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朗讀者》第二季:“從心出發”邀你再赴“朗讀之旅”

2017年,以“朗讀打動人心”的文化情感節目《朗讀者》掀起一股持續火爆的文化現象。時隔一年,《朗讀者》第二季攜“初心”迴歸。首期節目中,首次亮相電視節目的文學家賈平凹、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中國籃球協會主席姚明、著名企業家宗慶後、守鶴人徐卓用朗讀講述了他們的“初心”故事。

《朗讀者》第二季:“從心出發”邀你再赴“朗讀之旅”

增大開合度,引發情感共鳴

“當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拋開一切世俗的附加,我們所堅守的信念和本心是最為寶貴的。它存在於向善、向美、向真的追求當中。”主持人董卿在先導片中的這番話為《朗讀者》第二季所致敬的“初心”打下了註腳,“用最真摯的情感,最美好的文字撫慰人心”。

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節目在嘉賓類型、讀本選擇、話題討論等方面有了更大的開合度。走上舞臺的“朗讀者”們,既有科學家、企業家,也有演員、作家、野生動物保護者;嘉賓的讀本跨越了不同題材與形式,既有《禮記·大學》、中學課文裡的《故鄉》,也有暢銷書《小王子》《卡拉馬佐夫兄弟》,從暢銷書到文言文,從嚴肅文學到膾炙人口的散文,展現了更多元的文學世界。

《朗讀者》第二季:“從心出發”邀你再赴“朗讀之旅”

從去年首期的“遇見”到今年第一期主題“初心”,《朗讀者》第二季延續了第一季所承載的人文情感,又拓展了對於夢想與生命的理解,在溫情中也有對環境保護、器官捐獻等社會議題的討論。

“初心”,既可以是“遠大的志向”,也可以是“簡單的願望”。出身貧寒的薛其坤坦言,自己因為基礎不好經歷過三次考研,之後又讀了整整七年的博士,在這七年裡,他一週要工作六天,7點前到達實驗室,晚上11點前不許離開,甚至曾經被要求給三千多顆螺絲釘進行分類,他笑說,“一年中有七八個月的時間都想放棄”。讀到第六年時,才終於接近過去自己朦朦朧朧的夢想。他通過朗讀《禮記·大學》節選向清華大學物理奠基人葉企孫致敬,同時他希望有更多優秀人才出現,“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立鴻鵠志,做奮鬥者。求真學問,做實幹家”。

90後女孩徐卓講述自己姑姑徐秀娟的故事時動情落淚,她說姑姑是個很有韌性的人,靠著自己四次賣血換來的錢完成了大學學業,在其他人無法保護區惡劣環境而紛紛離開時,徐秀娟堅持了下來,遺憾的是,年輕的生命永遠獻給了丹頂鶴保護事業。和姑姑一樣,自己的父親也倒在了沼澤地裡。原本可以保研深造,徐卓卻選擇接起父親的工作,延續守鶴人的使命。她說,每年奶奶都會問自己鶴有沒有飛回來,因為鶴回來了,就像姑姑也回來了。她用《白色大鳥的故鄉》表達自己對初心的堅守。

《朗讀者》第二季:“從心出發”邀你再赴“朗讀之旅”

體育生涯收穫了無數榮譽的姚明在講到“榮耀感”時說:“贏了叫榮譽感,那輸了叫什麼?”他還提到參加訓練時的一個特殊回憶,他說,有一天經過走廊時,聽到一生撕心裂肺的哭嚎,哭的那個人剛剛得知自己的名額被刷了。那一聲哭嚎至今記憶由新,“他們是失敗者嗎?體育的本身就是競爭,那些離開的人成就了我們”。他以海明威的《真實的高貴》獻給所有體育愛好者,“真實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年輕時賣過冰棍、幹過農活,42歲才開始正式創業,當企業捲入糾紛,60多歲的他需要應付七八十場訴訟。然而生活的磨礪沒有改變他的初心,他依然是公司每天來最早,走最晚的那個人,他把季羨林的《八十抒懷》獻給正在奮鬥的年輕人:“我知道,未來的路也不會比過去的更筆直、更平坦,但是我並不恐懼,我眼前還閃動著野百合和野薔薇的影子”。

《朗讀者》第二季:“從心出發”邀你再赴“朗讀之旅”

文學大家賈平凹在現場用陝西話訴說著自己的故事,有過一次次投稿、一次次被退回的經歷,他卻依然堅持著寫作,而幾十年如一日地書寫秦嶺彷彿成了他的宿命。《朗讀者》重溫他的經典文學片段,所要傳達的態度一如董卿所言,“文學創作只是一部分人,閱讀可能也只是一部分人,但是初心卻和我們每個人都有關,它關乎我們快不快樂,安不安詳,從哪裡來,最後走向哪裡。”這些故事的展現,不僅是在回溯初心,也構築起“朗讀者”們與觀眾情感共鳴的基點。

