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印度為什麼沒有解體?

雲霄飛翼


印度為什麼沒有解體?

怎麼那麼期待人家印度解體,印度人恆河老白乾還沒有喝夠呢?呵呵!

言歸正傳,印度這個國家真正成型有沒有多長時間,這可真要感謝英國殖民者的慷慨,在17世紀,英國這個從海上來的殖民者征服印度,和以往征服印度的北方遊牧民族不一樣,英國是個更高級文明徵服相對低級的印度。之後英國在統治印度期間,用高超的統治技術,幫助印度統一和擴張,把四分五裂印度次大陸,大大小小各個邦國,全部捏和一起,最終把從來沒有統一的南亞次大陸地區終於實現了統一,這才有了一個算是國家的雛形。

更重要的是英國重塑了印度文明,帶來現代化,印度近代文明的進步完全是靠著英國殖民者拽著走的,雖然英國殖民者在二戰後撤出印度,還搞了個印巴分治,但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穆斯林不願意和印度教徒一起過日子,直到現在印巴矛盾重重,但畢竟現在的印度還是保留相對的印度半島的統一局面,有這近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數億人口(今天已經十幾億了)。這就要問了,印度境內民族這麼多,語言也多如牛毛,民族矛盾也非常嚴重,為何印度看似還很強大,在南亞地區以一副捨我其誰“村霸”自居,怎麼沒有再次分裂或者解體呢?

“大正”就具體解析:

(一)靈魂人物——聖雄甘地。

甘地可以說是印度的靈魂人物,他創造“非暴力不合作”一套體系,成功兵不刃血的讓英國殖民者撤走了。更主要的是,甘地還是印度各民族的粘合劑,甘地就有這個魔力,一旦印度國內出現種族仇殺、暴力問題,甘地就絕食,一絕食,印度所有的矛盾立即就停止了,全部都開始關心甘地身體狀況,健不健康啊!趕緊讓甘地吃飯等等!印度全民待甘地如“女友”一樣,甘地一使性子,印度民眾就全都消停了。有甘地這個粘合劑,以及傳承甘地的精神,印度一時半會還是解體不了的。

(二)印度教。

雖然印度民族眾多,但大部分印度人都是信教的,而其中80%人口都信印度教,差不多有10億人,通過宗教認同,印度國家相對能夠保持一點穩定,不容易出現大範圍的分裂。

(三)印度強大軍隊。

有人該說“大正,你開什麼玩笑!印度有強大軍隊嗎?”

哈哈!這個是相對而言的,如果把印度軍隊和世界其他強國軍隊相比,的確是弱爆了,但在南亞這個地界,印度軍隊也就足夠了。印度人雖然因智商問題,經常吹牛不打草稿,宣揚能夠打贏2.5線戰爭,那個0.5線是針對就是印度國內的分裂勢力。

印度的2.5線戰爭,2線“大正”是不相信的,牛的確吹的過頭了,但0.5線還算有點譜,當年印度剛獨立時,印度境內不是有很多土邦王公要脫離印度獨立建國嗎?結果被尼赫魯派兵鎮壓下去,同時還廢除土邦王公的特權,剝奪了財產,最後這些王公們晚年在貧困中死去。

所以說,印度的軍隊鎮壓國內分裂勢力是沒有問題的。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印度沒有解體的看法,供你參考,歡迎評論交流,認同的加一下關注!謝謝!


大正看世界


印度已經解體一次了,早在獨立之初印巴就分家了

與美國一樣,印度也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所謂聯邦制,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政治實體結合而成的一種國家結構形式,聯邦成員原為單獨的享有主權的政治實體,加入聯邦後把一部分權力交給聯邦政府,同時保留部分管理內部事務的權力。說白了,印度就是由許多小國聯合組成的。

在歷史上印度就沒有真正的完全統一過,即便是印度最強大的莫臥兒帝國也不過是在名義上征服了南亞次大陸。莫臥兒皇帝治下還有許多土邦僅是表面上臣服於帝國,可實際上仍舊維持著獨立,印度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只是個地理概念。

