我们是军队,队伍每次行进往往就是七八十里地,还要经常打仗,你能行吗?”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只要你们收下我,再苦再累我也不怕。”

看到朱克好态度坚决,连长马上对在场的另一位干部说:“看来这小鬼是个受苦的孩子,我们就收下他,让他在连部当勤务兵吧。”当时朱克好因没上过学,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只知道自己姓朱,腊月生人,克字辈,连长顺手在“朱克”二字后面添一“好”字,补入连队花名册。从此,“朱克好”这一名字伴随他度过几十年军旅生涯。

从放牛娃到指导员,93岁老兵深情回忆革命生涯

朱克好年轻时与妻子合照。

“小鬼,我们打算送你去团部当号兵”

朱克好就这样在新四军第七师某连当上了勤务兵,半年后连长觉得他挺机灵,干活卖力,交代给他的任务都能马上完成,就打算进一步培养。一天,连长单独叫来朱克好说:“小鬼,我们打算送你去团部当号兵。”朱克好天真地问:“号兵是做什么的?”连长便解释说:“号兵就是部队指挥员的助手,他用军号声调动部队的各项行动,保证部队步调一致。”

朱克好心里泛起了嘀咕:“首长,我在家没念过一天书,到现在一字不识,能学会吹号吗?”连长指导员一起鼓励他说:“我们看你这小鬼人机灵,只要你刻苦学习,就一定能学会。”

朱克好于是在1941年的下半年去56团团部学吹军号了。一到团部报到,便领到一大本号谱,朱克好一字不识,号谱在他眼里无异是一本大天书。可一想到连长指导员饱含期待的目光,想到部队对号兵的需求,朱克好咬了咬牙,暗暗发誓:就是再难我也要学会,否则对不起首长,对不起部队。于是他白天一有空闲就跟着老师学吹号,晚上熟悉号谱。四个月后,朱克好便带着军号回到连队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号兵。

第一次以号兵身份参加作战行动,朱克好既紧张又兴奋。战斗中他准确无误地用号声传达首长各项作战命令,部队凯旋后,连长指导员表扬他说:“小鬼,今天这一仗打得好,与你吹号准确分不开!”

在和县十字庙的一次伏击战中,朱克好所在的部队消灭了来自全椒的一股日伪军,击毙日军11名、伪军35名,俘获日军翻译一名。他因在战斗中分毫不差地圆满完成司号任务,受到含和支队副支队长马长炎同志的亲口表扬。不久,组织上就提升他担任了含和支队、含巢大队的号目(正排级),朱克好时年不满十七周岁,也是在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8岁那年,朱克好得到再次提升,担任了含和支队独立团的号长(正连级),从此跟随团长指挥各次作战,从无差错。

19岁那年,部队北撤山东,部队改称山东野战军第七师,朱克好被调至师部,跟随师长谭希林、师政委曾希圣转战齐鲁大地,依然担任号长,依然从不出分毫差错。

20岁那年,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国内战争正式爆发。部队基层指挥员亟待补充、调整,师首长考虑朱克好长期从事司号工作,已具备一定的作战指挥和部队管理能力,便决定让他下连带部队。于是伴随朱克好四年多的军号被换成了一支崭新的驳壳枪,他的职务也从号长变成了连长。

几个月后,部队再次整编,他被调到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特务团任副连长。之后,又被提升到该团工兵连任指导员。

在随后的三年解放战争期间,朱克好所在的部队转战山东,用大运动战大量歼灭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的国民党军队,迫使敌人从全面进攻变成重点进攻,又从重点进攻变成重点防御。国军节节败退而共军则是越战越强,直至打过长江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复兴的曙光。

“几十年来,我从来没有忘记组织对我的培养。现在,我们虽然安享着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但我们一刻也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新中国奋勇拼杀、流血流汗,甚至献出年轻生命的无数好战友、好同志!我们这些幸存下来的人,有责任继续完成烈士们未完成的事业,继续书写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并将在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世代传递下去。”这是老兵朱克好的原话,也应该是当代革命军人应该坚守的初心。

从放牛娃到指导员,93岁老兵深情回忆革命生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