當嘉賓帶著自己的人生經歷朗讀文學作品,紙上的文字則是他們內心最真實的演繹。節目通過這些文本帶領觀眾去體味他們的初心,同時回顧自己的初心,令觀眾在朗讀中重回自己的熱望。

去繁求簡,凸顯文化美感

從第一期節目中看到,第二季展現在鏡頭裡的人物更加鮮活,他們的喜怒哀樂隨著回憶的時間軸依次展開。例如回憶起那段睡不夠的留學時光時,薛其坤以輕鬆的口吻,講述起困得不行時就在馬桶上打個盹的“小聰明”;當聊到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成就時,他激動地說,“我有一個理想,就是不辜負國家的支持,去攻克這種最有影響的科學難題”,從追求個人理想到為國家做貢獻,人物形象在層次有序的編排中被塑造得更為飽滿、立體。還有希望企業能為國家做出更多貢獻的宗慶後、放棄保研回到扎龍丹頂鶴保護基地徐卓,節目通過這些普通人生中的不凡事業,照亮了現實生活中的一處處真善美。

《朗讀者》第二季:“從心出發”邀你再赴“朗讀之旅”

第二季在形式上更為精簡,主持人與朗讀者的溝通濃縮在訪談間裡,而整個過程中主持人僅僅充當一個引導者,將一門之隔的兩個舞臺都交給了嘉賓,故事與朗讀間的聯繫更為緊密。避免了因為場上嘉賓和主持人的頻繁走位而造成的視覺疲勞和邏輯混亂,去繁求簡的舞臺表現更突顯了節目的文化美感。

第二季節目突破了舞美定式,不止是“朗讀者“們在舞臺中央朗讀,也嘗試了朗讀會的形式以及跨時空朗讀。伴隨著胡德夫演奏的主題曲《一幅畫》,《秦腔》《浮躁》《月跡》《山本》《西大三年》等作品在賈平凹、董卿和他的讀者及朋友們的朗讀聲中依次呈現,他們或站立,或端坐,手持書本朗朗誦讀著文字中的歲月靜好。當歌聲與文學相遇,《一幅畫》中的河流彷彿穿過賈平凹筆下的山脈,帶著生命的蓬勃氣息流進每個人心中。

《朗讀者》第二季:“從心出發”邀你再赴“朗讀之旅”

這種新的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節目製作的立意——讓朗讀變成無時、無刻、無形的存在。正如先導片中,隨處可見的正在閱讀的學生、絡繹不絕走進朗讀亭的“朗讀者”們,同樣在向觀眾傳遞“朗讀作為一種個體的心靈感受,不需要特定的形式或時機,不限年齡與閱歷,它屬於每一個人”。

“初心在最開始的時候,往往簡單樸素,但是它會慢慢長大,就像一顆種子,能夠長成參天大樹,又彷彿站在零的起點,慢慢綿延成很長很長的道路,到最後我們會發現,所謂初心就是在所有願望,誓言和夢想當中,離自己的本心最近的那顆心。”《朗讀者》的初心已然在變化中成長。

有序研發,強化文化內核

首播時值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朗讀者》開頭又見朗讀亭的火熱場景。北京大學博士黃蕊走進朗讀亭,她清晰有力地誦讀著馬克思的著作《感觸》,“我無法強迫自己順應流俗,也不願碌碌無為,聽天由命,我要擁抱萬里長空,我要把世界融匯於心胸”,一字一句皆為當代青年發聲,無聲的文字在這一刻變成有聲的吶喊。90歲高齡的原中央編譯局局長、中國譯協創始人之一宋書聲先生特別朗讀了馬克思著作《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這個目標至少在他本人看來是偉大的”,他通過馬克思的文學作品寄語更多青年思考人生的價值。

《朗讀者》第二季:“從心出發”邀你再赴“朗讀之旅”

《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文學作品相結合的方式,用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4月初,《朗讀者》先後獲得第23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季播電視節目獎、第25屆“星光獎”電視文藝欄目獎,並亮相法國戛納電視節在“WISDOM in CHINA”中國原創節目模式推介會上發聲,標誌著中國原創節目模式向海外邁出的重要一步。

作為央視文化季播節目矩陣中首個迎來第二季的作品,《朗讀者》第二季備受矚目。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總監、大型節目中心主任郎昆表示,在“文化+綜藝”已經成為電視綜藝發展新趨勢的今天,《朗讀者》第二季的適時推出,既是綜藝頻道在主打國家舞臺戰略基礎上對文化內核的強化,也是尋求差異化發展的基調。以《朗讀者》為代表的創新節目的有序研發和製作,是確保頻道熒屏活力和創新動能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