但是英國人的到來徹底改變了印度的政治格局,英國殖民者在征服整個南亞後將這裡整合為英屬印度殖民地,印度也從此走向了統一之路。

(英屬印度地圖)

一戰後印度的民族主義蓬勃興起,獨立之聲開始越來越高,英國被迫給予印度一定的自治權力。到了二戰結束後英國已是日薄西山,印度的獨立之勢勢不可擋。

二戰後緬甸率先脫離英屬印度獨立。當然緬甸原來也不屬於印度文化圈,只是英國在征服緬甸後為了方便管理強行將其劃入英屬印度管轄的,所以緬甸的獨立英屬印度並沒有反對。

英屬印度真正的分裂是來自於內部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嚴重對立,在1945年—1948年之間英屬印度爆發了多次宗教屠殺,即便是聖雄甘地也無法制止,英屬印度的分裂已不可避免。

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將英屬印度一分為二,分別成立印度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相繼宣告獨立。

(印巴分治)

印巴的分裂使得印度喪失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克什米爾北部地區。

獨立之後的印度確定了聯邦制度,全國共有27個邦,6個聯邦屬地及1個國家首都轄區。每一個邦都有各自的民選政府,自治權力很大,而聯邦屬地及國家首都轄區則由聯合政府指派政務官管理。

(印度27個邦,類似於美國的州)

目前印度民眾的國家認同感還是很強的,印度獨立後不光沒有分裂,反而還吞併了錫金,形成了一個多民族統一國家。

不過在印度的東北各邦仍舊還存在這許多不穩定因素,因為東北地區的無論是文化還是歷史都與印度本土不同,所以當地的獨立氣氛還是十分強烈的。這裡反政府武裝林立,各個武裝利用著本地複雜的地形同印度中央政府打起來游擊戰、持久戰,令新德里十分頭疼。

為此印度中央政府在出兵圍剿的同時也加大對東北諸邦的財政補貼力度,進一步加強對當地居民的同化教育,增加當地年輕人的國家認同感,從根本上掃清獨立勢力滋生的土壤。

(正在圍剿反政府武裝的印軍)

除此以外印度政府也在不斷地和反政府武裝進行談判,對反政府武裝進行招安,許以政治地位換取對方放棄暴力對抗。

印度中央政府的種種措施多管齊下,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現在很多武裝組織與中央政府和解,轉型為當地的政黨組織。

就目前的形勢來看印度走向分裂是不可能的,大家也不要將印度想的太無能,我們總是嘲笑印度夜郎自大,其實我們很多人也是帶著有色眼鏡去審視印度的,同樣有些自大的成分。


千佛山車神


這個問題問得好。請允許我先說說什麼事物容易解體。你在家做大米飯,把米淘了之後不做,把水空幹放風裡吹一整天,這些大米粒都容易解體,用手用力捏,都能解體,這就是風化的威力。不僅大米粒子,石頭蛋子也經不起風化作用。

但是,印度又不是風裡的石頭蛋子,他們憑什麼要解體?遠的不說,我們就為說說印度軍事戰略,一分析就知道,人家為什麼不解體。

印度歷來重視其軍事安全戰略建設,應對世界戰略格局發展,其南亞區域合作和印度洋國家合作戰略,推行得非常有效。在向東看戰略實施以來,東盟都成了印度參與亞太經濟區域化和安全對話的大跳板,你說說印度為什麼要解體。

在對抗周邊大國方面,印度始終存在著強烈的戰略危機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他們印度為什麼要解體。為確保在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的霸主地位,塑造地區安全主導力量的國際形象,印度把提高軍事實力作為實現戰略目標的主要手段。多年來,印度一直信奉“軍事能力和軍事信心是印度成為地區性大國的現實基礎”,認為“外交必須以軍事為後盾,軍事必須以外交為補充,軍事是外交上的一張王牌”,在冷戰後裁軍的大潮中仍然保持龐大的武裝力量,通過現代化建設將軍隊武器裝備數質量水平提升到亞洲前列。

雖然印度的軍事戰略幾經調整,但“頭號敵人”的“威脅論”觀點在印度政界、軍界抑或是民間仍然盛行,印度並不害怕邊境爭端惡化、邊境問題也是印度國內政爭的工具。另外,印度軍方也有“穩定周邊,立足亞太”的做法,有時又會遵循睦鄰友好的基本原則,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指導下處理矛盾和爭端,保證印度國內的繁榮發展,並非全是憑藉軍事優勢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如此能屈能伸,印度為什麼要解體?

