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簋街這座古廟只剩山門,其他改成樓盤餐館,舊時這裡免費發婦科藥


在北京熙熙攘攘的簋街,有一個小建築顯得特別“另類”,就是在此街的中部北側,有一處小廟,但只有小小的山門,沒有其他建築了。這就是今天要說的故事——北京東藥王廟。

這是山門上懸掛的遺存標識說明。古時,老北京城曾有幾十座藥王廟,比較有名的且形成固定藥王廟廟會的有四座,分佈在東西南北城中。簋街也是東直門內大街,這裡的廟就叫做東藥王廟。藥王廟裡通常供有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神醫雕像,如華佗、扁鵲、李時珍、孫思邈、張景仲等。

按資料說法,東藥王廟始建於明萬曆三年。現山門看起來保存完好,其實為按原樣復建,但由於磚石結構、石券門、匾額均為明代原物,所以仍顯得十分古樸。據載,原來此廟“院中竹影搖青,苔痕帶碧,於古色古香之古剎中,隱然有仙山之象。昔時香火之盛為四藥王廟冠。”


山門門額上書有“敕建福世普濟藥王廟”。

據資料,舊時這裡的“藥王會”廟會十分出名,香火很旺,市民絡繹不絕。圖為廟前廟會場景。但這裡的廟會十分特別,《宸垣識略》記為“市皆婦女零用之物”,就是說賣的東西很多是婦女生活零用品,而且也有記載說,在非廟會日也經常免費給平民發放婦科專用的藥品。這一習俗據說是太監馮保為了宣揚皇太后的慈善之心而設計的。

民國之後,藥王廟逐漸冷落,1937年調查時,只有一位住廟道士白賢珍。1985年調查時,山門及各殿尚存。但在後來的東直門內危房改造中,大部分建築被拆毀,只剩一座山門,寺廟的後半部分闢為了開發房開發建成了樓盤,成了住宅小區,前半部分則基本改成了飯館。


2002年在施工時於地下發現了一通殘碑。碑身長2.4米,寬1.07米,厚0.5米,螭首,額篆“敕建東藥王廟碑銘”。碑文記載了明萬曆年間修建東藥王廟的史實,落款為“大明萬曆歲在丁巳孟秋吉日立”。經有關部門鑑定,確為失蹤的原萬曆石碑,後將殘碑豎立於山門旁。

東藥王廟今天只給我們留下了一個供想象的山門。它本有三殿,前殿為天王殿,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中殿為藥王殿,殿內供奉伏羲氏、神農氏;兩旁有配殿,殿內供奉張仲景、華佗等;後殿是兩層樓式佛殿,四周帶廊,供奉有觀世音、眼光娘娘、送子娘娘等。

歷史已經遠去。今天已不能承載那些過往。廟的半截已成了飯館,它已成了今天簋街的另一種符號的代表——美食一條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