長久以來,總有一些人希望別人自動解體,而他自己自動變化大老闆。這種思想,其實是要不得了,是做夢娶妻。


吾評武願


1950年,印度共和國成立時,許多歐美人認為肯定難以維持長久,可能會陷入解體或內亂。這種論點的前提有一個就是,歷史上的印度從未形成一個實至名歸的統一國家。

然而,六十多年過去了,印度非但沒有解體,反而在南亞頗有一種捨我其誰的發展味道,經濟增長速度越來越快,1975年吞併了錫金,成為一個不可小覷的地區性強國。一些人預言印度會解體,倒也不是胡說八道,因為印度的歷史遺留問題太多了。從英聯邦中獨立出來,印度沒有經過社會革命,世俗化程度太低,導致種姓制度,民族問題,宗教信仰問題和語言問題突出,可以說是發展的隱患。我在這裡談五點吧。

第一,印度的民族多樣性。民族多樣當然好,但是也有弊端,就是治理成本太高,眾口難調。印度有100多個民族,雖然印度的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但是其人口總數只佔全國總人口的46.3%。這就導致,有很多內在影響集權的不確定因素。第二,英聯邦退出印度之後的歷史遺留問題。1600年,如日中天得英國侵入莫臥兒帝國,強勢建立了東印度公司。印度在1757年以後全面一邊倒,淪為殖民地。隨著世界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1947年6月英國正式頒佈了《蒙巴頓方案》,宣佈實行印巴分治。

1950年印度共和國成立,獨立後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衝突。尼赫魯並非一個強硬的領導人,巴基斯坦問題懸而未決。這就是印巴衝突的起源,也是印度目前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第三,龐大的人口基數與分配製度不匹配影響了發展。據2016年的數據,印度人口13.3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雖然提供了許多廉價勞動力,然而人口擁擠,城市建設跟不上,基礎設施亟待完善。

此外,印度的種姓制度非常頑固,雖然憲法規定人人平等,但是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難以去除。資源集中在少數高級種姓的手中,社會矛盾不斷激化。而且,性別比例嚴重失衡,重男輕女,男性人口6.237億,女性人口5.865億,這是社會穩定的隱患。第四,語言類型多樣,無法統一,中央政府集權任重而道遠。目前,印度的現存語系主要有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德拉維達語系等2000多種,至少55種文字還在使用。

雖然印度政府1965年規定,官方必須要使用印地語,廢除英語,但是各地並未書同文,聯邦體制下,中央政府難以合法取締多語種,不具備統一的基礎。印度式英語還有很大的市場。第五,多元的宗教導致多元的價值觀念。印度各個宗教的信徒都很多,沒有哪個教派是壓倒性優勢。依據印度的相關報告顯示,

在那些人口密集的城市中,特別是孟買,印度的土著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還有著名的亞美尼亞教堂、神道教廟和大同教廟等。

以上多種因素,印度國內的不穩定性相當高。當然,我們也需要承認,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民俗風情和制度慣性,看到問題並不意味著不可救藥。相反,在現有不合理的系統下,印度還維持著高速的發展,科技水平和軍事實力不可小覷。至於具體原因,以後有空再分解。

歷史傳訊社,秉持原創,期待評論轉發和寶貴點贊👍!您的支持和關注將是我繼續前行的動力!

秦右史


這個問題很不嚴謹,印度在獨立前根本就不是一個國家,更不是幾個國家的聯邦,何談解體一說?倒是用分裂來形容更為確切。

作為我國的重要鄰國之一,南亞的印度從來不是一個安分的角色。

雖然我們從來沒有將印度作為我們的主要對手,但是印度卻一貫以我國為假想敵。並且不斷在我國刷存在感。

從1947年印度建國至今,印度可謂是打遍南亞無敵手。雖然我們經常嘲笑印度,但是印度卻實實在在的在不斷增強。

根據丁偉在亮劍中的分析:一個國家的周邊出現一個強敵,無論這個強敵有沒有動手的打算,這個潛在威脅已經形成。而這種情況也同樣適用於印度。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支離破碎的印度符合我國的國家利益,也勢必能夠提高我國的國土安全係數。

不過從獨立建國至今,印度非但沒有走向分裂,反而是越聚越強。這是為什麼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印巴分治純化了印度國家成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曾經的超級大國英國徹底淪為二流強國,再也無力保持對殖民地的控制,特別是印度。

但是本著攪屎棍的傳統,英國在臨走前提出了將印度分而治之的“蒙巴頓方案”。“蒙巴頓方案”的宗旨是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

印度雖然曾經是佛教的興盛地,但是此時的印度卻以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為主。

在19世紀末留學英國的印度上層人士組建了國大黨,開始逐步尋求印度的民族獨立。而為了壓制國大黨的擴張,印度於20世紀初扶持伊斯蘭教政黨與國大黨相抗衡,這在無形中加劇了印度國內的民族衝突。

果然在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後,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建國,並引發了高達千萬的移民潮,數百萬人口在宗教衝突中喪生。

不過從印度發展的角度來看,他確實應該感謝自己曾經的主人。因為正是英國將印度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人口分開,才使得印度顯得更純。當信仰印度教的人口占到印度人口的一大部分時,印度的社會無疑相對更加穩定。

2、邊境戰爭強化了印度民族意識

在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印度北部雖然有莫臥爾帝國,但是印度整體而言還是處於一個非常鬆散的狀態,印度更像是一個地理名詞,而不是一個國家實體。

事實上英國殖民者到來後這種情況並未得到改變,而且英國為了加強對印度的控制,還在刻意的強化地方分裂勢力,利用各地土王的權威來完成對印度的控制。

而這種殖民措施也影響到了印度獨立後的發展,因為大量土邦的存在,使得無論土邦還是民眾,對印度國家的認同都不是很高。因為印度至始至終沒有經過轟轟烈烈的革命戰爭,使得印度在獨立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使得印度實際上仍然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但是62年的和北方大國的戰爭打破了這一切,此戰讓印度遭受迎頭痛擊,徹底跌下了第三世界一哥的神壇,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也因此慘淡下臺,鬱鬱而終。

不過惶惶不可終日的戰爭危機卻傳遍了印度的每一個角落,使得印度人認識到,解放軍隨時可能會橫掃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籤,那就是印度人。

正是這種危機感,使得印度無形中增強了國家的認同,當這種認同感建立起來後,印度的分裂就變得越來越不現實。

3、列強的支持保持了印度的完整

不過我們應該看到62年的打擊,雖然讓印度惶惶不可終日,但是這種危機始終是短暫的,而且依靠外部戰爭來增加民族認同感的做法始終是不現實的。在印度國內,一直以來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反叛勢力,他們的存在使得印度一直無法真正完成國家統一。

但是印度始終沒有走向分裂,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世界列強需要一個相對完整的印度,這是為什麼呢?

真正的答案來自北方大國,我國的崛起給當時的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都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尤其是蘇聯因此在中蘇交惡後蘇聯選擇支持印度,在62年戰爭中也一貫堅持偏袒印度的觀點。在蘇聯的眼中,扶持印度能夠有效遏制北方大國。

而如果印度投向蘇聯的懷抱,那麼對於中東和印度洋的安全則會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印度也是美國拉攏的對象。美國等西方國家甚至為了拉攏印度,拋棄了昔日的盟友巴基斯坦。

在美蘇冷戰劍拔弩張的時期,印度能夠得到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青睞,也是難得的奇蹟。美蘇兩國皆儘可能武裝印度,給印度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這使得印度能夠對各種分裂勢力形成巨大的威懾力,從而保證了印度的相對完整。

4、屢戰屢勝的擴張增強民族自信

從1947年建國至今,除了62年的慘敗,印度在南亞地區的擴張可謂是屢戰屢勝,雖然打不過大國,但是欺負弱小的鄰居印度還是很在行的。

這無疑極大的增強了印度的民族自信心,從尼赫魯時代開始,印度就一直在為恢復英屬印度勢力範圍而努力。

在英國離他們而去後,印度自覺的承擔起了殖民者的角色,對周邊小國進行野蠻的侵略和欺壓。

印度獨立後,先後和巴基斯坦進行了三次戰爭,並於1971年成功地肢解了巴基斯坦,促使東巴基斯坦獨立。1974年,英國吞併了錫金,從此這個深受我國影響的小國徹底沒入歷史的塵埃。隨後印度控制了不丹的內政外交,對尼泊爾形成了封鎖和擠壓的態勢。

不僅如此,印度還在1987年干涉斯里蘭卡的國內動亂,勢頭可謂囂張至極。

而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61年印度收復了被葡萄牙侵佔達400多年的果阿等地,這種打敗西方殖民者的勝利,使得印度的民族自信心大增。不過也間接導致了印度向我國的挑釁。

正是不斷的成功擴張,使得印度人的自信心更強,作為印度人感覺更驕傲,因此民族凝聚力也更為強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印度是聯邦制共和國。何為聯邦制國家?就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政治實體聯合組成的國家結構形式。

在印度,共有28個邦,民族200多個,人口13.6億,各種語言以千計。既然如此,為什麼印度沒有像前蘇聯那樣解體呢?

我們知道,印度國內一直存在種姓制度,這種制度弊端很大,高種姓族群一直在社會中擁有大量資源和權利,對低種族實行統治。但正是該種姓制度的存在,維繫了社會基礎。

其次,印度國內原本很落後,發展很不充分,對此,政府極力採取平衡政策,以實現各地經濟互補,共同繁榮。有了經濟紐帶,就可將各邦牢牢拴在一起。

再者,印度沒有遭到外國的滲透、顛覆。前蘇聯及南聯盟之所以瓦解,四分五裂,這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糖衣炮彈”、拉攏腐蝕不無關係,南聯盟更是遭到了北約聯軍的武力摧殘。而印度在戰略上沒有被美國視為強大威脅,這就減少了外部因素顛覆的可能性。

但是,印度國內也不是沒有分裂勢力,要求獨立的民族還不在少數,國內叛軍也在蠢蠢欲動,這就要求印度政府首腦務必以前蘇聯為鑑,就如何避免國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未雨綢繆,從而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措施防患於未然。


點贊太容易,評論顯真情,歡迎關注、留言,等你評論,等你『一鳴驚人』!

江淮聖手


扶持一個軟腳蝦抗衡我們而對自己不會產生太大的威脅一直是西方的慣用伎倆,這也是印度現在能夠在國際社會上左右逢源的資本。

首先,相同的國家,不同的命運

印度和我們幾乎有著相同的命運,都曾經作為殖民地遭受了巨大的災難,不同的是我們的獨立是通過數千萬人的犧牲和戰爭贏來的,建國後原有的高級階層、土地私有制問題等全部被摧毀,並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新的強有力的凝聚力。而印度的獨立幾乎可以說是英國施捨而來的,英國無力繼續維持龐大的海外殖民地不得不承認印度獨立,在退出時將印度分解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印度不但沒有將國內原有的體系完全打破,反而對施捨來的獨立感恩戴德,這也是印度現在國內根本問題的根源,印度政府無法有效指揮各個部落的固有階層,做什麼事情都是畏首畏尾導致印度無法釋放國內巨大的發展潛力,政府對各邦的統治關係脆弱。



其次, 1962年的“國運之戰”

印度在冷戰時期不僅僅能從西方獲得巨大的援助,而且蘇聯對印度青睞有加,印度的“聖雄甘地”、開國總理“尼赫魯”在第三世界影響力巨大,當時印度的國際威望也要遠遠高於我們。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尼赫魯為了擴大自己在國際上的威望,也為了討好蘇聯美國在1962年不惜發動戰爭在邊界引起衝突,戰爭的結果已經過去了那麼多年,尼赫魯個人威望在國內受到重大打擊兩年之後鬱鬱而終,那場戰爭不僅僅只是邊界衝突,更是印度和我們的“國運之戰”,失敗的一方註定會變成西方的傀儡,後面我們又通過幾場戰爭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而我們也走向了快速獨立發展的道路。反觀印度在三次“印巴戰爭”上雖然也取得了勝利但是現在仍舊無法完成國家的統一,因為印度只是變成了西方的一顆棋子,一個不會對他們產生威脅的棋子。



最後,“窮兵黷武”的大國夢

印度在南亞次大陸是天然的老大,可是本身國內矛盾太多,宗教矛盾、種族制度、土地私有制、語言不統一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現任印度政府不想著改善國內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民生活狀態增加就業,反而每年花數百億美元從世界各地採購先進武器裝備,妄圖在軍事上成為世界性的大國。但是軍事強國從來都不是花錢買來的,而一個世界性的強國必然也有強大的經濟支持。而我們的發展是30多年來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是一代人沒日沒夜勤勤懇懇工作換來的。印度迫切的大國夢也迎合了西方的好感,畢竟這麼大的一塊肥肉誰會錯過呢,誰還不願意和它搞好關係呢。



所以,印度沒有解體是因為它還有用,等到了沒有用武之地時就變成了西方國家可以隨意拋棄的一顆棋子。


莫殤dr


窮得窮死,富者流油,各安天命,民族矛盾雖深,但有宗教相藉,拿中國過去的話講,這就是命啊,這就是此一印度。痛苦掙扎,人不和命爭,反叛反抗者雖眾,但畢竟經濟向好,就這麼著吧,此之謂彼一印度。看《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似乎在印度人人都有機會。生亂生事沒有用,至少現在衣食無憂。各邦權力不小,層層釋放壓力,起到減震作用。政府名義上的國家,中央基本穩固,對內倒行逆施越來越少,雖非人人歡迎,但也頗能照拂大多數,法律相存,不得歧視,也講究人人平等,至少出臺政策上挑不出大毛病。等等,殺豬殺屁股,各有其道。我們具體看看:

隨著印度經濟發展,政府能拿出一些錢支援農村建設。90%人口在農村,這是印度政治的出發點和國家重要依存點,加大投入,搞點基礎設施,保障貧困人口救濟,拓展貧困就業培訓和貨款,脫貧政策的手電開始照進國家的犄角旮旯,始而散發出溫情的光輝,不在脫貧數字,要在潛移默化了國家認同感,這招厲害。

鎮壓與招撫並存。各地反抗勢力,正印度最大亂源,對待武裝反叛者,過去一味極力鎮壓,現在印度開始反思自己的政策,在每每動用雷霆手段的同時,也使出了溫情一面,時而能握手言和,既往不究。實事講,過去的印度,都是窮鬧的,百姓嗷嗷待哺沒活路,加之民族政策過激,所以才去挺而走險,革命雖說不是地覆天翻,但給印度造成的震動和影響深遠,如果不能從根本上去扭轉反叛者如星火燎原的局面,解體的可能,可以說是隨時存在的,至少不無可能性。但現在局面似乎得以好轉。

多元化社會的治理。過去教派衝突迭起,印巴分治,連國家未來都不夠確定,現在印度的辦法,還是尼赫魯那一套,即不與爭論與討論,百姓理解不了啥意思,加上窮,分裂因素自然多,現在理解開始加深,各說各的互不干擾樂呵呵。

總之吧,種族、宗教、種姓、貧困不均,印度分裂四大潛伏因素,弄得好,認同感會漸多起來;不好的話,不無解體可能,從來都在那放著,堆著,解決的不少,未解決的也是如山哪。


魂舞大漠


"印度為什麼沒有解體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說說印度的歷史。

印度共和國於1950年才成立,成立之前是英國殖民地。而在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前,印度還只是一個概念,根本不是一個國,有很多四分五裂、各自為陣的小王國、土藩。

18世紀中葉,大英帝國利用歐洲工業革命成果堅船利炮侵入並逐個征服了這些小王國、土藩,才實現了印度歷史上第一次真實意義上的統一。

如果說英國統治期間,是迫於壓力、高壓手段、懷柔政策等,把那些有自主權的小國、土藩捏到了一起,那印度獨立後,歷史上的小國沒有鬧獨立解體印度,要得益於以下原因:

1.受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

印度在3000多年前就開始實行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是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又稱賤籍制度主要是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將人劃分為等級森嚴的幾個群體,按等級決定地位的尊卑,是典型的封建思想。

這種制度,將人養成了逆來順受、極度認命的心理,樂於接受現實,沒有反抗精神。

這從印度的歷史上也可以看出來,印度在歷史上多次被其他的異族征服,但只要有強大的異族打進去,都很容易的征服了印度人。

雖然印度脫離英殖民體系獨立後,廢除了種姓制度。

並且規定各種種姓分類與歧視是非法的,但其影響並沒有消除,仍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方面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這就意味著,印度各族鬧獨立的可能性不大。

2.是宗教作用的結果

印度雖然民族眾多,且差異巨大,但有一點卻是很統一的,那就是信宗教。

印度古老的原始宗教是婆羅門教,強調尊法行善,大肆宣揚人們要安於現狀,忍受一切苦難。

後來,“假面佛教徒”商羯羅對婆羅門教進行了改革,促生了印度教的興起。

印度百分之80的人都信仰印度教。

印度教教徒都遵從種姓制度,認同嚴格的等級差別的存在是合理的;追求“梵我合一”;信奉業報輪迴等。

克萊爾說:“人是為了某種信仰而活著”。

印度人信奉宗教,自然遵從宗教的思想。

印度歷來的政府正是看清了這一點,極力的用好印度教這個潤滑劑,緩解民族矛盾,也為紛繁複雜的印度各派找到了些許的共同點。

以此來團結他們,使各民族間沒有特別突出的紛爭。

3.是印度綜合實力提升的結果

幾十年來,印度一直在快速發展的軌道上前行。

在經濟方面,印度2017年已躍升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發展前景被廣泛看好。

在軍事方面,印度2017年榮升最強軍隊排行榜第四名,緊隨中國之後。

在政治方面,印度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是日益提升,不僅是金磚國家之一,而且和美國、俄羅斯兩大世界巨頭都交好。

在文化方面,印度的瑜伽風靡全球,近些年,印度的電影也廣為傳播,特別是可米爾汗導演的系列電影,比如《摔跤吧爸爸》、《我的猴神大叔》等更是叫好又叫座。

印度還實行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讓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俗話說,一俊遮百醜。隨著印度綜合實力的快速提升,印度各族人民都是其發展成果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會鬧著另起爐灶了,起碼短期內不會。

以上就是印度沒有被解體的一些歷史的和現實的原因,你認同嗎?


有書共讀


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解釋,印度之所以不解體,是因為印度本身就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統一的國家。

印度的民族很多,大概有一百多個民族。如此多的民族已經習慣了各自有各自的的風俗和文化,在這種背景下,印度中央政府尊重不同民族各自的特點,不請求他們進行民族融合。

印度的宗教信仰很複雜,這和印度的民族構成複雜有很大的關係。由於宗教信仰不同,有時候不同宗教群體之間甚至會因信仰不同而發生衝突。

印度的語言和文字也很複雜,印度全國沒有一個統一的語言和文字。試想一下,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個地區信息溝通都不通暢,怎麼指望他們能夠加強交流和往來呢。

從上面三個角度的分析我們看到,印度的民族、宗教信仰、語言文字都很多元,並且沒有實現統一。但即使是這樣,印度並沒有爆發大規模的衝突或者是獨立事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歷史的長河中,印度人已經習慣並且適應這種不同了。大家過的都是一種類似於城邦的生活方式,自己過自己的互不干涉,即使偶爾發生小打小鬧,也不至於鬧到解體的地步。而印度政府也是非常尊重國家的這種多元性,不強求全國非得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